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办学理念的本质与特征

2023-05-30田汉族马良田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校长办学理念

田汉族 马良田

摘 要:

虽然办学理念的重要性日益为教育界认同,但对其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并不清晰,其使用的混乱已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办学理念的本质和特征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从本体论看,办学理念是由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或关键词构成的办学思想体系;从认识论看,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理性认识与信念;从价值论看,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理想教育意义的主动建构与自觉追求;从实践论看,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理念化办学活动。办学理念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现实性与理想性、概括性与形象性、引导性与规范性、共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等特征。

关键词:

办学理念;本质;特征;理性认识;办学信念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2-0001-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2.001

“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支配,也受到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变化。”[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校长对办学理念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少学校用理念引领发展,跳出了单纯依靠经验或者政令辦学的思路,使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办学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经常使用的术语,人们日益确信,明确、独特、先进的办学理念是高质量学校发展的关键。很多学者对办学理念的内涵、价值和实践开展了比较系统的深入研究。但毋庸讳言,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对什么是办学理念的理解或解释还停留在感性或知性层面,办学理念同质化,办学理念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混用等现象比较普遍。办学理念泛滥导致学校管理干部和教职员工产生了无所适从的感觉[2]。办学理念的本质是什么,办学理念结构如何,怎样建构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等问题,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视角探讨办学理念的本质和多重特征,并求教于方家。

一、本体论视角:办学理念是由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或关键词构成的办学思想体系

本体论是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其真正的主题不是实在性的存在,而是观念性的存在。观念并非自然所有,而是心灵的作品,我们占有着制造观念的方法,因此,直接、无障碍地面临观念的存在本身[3]。可见,理念的本体性理解不同于“知识”或“观念”的集合和“意见”的表达,超越了具体“存在”的人的“思想”,并通过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和“词语”来呈现。从本体论角度看,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对学校教育的理性认识基础上,用某些特定“概念”或含关键词的句子所表达的办学思想体系。

办学理念是理念的一种具体形式。梳理理念的本源,可以获得对办学理念的本体性理解。“理念”(idea)源于古希腊语eidos,意为“形式”“通型”,与“看”直接相关,因而与事物的外观和形状相联系,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4]。引入英语后,“理念”演化为“精神”“信仰”“理想”“宗旨”“认识”“观点”等多种含义,一般译为“观念”“概念”或“思想”。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道德意义“概念”一词发展成为一般概念的“理念”,即永恒不变的“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只是其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5]。康德将理念上升到认识的理性层面,认为理念是由人的理性所提供,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之“纯粹理性概念”,与纯粹理智概念(范畴)不同,是可能事物的未来形象[6]。黑格尔深化了理念的本体论研究,认为理念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7]。“自在”指理念是客观存在的,“自为”指理念是自主存在的[8]。自此,理念成为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目前,尽管没有形成公认的“理念”定义,但其基本内涵可表述为:理念作为人类认识形式的哲学范畴,不仅包括人类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且体现了人们对将由实践创造出的未来事物的设想,同时还蕴含有实现创造设想的方案、途径[9]。

在理解办学理念本质时,除了弄清楚什么是理念外,还要把握办学理念的主体、对象与内容。理念的主体是办学者,包括校长、学校的管理者、家长和社区代表,而不只是校长,所以,不能将办学理念等同于校长办学理念。理念的对象是学校,而不是教育,因此,校长教育理念不等同于其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学校组织是什么、其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等存在性问题的系统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真理性认识,其内容是办学的观念、主张、信念、信条、目标、原则等思想体系,其形式是彼此关联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构成的句子,这些核心概念或关键词关涉学生是什么,教师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等本源性问题,体现对学校发展核心要素、优化过程及其未来预期的系统性思考。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办学理念,是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统一,至少包括三种成分:第一,办学的真理性认识。办学理念是办学认识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所达到的成果,反映办学者客观认识学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程度与思维水平。第二,办学者的强烈意愿。集中体现为办学主体所设定的未来学校的模型、形象,反映了办学者的理性自觉程度和审美价值观念。第三,实现办学理想的最佳路径。不仅包括办学者为实现教育理想信念所要采取的计划、手段、方法,而且包括学校相关主体的行为要求和规范,体现办学者的功利和道德价值观念。

