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气势磅礴的中国高铁赞歌

2023-05-30福泰来

中国铁路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高铁

福泰来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外文出版社将王雄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铁三部曲”——《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联袂成套隆重推出。这是王雄在原书出版后,为适应中国高铁的发展变化,深入采访、认真修订后的最新经典版本。许多读者奔走相告,点赞收藏。

2016年,王雄创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多次再版。并以出版权输出方式,与外国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9种语言、14个版本。一年后,2017年9月,王雄又出版了《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同样引起轰动,受到追捧。2021年12月,王雄第三本关于中国高铁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正式出版。王雄运用翔实的事例、灵动的细节,真情地讲述中国高铁故事,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以及高铁改变中国的巨大变化,从中国速度、科技成果、惠及民众以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诸多方面,为读者奉献出难得的佳作。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高速动车组,每一次铁路动力革命,都极大推动着中国铁路发展进程。王雄的“中国高铁三部曲”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变化,再现了中国高铁艰辛的发展道路,全方位解读了中国高铁密码,许多专业人士认为,這是一套非常难得的关于中国高铁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文化性的大百科全书。

为中国高铁立传

真正意义上说,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是作家放弃虚构,既尊重真实,又分明具有文学表达并体现作家思想的创作活动。这就在新闻和传统文学之外,有了一种更加真实、便捷、直接、理性、灵动参与表现社会活动的机会和方式。

为中国高铁立传,很少有人具备这种能力和胆识。要熟悉情况,要明辨是非,要有责任担当。这些,王雄都具备了。他火车司机出身,见证了从中国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的历史性变革。他长期在铁路宣传部门工作,具有强烈的铁路情结,爱好写作,勇于思考,这些都为他忠实记录中国高铁发展提供了便利和条件。王雄说,他没有刻意为中国高铁立传,只是想记录这段历史,写清楚中国高铁的“前生今世”,陈述事实。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过去出行难、回家难,一票难求,乡愁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突然间,人们的出行通畅了,过去几天的路程,如今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高铁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在许多人眼中,中国高铁就是一个谜。王雄立志写出一本有关中国高铁的书,正视问题,释疑解惑,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王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以时间为径、空间为纬,“全景式”报告中国高铁发展的艰辛历史,解答读者关心的问题。其实,中国高铁绝不是一夜之间构筑的,如同万里长城不是一日之功一样,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

王雄写中国高铁,绝不是孤立地写,而是把中国高铁放在国际大背景下,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起点,以学习先进技术与集成创新发展为过程,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落脚点,从“中华之星”“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从一无所有,到占世界高铁里程三分之二以上,运营里程达到4万公里,居全球首位。如今,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王雄对中国高铁的发展了如指掌,写作中,各种数据和故事信手拈来。许多读者说,只要家里存一套王雄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铁三部曲”,就像有了一套高铁工具书一样,想查什么都能查到。想了解中国高铁的发展脉络,都可以从中找到权威性的说法和具体的时间节点。

为中国高铁奔走

王雄的网名是“在路上”。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旅人。尤其铁路这一现代交通工具,充满了动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新闻,充满了故事,也充满了传奇。特别是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铁路作家的王雄,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不可能无动于衷。

在王雄看来,延伸的钢轨就是铁路作家的双腿。

王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铁三部曲”,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为了创作这三部曲,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王雄几乎在全国转了几个大圈儿。有些重点地方,他去过的次数自己都记不得了。好在,他写的是高铁,而为他服务,送他不断远行的,也是高铁。真正是高铁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路途,成就了他的“在路上”,也成就了他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铁三部曲”。作家都是在写作中寻找乐趣,而王雄则是在高铁旅途中,享受乐趣。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不到现场,不设身处地了解现场环境、气候、温湿度及相关的人文氛围,想要在屋子里生编硬造,是不可能真切地描绘出现场感觉的。想要写好,最好的办法,或者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到现场,与现实接近、接触。我曾经问过王雄,在写作过程中,究竟采访过多少人?他说粗略讲有数千人之多。其中有领导、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建设者、动车组司机、行车调度、“动姐”、“动哥”、武警战士、大国工匠、高级技工、企业家、小商品经营者、大中学生,更多的是旅客,听他们讲述自己与高铁有关的故事。

在王雄看来,真正的报告文学,必须有细节、有故事,除了文学之美外,还要有深刻的思想、精彩巧妙的结构,以及接地气的感人故事,报告文学是最直接和较好地完成书写中国故事的一种文体。因此,必须走出去,听、看、观察和采访。他曾经写过一本《采访艺术论》,成为新闻界的畅销书。王雄十分重视细节采访。他曾对我说:“不深入采访,写作就是无本之木。细节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而细节只能从采访中得到。有了细节才能还原场景,再现事实,才能梳理好历史线索。让事实说话,才能展示出人物的个性和事件的全景。”

