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林草成就大盘点
2023-05-30卢燕
卢燕
2022年,我国林草系统成绩亮眼,喜人。从国土绿化的成效显著到给出了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国家植物园一北一南繁花似锦到野生动植物保护令众多频危物种获得新生;从绿进沙退的荒漠化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到湿地大会的胜利召开……2022年,林草系统的工作成绩可谓目不暇接,万众瞩目。
这一年,国土绿化全部实现落地上图,完成造林5745万亩、种草改良4821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71万亩。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科学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出台了财政支持意见,《国家公园法(草案)》正式报送国务院,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挂牌运行。林长制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全国五级林长近120万名,首次开展林长制督查考核,发布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恢复乡镇林业站900余个。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和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形成了武汉宣言、“以竹代塑”倡议等标志性成果。我国和卡塔尔实施中东地区首个大熊猫合作研究项目,“京京”“四海”两只大熊猫深受喜爱,发布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成果。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8.04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883亿美元,茶油年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派出42个组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包片蹲点、指导服务,全年火灾受害率继续保持历史低位,松材线虫病防控首次实现县级疫区和乡镇疫点数量净下降……一串串亮眼的数字和成绩中有林草人矢志不渝的努力和奉献。
国土绿化落地上图合力发展
林草兴则生态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土绿化。2022年,我国共完成造林5745万亩、种草改良4821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71万亩,实现了1亿亩的国土绿化既定目标,其中山西、甘肃、内蒙古、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7个省份人工造林均超过100万亩。2022年,国家林草局对国土绿化任务管理实现精细化。首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年度造林任务,推进造林、种草改良、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油茶种植等任务落地上图。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开展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初步掌握了全国造林空间底数。组织实施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51个,启动实施第二批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20个。首次发布新华·中国(合肥)苗木价格指数,新增省级乡土树种采种基地56处。实行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和分级分类保护,延长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期限,印发了《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修编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和三北工程总体规划。成立林草碳汇研究院,以重点市(县)、国有林场为主开展碳汇试点。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114.43亿吨,年碳汇量12.8亿吨。北京市石景山区等26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雪域高原绿树成林
“别看咱这海拔4500多米,照样能长树了!” 30岁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居民洛桑去年应聘到市林草局的育苗基地工作,他在温室大棚内一边给1米多高的高山柳树苗浇水一边说,“树种下还不到两年,要是在外面肯定活不了,这些树苗再过一年就可以移栽到户外了。”
那曲市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树木生长周期仅3个月,这就意味着在这里大部分树木很难成活。近年来,西藏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开展攻关,成功选育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高山柳等8个树种,累计栽植40多万株,存活30多万株。各族群众经过40多年努力,在雅鲁藏布江沿岸累计造林4500多万株。山南市贡嘎县到桑日县之间,形成了长160公里、宽1.8公里、面积约45万亩的防护林带。2022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涉及拉萨河流域的9个县(区)、35个乡镇(街道),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造林200万亩以上,当年已完成营造林14万亩。2022年,西藏全自治区完成营造林117.9万亩,修复退化草原437.5万亩。
绿化纲要规划未来
2022年9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编制印发《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布局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土绿化工作,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规划完成造林种草等国土绿化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亿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到2030年,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稳步推进,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明显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状况持续好转。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炜介绍,《纲要》注重落实科学绿化要求,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着力解决“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的关键问题。注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系统治理从单要素单系统向多要素多系统转变,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注重做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双重”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紧密衔接,着力构建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协调推进的国土绿化新格局。注重协同推进部门绿化,统筹安排部署各有关部门和系统绿化任务,着力形成国土绿化工作合力。
同时,《纲要》在科学推进落地上图,合理安排绿化空间等方面做了明确安排。据张炜介绍,国家林草局党组高度重视国土绿化用地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精神,先后会同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落实国土绿化用地空间。一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二是带位置精准安排造林绿化任务。三是积极增加绿化面积。四是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
