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对建立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重要贡献探析

2023-05-30胡庆祝

关键词:交通站苏俄李大钊

胡庆祝

[摘 要]中东铁路曾作为红色交通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通道。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是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站,带来了俄国革命的影响。哈尔滨红色交通站为去往苏俄(苏联)的中共党员与青年团员提供了安全保障。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除地缘优势外,与李大钊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大钊为哈尔滨培养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才,并多次派中共党员到哈尔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创建哈尔滨早期党组织,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作了人员、思想、组织方面的准备。李大钊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李大钊;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地缘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23)02-0069-09

哈尔滨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中心,是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多,揆诸已有成果大多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李大钊与东北党组织的建立”的角度进行研究①,而对于李大钊与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建立的关系探讨阙如。本文将从地缘、人员的角度对李大钊与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建立的关系进行探析,其中涉及以下问题:哈尔滨成为红色交通站的地缘优势是什么?李大钊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哪些路径在哈尔滨聚合?李大钊在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哪些历史作用?透过研究这些问题,对李大钊对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建立的贡献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发挥地缘优势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做人才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成立②,李大钊任书记,负责领导北方地区党的各项工作。李大钊虽身处北京,但一直与在哈尔滨的邓洁民保持密切联系,他注意到哈尔滨独特的地缘优势,并为哈尔滨培养马克思主义人才。

(一)哈尔滨独特的地缘优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其目的是掠夺中国资源,加强对中国的侵略,称霸远东。十月革命时,中东铁路的附属地的一切权力为沙皇俄国所控制。十月革命后,除仍有帝俄残余势力盘踞之外,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也先后染指中东铁路,以便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处在中东铁路上的哈尔滨的矛盾与斗争错综复杂。而中东铁路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1]854。十月革命之后,中东铁路成为东北联络海外、沟通关内的一条国际交通线。这条通道不仅起到沟通中国与苏俄(苏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红色通道,被誉为红色交通线关于红色交通线形成的时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黄进华认为“红色交通线大致形成于1920年。1919年,共产国际在列宁领导下成立后,十分关心东方各国革命,特别是中国革命,竭力打通与中国的联系”。参见黄进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193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页。王华放在《哈尔滨与红色之路》的“代序”中认为“实际上这条红色之路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形成,但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张福山、周淑珍认为三十六棚总工厂工人的抗俄斗争“多少也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这是因为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与通车,这条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中国革命有着密切联系的红色之路,便开始形成”。参见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哈尔滨与红色之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中东铁路沿线是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带。

从表1不难看出,这条国际交通线的具体路线是由上海乘船到大连(或营口),或从北京乘车至天津,经沈阳、长春,至哈尔滨进行中转,然后从哈尔滨出发,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即从满洲里、绥芬河、松花江三地前往苏俄(苏联)。哈尔滨则是这条线路的必经之地。

地缘因素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于20世纪初迅速兴起,成为北满地区工商业中心城市。哈尔滨处于中东铁路枢纽所建立起来的交通网络的中心位置,是东北亚的中心,又背靠苏俄(苏联),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并十分优越。“哈尔滨当欧亚交通之孔道,为东北唯一之名都”[2]序-3,这为哈尔滨成为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中心,以及成为红色交通站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联共(布)在此期间曾派代表通过中东铁路来到中国,经哈尔滨到关内地区开展组织与宣传工作。

由于哈尔滨的地缘优势,李大钊认识到选派马克思主义者到哈尔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以使哈尔滨更好地发挥这一桥梁与纽带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数量不断增加,工作觉悟不断觉醒,使哈尔滨这座城市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成为东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主要的城市。哈尔滨是中共与共产国际、苏俄(苏联)联系的重要通道。中国的先进分子与早期革命者通过哈尔滨前往苏俄(苏联)。哈尔滨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上的独特优势,成为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与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交通站。

(二)为哈尔滨培养马克思主义人才

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文件》指出:“北方工作日见重要,以前的京区委兼地委,多注意北京市的工作,不但不顾及东三省和山西,即对于近在北京的天津、唐山两地方,也未曾有充分的指导;扩大会议后,北京市地委应立即组织,不由区委兼任,以使区委能够注意全区的工作。”[3]728中共北方区委执行委员会成立,并兼北京地委工作,由李大钊任区委书记。3]723李大钊积极为哈尔滨培养、选派马克思主义人才,推动哈尔滨党团组织的开辟工作。

