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范围是生活

2023-05-30侯怀银

教育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育人社区

侯怀银

学校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随着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发展,其逐渐成为教育的代名词。社区则是从事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是学校所处的一个外在环境,学校和社区具有天然的地域联系,又都拥有教育资源、具备教育价值。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体系和社区教育体系均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育人是指学校和社区在教育方面互动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育人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的必要性

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是教育回归生活的要求。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原始形态的统一到分离,再从分离回归到更深层次的统一,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在人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壮大,教育概念逐渐被窄化为学校教育,导致了教育本质的遮蔽和异化。在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回归教育本质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意味着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这一特定的组织形式,而是需要回到生活中,与生活相结合。作为社会个体的生活场域,社区与学校的融合育人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

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要求。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当今时代,教育的服务对象已不仅限于学校内的学生,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教育要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为目标和任务。社区是社会个体的生活环境,是构成社会的单元,依托社区开展教育能够有效服务于社会成员的学习。另外,社会个体的学习需求具有自我导向性和多样性,需要社区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应打破边界,依托社区开展融合育人,扩大教育服务范围,为学校学生和社区全体成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和学习服务。

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是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是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且應积极参与的事业。按照帕累托最优原理(Pareto Optimality),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以最小成本创获最大效益。终身教育亦需将全社会教育资源盘活,以实现最大程度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能够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体现了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树立大教育观,形成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的观念。大教育之“大”,在于对单一场域的突破。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均可开展,二者可以互动、沟通、合作,切实推进融合育人。大教育之“大”,在于对象的全民性。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社会成员处于不同的场域,远不能为学校所覆盖。每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社区中,因此,社区参与教育事业成为必然,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也是自然的事。大教育之“大”,在于其对教育本质和生活的回归。学校教育不是教育本质的全部,教育的范围是生活,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和书本上,更应该回归每个人的生活中。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就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典型表现。

整合学校和社区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的核心是资源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彼此发展,也可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二者教育资源的整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一方面,学校向社区开放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智力资源而言,包括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充实到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中,也可以充实到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中。学校可以根据社区的需求开发或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等。就物力资源而言,学校可以向社区开放图书馆、礼堂、多功能活动室、操场、网络等设施设备。就文化资源而言,学校可以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发挥其文化品牌效应,为社区营造学习文化。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社区的各类专家和人才可以作为校外教师,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提供实践指导。社区可以向学校师生开放各类场地、设施等物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同时为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文化要素。

二是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学校和社区联合起来,将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作为共同的任务和事业,协同制订融合育人计划,根据学校和社区成员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共同开展融合育人的资源建设工作,一起筹措育人经费;整合学校和社区的特色师资,积极建设融合育人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技能与休闲生活共存的师资队伍等。

三是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各类学校可以直接挂牌为社区学校,实现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深度融合。社区可将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系统中,为社区居民提供互动学习的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与外界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可建立社区教育智库,保障社区教育在一个大的框架和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下顺利开展,形成学校与社区间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促进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化发展。

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的保障

政府组织协调。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需要政府力量的推动。一方面,各地各级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参与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领导工作,参加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项目,突出融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学校和社区开展融合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保障融合育人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协调作用,加强与民政局、文明办、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其他平行机关的内部协调,激发其参与和推动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其他部门的独特作用;加强与社区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强社区教育意识和开放意识,协调推动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开放互动和深度合作,推动融合育人工作的实施。

政策法规保障。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需要政策法规的保障。一方面,各级政府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发展、学校教育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制定、发布相关政策和文件,将统筹学校、社区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合作作为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以及地方性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终身学习促进条例、社区教育促进条例、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将学校和社区合作办学、教育资源整合、融合育人等作为重要内容。

经费保障。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需要经费支持。一方面,根据经费管理方式,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经费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学校或社区教育经费,即学校或社区将融合育人作为各自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融合育人项目上投入一定的经费,由学校或社区单独管理。二是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专项经费,即学校和社区设立专项经费,共同进行经费管理,发展融合育人项目,提升融合育人质量。另一方面,用于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的经费来源是多样的,可以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社区驻地机构资助、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经费、社会捐赠、学习者个体资金投入等。

体制机制保障。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需要机制保障。一是管理机制。学校和社区应打破管理体制的封闭与隔离,积极开展互动。基于具体活动的互相参与和渗透,形成管理层面的联合,共同规划、组织和管理,形成融合育人的专门管理机制。二是运行机制。学校和社区均应制定融合育人工作开展的具体规章制度,使融合育人工作有章可依。各类学校和社区在实施融合育人项目的过程中,要对项目的管理实施、资源的整合优化等工作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逐步完善规章制度。三是评估机制。加快建设学分银行和资历框架,促进正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化,强化对学习成果的评估。加强对学校和社区融合育人项目的评选工作,积极宣传、奖励融合育人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先进地区、先进组织,充分发挥模范案例、品牌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育人社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社区大作战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珠”育人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