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
2023-05-30
聚焦热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探索、超越性实践,为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历史性、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开展了创新实践、积累了新鲜经验、贡献了中国方案。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核心点1】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巨大潜力和优势也前所未有。科学认识巨大人口规模给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核心点2】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们的共同富裕,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整体富裕、普遍富裕。我们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核心点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要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核心点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核心点5】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基于对我国发展条件和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根据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与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各方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鲁 阳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经过了实践的充分检验和历史的有力论证。在100多年前成稿的《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绘就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修建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还要建设三峡大坝。然而从近代以后国力孱弱、饱受欺凌的现实看,这些梦想几乎不可能实现。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小康,一代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强盛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化作生动现实。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更容易深刻认识到“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的哲理,激扬起“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从大历史观角度看,一个十亿级人口规模、百万亿级经济体量的东方大国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一定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奋勇前进。
(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2月18日)
中国式现代化蕴藏包容开放之道
◎黄日涵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提到:“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换。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西洋史正如幾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是一片琴韵悠扬也。”不难看出,中华文明高度均衡的文明特质,是其具有延续性和活力的重要原因。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东西方国家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存在不同。关于“现代化”这个概念,东西方之间的认识就存在一定差异,更不用说“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在国际社会被了解得更少。所以说,如何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讲好这个概念,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我是一位国际关系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这些年我走遍了近百个国家,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指尖触碰历史。百万公里的行程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伟大的中国,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异同,也更加深刻地觉得,东西方文明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互鉴。在巴勒斯坦临时首都拉姆安拉,我遇到了几位放学回家的巴勒斯坦学生,当他们和我交谈时,眼神中流露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当我讲到中国的城市、中国的学校时,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他们也期待能生活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智慧城市,有高速公路,有电子支付,有现代化的生活,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不用担心国家的未来。在这儿,我同样看到了大量中国人的身影,不仅有中国的手机厂商,也有中国的衣服品牌,更有中国的太阳能设施。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个内核——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年,我们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帮助各国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口号,中国正在努力地去实践。走过岁月,才发现世界并不完美,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助推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也同样通过包容开放、和平发展帮助全世界共同进步。
(摘编自“人民网”202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