目前,我国学者借用“理念”的元研究,对办学理念进行本体性探索,主要观点有:第一,“观念”“思想”集合观。有学者认为,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10]。该观点虽然是一种抽象概括,但不能明确表达其内涵。很显然,“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价值”三个概念具有交叉性,忽视了教育观与学校教育观的区别。第二,“基本问题”回答观。有学者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学校到底是什么”“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思考[11],“办学理念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回答的是‘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发挥什么作用的基本问题”[12]。这些观点体现了办学主体——校长的理性思维内容——学校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具有形象性,便于理解,但办学理念不只是校长个人的“思想”或“意见”,也不能停留在直观的“问题”思考层面,还应该进入抽象的“思想”层面。第三,内生观。有学者认为,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教育观念,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13]。该观点强调了“好”的办学理念的来源,但没有明确回答办学理念“是什么”。总的看来,这些研究尽管借助理念的本体性研究成果阐释办学理念的部分特征或表现形式,但没有独立揭示办学理念的本体性。可见,办学理念的研究还需要正本清源。

二、认识论视角: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理性认识与信念

认识论是对研究对象界定如何形成的说明。办学理念的认识论研究,就是要探讨办学理念是如何形成的逻辑。理念一词在汉语中出现较晚,最初是由日本人从德语Idee翻译(意译)而来的,是指在一定世界观主导之下的某种基本观念[14]。《现代汉语词典》将理念注解为“信念”“思想”“观念”,如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经营理念[15]。从理念一词的含义演变来看,至少包括四层含义:一是通过人类精神探索形成的真理性认识;二是面向未来的理性认识;三是内涵价值与伦理,在不同情境凸显不同意义;四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新的实践形态[9]。可见,理念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认识论范畴。但理念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对象与内容,来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等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的认识水平,理念可以分为经验性理念、概念性理念、信念性理念等。经验性理念一般体现为带有感性与直觉成分的意念、观点、看法、想法、说法,是零碎的、不稳定的;概念性理念由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构成,是具有间接性、确定性、抽象性、普遍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或观念;信念性理念不仅包含了对客观对象的系统思维的智慧,还包含了体现人的价值取向的理想、使命、愿景、目标、宗旨、追求等精神与情趣状态,是在理性对感性、知性判断后形成的具有一切可能目的的必然统一性的理念,成为理想实践之道或者最高规则。

根据人们对办学理念的认识深化过程,可以将办学理念划分为经验性办学理念、概念性办学理念和信念性办学理念三个层次。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是办学的感性“经验”,也不是抽象的教育“概念”或“专业术语”构成的“知识”,更不是单纯的办学者的“空想”,而是办“好学校”经验的提升,是“应该办什么学校”到“应当怎样办好学校”的追求与反思的结晶,属于信念性办学理念。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长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16]。

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形成要经过两个必要的认识环节。

第一,要超越办学感性经验,形成概念性办学理念。即办学者要在对学校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将“好学校”作为一种概念性办学理念进行一种科学概括,对“好学校的本质是什么”“好学校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办好学校”等办学基本问题进行严谨的逻辑论证。怎样理解“好学校”的本质?首先,好学校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场所,学校组织行为不仅仅是教育行为,还具有强烈的社会生活意義。其次,好学校是一种充满着精神感召力的学习性和发展性的文化组织,精神感染力是文化组织的标志。有品位的学校应该具有合作文化、交往与创新的文化以及人本文化。再次,好学校是解决人际、心理等问题的高雅生活空间,彰显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具有家的亲和力。好学校以学生主动的、持续的、全面的发展为最高目的,让学校生活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怎样办好学校?办学理念要体现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校共同体发展的理念。总之,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从人本哲学以及生命哲学的高度还原教育本质与内在价值,体现学校教育创造人生命的事业属性。

