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阶段或已过去

2023-05-30马雨霏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锂业锂矿净亏损

马雨霏

上海钢联5月15日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吨价再涨17500元,连续11天上涨,平均报价达26.5万元/吨,较4月26日18万元/吨的报价上涨超过47%。工业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产品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

而此前的2021年前后,碳酸锂价格也曾出现大起大落的景象。

阶段性短缺引发价格波动

在锂电池产业链中,碳酸锂是重要的原材料。近几年,锂价格呈现出过山车一样的走势。2019-2021年,锂价格平均在5万元左右,2021年后,锂价格开始爆发性增长,最高涨到2022年11月的近60万元/吨,之后下跌到2023年4月的最低18万元/吨以下,此后又反弹到目前25万元/吨左右的水平。

从产业链的扩产周期来看,锂电产业链中游材料扩产周期平均在1-2年,锂电池扩产周期平均在0.5-1年,而上游锂矿扩产周期在2年以上。

早在2018年,天齐锂业以40.66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智利锂矿厂商SQM的23.77%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是一起“蛇吞象”收购,天齐锂业合计动用了高达35亿美元的借款,此后天齐锂业深陷债务泥潭,2019年净亏损59.83亿元,一度濒临破产。但随着锂价的不断上涨,天齐锂业不仅仅大幅增加了市场供应而且业绩反转。

不仅如此,2019年盛屯矿业、杉杉股份、赣锋锂业、宁德时代等公司纷纷在国内外进行锂矿和锂产品的布局和扩产。由于众多企业的布局,锂产品一时间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至5万元/吨左右。

但在2021年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为352.1万辆,同比增长169.1%。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达到567.43万辆,同比增长90%。

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带动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锂从过剩变为供不应求。再加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锂价格开始大幅飙升。

一吨碳酸锂的生产成本为3万-5万元,但2022年11月,锂价格已经飙升至近60万元/吨,这背后与囤货、炒作等因素密不可分。针对于囤货、炒作现象,2022年11月,工信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政策层面的规范加上企业的扩产让锂价开始回落。自2022年12月开始,碳酸锂价格迅速下跌,2023年4月,锂价格已经从最高近60万元/吨到跌破18万元/吨,但此后有所反弹。上海钢联5月15日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平均报价26.5万元/吨,较4月26日18万元/吨的报价上涨超过47%,但相比于2022年最高价仍然下降超过50%。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锂产品产量也在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资料,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545.9GWh,同比增长148.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212.5GWh,同比增长126.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332.4GWh,同比增长165.1%。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465.5GWh,同比增长150.3%;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量193.5GWh,同比增长143.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271.0GWh,同比增长155.7%。

可以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将不断提升,会带动相关锂产品需求继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多家锂业公司的扩产,未来碳酸锂的产量也将继续增长。由于供需的同步增长,碳酸锂价格有望控制在合理水平。

中枢价格在哪里?

在电动车的成本构成中,占比最大的是电池,整个电池成本约为整车成本40%-60%,而碳酸锂又是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市面上普遍采用的动力电池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者都以磷酸锂为原材料,而碳酸锂在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中占据大头。以比亚迪动力电池为例,其碳酸锂成本占到电池成本一半以上。三元锂电池,以523动力电池为例,碳酸锂在其成本结构中占比甚至高达72.8%。

据研究机构测算,碳酸锂价格每吨下跌10万元,10KWh电池的成本降低700元左右。从2022年11月到目前为止,碳酸锂跌价超过30万元。以装车电池60KWh的车型单车为例,电池成本已经降低1.2万元。

对于采用不同KWh、不同类型电池的新能源车企来说,降低的成本也不尽相同。2022年,蔚来CEO李斌介绍,碳酸锂价格每变动10万元,会影响蔚来汽车大约两个点的毛利率。极氪CEO安聪慧表示,电池价格每变动一万元,对极氪的成本影响是575元,对毛利的影响是0.2%,由此可见锂价格变动对于汽车制造商的影响。

