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地标
2023-05-30王雄
作者简介: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水文化学者。现任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篇),共计640万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报刊刊登或转载。代表作有“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丝路大通道——中欧班列纪行》《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俄、阿、日、罗、波等文字。
一座座高铁客站,犹如一颗颗闪烁的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一条条高铁线,恰似银线串珠,串起了一颗颗客站明珠,串起城市和沿线景观,拖出一路的光彩,钟灵毓秀,美不胜收。
火车站是人们离乡的起点和归途的终点,演绎了无数人间悲喜剧。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火车站,诞生于1830年开通的英国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这条31英里长的铁路,连接起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两座英国西北部的工业城市。蒸汽机的发明,纺织机的改进,让这两座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呈爆发式增长。于是,拉旅客的火车应运而生。在此之前,火车都是用来拉货的,也就没有火车站之说。
欧美国家现存的火车站大多建于19世纪。这些车站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规模宏伟,建筑精美。特别是一些城市火车站,似乎成为炫耀财富的宫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乃城市建筑的瑰宝。古老的利物浦、曼彻斯特火车站,至今保留着,作为科学博物馆供后人参观。
我国第一个火车站,是1882年初修建的唐山火车站,至今已有141年的历史。中国火车站的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伴随着高铁建设的突飞猛进,引发了铁路客站的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从“单一客运场所”向“综合交通枢纽”的转变和突破。
中国高铁客站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集交通、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践行“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建设理念,建立起了适应客流特点、满足客流需要、便于客运组织、利于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体系,闪耀着时代的、时尚的光芒。
截至2021年底,我国相继建成了北京南、武汉、郑州东、广州南、上海虹桥、西安北、深圳北等千余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铁客站,其中特大型客站近百座。
第一节 城市新地标品质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地标是人们集体的回忆,是历史的印记。
火车站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特色,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品质、风貌和文化内涵;是城市个性化的最佳展示,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认识一座城市,往往是从这座城市的火车站开始的。火车站不仅是城市的一个门户,也是人们的始足之地,情感的发生之地,记载着历史及许许多多的故事。
高铁线路的不断延伸,自然需要更多的高铁客站来承担运营管理责任,由此一大批设计独创、新型时尚、工艺创新的高铁客站拔地而起。与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实现完美结合,与周边建筑环境形成了协调美、整体美,传承着城市文化基因,流淌着大众审美情趣。
与传统的火车站相比,气势恢弘的高铁客站,给人以简洁大方、特色鲜明的视觉刺激。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彰显建筑之美和时代精神的高铁客站,其设计建造水平达到了新高度,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地标。打开了城市的新窗口,展示着城市的新面貌。
现代生活的缩影
高铁客站的便利与气派,无疑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缩影。
步入高铁客站,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宽敞的候车大厅,便畅的“刷脸进站”通道,站台上静静等候的高速列车,一切都让您感觉到温馨、便捷与美好。
走出高铁客站,一座高铁客站,就是一座新城。高铁新城内,大道通衢,绿树花海,商场林立,人流涌动……多种交通工具齐备,“零距离”换乘,让您出行无忧;购物、娱乐、体验,一切尽在其中。
2010年建成的上海虹桥站,就是一座大气、时尚、繁忙的世界级交通枢纽。巨大的长方形建筑综合体,高大、通透、明亮。天上飞机,地上高铁,还有地铁、公交车、长途汽车,全都汇聚在一个空间里。无论是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还是立体空间的利用,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交通枢纽的集约性和高科技特征,极大地提升了高铁客站的公共性和吸引力,满足了广大旅客便捷出行的多样化需求。
这个“巨无霸”高铁站,宛如一只章鱼般的庞大脑袋,日均旅客吞吐量达115.6万人次,最高峰日流量达到145.6万人次。同时,还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角”——虹桥天地、龙湖虹桥天街等一站式购物商场。虹桥站集酒店、百货商场、超市、电影院于一身,吃、住、玩、购物一条龙。别说食肆云集,仅仅是吃面,都能吃出一整层的花样,从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西安臊子面,一直吃到日本的乌冬面。
星罗棋布的高铁客站,不仅支撑起大都市的现代与繁荣,一些小城镇也乐在其中。被称为“全国最牛县城”的江油县,只是四川省绵阳市下属的一个普通县城,常住人口只有35万。江油从前的名片,是唐代诗仙李白的故里。而眼下,它成了全国拥有火车站最多的县城——14座火车站,其中3座高铁站,每天有44趟列车途经、停站,为小县城带来了兴旺和发展机遇。因火车站最多,被网民们称为最“牛”县城,这是全国唯一。高铁站不仅成为交通便利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时代象征。