第二,超越办学理念的共性,将概念性办学理念转化为信念性办学理念。如果说概念性办学理念反映学校教育的客观属性,使办学理念具有科学性特征,成为同类学校共同的认识特征,但办学理念要具有个性和时代性,还要延续一代又一代师生对理想学校的不懈追求,反映校长个人的独特办学思想,并进一步转化为当前全体师生的办学共同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方向与策略,成为信念性办学理念。校长是学校理念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校长教育信念的个性化表达。如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提出的“成功教育”理念,李希贵担任高密一中校长提出的“为四十岁做准备”的办学理念和担任北京十一中校长提出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提出的“让农民的孩子拥有自信”的办学理念等,集中体现了他们的独立的办学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无法复制。但校长的办学理念只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发展性——一定时期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吸纳历任校长、广大师生和家长等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同时随着整个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变化,学校也会通过学习知名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赋予办学理念新的时代内涵。

三、价值论视角: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理想教育意义的主动建构和自觉追求

随着人们对理念一词的广泛使用,其意义从认识论、本体论领域逐渐过渡到价值论、伦理学领域,在现代意义上“有可能延续了其真理性的意识结构,从而存在将具有倾向性的情感意义的价值判断赋予至高的真理性,并用于指导实践或规范行为并排斥其他认识的倾向”[17]。价值观成为现代组织理念发展的关键。“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杆。”“一个无理念之组织,犹如无舵之舟,无弦之弓,何之治?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18]办学理念总是渗透人们对美好教育的期待,“当校长进入学校时,是带着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哲学观一起来的,校长通过价值观进行领导”[19]。合理的价值取向已成为现代学校的本质特征和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办学理念的价值是指办学理念能够满足学校相关利益者的精神需要的属性。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蕴含在办学理念背后的基本价值立场、态度、规范、标准,体现办学者的教育价值观。不同的学校办学理念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体现不同的学校个性。合理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维度:第一,从价值认识主体看,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应体现学校选择和国家价值导向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融合。我国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学校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长对办学价值方向选择、价值高低的判断,既要反映办学主体的价值需求,如学生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也要反映国家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价值导向,如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传承和创新文化,促进社会团结和人类进步等。第二,从价值来源看,办学理念应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合规律性”是指办学理念要在总结学校成败得失基础上体现学校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要求,“合目的性”是指办学理念要体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归属。办学理念既要“求真”,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求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校不同主体的价值需求,符合学校相关利益者的主观需求。第三,从价值效果评价看,办学理念既要体现教育的公平价值,也要体现办学的效率。办学理念的公平取向是指办学理念要反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权利、机会,学校资源配置要体现公平原则,学校评价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办学理念的效率取向是指办学理念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差异性,体现教育资源要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最大化提升有限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目前,在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以下冲突:第一,在教育目的观上,存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冲突。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中心,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等,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个人本位是片面的,忽视了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如“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培养现代公民”等。从满足社会的需要出发,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容易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既要满足个人需要,又要满足社会需要,办学理念应体现教育个人价值与教育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第二,在学校管理观上,存在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冲突。学校管理的科学价值取向就是以学校目标和效率为中心,强调管理的科学性,表现为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制度管理、刚性管理取向。学校管理的人文取向就是强调管理要在尊重人和公平的前提下,充分依靠广大师生进行自主管理,表现为管理的人本、民主、伦理、文化、自主、弹性取向。应该说,学校管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科学价值取向到人文价值取向是学校管理理念的基本趋势,兼顾学校管理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学校管理实践的客观需要。第三,在办学效果评价观上,存在功利价值取向与非功利价值取向的二元对立。功利价值取向主要以现实得失为价值标准来认识和理解学校办学价值,注重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和眼前利益,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获奖率。非功利价值取向则强调超越现实得失,关注人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校教育的精神价值和长远意义,如注重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实际能力评价。第四,在学校发展观上,存在维持性价值取向与开放创新取向对立。学校发展的维持性价值取向是指校长把学校的稳定和自主发展作为发展价值取向,以校内资源的整合为基础,沿用成熟的学校管理经验和方法,是一种面向现实和学校内部的比较保守的办学思路。由于学校教育的相对稳定性,适度的保守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稳定性,但过度保守甚至因循守旧,就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的创新价值取向是指校长把学校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作为发展价值取向,以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基础,引导师生不断创新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与方法,是一种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开放的办学思路。由于学校所处的外部社会系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诸多因素影响和干扰着学校系统,学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传统管理理念、制度、策略无法解决新的问题,如何用创新价值取向和创新思维促进学校发展,这是现代学校办学理念设计的关键问题。

