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活下去”?除了大赢大输,还有小赢不输
2023-05-30曹欣蓓
曹欣蓓
创业向来是九死一生的事。
VUCA时代,面对纷繁多变的环境、卷生卷死的竞争,不少企业光是活着就已经倾尽全力。但纵然身处枪林弹雨,总有人咬牙熬过难以想象的苦,只为了奋力撕开世界的口子,让微光燎原、梦想成真。
可在创业者的殿堂里,外企背景出身的创业者往往并不被看好。“十年前我这种外企背景的人创业,是要打负分的,”一名宝洁校友坦诚道,“因为这帮人看起来就不接地气,竞争力不够。”
外企人创业,是更会用PPT讲故事,还是加速送命?大型外企规范的流程文化,究竟是创业过程中的“助力器”还是“拦路虎”?外企人想要成功创业,需要破开哪些认知障碍?本刊为此访谈了来自宝洁的创业者们,探寻顶尖外企人的创业心得。
选创业班子,就像选老婆
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创业公司想搭班子,大多是从老相识下手——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
至于究竟该选哪种关系?越到了关键地方,越容易含糊其辞。部分创业指南以春秋笔法,构思了理想班子的乌托邦:既志同道合,又各具特色;既有差异化的视角,碰撞思想火花,又能迅速达成一致,高效落地执行。
总之,该异时异,该合时合,堪称无缝切换,其乐融融。
可世界上哪有这么多榫扣卯合、量身定制的创业班子?听起来就像要寻找五彩斑斓的黑,结果发现只是被幻想撞了一下腰。
在创业班子的选择上,1997届宝洁校友、麦淘亲子创始人谢震曾探过不同的路,并分享了自身经验。
“如果都是外企人,大家背景一致,语言统一,有些外企才知道的专用词,碰到其他人还得花工夫解释,而且外企人的思维方式差不多,容易达成一致,降低沟通成本。但又会忍不住老琢磨,是否多样性不够?毕竟人们总说: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有多元化的观点碰撞,你认识多少个人不重要,你认识多少种人才重要。”
谢震很快发现,朋友搭伙有其局限性——就算关系再好的朋友,平日里至多一两个月见一次,更多时候是在网上聊天,且都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朋友之间是和而不同,并不需要强求一致。
但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创业环境里,甚至每天在一起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讲究决策和行动的一致性,就会发现此前被忽略的“相异面”。此外,朋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又引出了新问题——在需要快速作出决策时,到底该听谁的?
“关系越平等,需要的协商时间越长,”谢震表示,“而且就算达成一致,往往容易反复。说白了,创业起争执,要么是我对,要么是他对。可能在某个场合下,对方最终妥协了,结果干砸了,就会很自然来一句‘早知道当初听我的就好了,这类情况肯定会出现。”
这让谢震意识到,前同事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曾经的上下级关系,你们共同在高压环境中待过,思考方向一致,需要快速决策时,哪怕有争议,默认先听从曾经职级最高的,其他人去执行。万一方向错了,大家也能容忍,因为职场里这类事都发生过,就更能相互理解。同学也是不错的选项,大家背景一致,而且讲感情,哪怕对一些事不满,但在公司低谷的时候,同学会觉得‘我现阶段不能离开,等公司缓过去再走。等公司真的缓过去,那就更没有理由离开了,所以同学搭伙会比较稳定。”
选创业班子,一定程度上就像选老婆,都是长期的亲密关系,都需要彼此包容、共同前行。选得好,是个利器,大杀四方;选得不好,是个杀器,先坑自己。