广州南站汇聚了三条高铁线,日均旅客发送量超30万人次,名符其实南中国第一大交通枢纽。广州南站地区依托站前高端建筑群构筑空中公共花园广场,加快推进广州恒大专业足球场、南站TOD、南站地下空间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火车站。将喜街定位为“南站旁·美食与文化聚荟地”,通過与知名粤式餐饮合作,在南站商圈打造地道粤式美食集中地。同时发挥岭南文化优势,通过多维度的文化植入,让旅客在出行中领略岭南文化底蕴。蛙小侠、太哼、嬷孙家、卤味研究所、港丽、酒拾烤肉、如轩砂锅粥、COCO、苏阁鲜茶等餐饮和茶饮品牌已经签约进驻。
2009年12月26日,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驶入长沙南站,由此开始了一座城市与高铁客站密不可分的故事。长沙蝶变的脚步声,快节奏响起。随着京深、沪昆高铁在长沙南站交会,长沙南站地区引来了大批产业项目的集聚,一拨拨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人流、物流、商业流,组合成现代产业的交响曲,激荡不息。
徜徉在长沙高铁新城,您可以去甲级写字楼进行商务交流,也可以到购物中心惬意休闲。明昇壹城、绿地城际空间站等高端商务楼宇,是您身份的象征,也是商务洽谈的乐土;10万平方米的吾悦广场购物中心内,潮流服饰、时尚餐饮、休闲娱乐一应俱全。走得更远一点,运达中央广场、保利MALL、山姆会员商店……城市综合体和品牌店扎堆,让您的商贸体验变得缤纷而多元。
如今每天数百对高速列车从长沙南站穿行而过,城市的日新月异,已成为车窗外最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从上海虹桥站到长沙南站,沪昆高铁一路拖出新时代的繁荣,交通枢纽推动着城市能级的提升和新城板塊的快速崛起。
高铁客站以及造就的高铁新城,以生活的温度和美好的建筑品位,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作为现代城市的价值符号,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美好体验。
“以人为本”的特质
一切为旅客着想,是中国高铁客站的本质追求。
坚持“站城融合、功能综合、文化契合、经济适合”理念,瞄准世界铁路客站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形成了“以人为本、绿色设计、智能建造、精益管理”的中国高铁客站模式。
采访中,我曾与武汉站负责人交谈,探讨高铁客站以人为本的体验。他认为,这种体验应该表现在三个“提供”上,即提供方便舒适的乘车环境;提供快捷便利的换乘条件;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遵循“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主导思想,我国高铁客站作为一个为旅客提供安全搭乘服务的公共平台,它不仅仅是城市的门户,更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是新时期城市建筑的缩影,已经发展为集交通、住宿、商业、办公、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枢纽。
以方便旅客出行为第一需要,我国高铁客站践行“上进下出”的设计理念,将站房分为地面层、站台层和高架层。无论在站区规划、功能布局、交通流线、建筑造型、关键技术上,还是在服务理念、服务设施上,都是把方便旅客放在首位,着力打造舒适、自然、时尚、文化气息浓厚的旅途中转环境。
列车在高架桥上进出,旅客由站前立交上到二层进站乘车,各行其道,安全方便。以北京南站为例,实施上下五层立体化布局模式,采用“上进下出”和“下进下出”相结合的流线设计方式,车站内部各条流线便捷顺畅。
传统火车站站房布局大都为“等候式”模式,布置若干候车室及服务空间,适应旅客在站停留时间较长的情况。高铁客站则采用“通过式”的布局模式,旅客即到即买票(或提前订票)即出发,在客站停留时间较短、流动性强,尽量扩大进出站流动空间的建筑面积,将传统的众多独立的候车室,综合成一个共享候车大空间,配备各种服务设施。
上海虹桥站候车大厅给人一种舒适、安全的感觉。这里是一个全开放的空间,不设立分隔的候车室,旅客进入站厅后,可以在候车区域内等候,也可以前往商场购物或到观光平台眺望站外的风景。无论是在大厅的靠椅上,还是在周围的商场内,旅客度过的都是一段悠闲时光。站内都是圆形的柱子,所有设施的棱角处都被打磨成弧形,防止旅客被划伤。采光屋顶的每块玻璃下面都安装了自动卷帘窗帘,避免阳光直晒旅客。设计上尽量采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保证了光照的舒适度。
高铁客站庞大的人流量,容易导致站前广场的平面空间拥挤,但在有限的空间内又需容纳多种功能,再加上过长的交通流线与高铁人流快速疏导的要求相悖。因此,高铁客站站前广场坚持地面、地下多层面的立体化综合开发,实现了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与高铁站房上进下出的布局协调统一。
北京朝阳站将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棚上盖全部应用为停车场,可停放555辆社会车辆。与普通的高铁站房钢结构雨棚施工工艺相比,北京朝阳站的雨棚对结构承载力、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等都实现了新突破。从停车场到候车大厅,平均距离200米,步行仅需3分钟。不但实现了旅客轻松换乘,而且在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节约建筑成本方面都树立了典范。
传统火车站对旅客的服务和疏导以强制管理为主,而高铁客站则强调多方位服务旅客。高铁客站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换乘枢纽,候车只是其中一个功能。配套服务与交通换乘的有机融合,让站前广场搭建起连接高铁与城市的桥梁。旅客在客站区域可以进行候车、换乘、商务办公、旅游咨询等各项活动。
有人说,大型高铁站时尚大气,可就是太大,拖着行李箱赶火车太累。重庆西站首次在高铁客站中设置电动平步道,方便旅客出站,让旅客享受到在机场航站楼的舒适感。
“零距离”换乘
“零距离”换乘是中国高铁客站追求的高效交通交接方式,即以高铁客站为平台,将飞机、地铁、城铁、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等不同的客运交通工具整合在一起,实现无缝衔接,组成一个完善的交通系统。
我国高铁客站设计上积极践行“零距离”换乘理念,大力完善城市多交通综合功能,甚至与航空实现了“亲密接触”。许多大型高铁客站,不仅是多条高铁的交会处,还是这个城市多种交通工具的中心枢纽站,为旅客实现零换乘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如广州南站,已经成为京广、广深高铁和广珠城际快轨以及广州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衔接的综合交通中心。西安北站,已经成为徐兰高铁、西成高铁、大西高铁、西银高铁以及关中城际铁路网、西安地铁、长途汽车、城市公交的中心枢纽站。
