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实践:新闻游戏的叙事变革与风险探析
2023-05-30邵媛
摘要: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游戏和新闻的组合创新了新闻样态。一方面,新闻游戏打破了新闻线性叙事的传统,构建了全新的非线性、沉浸式、注重参与感的叙事模式;另一方面,也存在严肃新闻过度娱乐化、制作难度大等风险。因此,要辩证看待新闻与游戏的组合,为未来的新闻报道与制作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新闻游戏;新闻叙事;新闻游戏化
一、新闻游戏概念的界定
新闻和游戏是人们常见的两个概念,然而,随着各类媒介的融合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和游戏的跨界组合应运而生。新闻与游戏的组合最早表现为报纸上的智力填字游戏。然而,随着时间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游戏成为时代之下的交互式产物。近年来,不少媒体都推出过新闻游戏并且获得了一致好评。如财新网财新数据可视化团队推出的有关城市污染题材的新闻游戏《我是市长》,荣获过世界数据新闻大赛的季军;网易新闻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30年为切入点,推出了名为“不要惊慌没有辐射” 的新闻游戏,以VR技术将当年的事故还原,这一新闻游戏一经面世便收获一致好评。
新闻游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游戏设计师弗拉斯卡2003年创办游戏网站Newsgaming.com时提出,用以指代有新闻实践价值的视频游戏。目前,新闻学界对于“新闻游戏” 这一概念的定义可谓是百花齐放。我国学者邹鸣奋认为:“在数字化条件下,它是视频游戏的一种,特点是力求应用新闻学原则去开发游戏的媒体功能,通常基于真实事件和问题,为玩家提供基于真实世界资源的虚拟体验。”[1]我国学者张建中、王天定认为:“新闻游戏是与新闻报道有密切联系的严肃游戏。”[2]维基百科对新闻游戏的定义是:“新闻游戏就是试图将新闻报道原则运用到游戏创作中的一种视频游戏类型。”[3]还有学者认为:“新闻游戏是新闻信息的游戏化,通过用户的互动参与和控制促成对信息的传播与理解。”[4]
根据不同学者的界定,可以将新闻游戏的定义概括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基于我国学者张建中的看法,认为新闻游戏是一种严肃游戏(指的是“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这一类定义认为新闻游戏的落脚点在于“游戏”。同样,学者邹鸣奋认为,新闻游戏的内容生产是以新闻事件为内核,游戏是新闻事件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新闻游戏是指一种将新闻事件作为游戏内容来源且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第二类则是基于外国学者Scart的观点,即新闻游戏是新闻报道本身的一部分。[5]基于此,新闻游戏只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呈现形式。
二、新闻游戏叙事变革
新闻游戏作为技术变革之下的新产物,其传播本体仍然是新闻事件本身。游戏这种形式将传播本体可视化并构建了一种强参与性、高度立体化、深度沉浸式的叙事模式。
(一)新闻叙事主体变革
新闻的叙事主体既指亲身参与新闻事件的讲述者,也指叙述文本的写作者。[6]传统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范围广泛,包括新闻记者、编辑及新闻事件亲历者等。新媒体的到来重构了叙事主体范围,受众对于新闻报道可以点赞、评论、转发甚至打赏。这些双向互动的功能模糊了叙事主体与受众的边界,二者身份出现了转换。受众初次阅读到新闻事件时,新闻叙事主体与传统新闻叙事主体无异,一旦进行评论、转发等操作,受众身份就转变为了叙事者。
这种叙事主体的转变同样体现在新闻游戏之中,一方面,玩家多以第一视角参与到游戏之中,模拟新闻事件亲历者;另一方面,玩家在操作游戏的同时也被动地参与到了文本编写的过程之中。
(二)新闻叙事关系变革
传统新闻报道的媒介形式主要涉及报纸、电视及移动客户端。新闻的传受关系为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也就是停留在“上传下达” 的阶段。这种传授方式虽然有利于传达新闻内容,但是受众获取新闻内容是单向度被动接收,不利于调动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积极性及增强用户黏性。新媒体时代受众转换为了用户,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具有了能動性,并且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与新闻平台形成双向互动。时代更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比互动性更重要的是参与感,参与感也被称为“有温度的互动”。传统新闻的受众从一种被告知的参与方式转变为了新闻游戏中的“参与者”。