现代校长应该树立多元价值取向: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要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全面的、自由的、主动的发展,这既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要确定学生最终的综合成就(学业成绩、个性品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评价标准。从逻辑上看,学校价值观应具体包括个性的培育(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与自我实现等),社会性的陶冶(包括职业能力、文化品格、政治认同和家庭生活的责任等),国家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历史认同等),人类意识的唤醒及人类自主、自由、平等、宽容、和平及可持续发展等普遍价值的形成[20]。第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教师是学校的最重要资源,学校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场域,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只有让教师有尊严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才能获得职业幸福和产生学校生活幸福感。为此,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和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丰富教师的生活。第三,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价值的辦学理念不仅体现为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师生校园精神生活的积极价值,而且体现为其对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体现学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需求,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学校发展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不能不讲成本,或只追求短期效益;办学理念要有利于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利于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校文化与特色的不断增强。第四,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办学理念还要反映教育发展的公平价值需求。公立中小学首先要坚持教育机会公平,不歧视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体现公立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其次要做到合理配置校内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坚持教育过程公平的价值取向;再次要坚持教育结果公平取向,保证学生在评优、评奖、升入高一级学校等方面的公平、公正、公开,营造公平的组织、制度和文化环境。第五,促进社会融合与团结。学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充分反映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价值要求。学校不仅要坚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取向,而且要在学校生活中坚持社会融合和团结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意识,办学理念要体现多元价值。

强调办学理念的价值维度,给校长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好校长,其价值意识水平一定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他们站在更高的意识阶段,胸怀更广,眼光更长远,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关注人性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会致力于提高学校成员的价值意识水平,促进其根本价值发展[21]。有的校长将学校生命教育的理念表述为: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新学校实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些都是价值引领力大的办学理念。要成为好校长,就一定要有崇高的教育价值追求,深刻认识教育本质,不断强化“教育是真善美事业”的理想和“学校是助生命成长的场所”的信念,并为自己有幸投身这个事业而感到自豪。

四、实践论视角: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理念化办学活动

办学理念的价值就是用理念指导学校发展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在理想和情感引领下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实践过程,即理念化的活动过程。理念不仅包含着人类对客体必然性的认识,而且体现着主体对未来创造物的设想和实现途径的设想。

办学理念不仅是对现实学校实践的真实反映,还包括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动反映。办学理念研究或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设计未来学校教育实践的新形态,并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创造性行为,创造出新的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师生的精神世界或师生的精神生命。办学理念是优秀校长领导力的集中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长的专业成长具有规范和超越价值,对师生精神世界发育和完善具有战略价值。

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理念化办学活动。首先,办学理念形成是通过办学者自身对观念的否定而不断运动的过程。其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阶段,即办学者直接感知到办学行动中的某些经验性理念。第二阶段是对象意识阶段,即将办学理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研究和梳理,形成概念性理念。第三个阶段是理性化阶段,即经过抽象概括,概念性办学理念最终变为信念性理念。它是办学理念发展的最后阶段,同时又包含着最初阶段的内容,即办学者最初的办学主张、想法的进一步抽象。其次,办学理念是教育认识由理论到实践的中介,办学理念本身具有过程性和能动性。它不是“纯粹客观”的办学知识的结构化和形式化,也不是办学理想形态的“临摹”,而是要经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实践才会实现的办学的意识形态,它总是处于待完成时,其内容还将随着办学者的目的、愿望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提炼、总结和运用办学理念是办学主体展开创造性办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再次,办学理念是教育认识论通向教育伦理学过渡到教育美学的桥梁。教育伦理学所要研究的自由与必然、动机和效果、理想与现实等问题,已经在办学理念关涉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办学行为规范中出现;同時,办学理念作为办学实践的“标准”,必然体现按照美的要求去改造教育实践的趋势。因为人类“不仅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2]。可见,现代办学理念内含了追求自由、幸福、自我超越等教育美学价值取向。