上海虹桥站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航空、高铁、磁悬浮(预留)、城际铁路、长途汽车客运、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8种交通方式。北端与京沪、沪宁、沪汉蓉等高铁接轨,南端与沪昆、沪深、沪杭甬等高铁接轨,车站候车厅面积达1134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万人候车。地面乘客可以通过南北高架平台和各种公交线路直接进入车站,地下乘客可以从交通大厅乘坐自动扶梯进入候车厅,实现多种交通工具的“零换乘”。
旅客从虹桥站下高铁后,只需下一层楼梯就能直接出站。出站后,进入换乘通道。换乘通道两侧分布约30个出站口,往东可以到达虹桥机场T2航站楼和东交通中心,均设有公交站;向西则通往长途汽车站、地下车库和西交通中心。长途客运站位于高铁虹桥站西侧,为地下两层结构,最大发车班次可达800余班。有多个出租车站点均匀分布在通道旁,并连接公交车站点。无论旅客从哪个出站口出站,打车和乘坐公交车都不会走太远路。
位于高铁站下方的上海虹桥地铁站,是上海地铁2号线、10号线和17号线的换乘站。乘客从地下二层站台层上到地下一层站厅层后,在站厅层东西两侧可以通过自动扶梯到达地上二层候车厅。乘客乘坐汽车出站,下至地下一层后,通过出站检票口,穿过门洞,到达地铁站厅层。
每个站台上都有多部直梯和扶梯,将候车大厅、站台层和地下换乘大厅连接为一体,让乘客不出站台就能实现“零换乘”。车站还安置了多部无障碍电梯,方便残障旅客到达车站的各个区域。这种四通八达的转乘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旅客换乘和人群的快速疏散。
京雄城际铁路大兴机场站为地下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设置2台6线。与地铁线、城际铁路联络线,共同下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下方。采用“上进上出”的流线模式,进站换乘京雄城际的旅客先由地面航站区进入地下一层换乘通廊,通过开放式进站口检票进站进入地下二层站台乘车。出站乘飞机的在地下一层南北区出站,通过换乘通廊向上进入航站楼。京雄城际铁路与城际联络线、地铁构成轨道交通站厅层,在地下一层换乘通廊可实现无缝换乘,并进入站台乘坐高铁。
2020年12月12日,新郑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至此,郑州市内的郑渝高铁、郑阜高铁、郑登洛城际铁路、机南城际铁路等多条高铁与新郑机场站实现无缝衔接,旅客“空铁零换乘”变成现实。在此之前,一条全长43公里的城际铁路将高铁郑州东站与新郑机场连为一体,让来往于北京、广州、上海、西安乃至乌鲁木齐的旅客,一下飞机,不但有出租车、公交车、地铁、机场大巴可以坐,而且有城际高铁可以坐,不出机场即可实现与高铁换乘。
2021年8月9日,济青高铁青岛机场站正式启用,青岛市及周边地区旅客乘坐高铁直达青岛机场站。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是集航空、地铁、高铁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高铁、地铁同时并行穿越航站楼,实现了高铁、地铁、高速、机场等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青岛地铁8号线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高铁、地铁、航空全方位换乘,实现了一小时内青岛环城、一小时内抵达济南,极大地方便市民出行。
从合肥南站下高铁,利用线下铁路出站厅直接步行至线下轨道交通进站口,选择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5号线或4号线离站。平面平均换乘距离约30米,含垂直交通的总换乘距离不超过100米,就可以实现与城铁、公交、出租车、轨道交通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
正在建设中的长沙西站,集高铁、地铁、普铁、城铁、有轨电车、长短途公交、网约车、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乘客不仅可以实现机动车和高铁站的零换乘,更可在长沙南站、长沙站、长沙西站中实现“一线换乘”。遵循“车远人近”的原则,站内设计了9个长途及旅游大巴发车点,10条公交车首末站,铁路自营停车场、社会停车场、网约车接客车场停车位共约1300个,出租车等候线6条。同时,规划建设的4条地铁线,采用侧岛侧T型换乘方式,直接接入长沙西站枢纽,并在站内与国铁形成了安检互认的“紧密换乘”模式,实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旅客无风雨“零换乘体验”,打造了我国高铁客站新标杆。
城际铁路是实现高铁客站多种交通工具“零换乘”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许多高铁站开行连接城区的公交车,试图达到无缝接驳的目的。但公交车只是常规性交通工具,拥堵的烦恼,速度慢、时间长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际铁路完美地避开了公交车短板,以正点、快速、安全赢得竞争优势,也为从根本上解决高铁站与城区的接驳提供了新的借鉴。
第二节 高铁客站的建筑美学
美学,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火车站是人们到达一个城市的首要印象。它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精髓,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风貌,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品格和精神。
一座高铁客站就是一道风景。
高铁客站成为当今建筑界广泛关注的特殊建筑类型,实现了高科技成果和文化韵味在建筑学领域的结合,融入了城市文化底蕴,用建筑之美塑造城市气质。纵观网红高铁客站,不仅为公众出行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平台,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性,同时还具备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这个美学意义在于,追求结构美学与形象美学的统一,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多元素的审美韵味。
法国速度理论家保罗·维里利奥认为,如果现代性还有什么本质的话,那这种本质就是“流动”。而流动的“速度”则改变了“距离”与“空间”,催生了新的美学纬度。高铁带来的“新美学”,自然包涵现代性的一切特征:速度、舒适、时尚、便捷、流动等。
中国高铁客站以其“高大上”的态势,成为展现城市地域风貌和城市人文精神的最好载体。巧妙地采用曲线的形态,营造出多维的视觉效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高铁客站的流动感和动态美。一座座高铁客站,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成就、中国气派的建筑美学和动人风景。
传承地域文化之美
高铁客站是城市门户,处于城市品质和文化表现的最佳位置。
伴随着高铁的延伸、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发展,高铁客站正向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作用转化和城市交通体系融合,日益成为城市生活中最為活跃的中心之一。借助高铁客站的地标形象,传承地域文化之美,必然会提升城市的文化厚重感和影响力。