就电池而言,汽车的整个产业链分别为锂矿—碳酸锂—正极材料—动力电池—电动汽车。

从锂矿来看,一吨碳酸锂的生产成本为3万-5万元,然而2019-2022年,碳酸锂的年均价格大概为8万元左右/吨、5万元左右/吨、17万元左右/吨、45万元左右/吨,近两年的锂价已经远超生产成本。

在锂价高企的背景下,锂业龙头公司获利颇丰。

天齐锂业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04.5亿元,同比增长427.8%;实现归母净利润241.3亿元,同比增长1060.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0.6亿元,同比增长1628.9%。

赣锋锂业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18.23亿元,同比增长274.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5.04亿元,同比增长292.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199.52亿元,同比增长586.34%。

盛新锂能2022年實现营业收入120.39亿元,同比增长310.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52亿元,同比增长552.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55.41亿元,同比增长542.97%。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中间的正极材料和动力电池盈利合理,而前端锂矿获得了超高收益,末端的汽车制造业巨亏。

从盈利能力来看,2019-2022年,赣锋锂业的毛利率分别为23.50%、21.38%、39.81%、49.50%,净利率分别为6.62%、19.25%、48.53%、48.92%。同期,天齐锂业的毛利率分别为56.56%、41.49%、61.97%、85.12%,净利率分别为-113.26%、-34.80%、33.80%、76.91%。而盛新锂能的毛利率分别为14.46%、4.15%、46.43%、60.07%,净利率分别为-2.74%、1.29%、29.57%、47.29%。

从盈利能力可以看出,三大锂业公司在2021和2022年锂价持续走高的过程中均获得了超额收益。

相比于前端公司的超额盈利,中游的正极材料公司就逊色很多了。

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是正极材料环节的龙头。2019-2022年,容百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41.9亿元、37.95亿元、102.59亿元、301.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6亿元、2.09亿元、9.08亿元、13.7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4%、12.18%、15.34%、9.26%,净利率分别为2.06%、5.52%、8.85%、4.56%。

2019-2022年,当升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2.84亿元、31.83亿元、82.58亿元、212.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3.89亿元、10.91亿元、22.5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9.69%、19.21%、18.24%、17.40%,净利率分别为-9.15%、12.21%、13.21%、10.62%。在正极材料环节,容百科技盈利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当升科技处于正常的盈利水平。

在動力电池环节,宁德时代目前是绝对龙头。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2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37%,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3.4%,均为全球第一。

2019-2022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分别为457.88亿元、503.19亿元、1303.56亿元、3285.9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0.13亿元、61.04亿元、178.61亿元、334.5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9.06%、27.76%、26.28%、20.25%,净利率分别为10.95%、12.13%、13.70%、10.18%。

在动力电池环节,由于能够更好地将高锂价转移给下游,过往四年中,宁德时代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净利率都体现了稳定的盈利水平。

从整车端来看,情况就要悲观很多了。

2022年,问界、小鹏、蔚来等公司均处于大幅亏损之中。在问界母公司赛力斯发布的2022年财报中,赛力斯营业收入341.05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收入249.34亿元,同比增长482.8%,但归母净利润亏损38.32亿元,2021年净亏损18.24亿元;扣非净亏损42.96亿元,而2021年净亏损为27.93亿元。

2022年,小鹏汽车总营收为268.55亿元,同比增长28%;净亏损91.39亿元,上年净亏损48.63亿元。2022年蔚来营收达492.7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净亏损金额高达144.37亿元,2021年净亏损40.17亿元。同期的零跑汽车总营收为123.85亿元,同比增长295.41%;净亏损51.09亿元,2021年净亏损为28.46亿元。理想汽车2022年总营收为452.87亿元,同比增长67.67%;净亏损20.32亿元,2021年仅亏损3.21亿元。

