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光者

2023-05-30周春林朱作明崔小花赵春雨马冬

商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通威

周春林 朱作明 崔小花 赵春雨 马冬

2022年的两端连着两场冬天的盛会。

年初,冬奥会开幕之前,曾经的面点师,民间滑雪高手张嘉豪,为了能参加冬奥会,闯过疫情层层阻隔,远征欧洲,希望能拿到最后的外卡机会。他孤身在异国,在雪地中一次次起飞、腾空、旋转,最后还是没能参加成冬奥会。他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了。”

年末,卡塔尔世界杯,中国青年史瑞克,骑自行车出发,一路途径雪山、高原,还有100多公里的沙漠,一路抵达中东。他说,“谁不是一路波折才抵达彼岸呢?”

只要认定,就必须得去做!我们共同度过的2022年,那些晦暗、颠簸、迷惘的时刻,总有追光者,将灯一一点亮!

我们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就只有一边沿着前方的灯,一路前行,一边点亮身边的灯,为后来者指引前方的路。

我们共同走向春天的缄默,熬过夏天的炙烤,穿越萧索的秋天和沸腾的冬夜,必将走过满怀期待的2023。

沐光前行202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任泽平年度演讲“点燃希望——202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圆满收官。我们为大家总结了任泽平博士的演讲精华,力图帮助大家在时代的迷雾中,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

第一大预测

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最后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快适应环境的”。时代变了,我们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顺势而为,适者生存。

第二大预测

我们正处于百年全球经济社会大周期的新旧交替,社会思潮、全球化、国际秩序、经济运行机制、发展观念等都将面临重大调整转型,这是一个大周期、大转型、大动荡、大博弈、大有可为的大时代,我们可能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全球经济社会的低谷往往酝酿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经济制度和产业浪潮的新一轮革命,这是失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

第三大预测

全球正迎来高成本的大通胀时代,能源、粮食、劳动力、资金、贸易、引进技术等的成本都在上升,世界经济从过去几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大缓和”黄金时代进入“低增长、高通胀、大动荡”黑铁时代,也可称为“后全球化时代”,这既带来重大挑战,也带来重大机遇。

第四大预测

2023年面临美元周期、世界经济衰退、成本推动型通胀、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等形势,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启航。未来中国经济七大关键词是:公平、安全、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顺势而为。

第五大预测

2023年中国将推出一揽子扩大内需的经济复苏计划,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新基建、绿色经济、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大国重器、高端制造等将成为发力点,既体现新发展理念,也带来新发展机遇。

第六大预测

新基建挑大梁,新一代信息技术、元宇宙、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特高压、智能交通等大规模超前建设,打造中国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引擎。

第七大预测

新能源革命迎来暴发增长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风电三大传统赛道迎来大洗牌,自动驾驶、氢能源、储能三大万亿级新赛道蓄势待发。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二十年前没买房。

第八大预测

新消费新国潮崛起,得年轻人者得未来,得线上者得天下,购物、生活、工作、生产、娱乐等线上化是大势所趋,八大美好行业乘势而起,情感需求将快速增长,宠物经济、宅经济、医美、心理医生、老人护理等行业快速增长。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只有彼此拥抱才能飞翔。

第九大预测

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成为国家战略,从放开生育到鼓励生育,大力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孩子才是未来最大的财富,城市开启抢人大战模式。

第十大预测

房地产步入存量分化时代,区域分化、房企分化、地段分化等将日益明显,都市圈城市群时代来临,房地产税替代土地财政是大势所趋,软着陆还是硬着陆?2023年见分晓。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趋势逐渐明朗之际,管理好“极端不确定性”,仍然是2023年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了解一点2023年经济趋势的“剧透”,让大家更明确光在哪里,是很有必要的。

追光秘籍:如何管理极端不确定性

文/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所以企业家、创业者们都在竭尽能力让自己生存下去。如今的问题是,“如果天总是不亮,那该怎么办?”

“如果天总是不亮,那就抹黑生存。”我们不能被黑暗击倒,更不能成为黑暗的一部分。乐观是一种天赋,悲观是一种能力,仍然有很多勇敢者,正在追光。

大灾大疫之年,休养生息、与民更始,是老祖宗的智慧。管理好“极端不确定性”是2023年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2023“剧透”

1.中国“重新开放”已成定局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12月7日更新了防疫“新十条”,官宣退出全员核酸检测、异地通行核酸查验和进出公共场所核酸查验,同时正式开启了疫情防控政策全面优化时期;疫情对于市场的影响,也由此一分为二。

当前市场对于防疫的担忧,主要在于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不过这一顾虑已经从一定程度被打破。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意义重大,稳增长、发展经济再度成为共识。综合来看,2023年疫情仍将是A股定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对“重新开放”也相对乐观。

在基准情形之下,如果中国可以继续以当前节奏持续推进开放进程,且过程中,仍然保持如当前北京等地一般,尚未发生极端医疗资源挤兑问题,叠加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检疫政策,可能对A股市场投资者预期产生较为明显的支撑力。