我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根基。将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铁客站美学之中,扩展了中国建筑美学视野,提升了客站美学品质,实现了中国高铁客站建筑形态的创新。
中国高铁客站的建筑美学表现,既包含着多功能的便捷,又体现典雅的文化传承,融合了科技创新、历史文化、现代精神等多种城市文化元素,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时代美感。
每一座高铁客站的建筑寓意,其灵感都源自所在城市和区域的厚重历史,体现了中国文化审美情趣。提取城市历史文化的典型元素,创新性地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山水景观再现等表现手法,矗立起别样的建筑形象美,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站舍群立体画卷。
北京南站,中国高铁的第一站,也是京沪高铁、京津城际的起点站。客站主体建筑的椭圆形外貌,源自天坛的祈年殿。将大殿顶层演化为中央屋盖,将大殿的二、三层分别演化为站房两侧跌落式的雨棚,站台为岛式13台24线的地上站台。中间椭圆形主体建筑设有3个层次,承担候车换乘等功能,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崇高地位。借鉴天坛的建筑元素,既古典庄严,又散发着时代的气息。结合站房整体平面布局及功能需求,在椭圆站房南北侧设置四座独立的实体办公建筑,其形象恰似两扇大门,面向城市敞开。
武汉站以飞鸟展翅的外形创意,呈现出黄鹤飞翔的动感。唐代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名句,在此实现了一种形象的时空表达。以奇妙的空间流线和建筑形象,呈现一种流动、飞翔的意境之美,寓示着千年鹤归、九省通衢,彰显了武汉特有的历史文化韵味。
广州南站巨型的“芭蕉叶”造型,恢弘大气,充满动感,设计和建设充分尊重广州山水城市的格局,做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涌动着南国风情之美。站房屋顶以一片片的芭蕉叶为基本单元,通过中央采光带的串联,形成极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上海虹桥站是一个平直、方正、厚重的建筑造型,线条分明,格局大气,表现出一种既稳重又充满活力的建筑效果。在浪漫的海派风格中,融入了大都市的时尚与稳重,好似一艘停泊在东海广阔海平面上的综合交通“航母”,广纳百川,气度非凡。
南京南站紧扣“古都新站”的特色主题,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柱廊、斗拱、双重屋檐等建筑手法,坚持南京城墙的肌理特征,以雨花石的色彩斑斓、中华门的三重空间序列为元素,用方正刚毅的直线和简约优雅的曲线,营造出传统建筑的壮美神韵和现代化高铁客站的恢弘气势,完美体现了古都南京浓郁的地域风格。
沈阳南站大面积浅灰色实墙镂空长窗与深窗口相结合,突出表现了内敛、稳重的北方大都市建筑形象,略带倾斜的墙面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感和稳定感。银白色的金属屋顶,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典建筑中的“飞檐翼角”。线条简洁而舒展,檐口微微隆起的曲线,向外突出的格栅,整个建筑轮廓优美而富于动感,又不失恢弘庄严的气势。
昆明南站以“孔雀开屏、鲜花绽放”的外形,表达了昆明城市开放进取和热情好客的寓意,使之成为云南面向世界的一张新的名片。作为多民族地区,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纹饰和细部构件作为建筑语汇,深化了“民族交融之城、国际交流之门”的情感,绽放地域文化的光芒。
福州南站采用樹状柱式作为空间构成要素,既凸显了空间的开阔大气,又彰显了榕城的城市文脉。正立面曲线自然舒展如海浪涌动,充分表达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站房屋顶悬挑而出,气势恢弘如巨轮出海,象征福州“海丝方舟,时代先锋”的城市主题。
黄山北站既是世界闻名风景区黄山的门户,又位于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徽州文化所在地。车站建筑立面集迎客松、奇峰云海、摩崖石刻等多种典型的黄山元素,同时运用中国画传统手法和徽州砖雕工艺,勾勒出壮美的黄山韵味和徽派文化画卷。
西安北站的设计主题为“唐风汉韵、盛世华章”,既复古,又现代,整体气势恢弘,传承着浓郁的汉唐风骨精神。整体风格融合了西安城墙、大明宫等古建筑元素,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唐汉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郑州东站建筑的立面形象,具有中原大鼎的青铜气质,体现了国宝“莲鹤方壶”“双连壶”的和谐构图,平稳、端庄、大气,见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交融,蕴藏着角逐中原的历史图景和中原崛起的现代精神,寓意中原历史和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潍坊北站造型从传统的盘鹰风筝中汲取营养,以简洁有力的折线勾勒出展翅而飞的动势。支撑大屋面的结构,构建起风筝骨架与纤细薄羽,还有象征风筝的丝线,细致入微。以磅礴的造型语言,寓意着潍坊如雄鹰翱翔的稳健和高度。以精致的建筑细节,表现了潍坊自古作为手工业城市的工匠气质和技艺坚守。
石家庄新站的七个大拱门造型,灵感来自赵州桥。南北通行的高速列车从大拱门中穿行而过,延续了历史长河的印记。从古老的赵州桥延伸开来,通过一种特有的建筑形态塑造,创造出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形象。一座缅怀过去、承载辉煌的历史之桥;一座象征城市、继往开来的未来之桥;一个走向世界、发展前景广阔的开放之桥。
花的造型,是建设中的长沙西站的特色。以“三湘四水、杜鹃花开”为设计理念,利用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的高度,将建筑塑造成一朵朵花瓣错落有致的杜鹃花。站房建筑立面造型为圆润且由下向上逐渐伸展姿态,寓意“杜鹃花开”的美丽愿景。
沿着京雄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雄安站,一站一景,处处别有韵味。固安东站设计主要以水波形大屋顶及树状廊柱为主体造型,充分体现了固安的“中国温泉之乡”“矿泉水之乡”等生态文化;霸州北站设计主要采用“龙形”与“门”字相结合的方案,传达出霸州“三关之锁钥、冀中之机枢”的历史文化。
雄安站外观采用“青莲滴露”的文化主题,呈水滴状椭圆造型,椭圆形屋盖轮廓如清泉源头,似一瓣青莲上的露珠,巧妙地将白洋淀的“水”文化融入雄安站的造型设计。雄安站毗邻白洋淀,水是车站的文化之魂。清泉源头,风吹涟漪,寓意着“青莲滴露、润泽雄安”,体现了亲近自然、可持续发展之意。
时代的精神坐标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精神永远是导向、坐标和旗帜。
