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移动阅读知识图谱分析

2023-05-30张梦雅徐琪

河北科技图苑 2023年2期
关键词:移动阅读知识图谱图书馆

张梦雅 徐琪

摘要:以CNKI中2000-2021年与图书馆移动阅读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 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推广等热点话题,从图书馆服务与移动阅读关系、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移动阅读推广宣传等三个方面展望图书馆移动阅读发展趋势,以期为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移动阅读;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32

在“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读者的阅读行为从纸质阅读向移动阅读发展。移动阅读具有阅读场景与内容无限性、阅读方式与感官多样化的特点,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并且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图书馆作为提供阅读服务的主体及实施阅读推广的重要机构,要契合读者阅读行为的转变,实现新环境下的服务转型,探索移动阅读技术与服务的特点,了解掌握移动用户的阅读需求,阅读行为特征,分析归纳读者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本质需求是图书馆亟待总结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满足读者通过互联网、利用移动终端访问图书馆,提供移动式阅读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部分[1]。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维度研究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体系及服务方式,研究内容涉及数字阅读、图书馆服务、阅读推广等多个方面,但较为分散;研究角度涉及图书馆学、出版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学科融合性不高。因此,结合相关的定量综述方法,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该领域研究现状,既有利于厘清其发展脉络、判断研究趋势,也有利于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笔者以2001-2021年发表的与“图书馆移动阅读”相关的文献作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等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图书馆移动阅读领域内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检索,在CNKI专业检索中设定检索式为:SU =(“移动阅读” +“手机阅读”) *“图书馆”,时间限制为2001-2021年,对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相关文献,得到927篇有效文献,将其按照reforks格式导出,成为研究数据。

1.2 研究方法

在收集了以“图书馆移动阅读”等词为主题的研究。首先利用excel软件对文献外部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其次结合Citespace进行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的可视化展示,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进行探讨,展示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2 计量分析

2.1 图书馆移动阅读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相关文献的时间序列是评判该领域研究趋势与热度的参考指标。图1显示了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论文的發文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出现较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2004-2008年):该阶段发文较少,数量波动不明显,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关系、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可行性探讨等。探索阶段(2009-2015年):该阶段发文量明显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移动阅读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阅读服务的具体内容、图书馆的服务变革、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等。减速阶段(2016-2021年),2016年与2015年相比,发文量稳中有降,这一时期的移动阅读扩展到图书情报的其他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校移动阅读的应用研究、图书馆阅读推广新模式等,侧重于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2.2 主要机构

将citespasce的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时间跨度为2000-2021,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显示节点数为303,连线数为31,密度为0.011的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在该图中,节点大小代表机构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说明该机构发文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图2显示各研究机构分布较为零散,没有明显的聚类,只有个别机构间有合作关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合作等,以及同一机构内部合作,如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与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合作。除此之外,其余都呈单节点,表明机构间的合作并不紧密,还未产生稳定的研究关系。

2.3 主要作者

根据文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领域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辽宁师范大学的高春玲,共9篇。图3是作者合作情况知识图谱,其中节点数最大的研究者是高春玲,杨文建、吴漂生、王英哲等学者紧跟其后。在图谱中形成了作者合作网络,较为明显的核心作者群一个是以高春玲学者为首的作者群、一个是以杨文建为首的作者群以及以吴漂生为首的作者群。但整体来看,发文数量较多的几位学者合作较少,节点多呈现为个体,合作关系较少,表明我国图书馆在移动阅读领域学者学术合作研究沟通交流较少。

2.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要点的浓缩,共词分析的基础是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共现[2]。图4是图书馆移动阅读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节点大小代表着该关键词的频次大小,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移动阅读”“高校图书馆”外,“手机阅读”“阅读推广”出现频次较密集,“数字阅读”“读者服务”“移动阅读服务”等关键词共现密切。

运行CiteSpace,选择“cluster”,得到的共词图谱共有493个网络节点,95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8,共词网络的聚类效果较为显著;Mean Silhouette 的值为0.8797,大于临界值0.5,说明形成的聚类结果是合理的。通过采用LLR算法,共得到41个聚类,聚类名称取第一个关键词。为使图谱更直观地反映出研究内容,图5展示了排名10的聚类,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将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领域相关研究分为3大研究主题,见表1。

(1)移动图书馆。在外部环境和图书馆内部业务机制发生重大改变时,图书馆要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探索新的阅读服务模式,实现服务转型,就需要借助相关技术平台。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图书馆拓展和延伸了交互空间,移动图书馆建设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3]。从文献数量来看,2003年移动图书馆崭露头角,2010年相关研究增多,到2105年达到顶峰。研究内容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到运用典型案例探讨服务实践进展。