2.2023年的宏观环境将发生边际上的明显改善

2022年以来,尤其是第二季度,中国大陆经历了严重的疫情打击。年内已经披露统计报告的3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回落至4.8%、0.5%、3.9%。虽然当前四季度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从10月、11月的高频数据看,经济恢复进程并不理想,三驾马车均出现一定程度回落,Q4并不太可能出现4%甚至4.5%以上的增速反弹,大概率还将延续Q2-Q3的相对较低增长态势。

在高增速预期的同时,2023的宏观环境也将出现明显改善。

3.中国房地产周期可能在2023年内出现起色

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是隐性且关键的。第一个例子是乘用车,在2018年之前乘用车销量增速与M2增速中枢具有十分明显的同步关系,其中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M2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地产市场景气度。而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房屋换新,多伴随着新车购置。但是2016年末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遭遇各种各样的严厉调控,导致二者,即M2与乘用车消费,之间后续出现明显脱钩。

另一个例子是家电,尤其是白色家电,其换新周期更是与房屋购置高度相关。这一观点可以从A股市场家电板块表现与地产实际销售情况的拟合程度可以印证,在房屋销售下行背景下家电行业预期十分萎靡。因此综合来看,地产的萎靡带来的不光是宏观经济的萎靡,更是对于诸多牵连板块投资的打击。

在“房住不炒”定调的背景下,一直以超高杠杆率经营的多数房企也于近几年完成了供给侧出清。对此,2022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随后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中,对房地产的发展方向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和判断。此前从房地产“930”新政到金融支持地产“十六条”可以看出,地产政策边际转向信号明显,对地产市场政策面正向预期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2023追光“秘籍”

2022年,道路曲折,浪潮涌动,不确定性笼罩着每一个人。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重要且有长远影响的大事件;这一年,我们失去了稻盛和夫、艾里斯这样的业界精神领袖;这一年,我们面临了许多挑战,不曾放弃,不曾认输,努力追光,勇敢前行。

抓住一点未来的“剧透”,或许是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最简单的“自救”方式。

1. 2023是内、外需切换的重要窗口

在外需方面,美联储错杀外需后中国很可能导致已经累积的工业产能(反映在前期制造业投资)过剩,因此工业与外需很难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实现正向支撑。

2023年是内、外需切换的重要窗口。如果内需没有得到较好释放,恐怕我们面临的则是“过强的预期”和“较弱的现实”。

考虑到2023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中国大陆疫情“闯关”进程,我们判断A股指数可能在“闯关”过程中于当前点位震荡前行,直到各地人员流动性整体恢复正常后才可能会迎来市场拐点。

鉴于内外需切换是2023年经济运行的主线,我们对于市场拐点的判断认为应重点关注消费数据拐点,消费数据可以反映出实际内需的释放进程。社零数据出现回弹可以间接表明居民流动性基本恢复正常,超额储蓄也得以一定程度释放。

2.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补充与看法

2022年是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如何管理好“极端不确定性”是2023年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要重塑3个共识:

一是重塑经济增长的共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趋势是明朗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这三年间,疫情与国际国内形势都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经济数据在宏观上是大势所趋,在微观上是悲欢离合,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没有速度和发展的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要认真讨论,若要重新实现经济增长,长期的体制改革是必选项,但在此之前,我们是否要考虑走MMT之路?超常规举措启动经济,并为改革争取时间,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是重塑社会秩序的共识。这三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非常规手段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也创造出了非常多的新词汇、新方式、新说法、新话术。這些超常规应急性的社会管理手段、医疗管理手段、行业管理手段,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应当也必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重塑正常的社会秩序,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我们要倍加珍惜、维护这种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是重塑国际规则的共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会转向哪一个方向我们无从得知。

世界的结构底色并非自由主义者脑海中的理想,它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强权、逼仄和不得已。经济增长从来都是在世界权力结构背景下发生的,而非相反。我们对此要充分认识,尽管很遗憾和也痛心最近几年的世界之变。但我们怎么看,决定了我们怎么做,我们是谁。

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国家抓住机会实现了国家命运的改变。中国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规则大变动的受益者,这次我们依然还会是受益者吗?答案不仅取决于美国的变化、欧洲的变化,也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通威:未来没有留给今天每一个生产与经营参与者全部生存下去的机会,只留给了行业优秀者、创新者、奋进者发展下去的机会。

造炬成阳,向光而行

俄乌冲突、伦镍风波、中概股遭遇“预摘牌”……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在持续加剧。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到智能化时代,从没有一个时期,企业所面对的发展挑战如此巨大。

2022已经过去,2023年企业该如何突围阴霾的笼罩?如何把握商业进化的原动力?如何掌握企业发展生命线?抑或面临危机在家坐吃山空进行组织管理创新?还是寻求更广阔的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开放合作共创共赢?