《纲要》还明确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不得随意迁移砍伐大树老树。在发布《纲要》的同一天,国家林草局还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散生古树名木中,古树121.4865万株、名木5235株、古树且名木1186株;群状古树分布在18585处古树群中。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分布在乡村的有483.53万株。全国散生古树名木中数量较多的树种有樟树、柏树、银杏、松树、国槐等。通过本次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本底状况,建立了古樹名木资源管理档案和数据库。
张炜表示,“我们将认真落实科学绿化的理念和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的造林绿化空间,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为美丽中国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春节前夕,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固沙林场职工康文岩站在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包兰铁路旁的一座沙丘上,眺望着远处,“你看,在我们眼里,沙漠是活的。虽然不同的风速、风向让沙丘处于持续流动的状态,但我们会想尽办法要让它停下来。”康文岩指着远处绵延几百米的深黄色麦草方格说,“这是林场职工种下的3000亩人工植被,尽管沙漠曾经入侵到城市,这么多年的治理后,现在的沙子再也不敢过来了。”
而我国为了治沙开展的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三北工程截至2022年12月5日,完成“双重”项目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营造林1271.89万亩、工程固沙及其他26.88万亩。其中“雙重”项目1145.2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79.59%。人工造林413.19万亩,占计划任务90.25%;封育288.13万亩,占计划任务91.92%;飞播34.92万亩,占计划任务76.56%;退化林修复408.98万亩,占计划任务65.75%。
2022年12月30日,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3亿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等一系列目标任务。
近些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展顺利,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前2期规划目标任务均已圆满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2.82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2658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公园98个。落实草原禁牧12亿亩,草畜平衡26亿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2004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实现净减少,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万公顷(515.4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6.70万公顷(1000万亩),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年均发生8.5次沙尘天气过程,低于常年(1990-2020年)同期的12.5次,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北京沙尘天气次数由2000年前后的年均13次减少到目前的2-3次。刚刚完成的第6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监测以国土“三调”为本底,摸清了沙化土地利用现状和防沙治沙空间。
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国之大者”。
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致辞中宣布,中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这也是继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COP15大会上宣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国家公园生机盎然
春节假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保护区南开管理站生态护林员符惠全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骑上摩托车,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几个小时后,符惠全和同伴们到了山脚下,浑身是汗的他们把摩托车停在这里,背上20多公斤的装备开始徒步上山巡护。“雨林里坡陡苔滑,开不了摩托车,剩下的路程都得靠脚力了。”符惠全擦着额头的汗珠说道。一个月有22天符惠全和伙伴们都是这样巡山。他并不觉得苦,还为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分外开心。年复一年在雨林中行走,符惠全已经能准确识别300余种动植物,从当上生态护林员之后的这12年春节,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上度过。今年春节也不例外,他表示,新的一年希望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好。“最好能再发现几个新物种!”符惠全说。
而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百岁老人”雪雪喜迁新居4个多月了,生活惬意安静。“雪雪”生于1988年,通常大熊猫的一岁相当于人的3岁,这样一算“雪雪”已经是102岁了。这个基地作为陕西省秦岭大熊猫保护“一公园、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秦岭区域野外伤病大熊猫的救护、治疗和康复等功能。
这边是“百岁老人”有滋有味地享受“退休”生活,那边同样属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中,奶爸们正忙着“催婚”和“带娃”。春节前夕的繁育园内,奶爸站在大熊猫圈舍的楼上拿着长竹竿,看着下面的院子里,一只雌性大熊猫“咩咩咩”地叫着发出求偶信号。隔壁的雄性大熊猫隔着铁窗朝心仪的雌性大熊猫眺望。“可以打开笼子了!”饲养员程建斌做出判断,这是大熊猫“婚配”的最佳时刻。笼子打开后,两只大熊猫慢慢踱步靠近,又保持距离相互打量,相互嗅闻。年轻饲养员幸恩涛有点焦急地说,“还没认出来?”已做大熊猫繁育工作10多年的程建斌经验丰富,让大家不要着急。终于,两只大熊猫认出了对方就是朝夕相处的那一只“心上熊”后,迅速完成了婚配。
另一队准备抱猫亮相的奶爸正在迅速地换装,因为当天是中心2022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的日子。去年,熊猫中心共繁育存活大熊猫8胎13崽,它们在大熊猫妈妈的哺育和饲养员的照顾下健康成长。每年春节前夕,熊猫中心会举办熊猫宝宝集体亮相贺新春活动,算上今年,已经连续举办7年。