沿着一条条高铁线,走过一座座城市,这是一种探寻和采访,更是一种交流和结识。高速列车上,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旅人,都是因高铁而相逢的旅客,自然对如此舒适平稳、快捷如风的高铁有话要说。第一时间的第一感受,心中流淌出来的话语,犹如鲜花上的露珠,真实、清新、自然、鲜活,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于是,王雄认识和感觉到了中国高铁的力量,继而产生了一个重大命题——高铁正在改变中国。这种改变让王雄心潮起伏,让他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写作冲动。

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王雄如此痴迷中国高铁报告文学创作?王雄对中国高铁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常说,我们这代人,对慢火车的记忆是深刻的。三四十公里的速度,简陋的绿皮车,甚至用装货的棚车作为代客车。王雄10岁那年第一次乘坐火车。从岳阳到长沙坐的是“闷罐车”,即铁皮棚车。上车前,每个人手里都搬着一块石头,用来当凳子。石头有棱有角,坐在上面,随着列车一晃一晃的,屁股硌得生疼。尽管如此,他仍然对火车充满好奇和向往。这就是当年的王雄,从10岁起就对火车有了情感。冥冥之中是不是对火车就有了一种缘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呢?20岁,王雄如愿以偿地进入铁路,在地处鄂西北的偏远的紫荆岭机务段当火车司机,一干就是5年。当时他驾驶着前进型国产蒸汽机车,牵引列车的平均速度不过四五十公里。尽管当时火车速度很慢,但他感受到了火车气势磅礴的力量,他无比热爱自己驾驶的火车头。难怪他写高铁时,对铁路的每个环节都是那么熟悉、那么细致、那么精准,这与他过往经历密不可分。那时候,他何尝不曾有驾驶更高速度列车的梦想呢?我想任何一位有理想的火车司机,都会有这种梦想。后来,王雄走出山沟,来到襄樊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工作,后来又到了郑州,任郑州铁路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再后来又从郑州北上北京,进铁道部机关、任铁道部宣传部副部长,《人民铁道》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特别是在郑州和北京工作期间,正是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期,高铁宣传成为宣传工作的主旋律。正是如此,王雄的高铁情结与日俱增,越来越深,越来越浓烈。他用火热情感,书写中国高铁。谁又能说他现在如此痴迷于对高铁的书写,不是另外一种对火车的爱,对火车的敬畏和继续当年驾驶更高速度火车的梦想呢?王雄无疑是中国高铁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解读中国高铁密码

近些年,中国高铁技术创新持续深化,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成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掌握了高铁轨道、线路、桥涵全面技术,自主研发了高速列车控制系统,建成了高铁调度指挥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北斗导航、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高铁上得到成功运用。高铁技术水平总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王雄非常敏感地捕捉到这些高铁技术创新成果,从高铁技术装备、工程建造到运营管理;从高速列车“吉祥三宝”,到智慧高铁、生态高铁客站,到12306网站的奥秘,王雄在书中都准确、通俗、多方位、客观翔实地进行了展示和解读。也许很多人都会发问,中国高铁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起步晚、底子薄,为什么能在较短时间内引导世界之先?其中的奥妙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成功“密码”,中国智慧究竟表现在哪里?对此,王雄的高铁作品都有明确的解答。在王雄看来,中国高铁技术创新,最起码有三个来源:一是本国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二是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三是生产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种技术融合创新。单纯强调本土的创新能力,或者一味强调外来技术引进,都与事实不符。

大家知道,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非常大,南方尚是酷暑,北方已然大雪纷飞。如此相差四五十摄氏度的温差,这一路跑来,高速列车是否能承受?还有,就连中学生都知道的热胀冷缩原理,传统钢轨之间的小缝隙,就是留给天气变化的热胀冷缩空间。可是,许多朋友发现,高铁的钢轨是无缝,基本上是两根钢轨通到底,中间没有缝隙。那么,热胀冷缩怎么办?还有复兴号的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比德国、法国的高速列车快30公里,比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快70公里,而节能环保功能和旅客舒适性,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如此快的高铁又是如何保障安全平稳快捷的呢?种种疑问,各个谜团,在王雄的“中国高铁三部曲”中都能找到答案。

王雄告诉我,他有许多高铁专家朋友。有不懂的地方,他都会向他们请教。高铁专家张波、大国工匠郭锐、“中国高铁司机第一人”李东晓,都是王雄的好朋友。写作中,王雄经常向他们讨教专业知识。

王雄说:“我一直在探秘中国高铁科技创新发展的途径,一直在追寻和探究中国智慧创造力。我力求用采访得来的一个个故事,印证一个个符合事物发展本来面目的结论。”他是严谨的,更是科学的。因为高铁精神集中体现在崇尚科学。

