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

2023-05-30王玉芳

电化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育均衡艺术教育支教

[摘   要] 西北民族地区基础艺术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匮乏等原因,课程长期存在着开不出、开不全、开不好的现实困境,而“互联网+”艺术支教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途径,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境。结合近年来研究者所在学校开展的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实践情况,剖析其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匮乏、艺术师资短缺、环境保障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困境,提出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健全信息化环境条件保障机制、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讲好新时代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艺术故事等解决策略,以期为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顺利开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助力西北民族地区基础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艺术教育; “互联网+”支教; 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玉芳(1972—),女,甘肃静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美术教育研究。E-mail:wyf1927@163.com。

一、引   言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扶贫对于推进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当前,在西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已取得重大历史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偏远的民族乡村地区由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甘肃省作为西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省份,为破解乡村地区教育困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了“互联网+”艺术支教服务项目,以互联网为支撑,在全省8所师范院校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四年级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采用实地支教与网络支教相融合的方式,尝试破解美术、音乐等课程“开不出、开不全、开不好”的问题,助力解决民族传统艺术传承和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截至目前,“互联网+”艺术支教服务项目已选派音乐、美术、舞蹈专业20余名指导教师和近百名优秀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开设艺术课程,上课学生总数达到2万余人次。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艺术支教服务项目为缓解乡村艺术课程教师短缺所导致的课程无法开设难题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但仍存在着环境支撑不足、优质资源匮乏、教学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如何保障“互联网+”艺术支教在西北民族地区的科学普及、有效推广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试图基于对甘肃省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困境的剖析,探索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西北民族地区基础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二、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

现实困境

通过对开展的“互联网+”艺术支教现状调研及项目实践经验梳理总结发现,目前,西北地区村小、教学点已基本实现互联网全覆盖,民族地区大部分的学校也都具有网络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化教学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缓慢、乡村艺术师资短缺、教师专业能力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多数偏远地区“教育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进而加剧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1],从而使得“互联网+”艺术支教推进缓慢,严重制约着乡村艺术课程的正常开展。

(一)教育资源匮乏,艺术师资短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窄,供需矛盾突出

在“互联网+” 远程在线艺术支教对口的甘肃东乡县、宕昌县的十二所小学,均无艺术专任教师,艺术课程多为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多数学校无专用教室,个别学校虽购置有少量石膏几何体、人像,但处于闲置状态。每个贫困县只有个别学校拥有“互联网+”艺术支教环境,且只有一套互联网传输设备,学校能够操作终端设备的教师一般只有一位,开展支教活动时教师必须在场,否则教学活动将暂停一周。面对东乡县和宕昌县为数众多的薄弱学校,12所对口支教学校可谓是杯水车薪。个别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急需艺术教育资源,但因网络支持、电源稳定、场地需求等因素制约,无法实现远程“专递课堂”。

以甘肃省师范院校承担的美术课程支教任务为例,各院校师范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总数多超过200人,但因学校配置的“互联网+”专用教室有限,导致参与的学生覆盖面窄。有的师范院校采取“1+1+2+1”的组织方式遴选并管理支教志愿者,即1名教师带1名实习后的师范生,带2名待实习的师范生,共同负责1个教学点班级的远程教学。学生一般为自愿申请,经考核后确定支教学校及班级,每学年参与项目的学生约为30人,2020年对口支教12所小学,总课时量为654課时。但对于大多数师范生来说,没有参与“互联网+”艺术支教的实践机会。此外,由于目前我国缺乏网络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对“互联网+”支教教师开展“增加培训、认可与支持、专业知识的共享、网络学习政策、研究、学习工具合作开发、教学”[2]等尚无明确的要求,导致各院校在开展支教师范生遴选方面缺乏明确标准参照,存在师生自主探索居多的困境。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网络环境及设备保障不足,正常教学难以维系

远程教学作为一种师生时空分离、基于媒介的教育教学实践,网络环境的稳定和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互联网+”艺术支教开展的前提条件,网络环境及软硬件设备维护至关重要。相关技术公司从授课端和听课端分别搭建网络支教环境,支持在线教学的开展。授课教师可向远端学生提问、演示课件、播放视音频、组织教学活动等;学生回答主讲教师问题、观看课件及视音频学习材料、参与教学活动,且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书写、批注的内容能实时反馈给授课教师。结合艺术学科教学需要,还配备有屏幕绘图软件、投影仪、可跟踪式摄像头等。此外,在满足在线教学开展的需求外,也需要满足两端教师教研的需求,支持两端教师的协同备课、教研等活动开展。在硬件安装及调试验收通过后,我们先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支教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保证师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软硬件的操作使用,并能进行简单的管理维护。同时,专门的技术人员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跟踪指导,保证网络支教的顺畅有序。

