APP下载

中国画意摄影郎静山个案研究

2023-05-30马妍妍

今古文创 2023年18期

【摘要】郎静山是中国画意摄影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将西方摄影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进行相结合,使摄影作品的形式和呈现的内容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掀起了中国摄影的新篇章。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画意摄影再现掺杂着摄影家自己的情感特色或其他艺术,一幅作品可以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摄影者的角度,展开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本文对中国画意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展开探讨。

【关键词】郎静山;画意摄影;中国传统绘画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18-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26

一、引言

画意摄影在中国的潮流是于20世纪初兴起。它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结合,画意摄影注重影像光感强度的配合,虚中有实,实中有细,在摄影的發展史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一)画意摄影简述

画意摄影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与美国,主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模仿绘画的意境与意趣。①一直追求画面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完美、理想,注重图像的构图、光线、背景、物体摆放、表现形式的运用,是以摄影者主观思想的表达为重点,进而忽略对现实社会生活与现象做出直接反应,画意摄影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唯美的。

画意摄影与传统摄影在视觉感官上、拍摄手法上、主旨表达上等都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画意摄影给观者在视觉上就有唯美的艺术氛围,而纪实摄影、新闻摄影、战地摄影是记录社会现实,多半引起社会人的警醒。同时,画意摄影具有民族艺术性,在创作中,画意摄影是把理性与感性、表现与再现、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有关的创作观念和形式诸矛盾因素结合起来,使画面更有民族文化气息和年代感。

(二)画意摄影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画意摄影流派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在西方经历了40到50年的发展,由盛转衰,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结束了画意摄影的历程。在西方画意摄影转衰的同时,它来到了中国,并在东方国家的土地上开启了具有中国画意摄影特征的热潮。

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序幕,画意摄影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了中国。

中国画意摄影的著名代表人物有陈万里、刘半农、郎静山、张印泉,他们将摄影与中国传统国画、诗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摄影作品。譬如,陈万里的《大风集》,刘半农《半农谈影》《风景》系列作品;郎静山1934年创作《坐看云起》、1936年的《古阁重峦》、1942年的《绝障回云》、1956年创作的《仙山楼阁》以及《枫桥夜泊》《烟山弄舟晚》等,张印泉《古木寒鸦》等。

画意摄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离不开的,传统山水画具有写意的特征。追随画意摄影的历史,它是跟随绘画的脚步,无论是在画面的结构上、内容的选择上、主客观的思想传递上、表现形式和手法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摄影诞生以来,绘画与摄影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摄影的知者寥寥到现今人人都懂得拍摄的一些技巧,包含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观念摄影、画意摄影等等,这就是摄影与绘画之间不断切磋、爱恨交织产生的成果。郎静山大师的摄影作品中具有中国传统绘画“诗画一律”的特征,其画意摄影追求的是象外之“意境”,将景的形式美感意味引发摄影者对美的追求或一种心理体验。

(三)画意摄影的视觉表现

在画意摄影中,第一视觉感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是通过运用摄影的手段,进而呈现出绘画般的视觉感受,是在另一个“画”中的现实世界。画意摄影的呈现绘画效果是多样的,如用刮、擦、涂,使图像呈现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如山间雾气朦胧、模糊,树木棱角分明而略有变形等。题材大多以人物肖像、风景、环境为主。画意摄影注重主观形式的表达,善于运用柔焦镜头和照片叠放拍摄,使图像呈现更具有异域风情和浪漫气息的山水画中的意境美。

画意摄影传递给观者的视觉感受是静雅、深远的意境,是反映摄影者生活的社会和塑造情感的二维造型艺术,将在生活中发现美、传播美,对客观存在的景物能较好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事物捕捉下来,就好像绘画中提到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画面大都追求一种具有画意美的摄影风格。

二、画意摄影的代表性人物——郎静山

郎静山是我国著名的画意摄影代表人之一,他创造出“集锦摄影”技法,与我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紧密结合,将中国景色以最写实、写真的手法传递出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画意美。