也许,2022年会在未来的历史中被定义为“危机之年”。

当一系列此前意想不到的困难摆在企业的面前,危机相伴相生,亦有冷静与清晰,生产生活须在复杂的情绪中继续,企业必须学会在艰难中做出决定。

对于很多个体而言,“阳康”是长夜滚烫后的黎明微凉,“疫后”带来的如梦初醒还觉夜长。变化猝不及防,但也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通威集团以技术创新不断凝聚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通威成为确定性行业里的先行者铺就了更加敦实的道路。

2022年7月,通威最高市值超过3 00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1 600亿元,双双创下新高。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也正好是通威走过的第四十年发展历程。

从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到在水产饲料行业初露锋芒,再到进军光伏赛道,至今,光伏与农业两大主业如同树根为通威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磅礴生命力,支撑通威不断向上生长。这背后,是掌舵者刘汉元赋予通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的基因。

古人言:“智者谋于未发,明者达于先机”。

纵观通的成长,每一次选择都离不开刘汉元对政策、产业、市场及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使得通威能够一路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初,刘汉元在农业水产领域创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食品多样性需求大幅增加。旺盛的市场需求叠加政策环境宽松,让刘汉元的水产饲料业务有了扎根之地。

进入新世纪初,传统能源的不可持续性逐渐显露,创始人刘汉元再一次敏锐地嗅到时代机遇。在对比风光发电的差异后,通威看到光伏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第一主角,并最终于2006年进入光伏行业。正如当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造就了通威在农业领域的长盛不衰一样,进入光伏行业的通威,再一次在时代浪潮下迅速壮大,成就了如今双产业龙头的地位。

而在变幻莫测的行业成长中,面对不确定性,让通威度过一个个寒冬而稳健前行的,离不开追光者刘汉元的审时度势。

新世纪初,欧洲骤然兴起的太阳能组件抢购风潮,成就了大批光伏企业,但通威却异于常人的選择了硅料作为光伏事业首站。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光伏行业,通威投资的永祥多晶硅一期1 000吨/年项目刚好投产。

面对行业低谷,通威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量提升抵御寒冬的能力,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为通威后来在光伏行业的技术优势奠定了基础。

事实证明,通威的选择没有错,也更加坚定队伍从“定”与“进”的转化,既是行业发展大环境变化的写照,也反映了通威的长期战略选择,更映射出刘汉元的取舍之道。

几年后,通威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无论行业如何变化,通威始终专注于光伏高纯晶硅和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两大环节,集中精力聚焦核心产品,全力发展核心业务。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能、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成功铸造起其在光伏行业坚实的护城河。时至今日,通威已在高纯晶硅和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两大环节长期稳居榜首。

通威的成绩,是乘势而上、向光而行的结果,更是对于行业始终保持正确发展观的结果。

正是因为坚持差异化的竞争格局,让通威不断巩固自身产业优势,形成了抵御行业周期性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核心力量。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如今,在农业和光伏两大行业的飞轮效应之下,通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更多特色发展路径。通过将绿色农业和绿色能源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渔光一体”全球创新模式,正为两大行业走出一条独特的有机发展之路——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在实现国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也让通威找到了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锚点。

在成绩面前,通威始终头脑清醒,更多的是看到问题和差距。

掌舵人刘汉元曾多次指出,未来没有留给今天的每一个生产经营参与者全部生存下去的机会,只留给了行业优秀者、领先者、创新者、奋进者发展下去的机会。

显然,光伏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已发生质的变化。

从宏观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中国乃至全球清洁能源必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

2023年,面向新的未来,通威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将迎来又一次重大发展。

行业伙伴们则需要清楚,核心竞争力在哪应该是每个企业主体思考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现代工业分工和市场机制下,只有聚焦在自身最擅长的领域,最大化地发挥好核心价值,同时彼此认同,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才能够带给行业更多的价值和认同,才能营造具备理性竞争的商业生态。

通威坚信,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定位是什么,这个思考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因为长期在这个行业、这个环节能存活下去的必然要求。

经济规律唯一不变的特点是它永远在变。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有周期变化。对于行业和企业而言,任何时候都要知道春夏秋冬交替中,每个节点如何活下去,如何在周期变化中提前有所应对、有所思考,做到游刃有余。

诚然,对企业而言,不能只停留在眼下的成绩,随时要想到怎样再活10年、30年、40年。行业本身的规律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要思考怎样避免自己不要太早就被拍在沙滩上,或是拍在沙滩上还有一口气能站起来、走下去。

新旧切换之间,是竞争,是迭代,也是互相成就。每刻,我们被不确定的经纬牵动,而时空的交错也创造着重新连结的可能,让不可见成为可见。

重温2022年,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个体悲欢,总是不乏昂扬的力量,在风雨中温润人心,在沟坎中照亮行业的前方。面对2023年,人们依然有理由相信,世界不会一直喧嚣,也不会一直夜幕低垂。

