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高中化学选考情况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
2023-05-30张曼韩继续王蕊陈俞霖王盈雪崔琦
张曼 韩继续 王蕊 陈俞霖 王盈雪 崔琦
摘 要:2025年我国第五批试点省市将开始实施新高考“3+1+2”方案,化学学科从理综必考科目之一变为四门再选科目之一。本文以赤峰学院附属中学为例,对1000名2022年新高一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学生化学选科的影响因素中,学习兴趣、家庭因素、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就业前景和学科成绩等是强影响因素。由此提出建议,以进一步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方案。
关键词:“3+2+1”模式;化学选科;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2-0093-05
1 前言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和增加学生选择权,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高考改革目标[2]。为我国高考改革拉开了序幕。四川、河南、山西、云南、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等8省市作为全国第五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与第一、二批试点省市的“3+3”方案有所不同[3],第五批试点省市学生的总成绩由“3+1+2”组成。“3+1+2”模式是3门主课,分别是数学、英语、语文,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自主选择物理或历史这两个学科中的一科,然后再从余下的四门课程(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课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4,5]。目前,学界虽对新高考选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已有初步研究,主要采取描述统计的方法对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还有待拓展其深度和广度。实行“3+3”方案的前两批试点省市比较丰富与成熟,后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研究就相对薄弱,且大多是关于所有选考科目的整体性研究,如张雨强等人在2018年对浙江省首批选考学生采用三级分层抽样调查研究所有选考科目现状及影响因素[6];从研究学科来看,部分学者还聚焦在四门选考科目的其中某一门学科上,如付艳艳等人在2021年通过调查得出影响学生选考物理的六大主要因素[7]。为丰富化学选科的研究内容,开展“3+1+2”模式下化学选科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制定化学课教师的应对策略,对深化高考选科研究以及进行化学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意义。
6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宣布内蒙古自治区也将成为高考改革的先行省份,并且将于本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助力新一届高中学子能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学科,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求[8]。“3+2+1”选科模式赤峰市新高考方案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3+1+2”的选科模式、计分方式和志愿设置。本文就此分析这些变化对学生选考化学的影响。
2 “3+1+2”高中化學选考情况调查
2.1 高一年级学生选考化学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赤峰市赤峰学院附属中学的1000名学生中共有男生357人,女生643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例基本与该中学高一年级男女比例合理。因此本次调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有92%的赞同文理不分科,有87%的人以上认为新高考能够减负,有91%以上的人选的一般或者赞同或者非常赞同,95%以上的人认为新高考有利于发展学科特色,78%以上的人认为新高考对选考化学的影响程度较大。总而言之,对于新高考选科政策大多数的人都是表示支持与赞同的,只有当大家都认为新高考选科政策是一个较好的决策时,才能更好地推动此方案的实行。
“3+1+2”模式下与化学有关的选科组合一共有6种,其中占比最大的仍然是物化生组合(54%),其次为历生化(15%),之后是物生地(10%)。“3+1+2”模式下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但化学学科主要还是和物理一起组合,历史和化学的组合选择人数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表示不选择历化生组合主要是在于报考大学的专业较少,因此,化学相关组合的大学志愿报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选科[9]。
在新高考背景下,自主选科下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师态度,教师文化程度和教师授课风格关系密切。
2.2 不同成绩水平在选考化学学科方面的差异
不同学生的成绩水平影响学生选择科目,选取最近一次综合成绩的排名进行参考,并根据2:6:2的比例来划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即总成绩处于全年级前20%的学生被划分为优等生水平;而中间60%的学生被划分为学中生;排名处于后20%的学生被划分为学困生[10]。
三种成绩水平的学生在选考科目的选择中,学优生选择化学的人数最多,学中生选择化学的人数居中,学困生选择化学的人数最少。其中学优生和学中生选考化学的比例相近,而学困生选考化学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可能原因为学优生和学中生学习基础比较好,理性逻辑思维略好。对化学学科的学好信心更足一些。学困生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低于选考政治人数的比例,其可能原因为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记忆与背诵方面要求更高的科目,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看到成果。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考化学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优生选考化学比例多于学中生选考化学比例与学困生选考化学比例。
2.3 针对性别差异在选考化学学科的分析
选择化学学科的男生明显比女生多,并且目前选科组合中仍然偏向于选择传统的理科,按照以往的选科情况,男生在理科方面选择的人数大多数多过女生的理科人数。结合对部分2022级高一新生的访谈可知,部分女学生认为化学是理科科目会比较难,而且化学学科的学习在计算能力、学科思维和逻辑性方面要求更高,女生更倾向于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而男生倾向于程序性知识的运算,所以对比之下女生选考化学的人数少于男生,如表2所示。
在选科组合方面,男生更偏向与化学相关的理科组合,而女生稍微偏向于与化学相关的文科组合。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与化学相关的偏文偏理组合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选考化学组合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物化地等组合,而女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历化生等组合,如表3所示。
在12种组合之中,与化学有关的选科组合中男生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物化生(占19.32%).物化地(4.7%〉、历化生(3.03%)、物化政(1.03%)、历化政(0.71%)。而与化学有关的选科组合女生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物化生(14.68%)历化生(3.74%)、历化政(3.14%)、物化地(2.32%)、物化政(60.75%)。
综上所述,不同性别,学习化学优势、对化学感兴趣程度仍是是否选择化学作为选考科目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本次调查中的该学校出现在新高考模式下出现的现象,可见该学校在学生选考科目上都进行了合理引导,以学生的兴趣、学习优势为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问卷效度和问卷信度分析
本文主要从5个影响因素的对应量分析了样本的效度分析。
KMO值为0.87,大于0.6,通过Barlett球形检验,意味着数据具有有效度,同时旋转后累计方差结实率为69.71%,大于50%,说明研究项的信息量可以有效地提取,如表4所示。
信度系数值为0.861,大于0.8,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分析项被删除后的信度系数值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因而说明题项全部均应该保留,进一步说明研究数据信度水平高。综上所述,研究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8,删除题项后信度系数值并不会明显提高,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如表5所示。
3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师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90后、00后成为学生的主力军,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具有自己的主观性,他们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同以往,形成了信息时代下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期望[11]。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当主动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秉持以学生主体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培养创新精神、自主能力息息相关[12]。