(一)郎静山生平

郎静山(1892-1995),浙江兰溪人,从14岁起就喜欢拍摄,往后90多年相机都随身携带。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相机比太太还重要”。郎静山大师的摄影创作开拓了摄影方向新篇章。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郎静山先生就为我国摄影创作和摄影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开拓者。国画出身的他拍摄的摄影作品既写实又具有传统的古典美学意境,他常采用多次曝光和暗房合成等技艺,经过高光处理,把多处景物自然地融合在一张照片里。1921年,郎静山先生参加国际沙龙活动,作品多次获奖。1930年郎静山先生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程,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在郎静山大师的影片画面中既包含客观景物的再现,又包含主观思想的表达。1939年郎静山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摄影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谢赫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摹写”紧密联系,创造出一条新的摄影技法“集锦摄影”。

《湖山览胜》是郎静山晚年创作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是山水集锦摄影作品巨构,从郎静山大师的摄影作品中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具有传统山水画的淡墨气息,在画面中出现的高山、楼阁、老树、亭子、宝塔、丛林以及绵延不绝的山脉等,它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点,运用集锦创作技法,将来自不同的地方的景观巧妙融合,创作出一幅堪比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长卷。无论在画面构图中景观的取舍与摆放的位置,还是画面整体影调的虚与实,都使人感受到这幅作品的时空意境美。作品呈现的国画山水景象,就如同郎静山一生与世无争的开阔胸襟,在历史和摄影艺术史上具有双重意义。在《湖山览胜》摄影创作中也同样能感受到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的画作中所创造出的意境之态,山的层岚叠嶂,清幽淡然,烟云溟濛,整幅画面具有江山云上、云雾变幻的意境美,每一层次都与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郎静山摄影观

郎静山是我国著名的画意摄影大师,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具有古意,就像元代赵孟頫在绘画上提出“复古”的主张,强调的艺术标准是“法古”“复古”,而具有古意,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加强艺术表现力。在郎静山大师的画意摄影中则强调的是摄影与绘画的结合,使摄影作品更有意境的真实美,不仅再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同时还具有传统山水画浓重的韵味美。将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中的五要气、韵、思、景、墨淋漓尽致的通过摄影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人身临其境处在画面的正中央。运用相机拍摄的方式重塑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将自己融于景中,取其画面之真。

郎静山的画意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紧密联系,创造新的摄影技法“集锦摄影”。集锦摄影,顾名思义,提倡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融合在一起的创造性摄影技法,在形式上注重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意境,所创作的画意摄影多取自中国古诗词、古画,是中国绘画风格与技法的统一,既有主观表现,又有客观再现,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最现代的、最具有中国化特色的摄影,画面具有浓厚的山水气息美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集锦摄影的创作形式将多张底片的摄影素材,将单个素材通过放映集合于一张新的底片中。这种手法在20世纪20年代谢尔盖·爱森斯坦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辩证为依据,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感性表象理解事物的本质,即人为拼贴剪辑手法“蒙太奇”。“集锦”不等于“蒙太奇”,但它们都是通过拼贴、集合的方式为观者呈现出一个新的视觉观感或影像视野。

在郎静山作品中,主要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山林”“泉壑”“山亭水阁”“田园村落”“文人”“樵夫”“舟木”等浑然天成,这些景点的集合代表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如郎静山的著名摄影作品《松荫高士》与南宋画家马麟的著名画作《静听松风图》有着极为相似的意境。无论是画面景位置,画面人物的姿态、景观的取舍、松树的形体等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画面处理上运用暗房技术将拍摄好的多张图片多次曝光于一张相纸上,将“暗房叠放技术”发挥到了极致。《松荫高士》中的主要人物是国画大师张大千,身穿一身道袍,头戴高帽,在画面的语境中完全融入,给人以一种仙风鹤骨的威严气象。

(三)后人对郎静山的评价

郎静山是中国画意摄影的先驱,是在世界上获得最高荣誉的艺术大师。他的集锦摄影作品是将绘画形式与摄影技法相结合,既有鲜明的民族艺术文化特色,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摄影创作艺术风格。在画面的影调上是以黑、白、灰为基础,画面的结构中涉及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中国文人画在画中强调“留白”,画面更有深意,更体现物质本源的空间意识。郎静山的摄影画面运用了中国绘画中的大量留白,使拍摄的画面具有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层次,在形象塑造上与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手法一样,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拍摄,采取多景观拍摄并运用散点透视法,赋予作品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他的作品中呈现的是内在精神的传承,不流于视觉公式化。②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创作无疑将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中国传统山水气息的风格呈现出来。

