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转折

2023-05-30陈昌霞

分忧 2023年2期
关键词:意见协同育人

陈昌霞

今年1月中旬,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法规的形式进行协同育人价值倡导与行为规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育人新格局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完善了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关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意见》提出了诸多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健全协同育人工作的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二是对政府、妇女儿童工作机构、教育部门、妇联组织、民政部门等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健全了工作机制;三是强要求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团体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建设,健全了研究机制;四是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力推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健全了社会联动机制;五是明确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健全了评价机制。

二、明确了协同育人的责任分工

明晰协同育人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分工,是构建未成年人成长支持性教育生态形成的另一关键要素。《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入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

学校的协同育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教育思想的领导,二是加强学校家庭关于学生情况的沟通,三是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四是促进学校家庭协同教育。

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要形成和强化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子女体验社会。

社会在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过程中,要进一步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社会育人氛围。

三、增强了协同育人的联动合力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性支持环境,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見》强调:“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关于政府职能部门履行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意见》明确要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上能够达成目标一致、关系协调、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教育功能的互补。

在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方面,《意见》指出要同步建设协同育人的指导服务机制、责任共担机制、补偿干预机制和综合评估机制的制度构架,学校家庭社会要各自发挥特长、各展优势。在营造社会协同育人和未成年人成长支持性环境方面,要通过社会多元主体协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氛围,最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意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评“小创”,送好礼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