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前夕“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考辨

2023-05-30刘大蓉何洪涛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3年2期
关键词:李大钊

刘大蓉 何洪涛

[摘  要]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社会主义研究会,对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会成员致力于翻译和传播社会主义,对中国实行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刻探讨。虽然社会主义研究会没能使全体成员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最终分裂成各种派别的社会主义研究会,但它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中国实际的深刻分析,对党的早期组织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社会主义传播;李大钊;党的早期组织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2-0041-07

北京大学校史馆陈列着一个社会主义研究会专题展区,展示了100多年前8位发起人聚在一起研究社会主义思潮的情形。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出现新的高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學成为近代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阵地。1920年,中国国内第一个系统研究社会主义的学术团体——“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后文简称研究会)公开成立。与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相比,目前的学术著作对研究会还只是简单介绍和间接提及,系统梳理研究会活动及其影响的著作较为缺乏。本文拟对研究会这段历史进行整体梳理和回顾,以利于发现其背后蕴藏的重要历史信息,理解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建党前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研究会成立时间分析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五四运动后,曾向中国传播民主与科学观念的进步的西方形象,被愈发高涨的爱国主义浪潮淹没,备受推崇的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国内进步知识分子的质疑。社会主义学说作为既能抵制旧中国封建势力又能反对西方统治的进步思想重露头角。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人看到了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模式,布尔什维克党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付诸现实,俄国新政府更提出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这给了当时苦苦探寻救国道路的知识分子眼前一亮和振奋人心的感觉。民生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这个时期纷纷传入中国。北京大学成为汇聚各界知识分子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阵地,这也是研究会创办于此的一大渊源。

目前关于研究会成立的时间在说法上有所争议,因为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将1920年3月成立的“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看作是中国国内最早的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如果研究会成立的时间早于“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则有可能证明研究会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第一种观点认为,研究会成立于1919年7月,组织人是张西曼和李大钊。张西曼,又名张百禄,湖南长沙人,1908年经宋教仁、谭仁风介绍加入同盟会,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1911年到俄国学习政治经济学,在此期间曾支援辛亥革命,并且在去莫斯科和彼得堡考察时接触到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著作,萌生了学习俄国道路的思想。1918年,张西曼因十月革命胜利受到极大鼓舞,为寻找相关宣传材料再次前往俄国,并翻译了《俄国共产党党纲》。同时,他谒见孙中山,建议“以社会主义的内容改造中国革命的政党,效法俄国共产党建立广大民众基础、民主集权制和严明的纪律;同时响应国际会议的号召,派遣富有时代政治学养的代表参加,共同策进消灭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伟大业绩”。张西曼还写信给同盟会元老万福华和北大校长蔡元培,建议在国内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中俄互助的道路,充实革命的领导组织和民众基础,以弥补仅仅利用会党和新军的不足。

1919年7月,张西曼应蔡元培之邀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图书编目室工作,与李大钊时常在一起探讨社会主义的相关话题。1920年,张西曼曾与李大钊共同创立俄国灾荒赈济会,为伏尔加河流域大灾荒中的俄罗斯难民募捐物资。可以看出,张西曼与李大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苏维埃给予关注和同情。在北洋政府的高压态势下,研究会最初以秘密联盟的形式开展活动,活动初期场所不固定,后期主要在北大图书馆活动,只有少数成员和北大学生知道。1949年7月,张西曼病逝后,田汉在张西曼的墓志铭中提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西曼至深,一九一九年五四与李大钊等创社会主义研究会,竭力介绍苏联文物制度。”另外,据当事人原北京大学教师张申府(崧年)回忆,研究会是“1919年下半年成立的”。总之,在张西曼的亲人和部分朋友的回忆录中都提到张西曼是在五四之后、1919年和1919年7月左右发起的研究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张西曼本人将这件隐秘的事告诉了身边的亲朋,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研究会成立的事情;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张西曼本人的自述,身边亲朋多加以沿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研究会是在1920年12月2日正式成立的。1918年前后,北京大学成立了各种进步社团,如进德会、新闻研究会、救国会等,这些进步社团运用报刊、讲演和传单形式,力图突破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局限,促进知识分子以救亡图存和实现国家强盛为己任,投身改造社会的具体实践。1920年11月,罗素来到北京大学讲学,北大师生对罗素及其学说颇有兴趣,在校内组织了“罗素学说研究会”,对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研究。“罗素学说研究会”定期开展中英文讨论会,张东荪、张君劢等人趁机大肆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污蔑和攻击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再加上1920年秋冬以来,各大报刊谈论社会主义之多,李大钊深感研究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1920年12月在北大校园内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同时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布了研究会简章: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简章