例如,橙光游戏开发了一款文字冒险类游戏《篱笆庄秘闻》,游戏采用情景对话式的参与方式。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以一名“不良少女” 的身份参与游戏,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点击不同的游戏对话框使游戏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三)新闻叙事内容变革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 传统媒体运用文字、图片报道新闻,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加上了视频、音乐等,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为受众报道新闻,都是为了进一步还原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然而用户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时代所构建的“图片+文字”“图片+视频” 或者纯文字的想象场景。新闻游戏针对新闻内容,通过数字化技术为用户重构场景,将想象场景带到现实之中,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新闻体验。
在想象场景中受众始终是以他者的视角在看待新闻,受众通过新闻报道中现有的素材与事件框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新闻事件进行解码。对于涉及军事、政治、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新闻内容,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被个体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而在新闻游戏重构的现实场景中,用户以第一视角走进新闻事件,此时新闻游戏有着强烈的情感唤起诉求,让受众以玩家的身份通过新闻游戏的画面、音效、故事情节等沉浸式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唤起玩家的“共情” 体验,使受众能够对新闻游戏背后的事件有更深入的解读与思考。
例如,中国台湾媒体《报道者》于2015年推出了一款名为《急诊医生》的新闻游戏,用户通过鼠标点击这样简单的操作来模拟急诊室中的真实场景。受众以“医生” 的身份参与游戏,不仅要协助来诊病人还要时刻注意医生的身体状况。游戏通过背景音乐及人物形象等多重因素烘托出了急诊室的紧急氛围,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这样的场景几乎还原了现实医生在急诊室中的情节,为改进医患关系做出了贡献。
(四)新闻线性叙事方式变革
从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新闻游戏改变了传统新闻线性的叙事结构。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 传统新闻的叙事正是秉承这一说法,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向度,在新闻报道中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线性逻辑发展规律。而新闻游戏的叙事方式则是时空交错的非线性叙事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新闻事件的情节线与用户的阅读线不重合。新闻游戏将新闻事件与声音、画面等多种符号相结合,多者共同构建出了立体的、沉浸式的、开放式的非线性叙事形态。
网易新闻联合童话云和于2022年1月26日推出了H5游戏《来自云和的礼物》,该H5把云和县的四个景区(开犁节、木玩城、仙宫景区、小顺景区)搬到了线上。用户可以根据提示通过滑动屏幕、双指放大及点击操作查看地图、寻找特产,从而获得相应奖励并查看与云和县相关的民俗、景区介绍。这个H5作品形成了非线性、无界限、场景化的叙事方式。用户可以在四个景区中选择性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景区及了解自己喜欢的风俗文化,在景区浏览结束时还可以生成专属海报分享给朋友。
三、新闻游戏的风险探析
新闻游戏这一概念自2003年问世以来,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直到2015年美国华盛顿召开世界编辑论坛大会发布《2015年新闻编辑室发展趋势》[7],其中提到当时新闻业的发展趋势是将新闻业和游戏产业这两个明显不相容的产业跨界组合。这一言论使得世界各地的新闻编辑室对新闻游戏展现出了兴趣。如今,尽管新闻游戏这一概念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但是人们对于新闻游戏仍然抱有怀疑态度,因为新闻游戏存在以下风险:
(一)新闻严肃化与游戏娱乐化的碰撞
游戏之所以存在,其主要目的是娱乐大众。而新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及时获取新近发生的事件信息。新闻和游戏的跨界组合,始终是以新闻事件为内核,以游戏形式为外壳。以游戏的形式来讲述新闻是为了提供有效的新闻互动,吸引受众的兴趣,获得受众的关注度。但其本质还是遵循新闻事实,报道新闻内容。但如何把握娱乐化及严肃化的边界成为新闻游戏的难题。
一方面,将严肃的新闻本质外化为娱乐化的游戏形式会让受众更加关注游戏而非新闻内容本身,从而淡化新闻本身的价值与社会意义,消解了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本质的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受众在选择性接触一篇新闻报道时,会关注自身对新闻事件本身是否感兴趣。换言之,针对传统的新闻报道,受众更多关注于新闻事件本身或新闻文本内容。
而对于新闻游戏而言,用户选择某一款新闻游戏第一会关注是否对这款新闻游戏的背景(指新闻事件本身)感兴趣;第二会关注新闻游戏的画面色彩、人物建模、音效、游戏任务难度等多重因素。将新闻事件改编为游戏,需要用极其夸张的渲染手法呈现新闻事件,用户在沉浸式参与之中往往会忽略新闻事件的本质,而沉浸于游戏本身。这种新闻与游戏的解码错位会让用户忽略新闻背后的社会议题。因此,受众与用户对新闻事件选择的出发点完全不同。新闻游戏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而言,放大了受众的感官体验。