1925年10月,李大钊派北京大学学生任国桢到东北开辟党的工作。之所以选派任国桢是因为其懂俄文,有利于在哈尔滨等地开展工作。任国桢在哈尔滨的公开职业是《东北早报》的编辑。同年11月,中共北方区委派吴丽石到哈尔滨开展工作。楚图南接到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通知,到北京接受任务。李大钊认为“东北很需要人去工作,你可利用公开的教员身份,多接触学生和青年,团结文化、教育界人士,接触的学校越多越好。要宣传社会主义、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党的影响,在工作上广种薄收,工作方法上,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策略和方式”[4]71。李大钊决定派楚图南以中学教师为职业掩护到东北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从事党的工作。同年底,楚图南到达哈尔滨与吴丽石联系,并担任党的宣传工作。1926年10月,“由于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哈尔滨日报》社和滨江大戏院被查封,吴丽石派楚图南到北京向李大钊请示汇报,李大钊指示,被查封的报社和戏院不再恢复,要注意隐蔽,善于运用策略,不要暴露身份”[5]18。李大釗让楚图南转告吴丽石,随着大革命、北伐的形势发展,党的活动还要发展并且扩大,东北也将成立新的机构。

吴丽石、楚图南、任国桢等都是李大钊精心培养的马克思主义人才。李大钊重视对这些进步青年的理论素质的培养。早在1923年2月,吴丽石在北京学习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李大钊将吴丽石作为精心培养的主要对象,介绍其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吴丽石回国后,李大钊派其到东北开展党的工作。1922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楚图南主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报《劳动文化》,培养楚图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锻炼其办报刊与理论宣传的能力。经李大钊介绍,楚图南又结识了蔡和森、施存统、向警予、许兴凯等人。楚图南在《怀念先烈李大钊》中称:“当我想到我青年时候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时,我不能不纪念和怀想李大钊同志——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驱和我党的杰出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olshevism的胜利》对其影响很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看到新社会的曝光”,“在那個时候,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终身的信仰,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6]195-196

李大钊也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培养进步青年。李大钊鼓励楚图南到革命实践中去锻炼。1923年,楚图南赴安徽阜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前,李大钊嘱咐其要多接触学生,走的地方越多越好。从北京高师毕业后,楚图南需要回到云南任教。临行前,李大钊为其布置的任务是:“尽可能多接触青年学生,组织读书会,吸引他们阅读进步书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建立党团组织准备条件”[5]11。1925年,李大钊将其派往哈尔滨等地做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1926年春,“由杜继曾介绍,李大钊批准,楚图南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5]18

李大钊从青年身上看到希望,竭尽心力加以培养,为哈尔滨培养马克思主义人才。向哈尔滨选派进步青年、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建立哈尔滨早期党组织,这些都是哈尔滨成为红色交通站的重要条件。在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建立所进行的人员准备的过程中,李大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做思想上的准备

李大钊多次派人到哈尔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1922年2月,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马骏到哈尔滨开展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因有创办《觉悟》杂志的经验,马骏以救国唤醒团为舆论阵地,运用媒体的宣传力量开展工作。《哈尔滨晨光报》就是在马骏的组织和参与下,指导韩迭声向地方当局申请创办的。《哈尔滨晨光报》很快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阵地。马骏在《哈尔滨晨光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宣传马列主义,宣讲救国道理,揭露帝国主义暴行,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介绍平、津、沪反帝爱国斗争发展情况,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7]157

1923年3月,李大钊决定正式委派党的早期共产党员、北京铁路总工会负责人陈为人和中共劳动组合书记干事李震瀛到东北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建党、建团活动。[8]74李大钊之所以派陈为人到东北开辟党的工作,是因为其对东北情况较为熟悉,同时具有组织工人运动的经验。

来到哈尔滨的陈为人和李震瀛“与韩迭生一见如故,即以晨光报记者的名义,进行采写活动,同时开展建立党团组织等革命工作”[9]57。正是由于陈为人与李震瀛的加入,使《哈尔滨晨光报》开始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发行量也不断增加,“从9月中旬至10月末,在仅仅1个多月的时间里,《哈尔滨晨光报》的销量大增,达到了1200份,成为当时哈尔滨销量第一的报纸”[10]79。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又增加了一个传播阵地。