造炬成阳,向光而行,2023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面对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环境的不断涌现,只有时刻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实现自我革新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青山资本:品牌方得到的任何流量红利,都是在博弈中短暂的胜利,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和消费者站在一个阵营,才可能有跟渠道博弈的资格,拥抱持续的确定性。

消费创业者,请认清现实

“放弃幻想,接受现实。”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这句话就不断充斥在创业者耳边。经过了对疫情的控制和经济复苏,很多人逐渐遗忘了这句话。

但是现在,消费创业者们无比需要、务必做到这一点。过去三年新创立的消费品公司80%都处在濒死的状况,其中有能力能够逆转的我认为不到十分之一。这需要有巨大的魄力,都不是断臂求生了,可能要求死再生。国际关系的紧张、中概股市值全面收缩,万亿美金灰飞烟灭,资本市场一片狼藉。供应链、物流的间歇性停摆、舆情的起伏……

接受现实是让创业企业短期存活、中期发展、长期实现价值的第一步和必要条件。

青山资本依然在坚定地投资消费项目,但相比于锦上添花,现在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而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是否值得重新点火的关键。

面对现实,认清现实,接受现实。但不容乐观的是,作为每天都要面对不同初创企业的早期投资机构,我们接触的绝大部分创业者,仅仅做到了面对现实,尚未认清现实,更别说接受现实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需要认清的现实是什么?

流量红利短期不会再有

从看消费的第一天起,“流量红利”这个词就频繁出现。从最早的淘宝到小红书,再到抖音、快手,到今天大部分出海品牌都想瞄准的Tik tok(抖音海外版)时间窗口。

而在这当中,大家追随着流量红利的脚步,讲着淘品牌延续之下“抖”品牌、快手品牌、拼多多品牌的故事;却发现,流量红利似乎已经没有了。不仅是小红书、抖音、快手这些内容平台,还有淘宝、拼多多、京东这些大平台,创业者直呼投不起了。

资本红利短期不会再有

在后互联网时代,早期可以投资的领域变窄,出现了一个GAP(间隔)期。究其原因,显而易见的是,第一批新消费的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表现让人失望,估值体系开始调整,悲观的情绪向一級市场传导。当“风口”吹起的时候,市场高喊“所有品类都可以重做一遍”,各类资本入局,各种背景、动机的创业者入场,市场吹起了非理性的泡沫,资金资产出现了错配。投机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扰乱了市场,过去半年市场开始出清这二者。

但关键的东西这两年并没有变化,未来也不会变化。

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会变

国家的增长要有抓手,促进内循环、刺激消费是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最切实的手段,共同富裕、增加国民幸福感也是催化消费的最重要方式。刺激消费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包括人口结构,包括价值取向,供应链改革等等,就创业者而言,提供更好的产品,创新的产品,有价值主张的产品是大势所趋。

总有新的心智留给品牌去占据不会变

消费者一代一代成长起来,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语言和价值观,无论多大的品牌也总是在焦虑如何获取新一代年轻人。扎实做好产品和服务创新,给新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这是永远有需求有市场的。

如何调整心态,面对、认清、接受现实,并还能坚持做正确的事?

想想为什么创业。如果长远目标还在那,强大内心,重新上路。否则,停止创业,一段时间内无风可乘,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泥泞。创业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如果喜欢的是光环和泡沫,现在这些都消失了,你也可以离开了。

调整预期。不要让预期压垮了现金流,耗尽资金储备。现在并不是低谷、下跌、坠落,而是归零。要做的不是过去一年工作的线性延伸,不是解决眼前的各种具体问题,而是回归初心,回到创业第一天,用心做产品,用心与消费者交流。

忘记近两年的顺利和增长,高估值和滚滚而来的钱,记住真正积累下来的东西。未来每个决定都是新的开始,日拱一卒。

重新估值,重新制定整体策略,重新对接一切你可以合作的资源。留住能跟你一起打仗的人,他们是今天的种子,未来的元老。

人是一切的根源。

资本其实没有什么玄乎的,实际上就是投好的想法、投能干的人,到了今天消费投资更是这样。当一切虚无缥缈的繁华落地了,消费回归到本质,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投扎扎实实的产品、投能干的人。

作为成立8年来一直在坚持投资中国消费市场的天使投资机构,青山一直在做的就是找到对的年轻人,在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的层面帮助和扶持这些人的成长。年轻不是年龄,是心态。有认知、有情怀、有韧性的创始人在,团队就在,业务就会在。

是的,在最深的困境中,我们依然要谈伟大,谈未来。带我们走出困境的品质,有最现实的手段、最抗压的心脏,也有最长远的眼光、最宏大的理想。

微医:坚守初心,方能致远。也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中牢牢把握住确定的方向。

坚守初心,方能致远

疫情期间,数字医疗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在线就医购药方式。作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平台,微医也成为抗疫战场上重要的“空中力量”。