业绩表现唯一亮眼的是比亚迪。2022年,比亚迪营业收入4240.61亿元,同比增9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445.86%;扣非净利润156.38亿元,同比增1146.42%。虽然比亚迪增长很快,但是2022年比亚迪的毛利率仅为17.04%,净利率仅为4.18%。2023年一季度,比亚迪的毛利率为17.86%,净利率仅为3.64%。目前来看,比亚迪的盈利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中间的正极材料和动力电池处于合理利润之中,而前端锂矿获得了超高收益,末端的汽车制造业因为高锂价和价格战处在巨亏之中。过高的锂价和价格战已经严重影响了汽车业的利润。如果从各个产业链环节合理利润的角度而言,前端的锂矿和碳酸锂生产环节已经明显处于过高的阶段。

对于锂的合理价格,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比较合理的价格平衡点可能在20万元/吨左右。此前,蔚来创始人李斌预测,2023年四季度碳酸锂价格有望降至20万元/吨。宁德时代“锂矿返利”计划也将碳酸锂结算价格锁定20万元/吨。

从紧缺走向宽松

近两年,在高锂价的刺激下,锂的供应也在持续增加。

2022年5月23日,中矿资源披露拟定增募资不超30亿元,用于春鹏锂业年产3.5万吨高纯锂盐项目、津巴布韦Bikita锂矿200万吨/年的建设工程等项目,其中锂盐项目的投资额为10亿元。当时公司拥有锂盐年产能2.5万吨,包括1.5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产能和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能,本次扩产的锂盐也是碳酸锂和氢氧化锂,达产后将实现约1.5倍的产能增加。

2022年5月25日,赣锋锂业刚宣布拟投资不超20亿元在丰城市建设锂辉石提锂生产基地,形成年产5万吨碳酸锂当量的锂电新能源材料产能;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年产2.5万吨氢氧化锂项目。

2022年5月26日,盐湖股份公告称,拟投资新建4万吨/年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分别为电池级碳酸锂、氯化锂各2万吨产能,项目总投资约70.82亿元;同时还有永兴材料的二期2万吨碳酸锂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进行投料测试,第二条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目前公司拥有1万吨碳酸锂产能。

此外西藏矿业扎布耶二期年产1.2万吨碳酸锂项目已于4月开工建设,公司明年碳酸锂产能将达到1.7万吨。

随着锂业公司的纷纷扩产,锂行业产能及产量将会快速增长。

中国锂产业报告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基础锂盐产品产量(包括碳酸锂、氢氧化锂、氯化锂等)折合碳酸锂当量为63.1万吨,同比增长31.46%。其中碳酸锂产量为39.5吨,同比增长32.5%。

不仅如此,2023年新一轮的锂资源扩张也在进行中。天齐锂业1月9日宣布通过控股子公司TLEA拟购买澳大利亚ESS所有股份,ESS拥有多个锂矿和金矿所有权。1月20日,海南矿业发布公告,拟以1.18亿美元现金方式增资Kodal Minerals PLC及其全资子公司Kodal Mining UK,从而获得马里的Bougouni锂矿资产。

2023年2月,九岭锂业递交了上市申请,拟募资约34.29亿元,其中2.95亿元用于年产5000吨氢氧化鋰、10000吨高纯碳酸锂改建项目,24.70亿元用于丰城九岭锂业有限公司新能源材料生产等项目。

天齐锂业5月12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保税区建设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基地,并与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管委会签署《投资协议书》;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年产3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不超过20亿元,建设周期为2年。

随着锂的产量不断提升,锂价的上涨动力将会减弱。

不仅如此,其他补充和替代原料的发展也在加快缓解对于碳酸锂的依赖。目前,技术较成熟的是钠离子电池。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给出了中国“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其中,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钠离子储能技术列入其中。

钠离子电池既不含锂也不含钴,也不需要铜。钠离子电池同锂离子电池相比有一定优势,主要是在成本和电池重量方面。

不过钠电池能量密度稍弱于锂电池,所以钠离子电池的适合场景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个是面向储能;另一个是短途电动,钠离子电池可续航400-500公里,有望在低能量密度电动乘用车、电动两轮车、储能、电动工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可达582.7亿元。

自宁德时代2021年7月29日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后,宁德时代定调钠离子电池为锂离子电池补充,利用供应链话语权,为上游提供了层状金属氧化物和普鲁士蓝正极/硬碳负极的生产共识以及钠锂混合电池系统的应用场景,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发展注入更大动能。