我国将建设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第一批国家公园,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开启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一年多来,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了7个方面28项具体任务;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实施电子矢量勘界、实地勘界和界碑(桩)建设;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评估工作和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加快实施三江源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损失补偿试点实施和资金管理办法、损失补偿绩效管理办法,依法优化特许经营项目目录,科学合理测算24个生态体验项目生态访客容量,规范管理特许经营活动。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年多来,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联合编制上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2—2030年)》,正同步编制生态修复、科学研究等专项规划,三省制定相关方案;四川片区加强大熊猫重点生态廊道和野化放归基地建设,开展栖息地保护修复工作,设置固定巡护线路663条、重点区域监测样线1434条,累计开展常态化巡護10万余人次;制定友好示范社区建设指南,组建共建共管委员会40个,授权11种社区生态农产品使用国家公园特许经营防伪标识,社区融合创新发展试点纳入省委改革事项;分类签订集体所有资源合作保护协议334份,面积达42.8万公顷,2170名当地居民参与各类生态管护岗位,年度兑现非国有公益林补偿资金7463万元;成功举办数字国际熊猫节、大熊猫国际文化周等活动。陕西片区明确园区内市县镇村四级林长7名,夯实保护发展责任;允许在不扩大规模情况下正常经营人工商品林,片区内集体公益林已全部享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组织开展“大美秦岭大熊猫陕西”科普文化宣传暨自然教育进校院活动,建立自然教育导师库和课程库,并组织多场公益讲座。甘肃片区积极推进生态体验,鼓励当地居民开办农家客栈、民宿,推动集休闲养生、茶园观光、住宿餐饮、绿色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体验。同时,四川、甘肃两省联合出台2022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区域行动方案》,建立了两省4县16家单位常态化联合巡护机制,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跨区域协调联动。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年多来,持续巩固巡山清套成果,已连续4年开展清山清套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种植养殖专项行动。截至2022年8月底,共开展清山清套、打击乱捕滥猎专项行动66次,出动巡护人员18.55万人次,清理猎捕工具3.61万套,猎套遇见率较试点前降低97.67%,累计查处各类案件875起,拆除围栏930公里,各类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2022年,增设救护收容站3处,救护野生动物127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只、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只,康复放归102只,成功救治放归东宁朝阳沟受伤东北虎。2022年1月1日起,启动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全年受理野生动物损害案件4000余件,补偿金额718万元。实现全域内野生动物造成损害补偿赔付率100%。森林蓄积量由试点期间的2.12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23亿立方米;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新监测到野生东北虎幼虎10只、种群数量50只以上,野生东北豹幼豹7只、种群数量60只以上。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来,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已连续3年实现数量增长,多年鲜有野外分布记录的穿山甲重现尖峰岭区域,园区范围内接连发现28个野生动植物新物种。创新土地置换模式,实施农村集体土地与农垦农场国有土地等价置换模式,探索出一条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互促”的路径。
2022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加快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并按专家咨询意见进行优化调整;开展勘界定标,基本完成国家公园范围界线的确认、勘界和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建设,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情况,完成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福建片区拨付514.9万元对毛竹林地役权管理补偿,统筹资金2440多万元推进商品林赎买工作。完成《武夷山国家公园哺乳动物调查监测》等4个课题,有序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碳储量高光谱遥感长期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等3个科研课题。江西片区以黄腹角雉为研究对象,成果荣获第六届江西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持续推进生物资源本底调查,福建片区发现武夷山小蘑菇、中华粘猎蝽等6个新物种,累计发现17个新物种;江西片区陆续发现蜘蛛新物种2个、江西省物种新纪录12种。
202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2月29日,国家林草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方案编制出台。《方案》科学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10.3%,实现了保护规模世界最大,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极其栖息地,保护了众多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及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洄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国办转发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明确5个重点支持方向和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国家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库,国家公园投入明显增加。正式报送国家公园法(草案),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公园设立指南。建立局省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解决矿业权、小水电、人工商品林等历史遗留问题。制定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大纲,严格审核第一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积极构建自然生态保护新格局,组织编制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在北京、广州分别设立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初步形成《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开展全覆盖遥感监测,派发问题点位1.47万个。
目前,12个国家公园正在创建。
林长制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新年伊始,湖北省仙桃市毛嘴镇伍家场村村民王仁平也不休息,继续开展他负责的机耕路和机耕沟段1600米的管护工作,因为他不仅是林长,还是河长、路长。为把林长制工作走深做实,仙桃市从2021年开始就结合江汉平原河网、路网、林网一体化特点,积极探索河长、路长、林长“三长合一”的工作模式,以期提升河湖、道路及森林资源统一管理保护水平。三长合一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路修到哪里,水就治理到哪里,树木就栽到哪里,管护就跟到哪里,包保就延伸到哪里。
