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失衡锂价暴跌重挫上游矿企行业洗牌去库存过程仍在继续

2023-05-30李洪力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锂矿锂电碳酸锂

李洪力

编者按

今年以来,锂电产业链出现剧震,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狂跌,最低时曾跌破18万元/吨,相较去年的60万元/吨价位跌去70%。锂价的剧烈波动让锂电产业链上游矿企躺着挣钱生态发生改变,最新的一季报数据显示,涉矿的上市公司业绩大降,甚至有的出现了亏损。

在矿商的挺价和惜售下,虽然碳酸锂价格在近期出现了反弹,短期涨幅超过60%,但业内人士对此轮反弹仍不乐观,认为需求端尚未真正回暖。此外,对于年内有公司逆势拿矿情况,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暂不是布局锂矿的最佳时机,风险还很高,“尽管市场价格有止跌迹象,但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于弱势企业而言,现在入场风险很大。”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近期连续反弹,重回30万元/吨上方,较上月低点价格反弹了60%以上。碳酸锂价格的短期强势反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市场悲观情绪修复,但仍有部分专家认为,碳酸锂价格目前并不具备继续大涨的基础,眼下的反弹只是矿商挺价、惜售行為所导致,整个行业去库存过程仍在继续中。

在本轮价格反弹前,碳酸锂价格的狂跌确实给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冲击最强的当数上游矿企,不仅有企业因此放弃对锂矿的并购,且“亚洲锂都”宜春的中小矿商也面临减产甚至停产影响,有的在今年一季度已经出现收入下降、项目开发延迟、现金流减少、业绩大降等情况,若锂价不能重回去年价位,则此前在锂价高位时“抢矿”的企业,资产出现减值的风险难以避免。

碳酸锂价格短期反弹行业加速洗牌趋势难改

成本不具备优势的企业在此轮调整中会率先出局,而行业龙头却能依靠其成本管控能力和强大的现金流熬过这轮降价“寒冬”。

五月初以来,碳酸锂价格开始逐步回暖。据5月18日上海钢联数据,电池级碳酸锂上涨1.5万元/吨,均价达30万元/吨,较4月份的18万元/吨年内低点价格回升明显。

对于碳酸锂价格在短期内的强势反弹,《红周刊》调查部分碳酸锂终端销售情况发现,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扬,部分矿商挺价惜售心态明显高涨,直接导致很多终端贸易商拿不到货。此外,有部分销售商目前也存在观望态度。

“因为不断涨价,进货都比较难。”上海中锂实业有限公司相关销售人员对《红周刊》表示,目前,吨位以上碳酸锂暂时都不出。

“我认识的一些厂商目前都缺货。”前雅化集团内部人士对《红周刊》表示,原因是国家在前期关闭了一些小矿企,且大厂商签订的又都是一些长协客户,加之部分厂商存在惜售的态度,造成终端一些贸易商很难拿到货。

厂商的挺价惜售行为虽然导致一些贸易商存在观望态度,但仍有一些具备优质渠道的贸易商销量情况在逐步好转。“只要货物可靠,基本半小时就能出掉。”上海腾睿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销售人员对《红周刊》表示,“我们销售的是江西永兴特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池级碳酸锂,价格30.9万元每吨,看货付款然后装车,销售情况较此前已经开始好转。”

“本轮涨价受情绪影响。”隆众资讯分析师曲音飞对《红周刊》表示,目前企业惜售挺价、捂货待涨情绪较浓,这导致价格一路走高。此外,需求端尽管尚未完全好转,但在上涨情绪带动下,也使得下游询盘询价者增多,部分销售商的少量提前备货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锂价反弹。

不过,相较敢于备货的销售商,有部分贸易商、销售商仍对本轮上涨持悲观态度,称碳酸锂价格快速下跌后又快速拉涨情况,波动太过异常,自己不敢囤货。

“价格浮动太大了,现在都不敢囤货。”销售天齐锂业、盐湖股份电池级碳酸锂的河南郑州经销商刘军(化名)对《红周刊》表示,很多销售商目前都直接从厂家调货,随调随售,每吨也就赚3000~5000元差价,这与此前大量囤货、销售火爆程度相去甚远。