“三部曲”的特色与联系

细读王雄的“中国高铁三部曲”,如同阅读一个时代。阅读中会发现,虽然三本书都是写高铁,但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相互连接,系统集成,构筑起中国高铁发展的灿烂图景和文学形象。

《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是对中国高铁发展的全景式的表述,记录了中国高铁发展的艰难历程。从轮轨与磁悬浮之争,到高速轮轨试验田,从没有一寸高铁,到占世界高铁里程三分之二以上。从1990年铁道部上报《关于“八五”期间开展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的报告》算起,到如今中国高铁发展整整走过了32年的发展历程。王雄很忠实历史,写作中坚持用事实说话,用细节还原当时情况,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遇到哪些难题,如何解决的,脉络梳理缜密清晰,逻辑思维符合实际,人物刻画服从事件,中外结合数据准确,解惑答疑实事求是。

《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讲述的是中国高铁的科技创新与未来展望。读这部书的时候,感觉王雄不是作家,是科技专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更像一部高铁专业著作。全书共八章,一章节讲述一个内容,一章节讲述一个专题,如果只是从标题上看,这真就是一部科技书了。然而,又的的确确是一部报告文学。王雄的本事是,将高铁科技融汇于心,吃透嚼烂,然后,再用大众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形象生动,精美句子随处可见。面向未来的高铁畅想,他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一种神奇境界里。他有三个畅想,一是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近地飞行,最低时速可达1000公里;二是真空管道里的“胶囊高铁”,真空管道运输是一个类似于胶囊的密封舱,通过真空管道进行点对点传送,可以像炮弹一样穿梭,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500公里;三是永不停站的概念高铁列车,这个具有革命性的大胆设想,是中国设计师陈建军提出来的,旅客再也不用在站台上等待,而是在轨道上的吊仓里等待,通过系统转换吊仓方法完成上下列车。试想,如果这项技术真的可运用,那么,取消了站停時间,既节省能源和燃料又缩短旅行时间,太振奋人心啦!书中还透露,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开展“高速飞行列车”研究论证,最高时速可达4000公里,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致力于实现超音速的“近地飞行”。

《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讲述的是高铁正在改变中国,彰显了中国力量与大国风采。与前两部相比,这部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走”出来的“故事会”。采访见闻,以小见大,倾听专家和老百姓的心声,衬托高铁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时代的巨大变化。通常情況下,故事是平民化表达下的特殊视角,情节是平民化情感下的微观表现和精心描摹。这些特点都鲜明体现出王雄深厚而又真挚的情感,让读者从生动有趣的述说中,感受到这部书的质感。用故事化写作叙述,重在细节、刻画细节,从普通旅客身上发现他们对高铁的不同情怀。讲述高铁时代中国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见证中国高铁凸显的制度优越,挖掘中国高铁背后的中国价值,展示中国高铁的不同凡响。如果说,前两部书似乎都只是讲了故事的前半段——中国高铁的建设与发展的话,那么,这一部,讲述中国高铁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福利和变化的书,则是后半段,完成了中国高铁故事的全貌。

“中国高铁三部曲”相互联系,并贯穿着一根红线,即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铁,正在造福民众,正在引领世界,显示出中国力量的韧性与强大,体现出王雄独特的审美追求,辨识度极高。同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三本书机锋随处可见,精彩遍布全书,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内容,有着清晰的边界。无论语言表现手法,还是谋篇布局结构架设,都是根据内容叙述的需要而定。以语言表述而言,《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写的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全貌,语言朴实严谨,给人以开阔舒展的感觉。《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写的是科技创新,每一个时间段或每一项科技成果,表达准确、精致,通俗易懂,用一丝不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到了《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讲述中国高铁给全国人民出行及其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全书语言活泼、幽默、诙谐、从容、自然、生动,让读者拿起书就放不下。多年报告文学创作,形成了王雄独特的语言风格。他讲究短句,讲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王雄的语言有一种特有的张力和美感,初看挺平实,实则很有力度。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起来趣味无穷。王雄的报告文学创作,思辨力极强,在这三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高铁三部曲”书写的是一个高铁时代,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加之众所周知的原因,王雄的采访与思考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历史事件需要进行认真梳理与考证,需要进行反复采访和论证。诚然,书写一个时代,近百万字显然是不够的,但我知道,这是王雄用心血熬出来的。他心中充满了对中国高铁的挚爱,对中国铁路的情感和对未来铁路走向的关注。王雄曾在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下过乡,开过火车,长期从事铁路宣传工作,对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这话说出了他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铁三部曲”的缘由和动力。

我坚信,王雄的创作一直“在路上”。谁知道他明天又会将自己的另外一部什么大部头作品摆放在读者面前呢?我们期待着。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高铁
高铁时代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高铁会飞吗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人地百米建高铁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