推行林长制是林业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林长制全面建立以来,各级林长应设尽设。除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余各省均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各级林长近120万名,省级林长421名;各省林长积极履职,25个省召开省级总林长会议,21个省签发总林长令,省级林长巡林214次;13个省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10个省全面推行林区警长制,8个省建立“林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28个省出台督查考核办法,19个省已开展督查考核,“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大好局面初步形成。《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中要求的“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如期实现。全国近120万各级林长履职尽责,启动首次林长制督查考核和激励评选,江西首创“一长两员”网络化管理体系,“三单一函”等工作机制;安徽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发布,我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每年28.58万亿元;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调查、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发布,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湿地保护法》顺利实施,出台7项配套制度,强化林草资源监督管理,首次年内两次推送森林督查卫片,加快推进涉林涉草案件清零。
2022年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林长制督查考核的主要内容及考核方式。办法自2022年2月28日起施行。《林长制督查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同步印发。《办法》旨在通过科学全面评价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状况,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加强督办,推动各省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制,构建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全年恢复乡镇林业站900余个。首次发布统一标准、统一底图、统一时点的2021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挂牌督办10起重点案件,通报16起破坏林草资源典型案件,集中约谈部分问题严重地区。
成功举办湿地和竹藤两大国际会议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久,我国成功举办了《湿地公园》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和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湿地大会发表《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重要致辞,向竹藤大会致贺信,致辞和贺信凝聚了全球共识,得到了各方面高度评价,广泛赞誉。两个大会生动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形成了武汉宣言、设立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以竹代塑”倡议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正式实施湿地保护法,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出台重要湿地修复等7项配套制度。
湿地保护全球动起来
湖北,武汉东湖,绿波荡漾,百鸟长鸣;瑞士日内瓦,浩渺莱蒙湖草木绵延。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时在瑞士日内瓦设立分会场。大会在武汉设线上及线下会场,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的《武汉宣言》是本次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宣言呼吁,“采取适当和紧急的措施,实现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丧失的目标”;“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鼓励对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红树林、高原湿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
“宣言是对各方共同意愿和行动的汇聚,是向各国发出的号召,体现了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及对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引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春峰介绍。《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从《武汉宣言》中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加强湿地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
大会还达成了《2025-2030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等多项重要成果。同时,围绕中国的各项主张和倡议,在主会场、分会场举办了多场边会和主题论坛,聚焦健全合作机制平台、推进湿地协同保护和治理,进一步推动湿地保护全球进程。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为来自13个国家的25個城市颁发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其中包括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7个城市。全球现有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13个,数量居全球第一。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发布了总结中国30年来水鸟保护主要成就的《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倡议书》发布……
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方案和经验。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2200多个,同时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中国近10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成功举办,已经达成的一系列重要选用和协议展示了中国湿地保护的成就,更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全球湿地保护合作,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竹藤大会倡议“以竹代塑”
11月7日-8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致贺信指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以来,致力于竹藤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为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各国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习近平强调,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愿继续同各方携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家园。
大会以“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为主题,旨在推动竹藤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竹藤发展新机遇,打造竹藤对话新平台。大会启动了“以竹代塑”倡议,举办了大使对话、特邀报告和36场平行会议。