首先,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内容从探讨服务策略延伸到评价其服务质量,从论述移动阅读的网络技术支撑到具体的系统构建结构,研究主体从高校馆到公共馆。在早期移动图书馆的技术支持和体系构建中有学者论述了通过手机开展移动阅读的网络技术支持[4];有对未来的数字阅读器展开设想[5],阐述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设计和模块功能的实现[6]。

其次,高校图书馆在新的背景时代下,应利用移动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7]。南昌大学图书馆以实践为基础,了解读者对移动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和实际需求[8];丁枝秀对江苏省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9];龚亦农对四种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进行比较研究[10];高春玲以图书馆员视角,解读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11]。此外除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也逐步开始探索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如有学者以天津市东丽区图书馆APP平台建设为例,对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12]。

此外,通过对移动图书馆相关文献调研发现,业内学者也逐渐开始注重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研究,如在总结相关服务质量文献基础上,构建出一套评价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指标体系[13];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套移动图书馆App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14];李林华对市场运作的移动阅读APP与移动图书馆APP进行比较研究[15];刘思得以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知识服务质量为目的,研究高校移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架构[16];储昭辉应用AHP-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了一套城市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17]。

(2)移动阅读服务。

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在移动阅读时代,图书馆仍将发挥作为信息和文献平台的作用,遵循应变而变的策略,保持业务体系的动态变化和稳定发展,为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服务,实现服务转型。这一主题包括移动阅读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

具体来说是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的主要形式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18]。图书馆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升级阅读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最优化,向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资源,以此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如应用3G技术优化传统图书馆的阅读模式[19];通过微信平台开展高职院校的移动阅读服务模式[20]。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要获得用户认可,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该服务要契合读者需求,用户对移动阅读的态度和需求與在传统阅读环境中有明显的不同特点,近几年,学者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图书馆读者服务需求和使用意愿进行调研分析。如采用KANO模型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进行定量分析与归类[21];在“互联网+”环境下提出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对策等

[22]。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对移动阅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23],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建立了移动阅读应用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可拓评价模型等[24]。

(3)移动阅读推广。图书馆肩负着阅读推广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如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促使读者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是图书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移动阅读推广的主体既有公共图书馆也有高校图书馆。如李华总结了移动图书馆面向手机群体阅读推广的方法[25],李淑华提出了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26],但相关重点研究仍集中在高校开展的移动阅读服务中。

图书馆通过对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在阅读2.0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导向应完善移动阅读环境[27];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需求的改变应刺激并推动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策略的调整[28];采用结合微媒体阅读推广平台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推广资源和阅读推广活动[29]。

除了探讨移动阅读推广策略外,如何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相结合,实现更加精细的阅读,使用户的阅读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提高移动阅读推广的质量和效率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具体研究有从多维度视角下构建高校馆移动阅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30]。

2.5 研究趋势分析

突发域的可视化可以呈现某一研究领域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化的演化趋势。突发词探测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时间内激增,成为热点,被学术界关注。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做突现性检测(Citation Burst History),共得到10个突现词(见图6)。其中,突现强度最高的是“手机图书馆”,达到9.92,在2007-2013年间使用频次较多。此外,“阅读推广”也是突变强度较高的一个关键词,达到4.04,突现时间长度为5年。从突显图谱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移动阅读领域中的“阅读推广”“大数据”“互联网+”是研究热点。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地,其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发展演化与信息技术、读者行为模式变化等密切相关。由关键词突现词图谱和时区图谱可以看出,早期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主要依靠数字技术对资源与服务进行重建,大都基于理论探讨。随着数字内容的规范化与丰富化,使图书馆扩大了服务范围,深化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也呈多样化态势。如手机图书馆的出现开辟了阅读新时代,区别于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服务,随后“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兴起,将各种远程资源合理有效的组织起来,打破地域和行政格局,为读者提供一个动态优化的资源平台。

此外,高效快速传播的数据使读者需求发生改变,读者更青睐于个性化、独立的阅读学习方式,图书馆开始构造基于读者的信息服务机制,如利用各类自媒体微信、微博、论坛等向读者推荐移动式、个性化资源。这一时期,涌现了基于3G技术的移动阅读服务及信息服务模式、以微信作为平台开展移动阅读服务、调研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影响因素等研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读者需求的改变,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移动阅读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着重探索移动阅读环境下图书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环境下,学者围绕其移动阅读服务进行精细化分类,例如从读者需求出发、以馆员视角解读移动阅读服务等,强调图书馆应注重读者需求、紧跟时代拓展服务、创新服务模式等。在大数据迅猛发展时代,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依然是学者的研究重心,研究偏向于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构建创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构造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的服务体系等,探讨在新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策略,各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基于新技术、新平台的服务模式,并且进行大量实证研究。