在2020年疫情早期,微医依托互联网医院发布“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发动全国专家在线支援武汉;在2022年初上海疫情期间,微医联合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上海瑞金医院等建立“上海市就医保药应急平台”,全力保障上海患者的就医用药需求;而在疫情防控“新十条”施行后,微医率先在中国医促会互联网医学分会号召下,上线“全国居家医疗保障平台”,为用户在线提供更便捷、全面的居家医疗保障服务。

可见的是,自疫情暴发至今,数字医疗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用户使用习惯得到广泛培养,各地互联网诊疗及相关医保政策也相继推进,为数字医疗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与此同时,在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元的医疗服务主体积极参与到数字医疗的赛道中来,而这也激励着微医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数字医疗行业前行的道路:我们远望到大健康医疗的赛道如此宽广,绝不只是线上就医购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

现在,微医已经创建出互联网医院、药械交易平台、数字健共体等多种数字医疗形态,并已发展成为开放的融合型平台。在新的一年中,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元的合作主体,无论是医疗服务机构、健康服务机构,还是医药相关企业,以及AI、大数据等创新企业,都可以融入微医所搭建的数字医疗平台生态,或采用微医的数字医疗创新技术及模式,与微医一同分享数字医疗行业的发展成果,并一道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践行为民众健康服务的初心。

2015年,微医创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引领互联网医院从医疗机构的“可选项”变为“必选项”;2017年,微医为服务三明医改而创建的海西医药交易中心承建国家医保局全国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平台,并受三明采购联盟(全国)独家委托开展药品耗材跨区域联采;2019年,微医率先探索建立中国式健康管护组织——数字健共体,数字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群众就近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管护服务。

微医的互联网医院、药械集采平台、数字健共体三项创新体系相继建立并相互贯通,形成了与我国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相匹配的数字医疗发展路径,也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字化的“中国方案”。

现在,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深化,以微医为代表的中国数字医疗企业不断释放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微医已连接全国8000多家医院,其中包括95%以上的三甲医院;拥有33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9家打通了所在地医保支付;连接超30万名注册医生和逾2.78亿名实名注册用户。

新的一年,新的阶段,在创新过程中,变化很难预测,唯有初心不改,方可应对未来的机遇。微医始终秉承让更多用户“健康有道,就医不难”的初心,不畏寒冬并迅速响应环境变化,持续推进数字医疗技术及模式创新。现在,微医已发展成为开放的融合型平台,更多元的合作主体正不断融入微医数字医疗平台生态,与微医一道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践行为民众健康服务的初心。

纵观我国数字医疗行业,迄今已走过二十年发展历程,其间经历过微医等领军企业拔地而起的兴起期,也遭遇过政策监管趋严的遇冷期,以及政策逐步开放后重返快车道的转折期,还有在疫情催化下提速发展的加速期。

医疗是“强监管”行业,数字医疗也无外于此。如果逆政策监管趋势而行,行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只有顺应政策监管趋势,与政策监管及政策鼓励的方向保持一致、并向而行,数字医疗行业从业者才能够稳步向前、无惧风雨。

而政策监管及政策鼓励的方向,就是要让行业从业者坚守医疗的本质和医者的本心。

因此,在持续推进数字医疗技术及模式创新的道路上,微医始终秉承让更多用户“健康有道,就医不难”的初心,将为民众健康服务作为自身恒定的目标。坚守初心,方能致远。也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中牢牢把握住确定的方向。

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长期趋势没变,预期和信心问题的核心在于减少目前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023经济如何迎着光稳步前行?

新的一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稳经济”的路线图正式敲定。

会议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从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部署了具体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一年。2023年经济工作有哪些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新表述传递出哪些重磅信号?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家刘元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如何稳步前行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Q: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2023年依然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与2022年相比,2023年的“稳”字定调有什么不同,对2023年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元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好几年的基本工作方针,但是不同年份,其内涵会有很大变化。

这三大超预期因素分别是:第一,2022年2月俄乌冲突带来全球地缘政治恶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第二,全球通货膨胀导致欧美宏观经济政策全面逆转,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全面抬头;第三,国内疫情大面积暴发。

在上述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首先,2022年的需求进一步疲软。比如说,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21.2%,而2022年11月份的出口增速为-8.7%;2021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还能达到4.4%,2022年1—11月份已经-9.8%了,下降幅度巨大;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同步进一步回落。

其次,预期更加转弱。表现最明显的是民间投资,2021年同比增长7.0%,2022年1—11月仅有1.1%;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也出现新低,持续恶化。另外在供给上,全球大宗商品的变异也對我们产生了明显影响。

2022年,“稳”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第一,稳增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增速过快回落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第二,预期的持续低迷亟需逆转,在信心和动力上进行调整。

Q: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财政政策时指出要“提升效能”、“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而2022年改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对于今2022年财政政策的重点,您有何观察?“加力提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刘元春: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抬头,一些短板、底板问题开始出现,因此2023年财政“加力提效”很重要。