而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后续网络的维护、维修问题普遍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只能依赖中介公司的后续维修。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设备的停摆。如音响没有声音、连接显示错误、图像模糊等问题,直接影响教学的正常推进。当这些问题出现时,远端受援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校内无专业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人员,只能求助于主校,或是向上级层层报备,等待相关部门派遣技术人员前来维修,从而导致教学停顿,少则一两周,多则几个月。如东乡县某小学曾因音响设备问题,导致课程停顿两月之久。如何保障乡村地区学校信息化支教环境的有效运行与及时维护,保障“互联网+”艺术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在环境层面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三)教学方式单一,课程体系难以维系,教学模式亟待调整,传统艺术活态传承机制难以开展

在“互联网+”艺术支教项目实施前,支教团队到对应的支教学校进行短期实地教学实习,为开展远程在线支教做基础准备。在教学中,多数支教学校会安排教师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并与远端支教教师进行设备环境调试,支教教师与学生通过屏幕开展教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学内容基本以绘画、手工为主,教师教学以讲授、演示为主。当进入到学生练习环节,由于缺乏现场专业教师的辅导和监督管理,学生个性化的指导、课程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障。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学校网络条件、学生年龄所限,授课之余师生间互动基本空白,极少有支教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络圈用以发帖讨论,或通过电子邮件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互活动。此外,在部分民族地区,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临时调整课程内容的现象较为常见。

“教育教学资源既是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支撑,构建丰富、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北地区各民族传统艺术以丰富的内涵和精神意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愈来愈多的民族传统艺术在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商品社会中丧失了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原有的文化、艺术价值正在悄然流失。艺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艺术与各民族的自然人文景观、民族节庆活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以及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西北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理应成为“互联网+”艺术支教重要的教学资源。远程艺术支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传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学习。但受制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环境与资源支持不足等多种因素,濒临失传的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尚未进入课堂,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乡土生活等内容的深度结合不足。

三、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

改进策略

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常态,作为“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4]。相比而言,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教育由于支教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设备支持、学生学习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则面临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如何加快有效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艺术教育均衡发展,根据近年笔者所在学校“互联网+”艺术支教的实施情况与反思,提出以下改进的策略:

(一)从国家层面设立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专项,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保障云端课堂的持续推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1]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和山区信息基础设施短缺,学校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鼓励西部师范院校充分利用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资源,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以互联网为支撑,采用实地支教与网络支教相融合的方式开展“互联网+”艺术支教活动。实践结果证明,建构云端艺术课堂的模式,助力民族地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是可以广泛推广的。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支持。在环境方面,需要为民族地区学校以及支教院校提供“互联网+”艺术支教所需的基础环境,为支教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在资源方面,还需提供相应的数字艺术类教育资源,形成可持续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结合西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可以看到教育基础设施环境的差距、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有限是区域间、城乡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内容,也是制约学校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因素。基于“互联网+”支教需求,建设与升级改造原有教育环境,提供可持续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服务,是推动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但仅仅依靠西部省、市、自治区经费难以维系项目的持续推进,单纯依靠现有的资源供给机制难以满足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诉求。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持续加大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保障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加大对西部教育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加强和統筹好地方教育专项经费投入,针对西部,乃至全国师范院校设立西部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专项资金,通过项目定期申报、考核、验收等环节,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优质数字艺术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提高数字艺术教育资源的覆盖水平,建立起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机制,最终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资源体系,从而保障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云端课堂的有序开展。

(二)健全西北“互联网+”艺术支教信息化条件保障机制,加强各部门的联动协作

“互联网+”艺术支教既需要保障师生远程教学交互的基础信息化条件,也需要聚焦艺术学科内容,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前沿信息技术提供相应的数字资源,支持多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艺术课程的高效优质开设。如图1所示,“互联网+”艺术支教既需要音视频采集、上传与下载、数据存储、高清显示等基础功能,满足艺术类课程中教师讲授类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需要聚焦艺术类课程特色,提供远程触控感知、智能互动助手、智能人体跟踪、智能语音识别等功能,支持课程中声乐演唱、行为动作类技能的演示、练习、训练、测评等需求,满足多样化的艺术类教学活动开展,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开展,增强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师生体验、交互,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生。此外,从教学管理、双师协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来看,“互联网+”艺术支教也需要提供学生考勤、网络巡课、网络教研等功能,支持支教端教师的远程教学管理,以及两端教师之间的协同备课、教研等活动,破解师生异地环境下的教学管理难题,支持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图1   “互联网+”艺术支教环境