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后,首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成立,1925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7月,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派青年团员彭守朴(彭树堂)到哈尔滨,协助陈为人、李震瀛加强哈尔滨党团建设工作,以加强哈尔滨团组织的力量。彭守朴到哈尔滨后,以东省特区法院翻译为职业,与陈为人、李震瀛共同进行组织发展工作。10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派中共党员陈作霖(陈晦生)到哈尔滨工作,哈尔滨党员增至3人,即由陈为人、李震瀛、陈作霖在哈尔滨通讯社正式成立了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这是东北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共组织。[4]51-52中共哈尔滨组的成立,标志着哈尔滨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东北各地的建党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大钊选派这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为哈尔滨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做好了人员准备,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这些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及革命思想、组织群众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培养我党后备力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为哈尔滨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做阶级上的准备

李大钊关心哈尔滨的建党问题,曾多次介绍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到哈尔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为哈尔滨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以及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做阶级方面的准备。

哈尔滨的产业工人相对来说比较集中。1899年至1911年间,哈尔滨市区内铁路员工的总数达到12 000人左右,1912年工人总人数为20 000余人,初步形成了哈尔滨早期产业工人队伍,而到1926年,哈尔滨产业工人达70 000余人[11]19。哈尔滨的工人大多来自因沙俄修筑铁路被霸占土地、房屋而无栖身之地的破产农民。这样哈尔滨工人与农民成为天然的同盟军。1918—1920年,以哈尔滨为中心,先后爆发四次中东铁路全路工人大罢工1918年5月15日,总工厂工人发动第一次中东铁路大罢工,罢工二十四小时,路局损失三十万卢布。1918年9月2日,总工厂工人发动第二次中东铁路工人大罢工,至十二日结束。1919年7月15日,总工厂工人与乌苏里铁路工人召开会议,决定一致行动举行大罢工。7月19日,中东铁路第三次大罢工开始至8月23日大罢工结束。1920年3月13日,中东铁路工人举行第四次大罢工,同时商人罢市。3月16日,罢工取得胜利,霍尔瓦特(中东铁路局局长)被赶下台。参见哈尔滨车辆工厂、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组:《三十六棚——哈尔滨车辆工厂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4—266页。。这是哈尔滨早期党组织建立的阶级基础。

李大钊十分重视哈尔滨的工人运动与建党工作。1921年底至1922年初,罗章龙受李大钊的派遣来到东北考察工运、宣传革命,为在东北地区建党做准备。在哈尔滨,罗章龙先后到中东铁路哈尔滨地包地包是机务段的俄语音译。、三十六棚工厂、戊通轮船公司、秋林洋行、中东铁路沿线一些站段进行考察。他发现中东铁路工人运动具有良好的基础,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中俄工人已团结起来举行多次大罢工,以反对沙俄统治,支援俄国十月革命。罗章龙根据在哈尔滨的考察,撰写了《关于东北工人运动状况和建议在东北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的报告》。中共北京区执委会认真分析了罗章龙所撰写的报告,认为哈尔滨具备发展党组织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决定在哈尔滨建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和东北地区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陆续派人赴哈尔滨开展筹建党组织的工作。

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先后派多名共产党员到哈尔滨铁路机务段和铁路总厂开展组织与宣传工作。主要选派的党员有:姜文洲(姜超凤,郑州铁路工人)、刘湘益(刘立名,京汉铁路工人)、王麟书(唐山铁路工厂工人)、刘静安(刘玉书,唐山铁路工厂工人)等到哈尔滨工作。参见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黑龙江历史》第1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页。

吴丽石在哈尔滨深入三十六棚总工厂和地包机务段,发动中东铁路工人,开展工人运动。吴丽石了解到,青年工人迫切想了解国内外大事,渴求新知,特别想多学习点俄语。曾在北京汇文中学和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的吴丽石主动承担向工人教授俄语的工作。通过教授俄文的机会,吴丽石不断地对工人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介绍工人罢工和苏联国内的情况,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吴丽石多次向工人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吴丽石等对工友进行组织发动、启发教育,提高了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在三十六棚工厂和地包机务段以及车站等处建立了东铁协进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批工人党员,并分别在地包机务段和三十六棚建立了党的地下党支部。”[12]115三十六棚地下党支部领导工人多次开展反对白俄总管和工头欺压、敲诈、勒索工人的革命斗争,为三十六棚的工人运动揭开了新的一页,加强了对哈尔滨工人运动的领导。

李大钊多次派人赴哈尔滨考察工人运动情况,这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哈尔滨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哈尔滨产生了东北最早的中共党组织——哈尔滨独立组。

