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逻辑遵循

2023-05-30周伟辉陈思源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周伟辉 陈思源

摘 要: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是高校结合现实、联动内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善用“大思政课”当恰如其分地讲授好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在坚持知识维度与价值维度相统一、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相统一、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相统一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明晰“拥护谁”“为了谁”“成为谁”,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高校;“大思政课”;立德树人;时代新人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2-0053-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为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明确“大思政课”的定位,彰显“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遵循“大思政课”的逻辑,是切实推进高校“大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塑造和培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对于国家的建设与治理、社会的维系与运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2]。“大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应蕴含和传递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功能。

(一)彰显国家价值:明晰“拥护谁”

我国高等教育,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下教育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思政课当在教学中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大思政课”亦是如此。“大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是未来“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明晰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是“大思政课”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各种社会思潮的裹挟,高等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有所作为。“大思政课”肩负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的重要责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和“势”,才能以真实的案例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这是“大思政课”的优势所在。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党的领导。2020年以来,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积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是“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其本身也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胸怀“两个大局”,善于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投身教学,在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理论与实践中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解答青年学生的疑惑,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青年学生的发展,让“大思政课”真正使青年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使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二)突出社会价值:明晰“为了谁”

社会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推动着社会进程的发展。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通过社会实践与服务等了解和参与社会发展进程,最终走向社会、建设社会。立足新时代,“大思政课”走出了高校的小课堂,把课程开在了广阔的天地间,使学生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服务理念,培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繁荣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力量,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人民的关切。“四个服务”的首要即“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社会是人民推动的,广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是人民。“大思政课”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实施中。“大思政课”的开放性有利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感受人民力量的实践中明晰“为了人民”的责任,在了解和帮助解决人民群众困难的过程中明晰“为了人民”的担当,在领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中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社会繁荣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大学生是科技发展的后备力量,应当在“大思政课”的历练中逐步牢记以“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所谓“国之大者”,是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关乎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重要事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高站位,从大政治、大社会、大历史、大文明的视角把握育人的正确目的和方向,以“四个面向”要求青年学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让青年学生与民族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大思政课”可将正确的就业价值塑造和就业引导融入校内外联动的课堂中,以“国之所需,我之所选”为导向,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到国防军工等重点单位就业,邀请基层干部、企业员工、专家学者、毕业生代表等走进课堂,既展现“国之大者”,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牢记“国之大者”,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善用“大思政课”,即是站在牢记“国之大者”的高度,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引领青年学生忠于党和国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济世情怀,面对大考验、大风险、大挑战,能有大责任、大情怀、大作为,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好人民情怀。

(三)提升个体价值:明晰“成为谁”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未来属于青年,青年即是未来,今日青年即是明日的中流砥柱,青年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当是“大思政课”的关注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与发展,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致。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孩子们要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4]“大思政课”当讲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正确观念,并善用社会大课堂,帮助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发展性与方向性中汲取个人全面发展的力量、方向与源泉。更为重要的是,“大思政课”当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中,明晰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明晰持续不断地追求全面发展的目的是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德”是首要。“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思政课”当成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是“大思政课”的重要“教材”。红色资源是党的百余年历史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推进“大思政课”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离不开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元素,从百余年党史、百余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全面发展。“大思政课”可以从实践教学入手,把课堂开在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以追寻先辈足迹的方式开展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也可挖掘丰富的校史资源,通过讲述本校师生党员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以及改革时期作出的突出贡献来启迪青年学生。善用“大思政课”,当传承“红色基因”的深度,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善用建党一百多年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变化,引导青年学生坚定自信、矢志奋斗,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大思政课”的逻辑遵循

在理解“大思政课”价值意蕴的基础上,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厘清基本逻辑遵循。要立足课程的本质与特质,把握好“三个相统一”:知识维度和价值维度相统一,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相统一,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相统一。

(一)知识维度和价值维度相统一

知识性是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依,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具有知识性而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理,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价值性是课程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方向。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是体现其价值性,通过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推青年学生“德”的养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性与价值性是一对基础属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是学界基本的理论共识。舍弃了知识性,“大思政课”的价值性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思政课”就起不到真正的育人作用。同样,舍弃了价值性,“大思政课”的教育就缺失了内涵和意义,其知识性的体现仅仅成了知识的堆砌和灌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知识维度和价值维度相统一尤为重要,“大思政课”主体多元、载体多样、元素丰富,其建设意义构建于基础扎实、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如果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不能统一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的育人实践中,那么教学过程就会徒劳无功。“大思政课”当讲好知识之大的渊博、思想之大的深厚,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中,通过引入关键的人事物,结合背景资料与社会效应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明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二)理論维度和实践维度相统一

教育的理论维度是方法论,即从理论层面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进而对生活实际进行指导;而教育的实践维度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现实活动。在通常的认识中,往往将思政课归类于理论维度,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归类于实践维度。事实上,理论离不开实践,实践也离不开理论,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理论性,又富实践性。对于“大思政课”而言,既属思政课,又联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注重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相统一,否则,就会出现理论学习“干巴巴”,实践活动缺少学理味,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做不到“入脑”“入心”“入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6]这其中蕴藏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必要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如此,方能逐渐掌握科学认知。“大思政课”的建设意义与其是一致的,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相统一,既是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的手段,同时聚焦深化学生认知,教育青年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更是立足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时代新人的目标。“大思政课”促进思政课“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同向同行,破解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打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各环节,有效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有效性。

(三)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相统一

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可以从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建构上进行理解。从内容上看,历史性指的是在教育中做好历史梳理,其重点就是针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发展史;现实性则是指现状分析,特别是强调现在的优势与不足。从意义建构上看,历史性和现实性分别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态势中进行归因,总结规律,进而启发未来。总体而言,历史维度是以史为鉴,擅长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现实维度是立足当下,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强化担当。如果只讲历史性,不免闭门造车,与现实社会脱节;只讲现实性,又缺乏厚重历史的支撑,缺乏追根溯源的全貌。因而,教育需提倡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相统一,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相统一是在教育资源选择上对建设“大思政课”的深层次把握。“大思政课”建设要讲好过去是怎么发展,同时要讲好现在是怎么进行,继而再启发青年学生将来要何以为继,在时间线上构建完整的逻辑体系,把过去、现实、未来串联在一起加以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思想,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也是教育对象的成长所需要的。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历史未曾亲历,知之甚少,需要通过教育来打开认知;青年学生虽然身处现实,但总是居于象牙塔,需要通过教育来清晰了解现实社会;未来尚未到来,于青年学生而言是未知和迷茫,需要通过教育来“拔云见雾”。“大思政课”当讲好历史之大的宏伟,现实之大的壮丽,未来之大的富强,结合学党史、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田野调查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 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45.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4]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书记这样说[EB/OL].(2021-09-19)[2022-08-10].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9/19/c_1127880030.htm.

[5]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Logical Follow of the "Macroscop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Weihui1, CHEN Siyuan2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0058; 2.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0058)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croscop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direc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y combining reality, linking inside and outside. To teach this course well, we should properly teach national value, social value and individual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unifying knowledge dimension and value dimension, theory dimension and practice dimension, as well as history dimension and reality dimension, education guides young students to clarify "who to support", "for whom" and "whom to be", and strives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that are competent to achieve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croscop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new talents of the era

(責任编辑:郭 芸 梁昱坤)

收稿日期:     2022-10-01

基金项目:

浙江大学2021年度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善用‘大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周伟辉,男,浙江松阳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讲师。

陈思源,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助教。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