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2023-05-30
核心考点
人工智能教育将把人工智能相关的素养渗透到学科的教育体系当中去。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进都将全面展开,这要求考生形成学会学习、勇于探究、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能力检测一
材料一:ChatGPT,是2022年底由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它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几乎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而且具备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构建“现实世界——虚拟世界”映射;数字编辑能力,打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互通道;数字创作能力,从数据理解走向数据创作。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
无论教育者做出什么反应,教育与Al的深度融合时代已经到来了。实际上人工智能、元宇宙、ChatGPT等都是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匪夷所思的技术被发明出来,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如果说无人工厂、无人驾驶实现了程序性智能控制,元宇宙开启了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数字世界,那么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ChatGPT几乎能回答所有学生问的问题,而且能因材施教,那我们的教师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面对ChatGPT挑战,教育该怎么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部分是ChatGPT无法取代的?ChatGPT的回答如下: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存在以下局限性,因此无法取代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交流: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我无法表现出人类的情感,无法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
2.人际互动:我无法模拟人类教师的人际互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3.灵活应变:我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作的,无法灵活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
4.教学体验:我无法提供人类教师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
因此,人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我只能作为他们的补充,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提供更多资源。
但是,技术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的也会有重大的调整。教育改革急需在以下三方面做重大调整:一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有重大调整,其主要的方向是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回避与恐惧。三是超越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摘编自《ChatGPT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教师博览》2023年2月15日)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
令人振奋的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徑和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更好地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属性。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提出,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不少国家应时而动,纷纷出台数字化发展战略,并将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的有效行动,必将使“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教育“四大支柱”在数字时代更加厚实有力、顶天立地。
(摘编自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的主旨演讲《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ChatGPT是一款经过底层逻辑设定和机器学习训练,拥有了人类所有知识总和的聊天机器人工具。
B.新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协同进化的新时代,是AI挑战教育“实力”的一部分原因。
C.虽然ChatGPT构筑了一个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硅基生命体,但实际上它仍属于新技术的应用。
D.若各国都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举措,ChatGPT对教育将不再是挑战。
2.材料二中怀部长在演讲中提到“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释数字时代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
能力检测二
本书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另一个与之进行比较的智能体是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人是万物之灵,却不能避免犯错,那么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程序体会犯同样的错吗?
人智能体犯错,客观上可能是因为面临复杂的环境,主观上则往往可以归结为经验不足或经验有偏差。为什么会把画中的美女看成老太太?因为不知道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为什么会对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物视而不见?因为没想到画中还会有画。当然,有了积累的相关经验,有了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就会降低犯错的可能。而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个具备丰富经验和可靠选择机制的程序体,就不大会犯类似的错误。
当然,程序体也有不及人智能体的地方。程序体编写的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即该模型只在为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而人智能体则以他的全部生活和终身经历为其经验支撑。不过程序体也在一步步赶上来,更深刻的理论和更先进的技术不断诞生。
由此可见,人智能体和程序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实际上互有短长。
虽然本书并没有正面给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义,但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已经透露了对于此类问题的一些观点。读者也会注意到,人智能体会做的事情很多,会犯错误的场合也很多,而许多常见的错误并没有收入书中。为什么?我认为作者想表明,人智能体的智能并不局限于理性思维这样的高级形式。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是: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或智慧),从作者罗列的大量视觉、听觉、触觉、体觉的实例来看,该公式对生物人智能的概括是否有所遗漏呢?另一方面,本书并不认为大脑是生物智能的唯一产地。
在更广的意义上,人脑是一个复杂结构,各部分各司其职。例如脑干要担負起维持所在人生命的多种重要责任,包括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干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智能无关,而脑干模拟功能是人工生命的一部分,它与人工智能有关。如果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一个人工生命,对脑干功能的模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是否不仅仅是智能,而可能也泛指某种生命现象?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它是否管得太宽了?人工智能究竟是应该努力的目标,还是应该遵循的方法学?
我在《人工智能》一书的前言中曾提到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有愚公、智叟两派。愚公派认为总有一天会把人工智能这座大山完全搬走(到那时机器像人一样聪明),智叟派则认为尽管挖尽之日永不会来,仍要努力挖山不应懈怠。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边,认为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无止境推进的)目标,更是一种(应该持之以恒的)方法学。
最后我还想指出,人智能体固然爱犯错,但更能容错。为什么某甲能一眼认出某乙?尽管某乙外表已与当年初见时很不一样。为什么某丙能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从没遇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不同的程序体被设计出来处理不同的智能问题?而人智能体却能处理各种智能问题,尽管他只有一个大脑,其结构还是固定的。所有这些和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关系极大。为公平起见,建议作者在本书出版后再写一本《能容错的智能体》,至少和本书一样精彩,或者更精彩。
〔注〕本文摘编自陆汝铃为张军平著《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所作的序,原标题为《智能体和程序体的对话》。
1.以下程序体犯的错误中,最有可能归因于“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一项是( )
A.小洁将自己的证件照上传至某识花小程序,识别结果为“向日葵”。
B.小洁将一段语音转成文字,程序把其中的“辽阔”转成了“寥廓”。
C.校门口的人脸识别机常常分不清长相相似的小洁同学和小明同学。
D.小洁收到语音信息,转成文字后多是乱码,发现是对方语速过快。
2.根据这篇序言对《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的介绍,下列事例中不会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收入该书的一项是( )
A.敌方难以发现身着迷彩服隐藏在树丛中的战士。
B.小明站在哈哈镜的前面,发现镜中的自己变形了。
C.人们会产生“月亮在地平线上比天上大”的感觉。
D.大货车司机容易误判其侧方行人的位置、移动速度。
3.本篇序言既与该书内容展开对话,也给该书读者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