四、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聚合路径

20世纪初,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以及进步青年在哈尔滨聚合,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进而为建立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做出重要贡献。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以及进步青年在哈尔滨的聚合有着不同的路径。

(一)因校友、同乡关系而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

通过对来哈尔滨建立红色交通站的人员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校友、同乡关系在哈尔滨的聚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邓洁民在1912年转入天津南开学校就读,与周恩来、马骏都是南开学校校友。1915年,邓洁民在南开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与李大钊同在法政系学习并成为校友。而邓洁民的祖籍是河北乐亭县,邓洁民与李大钊又是同乡。邓洁民深受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影响。他1917年回国,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决心走教育救国的道路。1917年夏,周恩来曾专程赶赴哈尔滨看望好友邓洁民,表现出校友之间的关切。邓洁民在周恩来的鼓励下,决心改革旧教育,創办一所南开式的新型学校。1918年4月1日,“在哈尔滨道外区二十道街创办了东北最早的一所现代私人学校——东华学校”。[4]37马骏多次到哈尔滨看望邓洁民,住在东华学校,并借兼任学校课程教师的机会,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知识分子聚集于东华学校,其中大部分是南开学校的校友,使东华学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

在邓洁民的介绍下,马骏结识了进步青年韩迭声、王锦生。韩迭声是哈尔滨反帝爱国运动的组织领导人之一。而在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圈楼医务施医处工作的王锦生,曾在天津南开学校施医处担任过红十字队医长一职。王锦生是马骏的同校好友。“马骏向韩迭声等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介绍在五四运动期间,天津爱国群众组织成立‘救国十人团、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进步青年创办觉悟社的情况和经验,鼓励他们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同时把国内外的形势在进步青年中进行讲述传播。在马骏的启发和指导下,由韩迭声发起,马骏做后盾,韩迭声和张树屏、于芳州等社会各界人士,一同组建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7]154-155。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反帝救国,多次组织领导哈尔滨各界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韩迭声等人创办《哈尔滨晨光报》,此报以宣传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并密切配合哈尔滨救国唤醒团的活动。

这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因同乡、校友关系而先后到达哈尔滨,通过创建学校、创办报刊、组建革命团体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进步学生进行革命实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范围和影响。

(二)因学会、社团的影响而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

20世纪初,各学会的创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的成员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李大钊选派到哈尔滨的进步青年大多都曾参加过各种学会、社团。

李大钊选派到哈尔滨进行建党活动的陈为人,曾于1920年秋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为人积极参加研究会活动,后经邓中夏介绍,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活动。陈为人曾“受李大钊委派去济南协同王烬美、邓恩铭等建立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13]2。1923年3月,李大钊委派陈为人、李震瀛到东北传播马克思主义,首先到哈尔滨开展建党、建团活动。

马骏是觉悟社的重要成员。邓颖超回忆觉悟社成员“渴望学习新知识,没有书读,就请当时的名流李大钊、陈独秀、张申府、刘半农等人给我们演讲”[14]25。李大釗到觉悟社演讲并指导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人中产生更大的影响,他要求觉悟社成员阅读《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接受无产阶级思想。在李大钊的影响与启发下,“马骏认真阅读了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介绍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十月革命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时事的述评,以及关于青年使命的文章,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创造青春之中华》等文章,从中深受启发。他反复诵读,如获至宝。这些文章洗礼了马骏当时感到困惑的头脑,开启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7]108。受李大钊的影响,马骏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为其到哈尔滨进行革命活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0世纪初,来到哈尔滨的进步青年,大多都参加过各种学会、社团。这些学会、社团大多得到了李大钊的指导,李大钊的言行深深影响着青年学生,使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理想。这些学会、社团的部分成员,被李大钊选派到哈尔滨,将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于哈尔滨的革命斗争中。学会、社团成为这些进步青年在哈尔滨聚合的重要路径,并产生思想、理论、实践的辐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无论在内容还是范围上,都较之前更为丰富、广泛。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广泛传播,促使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更为深入发展,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因赴苏俄(苏联)而途经哈尔滨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党员经中东铁路,途经哈尔滨中转而赴苏俄(苏联)学习或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中东铁路这条红色交通线显得尤为重要,而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作用也日益突显。