“以竹代塑”倡议提出,制定“以竹代塑”支持政策,推进“以竹代塑”产品纳入塑料替代品国家贸易规则的制定,确定“以竹代塑”的重点行业和产品,为“以竹代塑”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推进“以竹代塑”科技创新,创新竹产品代塑的用途、效率及标准化发展,为“以竹代塑”新技术利用、新产品开发创造条件。鼓励“以竹代塑”科学研究,构建“以竹代塑”材料数据、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等重要科学知识体系,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和全球发展政策体系奠定科学理论与数据基础。促进“以竹代塑”市场推广,优先推广市场潜力大和经济效益好的“代塑”竹产品。加大“以竹代塑”公共宣传,全方位推广“竹子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提高公众认识。
中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国政府大力培育竹资源、发展竹经济,弘扬竹文化、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中国竹林面积达701万公顷,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1642种的51%。截至2020年底,中国竹产业总产值近3200亿元,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2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居世界首位。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竹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在竹藤资源培育、竹藤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党的二十大对推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中国新时代竹藤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促进世界竹藤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新成效
2022年11月17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大熊猫“四海”和“京京”在卡塔尔豪华熊猫馆正式与公众见面。卡塔尔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和中国合作大熊猫交流的国家。“四海”是一只3岁的雌性大熊猫,“京京”是4岁的雄性大熊猫。两只大熊猫赶在卡塔尔世界杯开幕之时到达,为世界杯增色不少。而两只大熊猫的神预测火遍网络,特别是“京京”的预测更是准确率极高。据悉,两只大熊猫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不仅体重增加,对场馆的新丰容很喜欢,“四海”还特别爱和当地的小朋友互动,又是击掌又是隔着玻璃贴脸,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大熊猫在热带沙漠向中东民众讲述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故事时,冰天雪地的中国东北有一支女子巡护队正在为保护野生动物在深山老林跋涉。
隆冬季节,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白刀山二黑顶子的一处缓坡,黑龙江省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女子巡护队姑娘们踏着齐膝深的雪,艰难前行,举步维艰,一段路后,她们的后背、头上就会被汗水浸湿。
“看,这是梅花鹿的脚印,应该是最近留下的。”队员徐春梅说。“旁边那个脚印是老鼠的,间隔大,因为他们在雪中靠‘蹦。”说起这片山林,姑娘们如数家珍。
成立于2019年的这支女子巡护队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区域内第一支女子巡护队,现有6名成员,均为“80后”“90后”。巡山清套、监测和救助野生动物、护林防火、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女子巡护队的队员们在面积超过2.3万公顷的山林中为野生动物的生存保驾护航。
2022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中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的征程,取得了新的成效。
这一年,国家林草局认真落实中卡两国元首共识,启动中东地区首个大熊猫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京京”“四海”两只大熊猫成为卡塔尔世界杯得特殊嘉宾、友好使者,继2021年亚洲象北移南归之后又一次向世界生动讲述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故事。联合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专项行动,查办1.19万起。认真做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履约工作、妥善处理老虎、大象、犀牛、穿山甲等物種引发的热点敏感问题。制定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野生动物毁损”责任纳入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发布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成果。
2022年,国家林草局完成拟定《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2022—2035年)》《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以及虎、长臂猿、朱鹮等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规划、方案的起草,组织编制《野生动物监测技术指南(试行)》《野生植物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在拯救濒危物种方面,系统研究全国第五次大熊猫调查、野外保护、圈养种群管理。2022年新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37只,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到698只。成立亚洲象、海南长臂猿保护专家委员会和野生植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各地组织实施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5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系列保护项目,强化野外巡护、收容救护、野化放归和野外回归,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总体不断扩大。
完成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全面掌握了我国最受关注的283种野生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就地保护和受威胁状况。调查结果客观反映了我国一部分国家重点保护或重点关注野生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既展现了多年来我国野生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摸清了部分物种面临的威胁和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完成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情况调查。持续推进兰科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已累计完成约9.2万个样方调查,记录兰科植物约1280种,录入约14.6万条地理分布记录,发表墨脱蝴蝶兰等兰科植物新种35种。
2022年,由11个部门联合开展的为期3个月的“2022清风行动”取得战果,查处了一大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严厉打击了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有力遏制了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活动,全面巩固了禁食野生动物和长江十年禁渔等成果。此次行动共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1.19万起,收缴野生动植物13.12万只(头、尾、株),制品14.12万件、19.74万千克,木材约97吨;关停涉“下山兰”等关键词商家60家,下架涉“下山兰”商品1365个,收缴野生兰花近千株。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生物安全相关工作;布设100个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分别在北京和广州挂牌运行,广东建立穿山甲保护中心等9个国家级保护机构,率先实行5年禁猎野生鸟类,建立野生陆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宁夏开展调查监测、种群调控工程防护,补偿保险一体化野猪防控工作,完成本区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美百姓富取得新成果
