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碰我,拥抱我
2023-05-30苏琦
苏琦
《自我决定的孤独》
作者:[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译者:顾牧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定价:68元
乍一看书名,“自我决定的孤独”,很容易把读者的预期引向这样的方向:现代社会的人们因为沉迷于电子设备,而陷入肌无力、性无趣和爱无能的状态,人们在自我选择的孤独中彼此隔膜,在虚拟现实中迷失了方向,进而也丧失了集体行动的勇气和改变现实的能力。
这些议题,这本书都有所涉猎,但作者并非总是从负面的视角来加以看待和分析。人们的自恋,对自己身体权利的捍卫和对自身与他者距离的坚持,或许已经走过了头。在电子设备和网络空间的加持下,或许已经趋于病态,但对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陷入一味的渲染和抱怨。
相反,通过爬梳历史,作者阐明了人们捍卫身体的权利其来有自,有其丰富的正当性。人们不可能通过对身体权利的拒斥来重回所谓从前其乐融融的状态,就像高铁车厢里人与人之间的淡漠或许让人遗憾,但并没有太多人愿意回到所谓的热气腾腾的绿皮火车的年代。当下人与人的疏离有着诸多原因,并非都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而当前围绕“身体碰触权”的争议,或许能打开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因此,立足于当下回顾历史并提出未来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既没有一味感伤,沉湎于被美化的过往,试图回到鸡犬相闻的前现代,来解决当下的疏离感,也没有对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未来过于心怀忧惧,更没有在回不去的过去和迷茫的未来间进退失据,而是试图在厘清身体权的历史轨迹、现实推手和未来走向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对当下的纷扰进行可能的纠偏,进而重回中道,划定人们在新时代的身心相处之道。
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很容易产生放大失真效应。身体的脆弱感、非现实感和人们更愿意在网络空间而非线下达成亲密关系,似乎已成常态,但这种认知充其量只是局部真理。一方面疏离感是拥有闲暇和发言权的人的奢侈品,试想那些每日穿街走巷在熙攘人群中穿行的快递小哥们,哪里会有这样的感慨。
而从历史层面看,在惋惜彼此疏离不能享受正常肌肤之亲的当下,人们似乎很容易忘却就在不久之前,身体的脆弱性和生存空间的逼仄还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而在全球大多数地区,这依然是一种奢求。
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充足的个人自主空间,彼此间合意的距离,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折射的是一部各色人等不断抗争和曲折进步的历史。怕身体受伤害有其历史根源,曾幾何时,包括酷刑、鞭笞等在内的规训和惩罚的手段还被认为是正当的,甚至在当下,很多地区依然在为身体不被奴役不受伤害的权利而抗争。不久之前,妇女、儿童和同性恋者等弱势或边缘群体还无法充分享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或许矫枉必然过正,或许人们对自己身体权利的过度防卫,对他人亲昵的过度拒斥,以及由此而来的所谓自我决定的孤独感,都是不得不付出的阶段性代价。而考虑到一波波#MeToo运动的潮起,可以预期新一轮身体确权和社交合意距离的再划定。
除了对来之不易的权利的“珍视”外,作者还探讨了打造“身体权”背后的资本和技术推手。在作者看来,把身体物化为商品,不断诱导消费者加大投入,令之更完美,显然加重了人们对其的戒护之心,投入越多越金贵,而这反过来似乎又加剧了人们身体的脆弱感。其中还有过度治疗的“黑手”,似乎医疗技术越发达,身体越容易受到侵害,比如以前未知的病毒似乎日益层出不穷。
至于技术的加持,不待作者赘言,人们已耳熟能详——即时电子设备和随时在线给人们造成的异化,已是社会学者的必备话术。问题是,人们有那么无辜吗?技术之外的解释似乎也不无道理:高节奏的工作生活之外,情感投入耗时耗精力,是很“贵”的事情。生活成本的高昂似乎也容不得未经算计的纯情付出。爱情很贵,生活很累,非请勿近。因此与其以“无辜”的嘴脸说自己被技术裹挟和算计,不如说是人与技术的共谋,人们确实需要替代品,需要在虚拟空间里非真情投入的亲密感。