从办学理念的实践效应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办学理念开始进入政策视野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强化。1998年,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要把研究办学思想列为全市重要的课题,用理念指导学校改革[23]。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研究办学思想,用新的办学理念创办特色学校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201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要求,校长要在“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提炼学校办学理念”。自此,运用科学理念来办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独到的办学理念是校长教育思想的重要表征,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是校长领导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行为的逻辑起点。就现实而言,每一位校长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其办学理念是否先进,能否自觉、全面渗透于学校工作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校长价值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所谓价值领导,就是校长通过清楚表达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愿景,将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24]。而校长创新能力包括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在陶行知看来:“一个真正有使命感的校长,一个真正一流的教育家,一定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人。”[25]用创新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创新发展,既体现了校长对教育发展的清醒认识与真知灼见,也体现了校长的责任与担当,是校长办学的最高境界。

五、办学理念的基本特征

深刻理解办学理念的复杂本质,需要全面分析其基本特征。已有研究揭示了办学理念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校本性等特征[26],但还不够全面。作为一种观念性存在,办学理念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现实性与理想性、概括性与形象性、引导性与规范性、共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等特征。系统分析办学理念的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办学理念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

从来源看,办学理念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是指办学理念要揭示办学现象的本质或特征,全面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理念实现的客观条件。主观性是指办学理念要体现办学者的独到见解、办学热情和对学校的美好憧憬。因此,办学理念的确立要以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办学成功实践经验提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与目标。同时,办学理念是属于具体学校的,一定时期的办学理念是该时期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的追求,在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时,要提出符合自己学校身份和特点的个性化办学理念。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

从结构上看,办学理念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办学理念解决的是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其存在价值在于对学校实施的战略定位与定向管理。“‘定位与‘定向的双重叠加,构成办学理念的基本内容。‘定位表现为确定学校发展的时空方位,确定学校错位发展的基本方略,体现自身独到的办学特色。‘定向表现为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描绘学校发展的未来愿景,引导学校向预定的方向迈进。” [13]因此,办学理念的设计既要根据国情和区域的特点与需求,又要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还要体现教育和管理的国际化视野,面向未来;整体性的办学理念包括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调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体系。校长必须从宏观、全局、系统角度来确立学校发展的原则,从整体上建构办学理念。同时,要根据理念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系统设计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学校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办学目标、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等)和具体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学校口号等)。

(三)现实性与理想性

从作用方向看,办学理念具有现实性和理想性。“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7]“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28]办学理念是在已有办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引导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实现学校的创新发展是初衷。因此,办学理念是现实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念设计切忌大而空。同时,办学理念是指向未来的,包含引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反映着办学者对学校发展或学生发展的理想追求,具有明显的理想性特征。因此,办学理念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现实问题解决,要具有超越性。

(四)概括性与形象性

从语言表述看,办学理念具有概括性和形象性。办学理念是在对办学规律的认知基础上,经过系统思考形成的一种抽象的理论认识成果——概念或关键词组成的句子,体现了办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概括性越高,办学理念反映的信息内容就越丰富。如“办一所让所有学生都有美好记忆的学校”的理念,就高度概括了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情感关系特征。同时,办学理念的语法、概念或语言格式之用法具有灵活性,在具体表述时要体现形象性,要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五)引导性与规范性