鉴于“互联网+”艺术支教所需环境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互联网+”艺术课堂教学开展所需的信息化支持环境仅仅依赖单一主体无法有效实现,而有赖于政府、高校、企业、中小学、社会等多方协作共建,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互联网+”艺术支教信息化条件建设与保障机制,倡导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思考如何公平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多方力量投入“互联网+”艺术支教环境建设中来。例如:借助“互联网+”共享大城市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性资源,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在线虚拟场馆”教育,并联合高校等研究机构研发建设适合“互联网+”支教的教学交互资源;鼓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企业为乡村提供全息投影、AR眼镜、可穿戴设备、桌面虚拟现实等软硬件设备及平台资源,为学生艺术教学提供虚实融合类、智能交互类等资源支持,为师生开展体验、探究等多元教学活动提供保障。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体制机制优化触发市场活力,推动教育扶贫资源的良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有效支持“互联网+”支教的正常运作与高效开展。

此外,需要加快基层学校信息化人才、艺术学科教师的岗位和数量的改善,摸索创建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的高效的“双师型”支教课堂形式,以建立偏远地区师资自身的“造血”机制。支教师生线上授课,乡村教师线下辅助教学,线上、线下两端教师密切配合、有效互助、深度协同,进而开展多类型的教学教研活动。基于此,一方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能促进双方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特别是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完善远程支教模式与内容,延伸拓展支教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让优质教育资源走进课堂,用于教学。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应用资源、用好资源,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关键,也是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促进农村教学改革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3]。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引进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也可充分调动高校与基础教育艺术学科专家联合建立动态高效的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支撑艺术支教的优质资源服务体系,为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艺术学科均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由此可见,“互联网+”艺术支教信息化条件保障机制的构建,有赖于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及财政投入、信息部门的技术介入、教育研究部门的理论建构和人事部门的人事协调等,以促进民族地区学校艺术学科专递课堂的长效发展。

(三)加强支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资源,助力支教课堂多模式教学

加强师资配备及教师专业发展是破解西北民族地区艺术教育问题的关键。师范院校要发挥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针对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职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人才培养,让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中,让更多乡村教师得到专业发展提升的机会,使得乡村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有学者认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网络教育方式,教师一身需要兼具更多的角色和职责,见表1。

表1        “互联网+教育”教师角色及职责[5]

针对西北民族地区的“互联网+”艺术支教教师,除了对支教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细致掌握、适当增加进校实习时间外,教师自身信息技術应用能力、专业素养、师生沟通能力等因素对于支教任务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互联网+”艺术支教活动中,对教师队伍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尚未得到关注,亟待完善相关标准,针对性提升教师能力,使支教教师具备相应的“互联网+”支教能力素养,进而提升支教效果与质量。

此外,西部地区师范院校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惯,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也要推进师范专业改革,积极服务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发展的需求,探寻课程改革的新路径,组织支教教师积极发掘地方艺术资源,围绕濒临失传的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进行抢救性研究、总结,编辑校本教材,注重对各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总结,开发和利用各种优质学习资源,推进课堂资源多模态化,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增加兴趣,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其创新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讲好新时代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艺术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6]。教育信息技术以其“高效、便捷、共享”的优势,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高效共享和均衡配置的有效途径,“互联网+”艺术支教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互联网为支撑,建构云端各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艺术课堂,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传承各民族优秀艺术传统,讲好民族艺术故事,将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注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各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正确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生命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传承的本意就是一种活态的存在和延续。师范院校“互联网+”艺术支教不仅让师生“走进”民族地区基层学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还要组织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走出来”,发挥高校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加大对传统艺术传承人的培训,举办多种艺术文化节,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的艺术精品课堂,讲好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故事,激发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力,让民族团结的艺术之花常开长盛。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打造西北高等教育发展新引擎[7],这对西北地区的师范院校而言,既是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发展的新挑战。西北民族地区“互联网+”艺术支教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新路径,对于加快新时代基础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意见》“落地”,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力和智力资源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高师院校艺术学科的师生,认识“互联网+”艺术支教的重要意义,提升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能力,加强远程支教服务水平和教学技能,融入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姗泽,范亮.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0):41-44.

[2] 李树培,王荣良.美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评价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3):34-37,54.

[3] 彭红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33-39.

[4] 王磊,周冀.无边界:互联网+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9-20.

[5] 李树培,王荣良.美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评价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3):34-37,54.

[6] 新华网.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2021-08-28].http://mw.nmg.gov.cn/zt/gclszymzgzhyjs/hyjs/202109/t20210918_1890797.html.

[7] 教育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服务中西部高质量发展[EB/OL].[2021-12-27].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921/sfcl/202112/t20211227_590326.html.

Realistic Dilemma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Internet+" Art Aid Education in Northwest Ethnic Areas

WANG Yuf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Due to the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eachers in the northwest ethnic areas, the curriculum has long been inaccessible, incomplete and poor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nternet +" art aid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Internet +" art aid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carried out by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work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rtage of art teachers, insuffici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and telling art stories of mutual appreci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 in the new era.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art aim education in the northwest ethnic areas, and help th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basic art education in the northwest ethnic areas.

[Keywords] Northwest Ethnic Areas; Art Education; "Internet +" Aid Education; Educational Balance

猜你喜欢

教育均衡艺术教育支教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强抓学校管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