特别是曾经的上下级关系,你们共同在高压环境中待过,思考方向一致,需要快速决策时,哪怕有争议,默认先听从曾经职级最高的,其他人去执行。
可当一群外企人聚在一块,组成了某家创业公司的高管班子,不代表他们“傲慢排外”,或是存在某些不愿告知民企人的“外企秘笈”,往往只是出于高效决策、快速磨合的角度考量。
和背景相似的人搭伙,是否会影响多元性?“我后来想通了,多元性不是企业初级阶段需要考虑的事。刚成立时,你要的是团队能快速凝聚,哪怕遭到打击,也能同舟共济,等有了规模后,再考虑多元化。”谢震说道。
活下去,别管姿势如何,别介意光鲜或苟且,活下去再说。和这个目标相比,其他都是次要的,等有了余力再做调整,但最重要的是:先活着。
成功学没有SOP
“外企里系统化、规范化的SOP和思考模式,对此后创业有什么帮助吗?”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多位创业者毫不犹豫地答道:“没用。”
这是橘生淮南或淮北的问题。在成熟企业里,严格遵守SOP是维系组织运营的底层逻辑,但在创业公司中,很可能埋了个巨型响雷。
“中国创业讲究‘快,CEO甚至需要想一出是一出。”宝洁1997届校友、响午创始人王怀南说道,“如果外企用这个方式管理,估计股价直接下挫90%,引发华尔街剧震:天呐,你们公司作决策,就靠CEO昨天拍了下脑袋?但如果中国的民企活到了100多年,到时候的管理方法,就会和如今的外企差不多。”
外企人对流程的遵守早融在了血液里,层层审批的流程是铁律,也是决策过程中的庇护伞,在所有相关部门必须签字表态的背后,难免会被评论“过于规矩保守”,或是“不够灵活敏捷”。
但当外企人与民企人同在中国创业,难道想跟市场谈组织文化,想让市场等一家“海派”初创企业走完整套SOP?抱歉,市场里只有拥挤的赛道,和一群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
“我刚开始创业时,也许会被说成是‘一言堂,但所有决定必须由我来作,”另一名宝洁校友表示,“当时企业才十来个人,我在各方面的经验都最丰富,如果放手让下面人作决策,可能10个里面会錯9个,但我作决策的话,可能10个里面对了9个。”
有的一言堂,是因为创始人傲慢自负,一意孤行;有的一言堂,只是因为初创企业底子太脆弱,经不起折腾,一丁点小错都可能酿成大灾难。
“但企业发展壮大后,我会让下属作决策,哪怕他们的正确率没到90%,”这名校友坦诚道,“当公司越来越大,一个人管所有的事就太累了,所以必须放权一些小的决策,让下属逐步去尝试。”
客观而言,外企的决策方式适合“守成”,但不适合“进攻”。外企的决策模式特别适合资源丰富的成熟企业,通过高投入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严格培训后熟练套用,让员工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但创业者不一样。创业是一场与未知的博弈,是通过做未知的事,将企业带往未知的方向,酸甜苦辣、百般滋味自在心头,一切都是在刀尖上起舞,且行且试且变。
“次要的决定是用脑,重要的决定都是用心,”王怀南补充道,“外企那一套分析方法或是逻辑思维,特别适合用脑的决策,例如,第10双鞋应该选什么颜色?怎样高效开会?如何汇报工作?关于这类问题,外企有特别完整的方法论,甚至还有专用名词,只有同道中人才听得懂,所以成了一件骄傲的事。大决策是靠心的,这类决策数量很少,但每个都极其重要。那是创始人煎熬若干天,征询了无数人的意见,最终还得自己拍板,画出的一道线。决策对了,那企业就对了,决策错了,所有人就跟着一起错。”
这世上,哪有轻松走上人生巅峰的美事?怎么可能因为曾经身为大外企的一分子,经历过百年基业的辉煌,所以轮到自己创业时,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能复制背后所有的成功决策?