三、中国画意摄影的视觉风格特征

中国画意摄影在艺术创作、表现手法、视觉感受力上,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深远。画意摄影不只是复制景观,画面包含摄影者的主观情感,画面既有层岚叠嶂之感,又有文静悠然之风。

(一)中国画意摄影的艺术造诣

中国画意摄影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画面有的呈现出散点透视的景观,继承中国传统绘画之根。它的核心是追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郎静山的画意摄影与中国山水画相结合,画面既有主观表现,又有客观再现,使画面使人处在身临其境之中,形成了可居、可看、可望、可游的艺术境界,切实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结合到位。画意摄影注重线条、色彩、光影的美感,使作品创造出独有的摄影自然景观。

画意摄影既像“画”,但又不是“画”,营造出新的摄影视觉感受。画意摄影不是看中的像“画”,而在于注重画意中“意”的表达,这个“意”相当于五代时期荆浩提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思想,這个“意”表达摄影师对自己所取景物最本质的意境精神传递出来。画面中具有意象的客观元素,是摄影师真实客观再现的自然景观,再通过自己主观思想的表达创造出来,画意摄影的呈现是心灵气象与自然景物的紧密结合。

(二)画意摄影——主观性与客观性

画意摄影与传统摄影不同,画意摄影具有空间结构感,画面形式是大自然的和谐节奏,实中求虚,景中求情,虚中求真,真中求美,画面中蕴含着拍摄者对人生或事物的真情感悟,画意摄影不仅真实包括现实中的景物,还拍摄下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理想。画意摄影的“画”只是摄影创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使创作出来的摄影作品更加有意义,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摄影结合起来。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写意”,意境的美好表达,使得这幅摄影作品更有意义。如若只是照搬中国传统绘画,没有创新与心境,将“意”的个人观念表达出来,那么这个作品只是一个“空影像”。

对于画意摄影而言,在拍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碰撞发生的焦灼现象,也就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再现的取舍。画意摄影相当于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的叠加,画意摄影强调摄影师“意”的表达。如果单纯利用客观主义进行摄影拍照,只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原貌,让观者体会不到作品的意义,在作品中附加主观理念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更加吸引观者的视觉,并能触发观者内心深处的感悟。画意摄影是在主客观结合的手法上进行创作,在和谐统合的照片中构思出个人想要传达的想法,从而提升了素材的重要性。③

(三)画意摄影的情感表达

画意摄影作品中的形象与主题不是随便拍摄的,它是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风俗文化息息相关。郎静山先生的摄影作品大多出自与诗词相关的山水意境,如《枫桥夜泊》 《烟山弄舟晚》 《晓汲清江》 《红树青山》等,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意摄影通过自己的形式来对自己所接触的社会、生活、人文、风景去记录,去反映,他是在运用纪实的基础上反复斟酌,使对画面的呈现具有自己的情感表达、观点,也使画面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它所在的时代表达思想情感的一个象征。

四、结语

综合对中国画意摄影郎静山的个案研究,我们能够看出:画意摄影是表达摄影师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它是与纪实摄影结合的方式,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集锦摄影,画意摄影是带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美,画面的层次感与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法紧密结合,是将摄影与绘画的手法统一于摄影作品的整体中,而又不缺乏摄影的空静美。他将南齐谢赫《画品》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多层次地展现集锦摄影作品中。同时在郎静山的作品中清晰地感受到写意与写真、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的融合之妙,传递给观者的新层次的视觉感受,是反映摄影者生活的社会和塑造情感的二维造型艺术,将在生活中发现静雅、深远的意境传播在大众的视野中,它是中国摄影时代的一个象征,激发了更多的摄影师创作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艺术作品。

注释:

①顾铮:《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②王文倩:《中国画意摄影中的哲学思想——以郎静山为例》,《戏剧之家》2019年第30期。

③李想:《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21期。

参考文献:

[1]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26.

[2]王文倩.中国画意摄影中的哲学思想——以郎静山为例[J].戏剧之家,2019,(30).

[3]李想.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

作者简介:

马妍妍,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摄影与新媒体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