高铁客站作为一个城市的当代建筑坐标,除了具备城市、文化属性外,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标志,展示具有蓬勃生机的动力之源和精神之源。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铸就速度与时代的精神坐标。
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近代史上,江西人才辈出,石破天惊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第一枪。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都在这里战斗过,红色革命成了南昌的名片。南昌西站站房外形以荷叶为主题,寓意“和谐、和平、和睦”,以玻璃幕墙由蓝向红的变化,代表南昌特殊的红色历史。每一个体块上的浮雕,都在讲述英雄故事,以此纪念发生在南昌的对新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仿佛在告诉世人,您所到达的城市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
锦州曾经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1948年10月7日至15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省锦州国民党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攻坚战役。最后经过31小时的激战,东北野战军攻克了锦州。这一战例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这里有辽沈战役纪念馆、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以及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等革命文物单位。
锦州北站的色调风格保持了锦州火车站老站房的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单一的灰白色调,庄重大气,稳重刚毅,寓意着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中部通透大气,两侧简洁典雅,设计了富有力量感的弧线与拱券,表达了锦州对于革命历史的厚重记忆。
位于江西赣州的赣南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展示了著名红色旅游胜地的斗争精神和文化力量。
赣州西站是赣昌高铁、赣深高铁的起点站。站房建筑以“二水环流、赣州之翼”为创意,以菱形的律动建筑体量隐喻多面的矿石晶体,以展翅腾飞的造型,喻意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体现出赣州生机勃勃的城市精神。站台雨棚外形为异形结构,整体如赣江之水波浪起伏,又如大鹏展翅腾飞万里。整体站房中部高起,两侧四边形的开窗和候车厅上方的大面积侧天窗,呈线条状放射性展开,在为候车厅提供充足自然采光的同时,也寓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林口县,是一座英雄小城,境内有“八女投江”殉难地、“八女投江”纪念碑和东北抗联遗址,广泛流传着抗联英雄的故事。林口南站建筑外观如同林中木屋,融入特有的山水神秀文化与英雄红色文化,象征如山峦屹立的城市精神。两侧较小体块烘托中部门式造型,窗格构件相互交织,如森林雾淞,展示了雪原建筑意象和寒冷地区建筑特质。车站稳重大气、简洁壮丽,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了站房的人文之灵。
牡佳高铁线上的七台河西站,秉承“短道速滑,胜利之城”的设计理念,弘扬拼搏创新时代精神。七台河先后培养了张杰、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0位世界短道速滑冠军,素有“中国冬奥冠军之乡”“中国短道速滑之乡”“冬奥冠军摇篮,短道速滑圣地”之称。站房造型灵感来源于短道速滑运动,隐喻七台河市短道速滑圣地的城市名片。车站主体与左右两侧造型,形成统一灵动的整体,隐藏的V造型,喻意英文Victory(胜利)。建筑中部采用横向线条延伸至两侧,同时体现了交通建筑与速滑运动的融合。入口两侧的实体造型作为冰刀的抽象表达,与玻璃幕墙形成虚实对比,突出了速滑运动与拼搏精神的表达,实现了地方特色和现代建筑的交融。
重庆西站整体建筑呈现出山水状的曲线形态,设计理念融入重庆山水特色和红岩精神,岩石与江水刚柔相济,古老山城与现代重庆交相生辉,呈现“两江相聚潮头涌,豪迈云起耀明珠”的时代精神,展现出重庆这颗正冉冉升起的西部明珠无穷的魅力。
美学细节的张力
专家说,建筑是细节的集合体。
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都是由许多完美的细节所构成,而对任何一个细节的忽视,都可能造成一个建筑作品的永久缺憾。美学细节承载着文化与审美情趣的传达。注重细节,体现细节张力,用细节体现美学精神,成为中国高铁客站设计建造的不懈追求。
走进呼和浩特东站,中部候车大厅是一个巨大的穹顶,寓意为“草原穹庐”,体现和表达着辽阔、丰厚的草原文化。穹顶的设计结合采光天窗及侧窗,结构由一组放射状布置的拉杆拱组成,形成一个个具有炫彩的光环,有效地解决了大空间的自然采光。每组拉杆拱均由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格构式钢管拱,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效果。从结构的构思出发,结合细节的变化,实现了技巧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是敦煌站的标志性造型要素。将站房广场及站台方向立面浮雕立意确定为“舞乐颂客、飞天迎宾”主题,整体展示敦煌文化的同时,细节设计也成为展示文化元素的载体。外立面装饰浮雕采用汉白玉,成为整体造型和文化表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敦煌独特的文化元素“飞天”,作为外立面浮雕的主要内容,更贴切地反映飞天的飘逸、俊美的文化及神话特征,升华了建筑的地域文化意味。
如此的细节设计,作为一个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片段,支持并诠释着总体设计的文化概念,呈现出文化的张力。这种敦煌文化独有的文化符号,作为一个个细节与站房建筑造型主体相呼应,并分别展示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孔子故里曲阜东站,综合运用斗拱、窗花、线脚等中国古典建筑符号,强化了建筑轮廓和線条,主体突出,工艺精细,细节传神。正面浅灰色基调的石材幕墙和通透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站房造型与曲阜儒学文化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体现厚重的文化气势与内涵。遍刻篆体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群雕,传统韵味与现代时尚交织,飘浮着浓烈的文化气息。气势恢宏的玻璃屋顶将天光引入室内,隐喻新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指引。建筑与城市文化背景有机融合,表达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走进雄安站,温馨、典雅、时尚、大气,处处体现出细节的精致与美感。建筑技术与形象艺术在这里和谐共生,从室内装饰,到设施布局,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感受到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匠心独运。