四川某碳酸锂销售商也对《红周刊》表示,目前碳酸锂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些上市公司大厂的货没有关系根本拿不到,价格低一些的小厂也开始关停减产,市场上虽然还流通着一些非标产品,但这种产品基本无利可图。

《红周刊》从一位为宜春当地政府做锂电产品交易中心方案的专家处了解到,因上级部门的环保整治风暴,江西宜春一大批中小矿商在一季度期间被动停产,去年赚的很多的小矿商在今年又亏回去了,虽然有很多大企业都在停产挺价,但相较去年的高价囤货,今年锂价的持续低位徘徊,让一些无自有矿的锂电生产企业因提前备货而面临产品价格击穿成本线之忧,日子很难熬。

对于此轮锂价的快速反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情绪带动的上涨能持续多久是个未知数,在需求端没有充分释放的情况下,锂价要想回到去年的高点是天方夜谭的事。若锂价能够在低位持续波动,拥有更好成本控制的锂电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更强,一旦行业景气度出现回暖,则盈利弹性也就会更大。

《红周刊》以上市公司2022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发现盐湖股份、藏格矿业等盐湖提锂企业成本安全边际最高,生产成本继续保持在3万元/吨左右,天齐锂业、永兴材料等自有矿锂辉石企业成本安全边际也比较高,成本保持在5万元~6万元/吨区间,而原料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外采的雅化集团、天华新能等锂盐企业成本安全边际最低,维持在17万元~30万元/吨区间。

表1 10家锂矿上市公司2022年报“账面成本”

数据来源:各公司2022年报

对于锂价的问题,天齐锂业射洪基地总经理刘卫东此前曾公开表示过,按照目前碳酸锂价格,一些高成本生产企业已经接近盈亏成本线。若碳酸锂价格迎来最后一跌,则高成本企业惟有亏本销售,行业内“洗牌”将无可避免。

“这一轮锂价的回落,势必会加速整个锂电行业洗牌。”同花顺新能源行业研究员吴启元认为,部分成本不具备优势的企业将在此轮调整中率先出局,而龙头公司却能依靠成本管控能力和强大的现金流熬过这轮降价“寒冬”。

事实上,行业洗牌加速的判断从相关公司的动作上也能看出迹象。譬如新疆志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在近期就放弃了原定的60亿元“天价锂矿”项目。志特新材的股东经穿透后,涉及宁德时代、特变电工、新疆众和等多家上市公司。而与志特新材放弃并购不同的是,5月12日,两大锂矿龙头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却在同一天对外释放了投资扩产的公告。天齐锂业对外公告称,与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投资协议书》,将在当地投资30亿元建设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基地。而赣锋锂业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与襄阳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计划投资25亿元在当地投资建设新能源锂电池生产研发项目。

终端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需求放量还有待时日

上游矿企目前并未出现订单大增情况,锂电材料、电池企业也未出现大规模采购情形,很多锂电企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

锂价的持续调整,业内普遍将原因归咎于终端需求的放缓。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今年1~3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130GWh,累计同比增长26.3%;累计销量达108.5GWh,累计同比增长66.8%。就这一数据看,对比2022年一季度的产量同比累计增长206.9%、销量同比累计增长172.6%的数值表现,今年一季度的增速有明显放缓。

“此轮锂价大跌主要是受行业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吴启元认为,前两年锂价一路飙升促使上游不断扩产,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去年四季度达到30%以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今年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需求端增速的放缓,必然会导致对动力电池需求预期的减少。”

事实上,吴启元的判断从乘联会发布的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数据变化得到佐证。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銷量为131.3万辆,同比增速为22.4%,与2021年一季度302.9%的增速和2022年一季度146.6%的增速相比,今年一季度销量增速明显逊色不少。