“加力”体现在总量上,总量上的扩大意味着:第一,赤字率要从2.8%提升到3.0%以上;第二,专项债不仅要提前发行,还要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容;第三,贴息的政策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而“提效”意味着,必须关注一些关键问题。

财政目前有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要保证基层的基本运转。2022年财政节奏提前,直接导致2022年底和2023年初,地方财政面临极度紧张的状况。可以到看,2022年12月份就发行了特别国债7500亿元,主要用于基层。

第二个重点是筑牢民生底线。“新十条”的出台和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的确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常态化有很大帮助,但最初会有一个疫情蔓延的过程,对整个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带来挑战,因此必须在特殊时期对一些特殊人群给予重点保护。

第三,财政必须从传统的以扩投资为主体向消费领域逐步倾斜,形成投资与消费扩张政策相同步的格局。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而要提振消费的重点之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从什么地方来,扩消费的支撑点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财政买单。

第四,财政在基建上会有进一步调整,特别是会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的投资力度,对“十四五”的重大工程、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支持。

因此,2023年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总量以及总量扩容上的举措有更深的考虑,甚至是创新。

另外,在结构上要有一些重点关注:从中央向地方进一步倾斜;从投资向消费进一步倾斜;从一般项目向一些重大项目倾斜;从过去选择性的财政政策实施方式向一种市场兼容性的工具转变。2023年在财政上的调整将会是比较大的。

Q: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同时还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您认为明年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和抓手是什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对我国产业体系建设有何作用?

张燕生: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实体经济(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支柱协同发展,同时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四链协同”。

产业政策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实际上就是从过去40年的效率至上,转变为同时要注重安全。

当前,产业链安全主要包含三方面:初级产品安全;供应链安全;金融、房地产、地方债等方面的安全。

我国供应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离岸制造”。其背景是经济全球化、IT革命造就了综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造就了一种新分工模式,即国际工序分工,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工序和环节转移到中国;后来是“在岸制造”,由代工贴牌逐渐转向民营企业;然后是“全球制造”,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

金融危机之后,先是出现了“回岸制造”,主要是因为美国欧洲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希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回到美欧。但由于产业链回流美欧的成本很高,因此他们又推出了“近岸制造”,想让北美的产业链、供应链回到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欧洲的回到中东欧,亚洲则是迁移到印度、孟加拉、越南等。美欧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能把产业链、供应链迁出中国。

拜登上台后则大搞“友岸制造”,供应链、产业链有了价值观,商品、服务、技术有了政治标签。因此全球正在形成两个平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国的”和“中国以外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强调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所谓的韧性,就是指供应链、产业链在发生贸易摩擦、疫情大流行、逆全球化时也能不中断,至少打造中国以外的第二条供应链、产业链。过去是效率优先,追求低成本,现在则是宁可增加成本,也要保证安全。

Q: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肯定了平台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未提及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您认为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张军:是的,这次特别强调了平台经济的重要性。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在数字经济里,用数字技术创造经济活动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平台,因此平台做大无可厚非。况且,平台是一种新的市场结构,和传统市场不同。传统市场被称为“单边市场”,而平台是“双边市场”,具有巨大的规模效应,其定价原理也非常不同。

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行业的标准来实施对平台的反垄断管制。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本身也在发展当中,我们对它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善待平台经济。

其实,数字经济很明显是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而技术在快速迭代,业态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头部平台正在推进开放型生态建设,将来这些发展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公平竞争的传统认识。

Q:在社会政策方面,会议首先提到的是就业政策,并强调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青年调查失业率高企是当下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在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化解失业难题?

张燕生:在我看来,失业问题首先是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和信心的问题。如果央企大厂、民企大厂、外企大厂、互联网大厂,这些最能创造工作机会的机构都在大规模裁员,手持巨额现金准备过冬,那么年轻人的就業问题就很难解决。

事实上,只要让企业和投资人对中国经济未来抱有信心,改变资本的无序收缩,他们可能就会大规模雇员。而预期和信心问题的核心在于减少目前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长期趋势没变,因此,需要政府、舆论和社会共同保护好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和信心,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他们为明年再创新高的1 150万大学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问题,2012年中国GDP增速破8,2015年中国GDP增速破7,GDP增速在持续减速,但为什么那时候的就业问题没有今天这么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一条新趋势线,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加快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及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这些都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因此,还是要让经济有奔头、有活力,这样才能给年轻人和大学生创造新工作机会。

此外,今年疫情对年轻人就业的影響也很大。

Q:近年来,您一直在强调“稳预期”的重要性,并多次表示,“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时,要真正把预期管理放在决策的中心位置,而不只是紧盯如何化解风险”。您认为,预期对于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宏观政策怎么做才能更好的稳预期?

