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2023-05-30贾洪翔
贾洪翔
如何激发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使其发展呈现多样化和特色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修订)》(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激发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使学校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基于此,开展南宁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推进南宁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广实施新高考,推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足之处。南宁市对本市普通高中在读的三个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未来的规划与发展作用有限,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把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行动框架尚没有构建,即学校办学特色、评价维度、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创设条件以丰富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建设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范式。
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并未充分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结构特征,结合学校的特色、内涵分年级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5个指标的评价内容上进行深度融合和精细设计,没有突出实效性和特色,未达到满足学生实际成长的需要。评价结果还不能有效地作为高考的指标依据,需要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指导并规范评价的行为。
那么,如何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呢?
紧扣评价维度,丰富拓展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实施办法》给出了5个评价指标及简单的评价方向。这样的阐述给各个高中学校丰富、拓展评价内容以广阔的操作空间,完全可以依照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思路,对5个指标进行细化或具化,特别是应该依据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有所侧重,对其中的1—2项特别强调,转化为看得见、做得到的具体事项,以此彰显学校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明确指出,艺术素养主要考查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及相关艺术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播音主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和代表作品,以及对生活美学的领悟与践行等。
南宁市第五中学作为美术特色高中,在“艺术素养”这个评价维度里,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比如对学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播音主持等全方位进行评价。南宁市第五中学着重对美术相关的课程进行评价,凸显了“以色彩之美,成就孩子的绚丽人生”的办学理念,在培养基础扎实、美术拔尖、富于创新的高素养艺术人才上下功夫,进而体现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评估走向。
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明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建设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效策略与路径是学校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要建立符合既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及若干相应的课程板块,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挖掘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达到师生同轨发展,面对高考改革,能够为师生终身学习和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学校课程文化,促进学校工作提质增效,为学校特色发展开辟新路径。
在开发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依托民族校本课程及师资优势,陆续开设了民俗常识、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教学选修课程,开发了《从诗经到刘三姐》《壮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赏》等10余门独具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并开设了10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立足于“民族特色”的办学思路所开发的民族特色校本课程,既是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涵盖了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评价指标。因此,学校在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设计时,应该将这些课程纳入其中,使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有机融合。
创设条件,丰富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各高中学校应把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与设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一是以学科特色项目活动为抓手,开发品牌学科活动课程。品牌学科活动课程建设是推进学科教学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的内涵,让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南宁市第二中学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級示范校建设工作三年规划(2021—2024年)》,各教研组积极开展精品课程活动,如语文组的“汉字听写大赛”、数学组的“从自招走向竞赛”、英语组的“英语课本剧”、心理组的“心理活动月”等。学校将基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进一步通过教研组活动课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等要求,实现了“一组一品牌”。
二是以基于社会实践的社团活动为抓手,完善和丰富学校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建设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从个体生活、集体生活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得宝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并逐步提升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三者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认知,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以便更充分地迎接新时代和智能社会带来的挑战。
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南宁市第三中学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劳动与社会实践”评价指标,把课堂拓展到课外、校外,并通过“社会大课堂”,根据学生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做了整体设计,同时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关注了学生的行为识别,突出了自主性、体验性和创新性。该校与家长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体验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和研究活动,利用元旦等重要节日开展美食一条街活动;成立志愿者团队,与敬老院、相关学校建立联系,建设志愿服务点,将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鱼菜共生生态模拟系统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生态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学习蔬菜种植和鱼类养殖;进一步开展劳动文化研究,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寻访我家的劳动榜样”采访活动,“我家的劳动故事”编写活动。
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校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培养、展示其综合素质创造条件,从课程(主题)的确定、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展示、多元评价等方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渠道,从“知”进行引导,从“行”进行培养,用特色的课程体系涵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希望未来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馈出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要求,建立具有激励性、引导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执行评价标准,以期解决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现实困难;真正体现出综合素质评价在有效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定性与定量分析依据的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策略及规范实施的行动研究——以南宁市普通高中为例》(立项编号:2021ZJY171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