或许有一天人们会终于意识到,人无法完全回避肉身和情感的脆弱,完全的趋利避害是不可能的。真爱就会受伤,没有线下世界面对面真实的肌肤相亲和真正的情感付出和互动,我们无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咸猪手们造成的伤害之一在于,在一个人们需要克服种种心理和生理障碍构建更亲密关系的时代,他们的言行加剧了人们彼此间的不信任感和疏离感,以及对真实世界中身体碰触的拒斥。与一些论者所认为的相反,不是人们彼此心怀戒慎恐惧之心毒化了社交氛围,而是性骚扰者的轻佻与免费午餐心态和操控欲让人反感,进而毒化了社会氛围。那种将异性物化的心态,不是多情而是爱无能的表现。人们需要的是深深投入情感付出的拥抱,而不是解渴式的充满霸凌意味的蜻蜓点水。充满爱意与否,施者与受者都心知肚明,按本书作者的话说就是“皮肤不会撒谎”。别碰我,拥抱我。
或许在脆弱防受伤与孤独求真爱之间进退两难,将是人类较长一段时间的常态,对此作者也并未开出明确爽利的药方。当然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约,不同地区的人们身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空中,对于身体权和亲密感的诉求千差万别。在很多地方,生存权和发展权依然是最迫切的人权,而在那些已经充分申张身体权利的先行社会,如今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正面临再度身体亲密化的挑战,即面对老人脆弱的身体,如何进行正确和适度护理的议题。
另一个作者没有涉及但越来越重要的议题是虚拟空间的杀伤力。本来人们想通过非接触性“点赞”,来安全地获取他人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对孤独的心灵的慰藉。然而,网暴对精神的摧残,并不亚于身体的伤害。当我们因为隔屏获得身体间离带来的安全感时,对心灵和头脑的摧残似乎像穿越屏幕而来的“贞子”一样,让人防不胜防。身与心,哪一个更脆弱,似乎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总之,如何在身体确权和敞开心胸去拥抱、互动中,去给予和付出并收获爱与善意,是一个全新而持久的课题。别碰我,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去碰触我;拥抱我,让我们满怀爱意与善意去拥抱和温暖彼此。
新书推荐
《黑塞書信集》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谢莹莹 王滨滨 巩婕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定价:79元
译者从黑塞1892年~1962年的书信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信件。其中,黑塞有时谈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看法,有时发表对社会问题的意见,有时则以散文的语言描绘自然风景、抒发人生感悟。这些信件将黑塞还原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立体呈现其与同时代人交错的精神世界。
《我以文字为业》
作者:[美]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夏笳
出版社:理想国丨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定价:72元
勒古恩是“科幻新浪潮”时期当之无愧的顶流。本书收录了她2000年~2016年的68篇关于人生和文学的演讲、散文与评论等。其中,她剖析了阿特伍德、波拉尼奥、卡尔维诺等前辈作家及当代大家的代表作品,将自己的阅读与经验、写作与思考和盘托出,呈现了一幅珍贵的思想画像。
《哲学的生活方式》
作者:[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姜丹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68元
本书是法国当代哲学家皮埃尔·阿多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戴维森以及法国(巴黎)高等实践研究学院副教授卡尔利埃的对话录。阿多是一个能够把奥勒留、普罗提诺、斯多葛派说清楚的传递者。他以渊博的学识指出,在古代,哲学并不是体系的建构,而是对生活的选择,是走向智慧之路的实践。
《致命卡特尔:纳粹德国的化学工业巨兽》
作者:[英]迪尔米德·杰弗里斯
译者:宋公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定价:108元
1925年,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德国最大的六家化工企业共同成立了染料工业利益集团IG法本公司——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之一。本书展现了IG法本从19世纪创立到一战时期的动荡,再到在二战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