3.1 树立师德修养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教师要积极投身到新课改和新高考的主战场,抓住机遇,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我。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比较喜欢民主公正的教师,再加上讲课充满激情、语言诙谐幽默、教学专业技能一流,这样的教师往往会让同学们更喜爱并接受化学课程。
高中生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除了身边的同学就是上课任教的老师,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父母。因此,教师要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烘托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多与学生互动,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在化学课上的学习投入度,帮助学生更好更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13]。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遇到挫折時,化学教师应耐心地指导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师生之间建立信任的桥梁。
3.2 鼓励化学教师深度学习应对新高考
化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育,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化学学科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化学实验,才能够深入地理解知识。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都非常喜欢做化学实验,他们热衷于动手实践,兴致勃勃地参与化学实验。因此,可以通过重视化学实验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就访谈结果来看,很多一线教师并不注重学生操作实验,往往是以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若学校条件不是很好,可以不必将实验做成个人实验,可进行分组实验。这样既可以培养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助精神,还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造力,才能充分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设计[14]。而创新实验比一般的实验设计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一双慧眼发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还要有一颗慧心,能够贯穿前后所学知识,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学习情境包括两种,分别是“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前者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考查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后者则是开放类情境,需要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的能力,进入相应的情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化学课本知识点后,要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创设情境教学氛围。结合生活里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学会运用新的化学知识,要能够将其和之前建立的知识框架进行整合,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控[15]。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越来越重视考察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十分必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具备情境意识,选择合适的素材,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3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1+2”方案通过优化选考机制,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弥补了传统的“3+3”方案的不足,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考察学生的自主意愿,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16]。同时,由于高中时期只有一次选考机会,考生群体在这一次选考之后就已经确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竞争博弈问题,学生可以放心地将精力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不用再关心考生群体的变化,能够让学生集中精神,好好备考。
“3+1+2”模式有效突破了“3+3”模式的困境,使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更多。首先是在历史和物理学生上的选择,其次是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上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被禁锢在以往的理科和文科的束缚中。同时,选科也更加趋于科学性,在进行选科之前,学校、家长、学生都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依据,让学生能够选择最符合自己学习情况的科目,起到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3+1+2”方案是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解决了传统的“3+3”模式的缺陷,利用同一级内线性转化分数的方法,使得同分比较更加科学,但是整体排名依然是依靠总成绩的排名方式,总成绩多考一分,排名就会前进一名,仍然存在每分计较的困境。其次,“3+1+2”方案中“3”是3门必考科目,选择的是原始的计分模式,“1”虽然采用物理和历史选科的方案,固定了学生群体,但是计分方式也是原始计分,并不长久的解决方法。“3+1+2”方案中混合使用原始分和等级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分歧。我国高考改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部门也在不断优化完善选考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同时加强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能够尽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1〕李红云.静待花开 花落谁家——从化学学科角度谈选科及就业前景[J].考试与招生,2021,(02):50-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09-05(06).
〔3〕周光明,刘兰.“3+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问题——以上海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为例[J].地理教育,2016,37(08):4-7.
〔4〕罗容.“3+1+2”新高考模式对重庆市永川区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5〕钟秉林,王新凤.新高考的现实困境、理性遵循与策略选择[J].教育学报,2019,15(05):62-69.
〔6〕张雨强,顾慧,张中宁.普通高中生高考选考科目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5所高中首批选考学生为例[J].教育学报,2018,14(04):29-38.
〔7〕付艳艳.“3+3”模式下影响高中生选考以及学习物理的因素[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8〕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https://www.nmg.gov.cn/zwgk/zfxxgk/zfxxgkml/20220 6/t20220627_2078897.html.
〔9〕黄镜溢.高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10〕王强,杨燕.新高考背景下化学选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市“3+1+2”方案实施情况的调查[J].教师教育学报,2021,8(05):70-77.
〔11〕谢琼,李晓烽.新高考视域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调整——基于福建省“3+1+2”高考综合改革后生涯引导的思考[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11-115.
〔12〕胡亮,姚嵐,金祥雷.以教学学术为核心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7,6(06):68-72.
〔13〕孙惠琴.从“导”出发,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8(06):41.
〔14〕武衍杰,王秀红,韩艳杰.理性选择视角下高中生高考选考化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某中学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04):41-46.
〔15〕罗玉芹.试题情境与高考评价理念融合的研究——由适应性考试试题情境引发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29):30-32.
〔16〕黄妍.新高考“3+1+2”科目选择现状调查与结论——以东莞市2018级学生为例[J].教育观察,2020,9(15):6-7+131.
收稿日期:2022-10-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63002);内蒙古高校科研基金项目(NJZY19219);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210138002;202210138002;202210138034);赤峰学院教育研究项目(JYXMY20210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JZY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