(一)宗旨 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二)定名 暂定为“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会员暂时限定北大同学)

(三)方法

1.文字宣传

A.编译社会主义丛书甲种(大丛书)、乙种(小丛书)

B.翻译社会(主义)研究集

C.发表社会主义论文

2.讲演

(四)会员 对于社会主义有信仰和有研究能力的北大同学,由本会会员介绍或自愿入会,均经全体会员通过加入。

(五)出会 会员因(1)自愿(2)信仰变更(3)于一年期内对本会无所贡献者,得自由或由本会认为退会。

(六)职务 会务由全体会员负责,采轮流流或自由担任制度

(七)所得捐 会员用本会名义发行之书报或论文,所得报酬应抽百分之五为本会会费,又百分之五为公共购书费。

(八)特别捐 会中遇有特别需款时,用绝对自由的方法,征收特别捐。无入会金及常年捐。

另外,发起人李大钊1921年1月27日发表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行方法的考察》一文提及,“本会于去年冬季成立以来,曾邀请罗素博士作了有关社会主义的演讲,此外在社会上还没有进行什么活动”。两者相互印证可以确定研究会正式成立的时间应是1920年12月。

从上述研究会简章和表一发起人情况来看,研究会一成立就以“北京大学”冠名,会员也仅限于对社会主义有信仰和研究能力的北京大学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政治学系、法律系、哲学系。另据发起人张西曼回忆,除了8位社员以外,陈独秀、张申府、朱谦之、易家钺(君左)、孟寿椿、范体仁、邓中夏、张国焘、施复亮(存统)、瞿秋白也是研究会的积极分子。他们大多是因事或朋友邀请来到北京大学,参加了研究会的活动。他们大多有编辑进步报刊和翻译介绍外国进步思潮的经历,如陈顾远和郭梦良编辑过《奋斗》杂志,徐六几经常在《东方杂志》和《时事新报》上发表文章。

綜上,在研究会究竟是何时成立的问题上,目前没有更多资料能够印证前人的回忆录,但可推测研究会在公开成立之前已经开展了一些活动,但这些活动是以秘密形式进行的。以《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通告》的发布为标志,研究会的组织活动自1920年12月开始由个别走向集体,由秘密走向公开。

二、研究会开展活动探究

研究会宣告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活动,尤其是研究十月革命成功原因和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问题,引起了成员们的兴趣。

(一)学习十月革命的先进经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以不同途径传到国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以《申报》《顺天时报》《晨钟》报和《民国日报》为代表的早期社会媒体的报道,主要持捕风逐影、诅咒谩骂的态度,认为李宁(列宁)为首的“过激派”扰乱新生政权的秩序,加剧国家动荡。以《东方杂志》《时事旬刊》为代表的后期媒体则对十月革命长期追踪,着眼于事实本身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基础,定期梳理汇总苏俄革命的发展动态,后期逐渐形成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也从侧面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初期执政的艰难以及国人对苏俄革命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劳农政府非常重视对群众的宣传,在“笔的宣传”之外有“口的宣传”,布尔什维克党人到各地发表有关时局问题的政治演讲,听众“心悦诚服”。1917年11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发布《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和中国工人支援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时还专门散发中文传单,向中国工人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国内的斗争形势,宣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重大意义。中俄两国工人的革命运动深深吸引了当时正在哈尔滨的张西曼,他精通俄语,与俄国革命党人有频繁往来,逐渐开始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张西曼于1919年7月来到北京大学,经常与李大钊一起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走中俄互助的革命道路逐渐成为两人的共识。