从表2不难看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党员赴苏俄(苏联)的往返因选择中东铁路这一线路,而在哈尔滨聚合。哈尔滨红色交通站不仅起到了交通运输中转的功能,还起到了安全保护的重要作用,使这些人员安全地奔赴苏俄(苏联),奔向中国革命的新征程。哈尔滨红色交通站是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最主要的传播中心,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党员因学会、校友、同学、同乡、赴苏俄(苏联)等路径聚合于此。

五、李大钊在建立哈尔滨红色交通站过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李大钊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做了三个重要的准备,即人才准备、思想准备、阶级准备。红色交通站的建立使得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哈尔滨聚合。在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过程中,李大钊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使哈尔滨更好地发挥地缘优势

信息与思想的传播最快捷的方式应该是电信,电报电话在清朝光绪年间传入哈尔滨,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书籍、报刊具有可长期保存信息、便于传播、可读性强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书籍和报刊等。但是在20世纪初的哈尔滨,交通条件以及地缘优势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缘优势与交通条件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交通对于人员的流动、思想的输入甚至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的哈尔滨,虽然地广人稀,对外交通不便,但有着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19世纪20世纪之交,沙皇俄国开始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东铁路交通网的中心。近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哈尔滨这座城市在人员流动、对外信息沟通、信息传播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本意是使其成为侵略中国东北并要称霸远东的工具,但中东铁路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李大钊认识到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枢纽这一重要地缘优势,选派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到哈尔滨传播马克思主义,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渠道,为哈尔滨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做好了人员准备。这些到哈尔滨的马克思主义者由点到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了重要工作,并对中国东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哈尔滨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东北最主要的传播中心。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进一步传播以及红色交通站的建立,使哈尔滨的地缘优势就更加突出了。

(二)选派先进分子到哈尔滨为中共党员赴苏俄(苏联)提供安全保障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初铁路交通被反动军阀与帝国主义国家所掌握,国境要道也被严格控制。国内的政治环境非常恶劣,增加了革命者往返中苏俄(苏联)被逮捕的危险。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是通往苏俄(苏联)、共产国际这条红色之路的必经之地。李大钊选派到哈尔滨的先进分子,除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外,也为早期革命者赴苏俄(苏联)的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哈尔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使哈尔滨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交通站。

1920年3月,杨明斋同维经斯基一行来中国,通过中东铁路由满洲里入境,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到达北京,通过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俄籍教授柏烈伟结识了李大钊,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等人持李大钊的介绍信件,启程赴上海。1921年春,张太雷同杨明斋一起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往返都经过哈尔滨。为了二人到哈尔滨顺利“中转”,李大钊写信给邓洁民,请邓洁民给予帮助。张太雷和杨明斋到哈尔滨后,住在东华学校。邓洁民派该校俄文教师张昭德协助张太雷和杨明斋安全赴苏俄。此后,杨明斋、张太雷曾多次通过哈尔滨往返于苏俄与中国之间。同年4月,俞秀松赴苏俄也途经哈尔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加强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前往苏俄(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员人数增多,他们当中大多数是通过哈尔滨经中东铁路这条红色之路去苏俄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目标和崇高理想”[15,为了保持与共产国际和苏俄共产党的联系,加强哈尔滨的建党工作,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作用更加突出。1922年,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各地代表行走的路线是乘火车经沈阳、长春、哈尔滨到达满洲里,进入苏俄国境,经过赤塔到达共产国际远东局所在地——伊尔库茨克。1923年1月25日,李震瀛曾专程护送黄镜由哈尔滨去满洲里出境。

1924年,李大钊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往返均途经哈尔滨。李大钊在哈尔滨深入了解工人运动情况并介绍苏联情况和宣传革命思想。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为护送中共六大代表安全赴苏,中共在哈尔滨设立秘密接待站,部分代表途经哈尔滨,通过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安排出境的代表共40余人均安全到达莫斯科。哈尔滨红色交通站为中共六大顺利召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加强了哈尔滨与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联系

李大钊在建立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哈尔滨与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联系。哈尔滨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中国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一是支援俄国革命。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人到哈尔滨,深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俄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开展反对沙俄统治者的斗争。十月革命期间,在哈尔滨的俄国工人、革命士兵建立工兵苏维埃,与哈尔滨以及中东铁路沿线的沙俄残余分子进行了斗争。而哈尔滨工人曾举行多次中东铁路全路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沙俄残余势力和外国干涉者,以实际行动支援俄国十月革命。