2022年11月,中科海纳钠离子电池在顺利实现量产,其首批产能为1GWh。除了中科海纳和宁德时代以外,比亚迪、欣旺达、众钠能源等电池企业也都纷纷布局钠离子电池。

近期工信部也表示,将在“十四五”相关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加强布局,从促进前沿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政策、开拓市场应用等多方面着手,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产业政策,统筹引导钠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科技部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并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列为子任务,以进一步推动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低成本化,提升综合性能。在政策推动和高锂价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有望得到更快发展。

不仅仅钠离子电池值得期待,近年来,锌离子电池的发展也不可小视。锂离子电池的致命缺陷之一是安全问题,不能弯曲、不耐高温、容易起火等安全隐忧一直没有解决。相比之下,锌离子电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更加安全。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主要是金属氧化物,相对稳定,整个体系电池也相当于是泡在水里面的,几乎不存在任何的起火爆炸风险。稳定、安全,给锌电池带来了更多的尺寸变化与应用场景,纽扣电池、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大型储能站都可以使用锌离子电池。

其次是锌离子电池成本低廉。目前,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25万元/吨,但相比锌电池,成本依然太高。锌是自然界分布较广的金属元素,据中商情报网消息,全球锌资源总储量达2.5亿吨,远高于全球锂资源储量的8600万吨,丰富的储量带来的是更低的成本。5月16日,沪锌2306的价格为20605元/吨,仅为碳酸锂价格的十二分之一。

在商业化方面,锌离子电池也有了新进展。2022年11月,广州倬粤电能科技打响了锌离子电池大规模量产的第一枪。2022年11月17日,广东阳江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广州倬粤电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广东阳江达成合作意向,双方代表签订《锌离子电池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建设产能5GWH的锌离子动力和储能电芯及PACK工厂,项目总投资逾30亿元。

大锌能源CEO唐子杰认为,短期来看,水系锌电池会在两三年内迎来爆发期;长期来看,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锂/钠电池未来会占到60%的市场。但在安全性考量要求较高的场景,一部分客户会使用各类水系电池,包括锌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锌电池凭借水系电池中最高的能量密度、较低的价格依然会有竞争力。

对于锂未来的供需前景,中金公司认为,2021-2025年锂资源有望逐步走向紧缺,中长期锂价牛市基本面支撑强劲;需求端,全球新能源转型驱动锂需求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动力和储能电池将贡献主要需求增量,CAGR分别为58%和32%,预计全球锂需求将从2021年的43万吨增至2025年的150万吨LCE,CAGR37%;锂供给将从2021年48万吨增至2025年148万吨LCE,CAGR为33%。

中信建投期货预计,2023-2025年锂供给分别约112.25万吨、154.65万吨和183.1万吨碳酸锂;锂需求分别为110.45万吨、136.12万吨和165.15万吨碳酸锂,碳酸锂从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相比于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期货,中信证券对于锂的供应更加乐观。

中信证券研报称,预计2023年全球锂新增供应将达到35万吨且呈现逐季增加态势,锂供应端压力或逐渐增大;预计2023-2025年全球锂供应总量将分别增长至120万吨、173万吨和232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44%、41%和34%,对应的供应过剩量分别为7.4万吨、39.7万吨、43.8万吨;随着行业供应过剩比例的扩大,预计明后两年锂价仍有下行压力,价格在阶段性止跌后存在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随着锂产能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补充和替代原料的发展,锂有望从紧缺走向过剩。

猜你喜欢

锂业锂矿净亏损
巴西:颁布法令振兴本国锂矿市场
No.2 知乎2021年全年营收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
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赣锋锂业高光不再
全球锂矿及伴生铍铌钽的采选冶技术发展趋势
新疆苦水湖锂矿水文地质特征简析
国际锂业宣布Mariana项目资源储量提升253%
国际锂矿资源勘探开发的机会与投资策略
Albemarle锂业拟大幅提升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