(二)参与社会主义论战。基尔特社会主义也称为“同业组合社会主义”或“行会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改良思想。不仅研究会内部存在半数以上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研究者,在社会上基尔特社会主义也渐渐有了发展的趋势。其所蕴含的调和中庸之道与中国传统思想十分契合,这也是其在中国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1920年11月,张东荪借罗素讲学的声势挑起社会主义论战,提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要“增加富力”发展资本主义,“至于社会主义不妨迟迟”。研究会成员费觉天在《改造》3卷6号上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争论问题提出两大关键》,对中国能否实行社会主义提出了质疑:一是如果发展实业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今日中国就不必急于实行社会主义;二是如果发展实业无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今日中国就有急于实行社会主义的需要。费觉天通过列举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史实说明,发展实业需要具备国内和平、国际强有力、大机械和企业家这几大要素。中国提倡实业之声洋溢数十年,但实业始终未能振兴,是否由于不具备这几大要素呢?他希望赞成或者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们能够平心静气地加以仔细探求。事实上,费觉天既没有站在社会改良主义者一边,又绝非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虽然李大钊并未直接参与社会主义论战,但他还是通过一篇短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如果“要在现存制度下发展实业,只能越发强化现在的统治阶级而迫使下层农民为少数的统治者阶级付出更多的劳动”,最终只能使本国统治阶级与各国资产阶级联合,壮大统治阶级的力量。为了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基尔特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在现存制度下不可能真正发展实业,李大钊在文章中强调了“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的方法”的必要性,这也就是研究会成立的意义和活动方向。虽然这些文章没有改变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但李大钊还是希望通过研究会使他们能做系统的研究,探索真正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课堂教学与开展讲演。研究会成立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史的教学明显增多,他在北京大学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史”和“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等课程。李大钊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开创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的先河,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唯物史观研究”这门课程。据当时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罗章龙回忆:“李先生讲授这门课程,在当年是件新鲜事物,这门课无现成教本可循,要自己编写讲义。他的讲义从科学的唯物史观出发,立意创新内容精当,而且篇幅很多……李先生讲课有系统,兼有条理,而且联系中外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加以印证,具有高度说服力,所以同学们听课十分踊跃,座无虚席……”

1921年4月30日,《晨报》刊登了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举办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演大会的消息,李大钊、陈启修、高一涵等演讲了“劳动运动及社会主义”的问题。研究会还举行公开讲演大会,逐步向全国发展会员,在天津、上海、长沙、汉口、广州、日本东京等地都设有分会,对社会主义的研究由个别走向了群体。

(四)计划翻译社会主义丛书。20世纪20年代,国内关于“中国能否实行社会主义”的探讨十分激烈。针对社会改良主义者提出的必须先实行资本主义发展实业,再缓慢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李大钊等提出了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发展实业,研究会要研究的就是这种“方法问题”。它不仅要促进研究社会主义的人作系统地研究,还必须注重使一般人民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李大钊针对中国社会大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翻译出版书籍的计划:一是研究会成立之初必须注重翻译社会主义的名著,介绍优秀的书籍到中国;二是以丛书的形式系统地出版社会主义类书籍,计划编译甲种和乙种“社会主义丛书”;三是从长远来看要有计划地翻译和编辑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书籍,如费边社会主义和宗教社会主义等。除了社会主义类书籍外,研究会还计划将罗素、杜威等名家著作纳入出版之列,容纳吸收政治、经济、哲学等各类知识。具体出版计划,见下表。

事实上,研究会拟定的出版计划中最终只有《基尔特社会主义发凡》一书在1921年1月出版,从侧面也反映出研究会内部研究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倾向。根据瞿秋白的回忆,到1920年为止,已经翻译出版了一批社会主义著作: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及其他许多著作。正准备出版一套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丛书,其中有许多种书已经付印。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等这类学会相继成立促进了社会主义书籍在中国的传播。但相比于“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和其他进步团体出版社会主义书籍的成果来看,研究会实际出版的书目十分有限。

另外,根据现有史料,研究会成员李大钊、顾孟余、陈启修、高一涵还参加过“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以及1922年举办的马克思诞生104年周年纪念、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殉难3周年纪念等活动。从这个时期“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的活动来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的名称没有再使用,也没有见到研究会的其他活动情况,而成员中郭梦良、徐六几等人随梁启超、张东荪等人组织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研究会”,陈顾远等组织了“工团社会主义研究会”,朱谦之等组织了“无政府主义研究会”,而李大钊等人走上了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表明研究会实际上因主张不一最终发生分化。

三、研究会与中共建党的关系

研究会作为北京大学的进步组织,吸引了前来求学和游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研究会还与同时期成立的“马克斯学说研究会”有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会的成员陆续在各地建立了相类似的“社会主义研究会”,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推动了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成立,为中共诞生作了准备。