“一些上游锂资源及材料企业错估了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速度。”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汽车分析师林示表示,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燃油车降价潮等因素影响,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延续去年的销量增幅,很多锂矿企业对新能源市场的需求判断太过于乐观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放量,以及储能端需求的增长,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也上演了一系列“抢矿”大戏,进而导致上游锂矿和碳酸锂产能出现急速扩张,在短期需求放缓而供给又在持续增加下,阶段性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目前产能过剩肯定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市场表现的那么夸张。”吴启元表示,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是需求端的预期下降以及新的供给快速涌入,造成短期供需严重失衡。“新能源汽车销量还是增长的,可以通过需求慢慢消化过剩的产能,今年前4个月的锂价快速下跌还有部分是企业对预期的过度反应。相关企业可通过下游的需求来调整产能的释放,通过供需变化来维持价格逐步稳定。”

事实上,对于“抢矿”带来的负面后果,监管层早有意识。去年11月,工信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就指出,“国内锂电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产能盲目扩张,低质低价竞争时有发生”。

相关企业也在警惕这一问题,譬如德方纳米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就表示,“短期来看,随着大量企业跨界入局磷酸铁锂行业,行业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高端产能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披露2022年报的37家锂矿产业链上市公司中,超过九成企业在2022年底商品库存高企,其中近一半上市公司库存金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最高的同比增幅达728.77%。

此外,据高工锂电统计,2023年一季度我国锂电池企业去库存超35GWh,行业仍有超80GWh锂电池成品,其中用于正常备货的锂电池成品约40GWh~50GWh,需清理库存约为30GWh~40GWh。到2025年,预计全球运营矿山将达到82座,总产能将达到261.5LCE万吨,相较2022年增长超2倍。但在2025年,锂资源供给为240.6LCE万吨,电池产量需求为202.8LCE万吨。2023年,锂资源供给116.7LCE万吨,电池产量需求为109.1LCE万吨,供给超过需求。

曲音飞表示,从今年供应端来看,供应是充足的,而从需求端来看,中下游目前仍处在去库存过程中,处于恢复状态,还没有出现很大范围买货情况。“什么时候大额订单持续出现了,就意味着行业拐点也快要到来了!”

兴储世纪总裁助理刘继茂对《红周刊》表示,当前锂产业链仍处于自下而上的去库存过程中,市场上在2022年积累的很多库存至今没有消化完,2023年还在不断出货,造成的后果就是上游库存越积越多,近期期货价格的上涨可能仅仅是反弹并非反转,真正价格的反转依然要看供应端的削减程度以及需求的实际恢复情况。

近期市场有消息传出,经历前一段时间的去库存,有部分企业宣布开始排产。譬如在4月26日,亿纬锂能就表示,从5月份开始会全面恢复生产。而德方纳米也表示,随着碳酸锂价格企稳,公司订单量开始回升,开工率逐渐恢复。但《红周刊》以投资者身份就近期涨价、订单及库存等相关问题,咨询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上市公司时发现,上游矿企目前并未出现订单大增情况,而中下游锂电材料、电池企业也未出现大规模采购的情形,很多锂电企业仍处在去库存阶段。

譬如,藏格矿业证券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红周刊》调查时表示,目前,此轮价格上涨还未反映到销售上,订单维持稳定。永兴材料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销售情况一直维持稳定,下游的需求实际没有想象的那样真正的带动起来,需求端远没有去年涨得那么快。而盛新锂能证券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此轮锂价的上涨还未反映到下游订单上。

“目前仍处于去库存阶段,整个行业还是以去产能、去库存为主。”轻型车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天能股份的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对《红周刊》表示,锂价上涨,下游客户并不会立刻积极下单,反应并不那么强烈。去年,因为中下游电池企业需求较为旺盛,大部分材料企业都抢着生产销售,积累了较大的产量。今年,市场相对没有那么火爆,很多企业都以谨慎的态度去对待上游原材料,做出更为合理的采购计划。

同样,欣旺达的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经营平稳,仍处于去库存阶段。国内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湖南裕能的证券部相关人员也表示,本来锂价上涨受到市场情绪影响较大,二季度仍是去库存阶段。