二是成为中国的革命力量与共产国际沟通的桥梁。

“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国际的历史使命,从共产国际诞生到解散,这一使命从始而终”。[16]263

共产国际成立后,十分关心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同中国的革命力量建立联系,经常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

1920年3月,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外国处派遣维经斯基作为全权代表的身份途经哈尔滨到达北京。在李大钊等人的安排下,与维经斯基同行的旅俄华人、俄共(布)党员等参加了一系列座谈会。并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一行前往上海会见陈独秀。这对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了解共产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状况和经验、维经斯基了解中国工人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十分有帮助。维经斯基来华“这是有正式文件记载的使华代表,从此筑起了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联系的正规渠道,中国革命也与苏俄、共产国际发生了密切的关系”[16]258,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1921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责成国际联络部的丽娅·伊萨耶芙娜专门主持国际交通工作,在哈尔滨等地设立交通联络站(处)。哈尔滨的驻满联络处负责人阿勃拉姆松负责接待、护送共产国际代表,曾采取多种方式经常来往于这条红色交通线。维经斯基、越飞、马林、达林、鲍罗廷、明斯克尔等来中国,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途经哈尔滨。

三是帮助朝鲜革命者赴苏俄开会。邓洁民所在的东华学校不仅帮助很多进步人士、中共党员往返中苏,也秘密联络帮助朝鲜革命者赴苏俄开会。“1921年5月,高丽共产党在俄境伊尔库次克召开会议,其中一些朝鲜代表也是先落脚在东华中学”[17]26,然后从哈尔滨奔赴苏俄参加大会。东华学校也因收留朝鲜革命青年,遭到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和当地警察的监视、搜查。

六、结论

地缘与人员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广泛传播、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建立的两大重要因素。因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哈尔滨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哈尔滨与苏俄(苏联)毗邻,中东铁路贯通其间,以近代化交通为依托,凭借地缘优势,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成为这条红色交通线的必经之地。正是这条红色交通线,给哈尔滨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火种,使这座城市处处洋溢革命气氛。李大钊为哈尔滨培养马克思主义人才,多次派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党员到哈尔滨宣传马克思主义、考察哈尔滨的工人运动情况。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共党员在哈尔滨的聚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进一步传播及哈尔滨早期党组织与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建立。李大钊为哈尔滨红色交通站提供了人员与思想上的准备,使哈尔滨能更好地发挥地缘优势。在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建立的过程中,李大钊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保持与共产国际与苏俄(苏联)共产党的联系,加强了哈尔滨的建党工作,使哈尔滨红色交通站的作用日益突显。虽然通过苏俄(苏联)的交通线有很多,但通过中东铁路,途经哈尔滨去苏俄(苏联)最便捷。哈尔滨红色交通站为中共党员往返苏俄(苏联)提供保障,也加强了革命人民之间的联系,对中外共产党党员的往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与革命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辽左散人:《滨江尘嚣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3]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黑龙江历史》第1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5]麻星甫编著:《楚图南年谱》,群言出版社2012年版。

[6]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编:《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王艳梅:《国人的马骏》,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8]吕芳文:《红色管家——陈为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9]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报业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陈尔泰:《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共哈尔滨市党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哈尔滨与红色之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哈尔滨车辆工厂、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组:《三十六棚——哈尔滨车辆工厂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共哈尔滨党史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编著:《邓颖超自述》,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

[15]吕佳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百年探索与理论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16]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17]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Li Dazhao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bin Red Traffic Station

HU Qingzhu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Harbin 15004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As a red traffic line, China Eastern Railway wa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Harbin, which was known as an important hub of China Eastern Railway, was a traffic station on the red traffic line, and it brought about the Russian Revolution. Harbins Red Traffic Station provided security for the CPC and Youth League members going to the Soviet Union. Apart from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Harbin Red Traffic Station,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 Dazhao. Li Dazhao trained many individuals with communist ideals in Harbin, and frequently appointed CPC members to Harbin to publicise Marxism, organise the labor movement and establish party organisations in early times. These endeavours laid the personnel, ideological and organis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bin Red Traffic Station. Evidently, Li Dazhao contributed substantiall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bin Red Traffic Station.

Key words: Li Dazhao; Harbin Red Traffic Station; geography

(責任编辑 朱香敏编辑)

猜你喜欢

交通站苏俄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活跃在运河线上的林集交通站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黄崎船民交通站红军早期的海上交通线
中共北江特委总交通站遗址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