(一)促进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研究会成员研究的社会主义思潮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郭梦良、徐六几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以朱谦之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和以朱执信为代表的民生社会主义等。研究会吸引了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关注,其中就包括周恩来和毛泽东。研究会成员许德珩在《回忆“五四”运动》一文中说:“在离京前数日,天津学生会开展驱逐军阀曹锐运动,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代表团来京请愿。北京学生会要我接待天津代表团,我从这时开始认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于1919年9月30日至10月3日进京二次请愿,所以周恩来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接触到了研究会。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京时,经杨昌济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受到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影响。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停留了近半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继续与李大钊等人进行频繁地交往,与研究会成员朱谦之一起讨论过无政府主义的问题,在研究会成员的引荐下,毛泽东阅读了很多社会主义书籍。后来毛泽东在斯诺的采访中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的搜寻那时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特別深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可能与研究会成员们的接触有一定关系。

研究会的成立对于这些热衷于吸收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比较、鉴别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平台,他们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各派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者和信仰者,一部分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

(二)研究会与“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的关系。研究会与“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两个组织的成员高度重叠,成员之间也多有来往。原北大教师张申府提及张西曼组织的研究会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他本人也参加了研究会,后来在研究会的基础上才进一步成立了“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和“俄罗斯研究会”,那么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双方成员名单来看,研究会约一半的成员都参加了“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研究会与“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一定程度上是“并肩作战”和相互支援的关系。

同时,研究会与“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区别:一是组织者不同。前者是张西曼发起的;后者是李大钊组织的。二是成立时间不同。前者是1919下半年发萌,于1920年12月2日正式公开;后者是1920年3月酝酿,于1921年11月17日正式公开活动。三是成立的宗旨不同。前者主要是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研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后者是以研究马克思的学说和著述为目的,客观上为中共成立在理论上组织上奠定基础。

另外,在实际活动中,“马克斯学说研究会”还具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方向,进行了将主义教育与实践结合的尝试。第一,“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的通告和启示中将社会主义研究方法,以及阅读哪些相关书目和如何借阅图书等细节问题一一说明,并将开设的10余个研究专题详细列出,清晰地指明了将要研究的方向。第二,“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举办了如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殉难纪念大会等大型活动,吸引了更多人关注马克思主义。第三,“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对社会政治积极介入,将理论研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他们与正在进行的开滦矿工罢工、长辛店工人运动形成呼应,成立募捐会为工人运动提供经济支援。可以说,“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实践的结合。但反观研究会,成立之初就“兼容并蓄”地容纳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理论的研究。在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社会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发生分歧,不可能接受十月革命所阐明的科学方法和经验时,研究会迅速走向分化。在“马克斯学说研究会”正式活动后,没有再出现研究会的活动记载,这表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未能在研究会内部使更多人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决心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只能“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新的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三)研究会与早期党、团组织的关系。1948年,张西曼在纪念五四运动爆发29周年大会的演讲中说:“在五四运动发展过程中,同时有一个社会主义运动,如果不提到它,便不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会了解国共合作,当时组织了一個社会主义研究会,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都是会员,我负责将苏联党与群众联系的制度介绍到中国。”这说明研究会与北京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也有着密切关系。1920年9月至11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主要负责人是李大钊、邓中夏。1920年11月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负责人是张太雷。1920年12月毛泽东负责筹建了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负责人是高君宇。这些酝酿和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是研究会的成员或者又与研究会成员有密切的交往,如高君宇、邓中夏和刘仁静等。他们还创办了组织方式与研究会高度相似的“少年中国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因为会员大多在北京就参加过研究会,因此“少年中国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没有再制定具体的规约。

研究会与少年中国学会、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具有密切关系,这不可能仅仅是巧合。

综上所述,虽然研究会留下的史料较少,存在时间较短,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错综复杂的个案交往和当时人的回忆和口述中了解到研究会的历史。研究会成立于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已经由理论付诸实践的时期,成立于中国社会涌入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急需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作系统的研究,探索“中国能否实行社会主义”和中国应该实行何种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研究会的建立促进了全国各地建立起相似组织,宛如一颗颗石子投射于湖心,在进步知识分子心中引发了最初的涟漪。这涟漪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圈一圈地扩大,为建立早期党组织和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党的成立打下理论基础和人才基础。

作者刘大蓉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洪涛系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沈  阳)

猜你喜欢

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张在德 书法作品:《书李大钊语录》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论李大钊的建党精神
“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三重关系
2020年“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发文统计
李大钊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