种种迹象反映出,锂价何时达到动态平衡点暂无法确立。5月15日,锂电龙头宁德时代的董秘蒋理在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上明确表示,目前的碳酸锂价格仍处于历史较高水位,长期来看,未来锂价会逐步回归理性,有利于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年初,宁德时代曾面向下游整车厂商推出了一项“锂矿返利”计划,在未来三年为下游车企提供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对此报价,很多业内人士将其视为短期的支撑位。

“短期20万元/吨左右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仅代表有超强议价能力的龙头公司的策略。”吴启元表示,从需求来看,20万元/吨这个中枢价位短期可以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持续下跌的前瞻指标就是中下游需求持续走弱预期形成(销售和排产数据)。“目前的价格从历史角度看确实处于较高水位,虽然高位下来最多跌了70%,但是距离历史底部价格还有6~7倍。从终局看,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00%,需求萎靡后,供给没有相应的收缩,价格大概率还会持续下滑,最终的最低价是多少,目前肯定看不清楚。”

刘继茂认为,碳酸锂20万元/吨的价格对各方来说还是有丰厚利润的,“占据产能绝大部分南美及国内盐湖以及一体化锂矿的碳酸锂成本都比较低,包括外购锂云母矿的成本目前仍在15万元/吨以下,而目前采用澳洲高成本的锂辉石精矿以及國内中低品位的锂云母矿作为原料生产碳酸锂的成本约为10万元/吨。”

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深入研究的康庄资产基金经理裘伯元也对《红周刊》表示,碳酸锂20万元/吨的价格应该差不多是碳酸锂价格的中枢,多方都可接受,在碳酸锂出货量持续增长的阶段(比如未来5~10年),上游的盈利都会比较好。“加工技术高、管理效率高、有规模效应的企业,加工碳酸锂的净利润应该在10%左右,而普通企业的净利润则在5%左右。”

相对上述采访人员认为20万元/吨的价格可接受态度,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却认为这一价格还是有些偏高,“目前一些拿矿成本高(比如矿石成本折合碳酸锂计超过15万/吨)的项目已经要亏钱了。个人觉得,10万元以内对各方都是相对合适的。”他指出,去年的高库存目前为止并没有去掉多少,全年都很难出清。

锂矿企业一季度业绩集体跳水业绩好坏与锂价高低直接挂钩

在多重因素共振下,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是必然结果,这一结果最终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发展。

在今年碳酸锂价格暴跌下,上游矿企开始告别“暴利时代”。《红周刊》梳理Wind锂矿板块19家上市公司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发现,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的多达12家,占比超过六成,其中降幅超过50%的达5家,出现亏损有1家。

江特电机披露的2023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同比减少48.32%;归母净利润为5064.8万元,同比下跌92.39%。盐湖股份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07亿元,同比下降38.21%;归母净利润22.25亿元,同比下滑36.37%。融捷股份一季度营收1.94亿元,同比下降59.49%;归母净利润6208.80万元,同比下滑75.56%。金圆股份则直接出现亏损,当期净利润为-4573.80万元……对于业绩下跌的原因,盐湖股份表示,碳酸锂产品的市场价格下跌及销量减少;江特电机表示,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锂盐产品价格下跌、毛利下降所致。

温莎资本丁泽军对《红周刊》表示,因锂价的持续不振,上游矿企已经出现收入下降、库存增加、项目开发延迟、弃矿数增加、交货延迟、违约率提高等一系列负面反应,在多重因素共振下,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是必然结果,这一结果最终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发展。

表2 wind锂矿板块上市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情况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2023年一季报

事实也正如丁泽军所说,除了业绩下跌,上游锂矿企业确实有多个关键指标出现恶化。譬如融捷股份一季报就显示,公司存货由一季度期初余额的1.42亿元增加至2.05亿元,还计提减值损失为-6136.9万元。同期,盛新锂能的存货也从期初27.4亿元增加至期末的32.3亿元,雅化集团存货则从期初的31.5亿元增加至期末的33.2亿元。