雄安站的细节之美,是建立在深入解读京津冀地区、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基础上展开的。因地制宜地弘扬地域文化,与时俱进地传递时代精神,拓展了高铁客站设计美学。整合了建筑、视觉表达、工业设计等多个学科,紧扣客站文化定位,构建视觉秩序,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融合多种工艺来围绕主题、丰富细节审美,彰显艺术装饰空间、空间衬托艺术的美学意境。
仰望雄安站高大开阔候车大厅正梁,你会看到一块青灰色牌匾,正中是用榜书题写的“雄安站”,下方为一排铜镀金字母。这块站名牌匾融合了多种传统工艺并加以创新,充分利用色彩渐变体现釉料自身的颜色特征,使字体更为简洁明亮。匾额底纹由8斤蛋壳拼贴而成,灰白色的蛋壳衬托出珐琅黄色的字,纹样以白洋淀的生态元素为基础,通过抽象的装饰表现,营造一个恬静、清新的“水的世界”。由于融入了大漆工艺中的贴蛋壳装饰技法,还有镀金、蚀刻、锤锻等传统金属工艺,使整个牌匾更加有层次,灵动而丰满。由多个幕墙组成的进站单元体,把二十四节气融入装饰中,别有韵味。结合站厅流线,寓意雄安新区四时更替、春秋代序、生生不息。
地处风景名胜的张家界西站,候车大厅屋顶采用木纹铝板桁架,灯槽及横梁等细节,构建土家族吊脚楼屋顶,柱面均留槽采用西兰卡普花边图案,二层栏杆下方通风口亦采用简化西兰卡普图案,将整个候车室打造成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吊脚楼空间,给旅客宾至如家的感觉。
步入郑阜高铁周口东站站房大楼,庄重典雅的主楼给人现代、简洁、气势恢宏的深刻印象。以“三水汇西周、千帆兴陈州”的设计主题,站房的天际线由高至低层层叠加,与周口三水交汇的地域特征相吻合,也表现出建筑的层次感。立面幕墙横向的百叶设计,隐喻伏羲画卦,表现地方特色的伏羲氏文化。站房二楼进站口,由篆书字体设计的“周”字市標图案,高悬正中,精巧耐看。一个“周”字的细节,搅活了整个周口漕运文化。相传,明永乐年间,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开通,有一周姓人家在沙河南岸的子午街开辟了一个渡口,在此往返摆渡,因而称之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金建高铁是一条集名山、名水、名胜于一体的黄金旅游线路。兰溪东站以隐喻山水造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给人以活泼大方、灵秀多姿的视觉感受。兰溪自古享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的美誉,山水秀美,风景怡人。站房设计细节上,提取了兰溪自然山水元素,将屋顶设计成山水起伏、水波荡漾的形态,正面幕墙以竖向线条排列组合,如同一幅画卷向乘客徐徐展开,令人心旷神怡。
第三节 高科技客站“质感”
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多样性发展,促进了高铁客站功能的多样化。高铁客站除担负传统的运输任务之外,其综合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增强。高铁客站站房及其站前广场的科学设计和布局,呈现出时尚的多元化特征。
我国高铁客站建设集中了当代科技优势,功能先进,布局合理,品质高端,旅客出行顺畅、自如。设计新理念,促进了设计艺术、建造技术的进步。站桥合一结构、清水混凝土技术、绿色生态发展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让中国高铁客站更加通畅、更加有气势、更加有质感。
“站桥合一”的舒展
“凌空高架”是中国高铁客站的存在形式与立体宣言。
“站桥合一”结构体系,构筑起我国高铁客站的最佳载体。将桥梁结构与站房建筑结构结合起来,既有效地利用了空间,营造出宽敞舒适的候车换乘环境,又实现了客站结构的人性化、艺术化,集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为一体,实现客站的景观性、功能性、经济性和多元化。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里,要想舒展开高铁客站的“博大胸怀”,“站桥合一”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无疑是最佳选择。北京南站、广州南站、沈阳南站、郑州东站、济南西站、天津西站等枢纽高铁客站,均采用“站桥合一”的结构体系,展现出宏大空间和迷人光彩。
“站桥合一”式客站具有设计结构复杂、下部框架结构刚度大、构件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与传统火车站的站桥分离结构模式不同,“站桥合一”结构体系的轨道层结构是站房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当高速列车通过轨道层时,车致振动会通过竖向支撑向上传递到高架层和屋顶层,从而引起整个站房结构的振动响应。轻者影响旅客候车或换乘的舒适性,重者造成客站结构性破坏。
为攻克“车致振动”难题,中国高铁客站设计团队建立了“列车—轨道—站房耦合系统整体动力学分析模型”,系统研究高速列车通过客站时列车与站房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客站各个楼层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车致振动在客站内的传播衰减规律,有效制定了应对措施。在满足客站既定功能的前提下,处理好地铁、铁路桥梁、站房结构间的相互关系;结合独特的建筑外形和通透、灵动的室内空间,运用结构概念和基本原理确定合适“站桥合一”方案,实现了桥梁结构、站房建筑力学的精准传递、对接与平衡。
宁波站站房建筑结构综合考虑温度效应以及“风—车—梁”耦合振动对安装和卸载作业精度控制的影响,设计团队自主研发了三维多角度“五级调节构造体系”,正立面采用超大跨度大悬挑“水滴”钢结构及幕墙体系,最终将误差严格控制在两毫米以内,形成了一整套双层双曲面异形钢结构及幕墙安装的专利技术。这是世界铁路站房超大异型悬挑体系技术的重大创新,为国内外大型公建异型钢结构及点支式双曲面玻璃幕墙提供了成功经验。
雄安站的一层和三层是候车室,列车从二层的桥上通过。雄安站在国内首次采用装配式站台吸音墙板,这种墙板运用声学设计,上面设置了很多55毫米的孔眼,夹层为玻璃丝绵。由此,极大降低了列车通行时产生的噪声,人们在候车时听到列车经过的响动,大概相当于一辆汽车驶过公路的声音。
广州南站则是一座集铁路桥梁、站房建筑于一体的全高架式大型客站。客站下部为桥梁结构,中部为高架候车层框架结构,上部为大跨度钢架结构屋顶。屋顶雨攀柱全支撑在铁路桥梁墩上,高架候车层则全部支撑在铁路桥梁上,候车层柱荷载直接传递给铁路桥梁。开通运营十多年来,广州南站站桥组合形式经受了考验,人车分道,各行其流,成为目前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功能最复杂、客流量最大的高铁客站。