春节假期,广州的谭先生带着家人来万东村过年,“这里不仅空气好、环境也美,好玩的地方很多!”万东村曾是广东陆河县南万镇“空心村”中的一个,曾经“穷得只剩水和空气”,到如今“节假日一房难求”,得益于当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开发林业经济的探索。陆河县位于海陆丰革命老区,森林覆盖率超70%,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其中的南万镇是“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和“广东省森林小镇”,但山地多、耕地少,也是经济弱镇、人口小镇。过去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并纷纷举家迁移到县城定居。南万镇14个行政村,由于空心化,其中10个村将村委会搬到了县城办公。2017年开始,万东村支部书记多次带队到外省取经,并结合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找到了致富办法:树上住人,树下种药。在万东村,当地依托特有的红锥树资源禀赋,巧妙地利用高大的树木做支撑,将生态木屋依山而建。身处木屋中,既可以观赏远近山景,还能呼吸山间新鲜空气。数据显示当地负氧离子含量能达到每立方厘米约2万个。在万东森林康养基地已经建了24栋林上民宿,2022年7月正式开业,村民们一个季度就分红了22万元。”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已经60多岁的村民叶声卫在康养基地做水电工和保洁工作,一个月能挣个几千块钱。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汪成业高兴地介绍,2022年国庆节期间店里“一天翻台七八十桌”。
万东村是生态美百姓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缩影。2022年,我国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8.04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实现1883亿美元。全力保障油茶生产2100万亩左右的用地需求,明确了中央财政支持政策,全年完成油茶种植200万亩、改造400万亩,茶油年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浙江、湖南、廣西、湖北、江西等省区走在前。出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35)》全力保障落实油茶用地,明确中央财政政策,广西安排2亿元森林植被恢复费,专项用于油茶产业,明确未来5年每年增加5000万元,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护林员政策稳定。
守住防火防虫安全底线
腊月的清晨,山东省蒙阴县联城镇罗家沟村南的一片山林中,雾色笼罩中整个山体被一道看不到尽头的绿色生态隔离网围了起来。原来,这是蒙阴县为全县36万亩山林筑起的“防火墙”——生态隔离网。
“年年防,天天防,防不胜防。”蒙阴县林业局局长李太兵说道,“从每年11月1日到第2年5月31日, 210多天的防火期内,每个务林人都睡不好觉。这个生态隔离网可帮了大忙了!”
这些生态隔离网建设是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一部分。自2022年6月开始实施,总投资4500万元。截至目前,蒙阴县已完成生态隔离网建设150公里。预计2023年5月底前,全县300公里生态隔离网建设工程可全部完成。这些生态隔离网有两米多高,网格也较为密集,它们就像“绿色长城”,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山林。据蒙阴县森林和草原防火服务中心发展规划室主任宋增文介绍,这些绿色生态隔离网是由直径6毫米的钢丝先镀锌再镀塑而成,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全县36万亩的生态公益林将因这300公里生态隔离网的建设而得到长久庇佑。
2022年,我国面临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险挑战。针对南方部分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夏秋连旱等极端气候现象,国家林草局精心组织做好调度安排,隐患排查,早期处置等工作,先后派出42个督导组道23个省区市包片蹲点,在大兴安岭林区建成全覆盖的防范雷击火闪电定位探测网。通过努力,全年火灾受害率继续保持历史低位。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首次实现县级疫区和乡镇疫点数量净下降,松材线虫并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1.9%和26.1%。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北京地区实现了不成灾、不扰民。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任务1.54亿亩。妥善处置野生动物异常情况207起,指导应对8次沙尘天气过程。印发实施互花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建立林草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普查月报告制度,并布设检查站100个。
2022年,全国各级林草部门充分发挥林长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层层压实各级地方政府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在新一轮森林草原防火包片蹲点工作中,向23个省(区、市)派出43个包片蹲点工作组,走访132个市261个县(区)691个基层单位,整改隐患235处。
2022年在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突出进展。5月9日至10月21日,派出蹲点服务指导组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10省(市)开展美国白蛾防控蹲点指导,特别是下沉北京市17个区(含经开区),从责任落实、体系建设、防治思路、虫情研判、技术措施、宣传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服务和指导,通过国家、省(市)、区共同努力,美国白蛾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不成灾、不扰民的目标任务,确保了美国白蛾发生区域的生态安全,特别是保障了国庆期间和党的二十大期间首都北京的绿化景观完整和生态安全。
同时,打响“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战,松材线虫病防控提质提效。及时跟进新发疫区,对其实行全过程监管。对天津市蓟州区、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3个新发疫区派出专家组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当地开展应急处置和疫木清理,有效阻遏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实时调度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木集中除治情况,开展防控成效评估并完成《全国上半年松材线虫病集中除治期疫木除治情况总结评估》,摸清了各省疫木除治底数,提升了疫木除治工作成效。组织推进皖浙赣三省召开环黄山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会议,组织开展联防联控机制执行情况和防控成效总结评估,召开推进会进行总结部署。强化疫情防治管理,实施常态化包片蹲点指导机制,对辽宁、浙江、安徽等10个省份开展调研指导。
2022年是不平凡、令人难忘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林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过去一年,林草系统的成绩有目共睹,林草人心怀国之大者,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拿出了合格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