张军:宏观经济管理事实上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均衡点的过程。动态的经济很复杂,不像实验室里可控的东西。不过,一旦偏离均衡点太远,就需要宏观管理当局和市场之间互动沟通,引导经济回到均衡点。

因此,前提是要对宏观经济的均衡点在哪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是多少,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大概是多少,物价水平大概多少是可以接受的,这些都是对均衡点的描述。

所以,发改委、央行等宏观管理部门首先要对正在运行中的宏观经济的正常状态有一个基本看法,对几个主要的指标应该在什么位置有个可以修正的预测值。当然,市场上很多金融机构、投资者、大的券商等也有自己的看法。双方的看法也许会相互影响,这当中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理解就是预期管理。

宏观管理部门出政策,市场会做出反应,经济表现往往是由市场反应结果所决定的。如果市场主体普遍悲观,宏观经济的运行一定会偏离管理层预期的状态,出现预期缺口,包括产出缺口、就业缺口等等。

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看出来。所以我一直说,反映跟预期不一致的那些缺口的数据很重要。我们统计局每季度公布的数据好像没有特别能反应这些缺口的变化,因为我们没有公布预测值。

我认为,对宏观管理者来说,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缺口。如果管理部门发现,市场上的很多指标和反应都低于自己的预期,这时就要给市场主体释放一些信号,让他们能预测到政策可能做出调整的方向。所以,要先有自己的预测值。

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宏观管理的核心就是预期管理,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锚。一旦缺少了这个锚,宏观经济政策就像漂在大海上的一条船,没有了参照系。

Q: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就要改变过度依赖上级激励并引入向下问责的制度。问责制的利弊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精准”?

张军:“问责”对应的英文单词是“accountability”,原意为“accountable or liable to people, do what is due”(对人负责,做该做的事),指的是一种激励制度,让官员承担起责任来。中文翻译成“问责”,实际上过度强调了“做错事会被追责和惩罚”这层意思,反而忽略了激励官员“去做正确的事”这层更为重要的意思。这样可能会造成官员的卸责、不作为、不敢作为或极少作为。

“问责制”更好的译法可能是“担责制”,鼓励或激励官员更好担责,而不是作为一种惩罚,做不好就免职。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考查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主要看GDP增长率。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简单,因为可以量化,而越定性的东西越难以评估。在定量评价当中,单变量是最简单的。如果对于一个事情的要求是“既要又要还要”,就变成了管理学上所说的“多任务的目标”,会变得复杂。

比如说,如果从GDP增速、环保、民生三个维度去评价一个官员,那么他就会考虑什么方案才是付出最小又能通过考核的最佳组合。前几年,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强调环保“一票否决”,其他事情做得再好,只要环保不达标,考核就“一票否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官员自然就不会特别关心GDP、投资等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

但我想这个阶段一定是要过去的。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什么都要管,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既要又要还要”的多任务目标就难以避免,而且最后还要做到精准问责下级官员。这些都很难做得到。这就引出了我们过去讲的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最近讲得太少了。

根据利润,《财富》评选了“2022年十大幸福公司”,没有永远的风口,也没有永远的繁荣期和萧条期,但处变不乱、荣辱不惊、行稳致远永远打动着这个时代。

2022年十大幸福公司

01中国海油

在能源产业,投资新能源已成为潮流,但2022年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公司却非常幸福。在这个国际油气价格史无前例的上升周期里,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斩获颇丰。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不同,中国海油则是一家纯上游公司。故中国海油成了石油行业巨无霸中最幸福的公司。

02通威股份

2022年的短短9个月时间,通威股份赚到了其上市以来共18年的年度净利总和。多晶硅是光伏产品的制造原料,也是近两年内光伏产业链中供给最稀缺、价格涨幅最大的环节。在这轮硅料价高量缺的历史性周期中,通威无疑是最幸福的光伏公司。作为硅料、电池片的老大,通威吃尽两端红利。

03九安医疗

2022年前三季度,九安医疗营收245.9亿元,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倍和320倍。在新零售平台持续推出极致性价比的“爆款产品”,如额温计、血压计、血糖仪等等,是它收获幸福的源泉。公司多年来海外销售的经验积累也使得其幸福值锦上添花。

04赣锋锂业

新能源行业的景气度一直十分坚挺。其中锂电池无疑是最火热的题材。在同类型企业中,赣锋的经营更稳健且技术投入更大,公司也因此脱颖而出。再加上市场的持续扩大,以及赣锋在氢氧化锂、金属锂领域技术优势的积累,还有下游电池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赣锋锂业未来可期。

05盐湖股份

2022年最热的钾和锂,盐湖股份都有。2022年得益于钾肥和锂金属大幅涨价,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0.8亿元,同比增长226%。再加上疫情减产、开工率下降等因素也导致钾肥供给出现缺口,加之受海运费不断上涨等影响,钾肥价格逐步走高。

06比亚迪

比亚迪2022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达到83.7亿元的历史高点,同比增长281%。比亚迪在此前近20年,都算不上一流车企。得益于对技术的坚守以及搭上新能源车的快道,比亚迪从谷底来到了高處。其销量则从2020年的41.6万辆攀升到2021年的73万辆,2022年前十月累计达到140万辆。