常州站为普铁与高铁共用车站,京沪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交会于此。改造扩建后的常州站为桥梁式高架站,候车室位于桥梁下方,与桥梁结构墩柱组成整体框架结构,采用钢箱梁拱作为受力形态,钢箱梁最大跨度达到66.4米。通过进站天桥,实现普速铁路与高铁客流的相互流动。
武汉站距离天兴洲长江大桥仅4公里,客站站台与站前广场之间有10米左右的高差。设计团队以10座铁路双线桥的形式,将客站的11个站台20条股道线,完全采用桥梁架空通过车站用地。在狭小的铁路限界内,以单管方式实现了116米的跨距,创造了类似结构的世界最大跨度。同时,还将候车大厅、乘降站台、城市换乘广场以及地铁站,自上而下立体叠合在这个全架空的站场范围之内。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设置铁路售票、进出站广场和地铁出入口,确保客站畅通无阻。
这种叠合式立体布局,空间视线通透,视角美感通畅,借助自动垂直升降设施,可以使旅客进出流线大大压缩,创造了舒适便捷的乘车环境,开创了中国高铁站场整体“凌空高架”的先例。由此,武汉站成为中国高铁站房建设的里程碑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鸟瞰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高架桥、引桥、盘桥纵横交错,犹如一道五线谱镶嵌在大地上,蔚为壮观。上海虹桥站是典型的“站桥合一”结构,采用线上高架桥结构,包括东西两个站房和高架站房,并在两侧设置站前高架和落客平台,建筑体型巨大,荷载作用工况复杂。主体建筑由站房、无柱雨棚、车站设备、南北辅助办公楼等部分构成。高铁站采用在线高架候车、在线出站结构,东西两侧设置高架落客平台,外观与机场候车楼相似。确定站房结构形式时充分考虑了建筑功能、美观和设备安装等因素,实现了建筑功能和美观的协调统一。
步入雄安站,灵活多样、别致有趣的双层立体候车布局,吸引了很多过往的旅客。基于立体布置、紧凑布局的原则,雄安站进站以地面层为主,高架层为辅,旅客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候车地点。同时,在地面层和站台层之间设置出站夹层,旅客“进出分层,到发分离”,实现了进出站的顺畅无阻,提高了换乘效率,为旅客节约更多时间和經济成本。
“大跨度”结构力学
大跨度空间,成就了中国高铁客站空旷大气的经典之作。
高铁客站因受其使用功能、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站房屋面及楼面、站台雨棚及天桥均较为普遍地运用大跨度结构。大跨度的站房、候车大厅,通透明亮,视野开阔,气贯如虹,呈现出一种恢弘气势的表达。
粗壮的钢管柱结构,弧形地顶立起巨大的穹顶,描绘出一个似乎无边无际的空间,大揽天下之客,纵横结构之美。在这个大跨度的巨大空间里,人流涌动,从容自信,来去匆匆,井井有条,这静与动的组合,描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流动图景观。
中国高铁客站的结构设计,不断创新技术,不断挑战自我,整体提升了建筑工程难度,积极践行着对建筑结构美学意义的探索。多种形式大跨度钢架结构、无站台柱雨棚钢结构等客站结构新技术,通过立体化的空间布局,在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的同时,满足旅客多种需要,提升了客站的时代感。
高铁客站建筑结构主要体现在屋顶结构上,对空间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往往采用大跨度屋面结构体系。专家告诉我,当前世界上大跨度屋盖结构指的是大于或等于60米的屋盖结构。
殊不知,大跨度不仅仅是力学问题,还是一个情感和美学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钢框架、钢桁架、空间网架已经成为中国高铁客站常用的结构形式。如何让这些“冷冰冰的钢铁”更富有美感,高铁设计师花空了心思,运用多种结构形式,将高铁客站的屋顶形态设计为遮阳效果明显的悬挑式,使得建筑整体更具飘逸感与动态感;将重复的柱廊和大面积玻璃幕墙设计于主立面中,以增强建筑构件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还利用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给旅客带来多角度的视觉享受。
广州南站候车大厅采用的是64米的大跨度拱形结构,巨大的玻璃穹顶棚,形似6片漂浮于空中的芭蕉叶,似乎有一种广东音乐《步步高》的意境。突破了传统车站一字排列的铁路站场、旅客站房和站前广场结构,进行创新性地立体叠合,形成了通畅的大跨度结构,大大缩短了进出站流线。同时在东西两侧设有悬空的廊桥,供车辆直接开上出发平台送客,其立体化的交通方式与飞机场的设计风格相似。
深圳北站站房同样为大跨度空间结构,包括地面站台层、高架夹层、高架候车层、商业夹层共四层,为超长无缝钢结构,钢结构最大跨度东西86米、南北81米,最大悬挑63米,为中国房建领域最大悬挑。站房屋盖采用“上平下曲”形态,线条顺应空间走向,立面与内、外部空间浑然一体,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律及风格特点,展示出轻透的亚热带建筑个性。
厦门北站采用“大跨度空间桁架+双向正交管桁架屋盖”结构,无柱候车厅屋盖双向跨度达132米×220米,创造了“世界上已建成具有最大跨候车室的高速铁路站房”“世界上首次采用双向巨型混合框架结构体系的铁路客运站房”“世界上首次应用双向不等高交叉桁架组成的屋盖结构”三项世界纪录。2015年荣获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杰出结构工程奖”。
福州南站站房设计采用将站台雨棚与侧式站房“一体化设计”,打造舒展流动的屋顶轮廓和天际线。在南北腰部设置落客平台,与既有西广场共同形成分区均衡的交通体系。实现客流的分区疏解,“北进北出、南进南出、西进西出”各方向客流相对均衡,确保客流畅通。
大跨度空间让地下结构的客站,依然是阳光灿烂。
京津城际铁路延伸线上的天津滨海站(原于家堡站),是一座建在地下30多米的高铁客站。其“大贝壳”结构美学,令中国高铁客站的设计者引以为豪。以海洋文化为灵感,屋顶采用贝壳式螺旋线形结构,半敞开式的设计手法,通过大面积玻璃介质隔墙的应用,引入明媚的阳光,彻底打破了轨道地下空间给人阴暗、狭窄、局促的印象。
天津滨海站大跨度网壳结构体系创新,主要包括网壳网格形式的创新和国内外罕见的大跨度。网壳由36根顺时针方向和36根逆时针方向的螺旋形箱梁杆件相互编织,形成纵向跨度143米、横向跨度80米、矢高24米的贝壳形单层网壳结构。中间没有支撑,穹顶钢结构总重量达4600吨,相当于半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开创了站房穹顶采光屋面创新设计国内先例。大吨位、大跨度、大面积的超大型构件,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堪称“站房工法博物馆”。
夜色降临,灯火灿烂。远远看去,这枚精美的“大贝壳”就是一个卧伏在地面上的彩色大贝壳,熠熠生辉,给人以无限遐想。