(二)新闻游戏的题材限制
新闻游戏的产生是将新闻游戏化。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新闻都适合被改编为新闻游戏。在制作新闻游戏时要从政治、人道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影响力较小的新闻事件不适合。社会影响力小的新闻事件改编为新闻游戏后不具备新闻价值,其娱乐性大于新闻影响力;对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的不适合。新闻游戏中有大量的视听素材,这些内容比文字内容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多重伤害。例如,BBC于2015年制作了一款新闻游戏《叙利亚之旅》,玩家要以难民的身份去选择逃难时需要携带的物品。这款游戏上线后被多家媒体批判。大家一致认为,将人道主义灾难变为游戏,这种做法是将娱乐建立在苦难之上;涉及血腥、色情、暴力的新闻事件不适合。过于逼真的暴力情节会满足部分玩家的犯罪心理,加重人们的犯罪欲望。例如,2004年苏格兰游戏工作室Traffic games推出的《刺杀肯尼迪:重装》,因其中的犯罪情节过于逼真,涉及血腥和暴力情节而被下架。
(三)新闻游戏时效性差与传播时效短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真实;二是新鲜。[8]换言之,时效性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传统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制作周期较短,生产方式相对简单,能够及时准确报道新闻事件。然而,新闻游戏制作从选题、程序开发再到美术设计,其生产流程繁杂、制作难度大、周期长,当其制作完成面世时已然消解了新闻的时效性。例如,观海网联合共青团中央打造的一款大型游戏《重走长征路》就耗时一年之久;由网易新闻和橙光游戏联合打造的《逃跑人的日常》也耗时三个月。
经典的新闻报道不论是以文字、图片、视频哪种形式报道,在若干年后仍可品读回味。然而新闻游戏却大多是“昙花一现”。首先,新闻游戏一般为网页游戏或H5游戏,多以链接、二维码的形式面世。这种形式存在链接、二维码失效的可能,并且其链接与二维码不易用户保存;其次,制作简单的H5新闻游戏或只有单线故事情节的新闻游戏不适合重复玩;最后,游戏这种形式极有可能丧失一部分中老年受众群体。
(四)新闻游戏制作成本高与商业运作难
传统媒体时代转向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业本身来说是利好的改变,然而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却是提高了行业门槛。制作一款新闻游戏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记者与游戏设计师合作,这样做虽然能减轻新闻工作者的负担,但随着新闻游戏制作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记者与游戏师在进行精密配合和对接时无形之中增加了制作成本与周期;第二种途径就是在媒体内部制作,然而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在游戏制作方面是门外汉。对于新闻媒体机构来说,组建一支专业的新闻游戏团队并非易事。
四、总结
新闻游戏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仍然在面对各种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游戏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所探讨的新闻游戏不再是新闻与游戏的简单相加,而是新闻文本不断被游戏解构的过程。我国新闻游戏制作目前仍停留在最浅层的新闻事件的文本构建上,多数新闻游戏还是H5游戏。这类游戏所带来的参与性与可玩性不高,以目前来看还需更多专业人才深耕其中。
参考文献:
[1] 黄鸣奋.数字化语境中的新闻游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5):94-100.
[2] 张建中,王天定.迈向新的媒体融合:当新闻遭遇游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1):111-116.
[3] 蒋晓丽,贾瑞琪.新闻游戏:一个属性的界定[J].新闻界, 2018,(1):42-47.
[4] 曾祥敏,方雪悦.新闻游戏:概念、意义、功能和交互叙事规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70-77.
[5] 解晨枫.新闻游戏:新闻业的新形态与新挑战[D].武汉:武汉大学, 2017.
[6] 郭健宁.新媒体时代新闻游戏的叙事特点分析:以“1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为例[J].视听,2020,(01):185-186.
[7] 張建中,朱莉·波塞蒂,艾比盖尔·盖齐.2015年新闻编辑室的九大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5,(22):85-86.
[8]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博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2013.
作者简介: 邵媛,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听传播、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