“独行”是所有创业者必须面对的“劫数”,大企业的范式难以借鉴,成功学的Step1、2、3、4是套路,却不是活路,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背锅:让人误以为有所依仗,误以为错了还可以怪理论、怪模型、怪专家建议不管用,再不行,至少能怪时运不济,老天不够厚爱。
但在残酷的现实里,创业者犹如暗夜行者,身前是万丈深渊,身后是悬崖峭壁,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只能咬牙挥斧,试图开辟出一道生路。成者王,败者寇。
顺风就加速,逆风就蛰伏
盲目创业是一道送命题。
“创业之后,最直观的变化是没人发工资了,”王怀南表示,“你从有大企业做靠山,变成了没有靠山,要自己一条道走到黑,而且创业是没有退路的,就算哪一天回到大公司做职业经理人,之前的创业经历依然伴随着自己,或成功,或失败,无所遁形。”
有些人创业,本质上是为了逃避,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得到上司应有的提拔,正好又积攒了点小钱,不如放开手,搏一把荣华富贵。
可挑不好创业班子,会送命;固守大企业的傲慢与流程,也会送命。市场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盲目把大企业的方法论搬到创业公司难免画虎类犬,光顾着承袭优越感,却忘了早已不再拥有大平台的光环和资源。
这并不代表大公司毫无可学之处——无论是在宝洁时高度重视的正直诚实品格,或是大企业对于品牌和用户的重视,这些思维模式都会潜移默化,成为创业过程中的底线。
此外,基业长青的外企是创业路上长明的灯塔。王怀南分享了他的创业心得:“大企业不是始终一帆风顺的,中间也会磕磕绊绊,也会有高光和低谷。所以创业要有庄家思维,这是看长线的,不争朝夕。”
掷了一次命运的骰子,就算不被厚爱又怎样?那就耗着,有人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有人与天再赌五百年,只要撑得足够长,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只是早年的坎坷波折。
顺风就加速,逆风就蛰伏,慢慢走,坚持走,创业不是一两年,真正想做大做强,必然要拼长线思维,把有限次数博弈变成无限次数博弈。
王怀南说道:“有些人会说,现在风口来了,你今年一定要去做某事,未来两年内,营收一定要翻多少倍。但短期内是否在第一梯队,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是打算干一辈子的,穷有穷的打法,富有富的打法。反正在中国创业,只要我不下牌桌,就是赢了。”
在无常中寻找有常
“如果观察从外企出来的创业者,会发现共同特征是头脑聪明,心地善良,但相对风险保守,比起大赢大输,更愿意选择小赢不输。”一位第三方匿名人士表示。
虽然总有“倾尽家财,逼到绝路后奋力一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但坦率而言,当这类往事被世人知悉之时,创始人通常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再由公关团队集中渲染,用“起于微末,成于天时”的跌宕起伏,给创业生涯平添几分传奇色彩。
在“赌性”的背后,与财富有一定关系。外企人在创业时,往往已积累了一定程度的财富,在业内拥有相当的人脉积累,他们的起家不是蜗居于简陋地下室,而是拥有相对较高的起点,或者已然收到了融资。
因此,在创业风格方面,比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赢大输式创业,多年来在外企耳濡目染的稳健式商业风格,让外企人在创业时愿意牺牲一部分对收益的预期,他们不追求“一把梭哈,赢就赢个大的,输就连翻身余地都没有”的all in豪赌,而是选择降低难度,寻找竞争不那么激烈的 赛道——虽然没有一飞冲天的赚头,但也不太会被轻易淘汰。
不少外企人在选择创业赛道时,会从小品类开始迁徙,做更有把控感的生意。较之于做下一家腾讯、阿里,开创一个新行业的平台式生意,或是在汽车、房地产等热门行业中努力出头,外企人创业会选择更为细分的切口,他们有的做旅游行业下的亲子赛道,有的做护肤行业下的敏感肌护理,或是给老年人做一双更舒适的鞋。
或许从传统成功学的定义来看,在众多成功者的名人堂里,外企创业者虽然无疑是成功的,但很难属于金字塔尖端、最成功的那一小撮人。
可是從另一个角度而言,求稳的风格让外企人始终保持高度自律与规训,他们经历过百年企业卓越的系统化培训,哪怕如今切换到了小创业公司,依然讲究按规矩办事,而不是“耍无赖”或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
如果论第一桶金的干净程度,这些拥有较高的起点,珍惜名誉与声望的外企人创业者无疑傲然立于金字塔的最尖端——“算了,这类事没必要,砸自己口碑”往往成了最主流的想法。
也正是因此,他们更愿意成为“庄家”——不做那个孤注一掷的赌徒,不赚最刀口舔血的钱,不做天天追风口的投机商,他们是一群接地气的聪明人,更讲究精致的产品,希望能对社会有价值,或是能提升周围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且愿意做长线等待的品牌创造者。
这也成了外企人创业者们的缩影。
不是只有草根逆袭才算赢家,也不是只有身家散尽,再附带一大笔外债,才算得上冒险的创业家。虽然创业总是未知多过已知,但在生与死的两个极端之间,也有不那么极端的打法,也有更能保证生活质量的创业之道,也有在牌桌上成为庄家的选项。
创业无常,他们在无常中寻找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