裘伯元表示,上游企业减慢产能增长步伐、降低现有产能利用率的做法,反映出上游企业的经营难度在加大。“要想让碳酸锂出货量大幅增长,就要让这个行业的参与者先赚大钱,要让他们疯狂。只有碳酸锂出货量到顶,真正的淘汰赛、价格战才会开始,高开发成本的矿企和技术落后、成本高的加工企业会率先被淘汰出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红周刊》表示,短期内,细分锂资源价格全面跳水对中资新能源企业带来的财务压力是巨大的,但资源价格波动不过是锂矿企业一季度业绩大幅下滑的表层原因,归根究底还是产业链上下游两端合力夹逼加大,削弱了国内锂电池板块的营收和净利,考虑到这上下游两股力量短期内尚未出现衰退趋势,即使上游材料的价格走势短期内能出现拐点,需求侧短期亦很难恢复昔日繁荣。

就未来业绩的表现,《红周刊》采访的多家上市矿企均表示,业绩表现与锂价直接挂钩,锂价越高利润空间越大。也因此,价格问题应是锂矿企业业绩预期最重要因素。

吴启元认为,一般一轮价格调整周期在两三年左右,但这次相较于上一次会更加复杂,因为这次需求还在持续扩张,短期只是供给超出阈值导致价格快速回落。目前来看,需求只是增速下滑,产业发展仍处于中高增长阶段,后续主要看供给端的出清:一个是近期新增产能的消化,一个是对正在准备扩产预期的抑制。

“价格走势是供需多方博弈的结果,这一波单边快速回落后,短期大概率是反弹以及震荡寻找新的平衡点,这个震荡期可能会持续很久。短期价格能否调整到位,信号主要看终端行业月度增速数据和中游排产数据是否有明显变化。”吴启元进一步分析称。

前两年积极拿矿的企业面临资产减值之忧

高价拿矿的项目在锂价大跌的情况下是运行不下去的,不仅存在商誉减值的现实问题,且如果锂价继续维持低位或进一步下跌,项目即便建成了也要关门。

《红周刊》发现,在2021~2022年全球锂价暴涨阶段,中资企业也曾迎来锂矿并购高峰期,譬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紫金矿业等头部上游矿企,中游锂电材料、电池企业和下游新能源车企,都纷纷投身“买矿”热潮中。

据《中国矿业报》报道,2021年,中资企业全年锂矿并购交易14宗,总交易额达24.46亿美元;2022年,锂价总体保持涨势,中资企业锂矿并购交易热度不减,中资企业全年并购交易13宗,总交易额达30.07亿美元。

其中,享有“矿茅”之誉的紫金矿业3起锂矿收购案总金额就超过140亿元。2022年1月25日,紫金矿业以50亿元价格收购加拿大新锂公司100%股权。同年4月,紫金矿业收购了西藏阿里拉果错盐湖锂矿70%权益、江南化工9.82%股权、盾安环境8907万股股份等在内的四项资产包,总作价为76.82亿元。紧接着,6月,紫金矿业又出资约18亿元收购湖南厚道矿业71.1391%股权,该矿是国内稀缺的大规模、低品位硬岩锂矿。这些收购完成后,紫金矿业拥有的锂矿权益资源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仅次于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在三起收购案中,湖南厚道矿业溢价23倍,加拿大锂盐商NeoLithium资产溢价36%。2022年年报显示,紫金矿业当年商誉为7.2亿元,较2021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28.47%;总负债1816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56.95%。

吴启元认为,中下游企业通过收购锂矿来实现一体化,从战略上看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现金流充足的龙头公司。“虽然收购价格溢价过高可能造成商誉减值,但对于现金流充足的龙头公司来说影响仍有限,主要还是要看收购资产对于公司现金流影响的大小,投资人需要关注二三线企业收购锂矿造成现金流大幅下滑,以及后续业绩大幅低于预期对融资的影响。”

正如吴启元所说,在过去几年的“抢矿”大战中,不乏有一些体量较小、现金流相对较差的二三线企业。《红周刊》根据公开报道及相关公告,梳理了科达制造、盛新锂能、吉翔股份、金圆股份、鞍重股份等部分二三线企业入局锂矿相关情况以及财务上的一些变化。