无独有偶,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域的福田站,是一座全地下高铁客站,最大埋深30米。地面乃繁华区,周边高楼林立,桥梁纵横。福田站地下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与三条地铁线衔接换乘,堪称地下结构的奇迹。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客站大量采用无柱雨棚站台,尽可能减少站台上影响旅客行进和观察视线的障碍物,创造更明亮、更舒适的乘车环境。无柱雨棚不仅使客站面貌焕然一新,也有力推进了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的进步。
过去的钢结构雨棚容易出现表面锈蚀起鼓情况,高铁客站创新采用“无站台柱清水混凝土雨棚的设计创新实践”方案,以重庆西站雨棚为试点,首次采用现浇纯清水混凝土雨棚设计。连绵伸展的雨棚,精巧而简约的结构形式,细腻而利落的建筑风格合二而一,没有多余和造作,一改想象中混凝土的粗糙和笨拙。建筑师、结构师与水、电工程师共同研究,为雨棚特别配置了定制设计灯具和暗藏Y形双向落水管,完整展现了建筑、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施工的共融之美。坚固、耐久、免维护的优势,充分保障了日后列车的安全营运。
高铁客站作为城市经济建设的标志,其站房设计正在不断走向智能化、经济化,它的功能越来越完善,让人们的出行充满了幸福感和安全感。
清水混凝土的“爽”
人们在形容一种美好的手感时,都会说“犹如抚摸婴儿的肌肤”。如今抚摸高铁客站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物,就是这种感觉。
2020年底,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走入雄安站一层候车大厅,一排排连接地面候车大厅和城市通廊梁柱的浅灰色柱子异常引人注目。“内实外美”的雄安站站房,眉目清秀,光滑柔润,让人感觉特别“爽”。专家告诉我,这源于站房实施清水混凝土结构技术。
何为清水混凝土?即直接利用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质感作为饰面效果的混凝土,是通过石子、沙子、水泥配比的不同,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呈现出自然的“高级灰”。更重要的是,它十分环保,没有任何刺鼻的味道,给旅客带来了自然舒适的候车体验。
雄安站是全国首座大规模运用清水混凝土柱的高铁站房,清水混凝土结构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这种清水混凝土工艺,表观颜色统一,有规律的明缝与禅缝,以混凝土的本色本质示人。建成后的梁柱,一次成型,表面基本不用做任何修饰,且表面光滑不易落灰,呈现出混凝土本身的自然质感,与精心设计的明缝、禅缝和对拉螺栓孔组合形成自然状态。它曲线优美,横竖都是弧度,观感自然清新,结构挺拔俊美,作为装饰面的建筑表现形式,有建筑界的“素颜女神”之称。
清水混凝土有两个优势,其一,表观效果上佳,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清水混凝土充分展示水泥特有的原始与朴素,颜色端庄稳重、易维护,规避了饰面涂料的使用,与绿色建筑的理念相迎合,极具东方文化特点。其二,清水混凝土强度极高,不易污损,以材质为饰面,耐久性远高于传统涂料,有效避免了人为破坏产生的翻修,极大降低了运维成本。
雄安站房的首层候车厅、城市通廊等高大空间的梁、柱均采用了清水砼技术。“这些清水混凝土立柱都是一次浇筑成型,边角顺直、弧度顺滑、挺拔俊美。”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介绍。每道制造工序都进行了上百次实验,其中材料配比的实验更是进行了上千次,最终取得10多项专利,为整体设计带来一股清新的自然之风。如此大规模地应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追求的正是绿色、温馨、经济、艺术的综合效果。
东南大学绿色建材研究中心钱春香教授团队,参与了雄安站和朝阳站清水混凝土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服务。自2018年11月起,团队结合实际工程建设开展研究,承担了国铁集团技术攻关项目“京津冀地区重点客站关键技术研究”。钱春香教授率领团队深入施工现场,从清水混凝土技术方案研究,到小样制作、大样试验和实际施工现场质量跟踪、分析和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在“混凝土表面气孔形成机理和控制方法”“现场清水混凝土外观质量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和“清水混凝土表面抗污染”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解决了气泡稳定控制和现场质量定量评价的难题。
与此同时,一批高铁客站站房也相继开始了清水混凝土技术的探索。北京朝阳站站房的清水混凝土结构工程、厦门北站异型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三亚站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施工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填补了中国高铁站房建设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大大提升了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哈尔滨西站建设工期只有600天,且有一半是零下35摄氏度左右的高寒天气,建设者突破极寒天气下混凝土结构施工难题,在荒凉野外建起一座现代化高铁站房,用技术、人才和“铁军精神”打造出了“哈西速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按期完成。
京张高铁昌平、东花园北、怀来、下花园北、宣化北、张家口南等客站均采用清水混凝土站台雨棚设计,即装饰面以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应来体现。构筑出能满足站台功能需求、旅客审美需求、铁路运维需求、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有柱雨棚,实现了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开拓性创新。
在高铁客站施工中,绿色环保是很重要的指标。不允许边坡山体裸露在外,因为既不美观,也很容易引起扬尘,或者带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如何固定土质,又能保持自然植被?一种新型的生态混凝土工艺运用在了高铁客站施工中。
贵阳北站的实践表明,这种新型混凝土浇灌在山坡后,不仅能固封表面松动的土体,而且在两三个月后就能长出绿油油的小草。这一新工艺的问世,对高铁客站及沿线高铁线的绿化,意义重大。
试想一下,在高铁“绿色长廊”中,城市风貌和田野风光交相辉映,高速列车疾驰而去,组合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这些如诗如画的绿色,愉悦着人们出行的爽朗心情。
(此文摘选自王雄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智慧——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路》,外文出版社,2022年9月版。題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