从功能上看,办学理念具有引导性和规范性。科学的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发展目标、培养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对全校师生具有思想导向性和行为规范性。办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文化氛围、价值期望、理想目标的形式影响全校师生的情感态度和精神状态,产生激励作用;全体师生通过价值认同和分享学校的共同愿景,就会对学校未来充满自信,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强大合力。作为一种内在准则,它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化学校整体目标和长远目标,规范日常行为,减少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中的摩擦成本,提高合作效率的作用。

(六)共性与差异性

从形式上看,办学理念具有共性和差异性。之所以具有共性,就是因为办学理念的价值导向、功能作用、核心内容等具有共同性。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的要求。不同学校在办学的核心理念、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基本理念具有共性。同时,学校之间、校长之间的办学理念具有差异性,鲜明的个性可以表现出校长独到的办学思想。个性化办学理念融入了校长独特的办学经验、人生信念与理想追求,不仅能传承该校的传统办学优势,而且能面向未来,引领学校改革新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体现了蔡元培对大学的追求;“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体现了哈佛大学对学生的期望。个性化办学理念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但独到的办学理念并不是标新立异,它体现了对办学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学校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其他学校也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七)稳定性与发展性

从演化逻辑看,办学理念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办学理念反映了一定阶段人们对学校教育规律、教育思想观念的理性认识,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别是办学的核心理念、基本理念不能频繁改动。但任何理念都有自己的认识局限,好的学校,即使是名校,其办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主动反映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及人的发展新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高瞻远瞩,预见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握学校的发展机遇,及时提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理念的力量[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2.

[2]石中英.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6):20-21.

[3]赵汀阳.新概念的本体论:转向观念界[J].社会科学战线,1992(4):55-64.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 367.

[5]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4-137.

[6]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5.

[7]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99.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

[9]丁怀超.理念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范畴[J].江淮论坛,1984(6):70-74.

[10]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6(4):5-8.

[11]刘飞.办学理念:对学校三个追问的回答[J].中国教育学刊,2010(2):29-31.

[12]陈如平.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J].中小学管理,2006(10):4-6.

[13]罗欣,郑金洲.办学理念:问题探寻与改进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6):30-32.

[14]史际春,李青山.论经济法的理念[J].经济法学评论,2003(1):1-22..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99.

[16]叶文梓.论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J].教育研究,2007(4):85-89.

[17]张斌贤,王晨.大学“理念”考辨——兼论大学“理想”与大学“观念”[J].江苏高教,2005(2):6-8.

[18]黄俊杰.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C].台北:台北通识教育学会,1997:121-122.

[19]杰拉尔德·C.厄本恩,拉里·W.休斯,辛西娅·J.诺里斯.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M].黄崴,龙君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5.

[20]石中英.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18-21.

[21]孙绵涛.校长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8-109.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3]張民生.在改革中开拓,创造重点中学的新局面[J].上海教育,1998(4):3-7.

[24]HOUSE R J,SPANGLER W,WOYCKE D J.Personality and Charisma in the U.S.Presidency: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1(4):364-396.

[2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6.

[26]牛楠森.“办学理念”:概念辨析及其“诞生”[J].中小学管理,2019(11):28-31.

[27]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0.

On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a of School-Running

TIAN Hanzu, MA Liangtian

(College of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100037)

Abstract:

Al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the idea of school-running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by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is not clear, and the confusion of its use has led to many negative effect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running id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the idea of school-running is an ideological system of school-running composed of concepts or keywords with logic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 this idea is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belief of school manager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ology, this idea presents the active construction and conscious pursuit of ide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by the school manager;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it is the idealized school running activity. The idea of school-running is characterized by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tegrity and hierarchy, reality and ideal, generality and image, guidance and standardization, commonality and differen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idea of school-running;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rational understanding; school-running belief

(责任编辑:杨 波 梁昱坤)

收稿日期:     2022-11-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机制研究”(VHA220005)。

作者简介:

田汉族,男,湖南临澧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马良田,男,山东日照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校长办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论校长的修养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