《红周刊》发现,科达制造、盛新锂能等入局锂矿较早的企业,吃到了锂价暴涨的红利。譬如,盛新锂能的业绩在2021年实现惊天逆转,净利润实现了近32倍的增长;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5.5亿元,同比增长541%。要知道,2021年之前,盛新锂能的净利润几乎维持在亏损边缘。科达制造同样如此,2021年开始,营收净利开始大幅增长,2022年更是实现归母净利润42.51亿元,同比暴增3.2倍,其投资的蓝科锂业成为最大“功臣”,贡献了34.5亿元的净利润。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今年碳酸锂价格的暴跌,科达制造、盛新锂能2023年一季度业绩却急转直下。其中,盛新锂能一季度净利润4.64亿元,同比下降56.67%。科达制造营收24.91亿元,同比下滑2.02%;归母净利润4.02亿元,同比下滑55.35%。科达制造表示,一季度业绩下滑主要是对蓝科锂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下降所致。

相较入局较早公司享受到锂价上涨的红利,一些在前两年锂价高位时入局的企业,反而因此提升了自己的财务压力。譬如金圆股份自2021年就开始盯上暴火的锂产业,开始密集披露了多个锂矿资源的收购公告,虽然这一举措让其股价在二级市场曾有过非常明显的表现,但大部分项目至今仍未对业绩带来实际贡献,比如阿里锂源项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5月,阿里锂源的净利润分别亏损387.81万元、1774.98万元、652.63万元。财报显示,金圆股份2022年货币资金仅有6.93亿元,难以覆盖9.76亿元的短期借款,存在明显的资金缺口。

同样,以机械设备制造为主业的鞍重股份最近也面临不小压力,因高溢价并购重组涉锂企业一事遭到了深交所11问。

根据此前公告,2021年12月,鞍重股份通过子公司宜春友锂科技有限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2.31亿元收购领辉科技70%股权。按照领辉科技当时3805.34万元的净资产以及3.30亿元的评估值计算,增值率超700%。而本次重组领辉科技评估值为5.50亿元,评估增值率645.81%,评估值较前次现金收购增长67%,且交易对手方未作出业绩补偿承诺。

深交所在问询函中要求鞍重股份说明在锂云母及相关下游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且下跌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领辉科技估值仍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关于收购少数股权的规定;收益法下是否存在高估收入、低估成本以抬高估值的情形;高溢价收购未设置业绩补偿承诺的原因及合理性。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对《红周刊》表示,高价拿矿的项目在锂价大跌的情况下是运行不下去的,不仅存在商誉减值的现实问题,且如果锂价继续在低位或进一步下跌,项目即便建成了也要关门。

当然,抑或是对锂价未来仍抱有美好预期,2023年以来跨界布局锂矿的上市公司仍不在少数,比如哈工智能、园城黄金、卧龙地产就相继发布公告披露要布局锂电产业。其中,哈工智能2月9日公司公告称,拟收购江西鼎兴矿业有限公司70%股权、江西兴锂科技有限公司49%股权。

对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现在并不是布局锂矿的最佳时机。“尽管目前市场价格有止跌迹象,但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于弱势企业而言,现在入场风险很大。”

真锂研究市场总监王观林也对《红周刊》表示,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布局锂电产业会面临价格下跌、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资源禀赋差的锂矿,在面临技术攻关的时候,没有持续资金去克服也会导致项目搁浅。“还有一个产业周期的问题,当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无法及时开发出产品,当市场低迷的时候又没有足够的资金熬過低谷期,都会使得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

(本文所涉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卖推荐。)

猜你喜欢

锂矿锂电碳酸锂
巴西:颁布法令振兴本国锂矿市场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碳酸锂的提纯装置
7月我国碳酸锂进口量同比涨108%,均价同比大涨878%
全球锂矿及伴生铍铌钽的采选冶技术发展趋势
新疆苦水湖锂矿水文地质特征简析
国际锂矿资源勘探开发的机会与投资策略
锂电自行车:破除技术瓶颈 延长使用寿命
创新,让锂电自行车多姿多彩
Albemarle锂业拟大幅提升产能
碳酸锂对欧盟电动汽车行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