07国电电力

公司有燃料成本管控优势,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公司可充分利用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一体化产业协同优势,加强燃料一体化管控。大的行业利好背景下,国电电力的盈利修复速度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三季度单季盈利50.57亿元。

08顺丰控股

2022年顺丰的财报出现了业绩新引擎——嘉里物流。2022年前三季度顺丰控股业绩大幅提升,主要因为新增合并嘉里物流业绩。顺丰与嘉里物流的融通有两方面,其一,充分利用嘉里物流现有海外网络、客户资源等优势来加强、加深国际业务。其二,围绕东南亚跨境产品与国际快递进行产品升级。

09拼多多

2022年,互联网公司大都难熬。拼多多则逆势增长。疫情反复,社会总体消费降级,消费者拥向主打“低价”的拼多多;京东、阿里等竞争对手纷纷“降本”,对下沉市场的争夺力减弱,而拼多多进一步增加销售与市场费用,吸引买家与商家。

10万科

2022年前三季度,万科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7%,达到170.5亿元,位列A股135家房企之首。万科能够保持利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改变营销思路,稳持主业销量稳定;货值地段较好,房价相对有竞争力;转型业务如物流、物业逐步到了收获期;以及组织架构调整,效率提高,运营和决策成本降低。

追光者终将光芒万丈

2022年12月13日零时,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当日,旅游搜索热度暴增12倍,机票平台久违地出现了拥堵。去北方看雪、去南方看海……被禁锢的心愿瞬息生长。

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能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我的看法是2023年上半年。3月份后,我不敢保证,但看趋势应该是差不多这个时候。”

2020年1月,钟老乘坐高铁星夜驰援武汉,疲惫中仰头睡去,那张照片广为流传。彼时,无人料想,这将是一条如此漫长的旅途。

我们的世界犹如进入了充满了迷雾的隧道,我们被裹挟着前行,却不知去向何方?但是,在那些晦暗、颠簸、迷惘的时刻,总有追光者,将灯一一点亮!

时代的分界符

距离疫情初起已过去整整三年。这三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分界符,将世界连同我们推入到新的篇章。时代巨浪下,你我皆是一朵微小的浪花,被席卷着、裹挟着,或坠入深渊,或冲上沙滩,或化作烟尘……

社会处于激烈的转型期,这注定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代。时代的变革,对于社会而言,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存在于身处其中的个体言,便是一场试炼:觉悟早的人,成长快,没有觉悟的人,只能等待历史的淘汰。历史对于彷徨着、犹豫不决者,从不温情以待。

从没有温情脉脉得进步,有的只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幸存者偏差不仅仅存在于幸存者身上,我们一路走到现在的时代,不是因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而是因为所有拒绝时代的人都被时代无情的抛弃。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各自的难题。我们无法预知会被裹挟去何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世事的变幻中,不慌张,也不颓丧,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

每个人都是追光者

不确定一直都是常态,只不过我们以前身处在高速发展中,感受不到这种摇摆,但一旦放缓,你就会有很强的体感。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过了前人或许需要三辈人才能走完的路。世界总是在变,我们总是在追,永远在淘汰和适应间做出选择。

张一鸣有一次在采访中说:“我喜欢不确定性,这与我程序员出身有关系,因为程序都是确定的,但事实上CEO都是焦虑的最终承担者。”

如果我们身处在一个被动的行业,我们要看到那些时代变革中,离你远去的同行,看到他们拥抱时代的背影。

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真的很难、很难。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封控的恐惧和愤怒,经历了失业的惶恐与无助,经历了断供的窘迫,经历了破产的绝望,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无论怎样的艰难,幸运的是,我们都扛过来了。

2023年,未来中国这艘巨轮将驶向何方,我们无法预见。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把握趋势,做好准备,在不确定中寻找到那些确定因素。

2023年,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每个时代总会有追光者,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努力活成自己的确定性。他们是勇气、能量和信心所在。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许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尝试,他们推动的哪怕是一小步的改变,都是一簇新的光芒。他们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我们生在大争之世、大变之世、大起之世,这是风云之末,亦是青萍之初。

我们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哪些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

猜你喜欢

通威
3·15通威“好产品年”维护您的权益 质量承诺活动盛大启动
风向标!通威独创“一年两季鱼”新模式,如何为养殖户鼓起“钱袋子”?
通威股份将建高纯晶硅项目
从千亿市值到万亿市值,行业大佬通威正在做哪些准备?
通威的“渔光一体”
12 全球最大!通威已形成20GW的太阳能电池产能
连续三年保持50%增长,入驻通威、新希望养殖基地,这家渔机企业将打造未来无人渔场
“你负责养鱼,其他问题我全包!”通威在华东打造30万亩养鱼“车间”,开启渔业4.0新时代
发端于水产,跨越于新能源,35岁的通威迎来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生产线
海大、通威、粤海、恒兴等全面上调特种饲料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