3 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环境下,图书馆契合读者阅读行为转变,实现新环境下移动化、社交化的服务转型,发挥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优势,是当下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和重大使命。

3.1 正确认识图书馆服务与移动阅读的关系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业务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也是势在必行,图书馆服务对移动阅读也起着良性推进作用。依托移动技术,将传统的基础服务延伸至各类移动终端,是图书馆未来阅读活动的新趋势,图书馆需倡导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载体都能阅读任何内容的移动阅读5A原则[31],探索自身在移动阅读研究中的定位,建设属于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模式。

3.2 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

在正确对待图书馆与移动阅读关系的基础上,图书馆应推进多方位,契合读者需求的移动阅读服务理念。各类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技术支撑平台,移动阅读的服务机制也离不开技术体系的构建以及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因此,图书馆应当规划与设计现有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以适应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需要。在调研目标群体的阅读需求和偏好的基础上,从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各平台进行架构,然后整合数字资源,创新服务内容。

3.3 积极开展移动阅读推广宣传工作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基础业务之一,图书馆应在现有的阅读推广理论基础上,关注与重视信息技术与社交平台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如通过图书馆官方网站、官方媒体、宣传栏等展示移动阅读活动,开展相关培训讲座,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收集读者阅读需求与阅读偏好,在图书馆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结合多部门联动合作进行宣传推广。此外,对于图书馆来说,也应当专设机构负责相关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活动的筹划组织,加强相关馆员的培训工作,切实保障开展高质高效的移动阅读推广活动。

4 结语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论述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了现阶段研究热点,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是图书馆遵循应变而变的策略,保持服务体系动态变化和稳定发展的体现,其研究内容较为宽泛,研究热点与时俱进,随外部环境相应变化。

首先,从研究内容看,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并得到学者重视;从研究作者来看,作者之间相互合作关联度不高,尚未建立成熟的合作网络关系;从研究主体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从研究现状看,除“移动阅读”“图书馆”等检索词外,“移动阅读服务”“阅读推广”等具有高频词和高中心性,展现出了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研究的热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41个聚类,对主要聚类进行整合归纳据此总结出了三大研究主题,即“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推广”。最后,结合研究现状,提出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应当正确认知图书馆与移动阅读的关系,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积极开展相关移动阅读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2]唐果媛,张薇.国内外共词分析法研究的发展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2):138-145.

[3]李愈华.移动阅读与移动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研究,2015,45(1):19-22.

[4]陈素梅.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J].图书馆建设,2007(5):83-86.

[5]肖学斌.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馆杂志,2009,28(4):7-9,16.

[6]张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6,1(6):22-24.

[7]刘妍序.基于移动图书馆的高校图書馆服务新模式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4):169-171.

[8]朱金涛.浅谈4G时代移动图书馆发展趋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5):81-83.

[9]余庆,刘曾旭.南昌大学移动图书馆试运行调研[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S2):140-142.

[10]丁枝秀.江苏省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情报,2013,33(8):89-92.

[11]龚亦农.四种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比较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11):60-62.

[12]高春玲,邵长远,孙翌.我国图书馆员视角中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13(6):47-54.

[13]岳立春.全民阅读时代移动图书馆建设浅析——以天津市东丽区图书馆移动APP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S1):11-13,18.

[14]王秀香,宋姝.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4(7):19-24.

[15]赖璨,欧石燕.移动图书馆App可用性测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10):46-57.

[16]李林华.我国市场运作的移动阅读APP与移动图书馆APP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39-46.

[17]刘思得.高校移动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架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16):63-75.

[18]储昭辉,储文静,徐立祥,等.基于AHP-BP神经网络的城市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优化模型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20(10):19-27.

[19]程冰,于改红,孟连生.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演变[J].图书馆学研究,2019(15):60-67.

[20]崔颖,王宏骞,赵秀莉,等.基于3G技术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研究[J].文存阅刊,2018(1):32.

[21]陈龙,李永杰.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7):39-41.

[22]赵文军,刘耀,李超良.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需求分类及满意度提升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4):86-96.

[23]聂英,黄辉.“互联网+”环境下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4):107-110.

[24]王博雅.移动阅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9(1):86-91.

[25]王博雅,邓仲华.移动阅读服务质量测评——基于ANP-模糊综合评价法[J].图书馆论坛,2018,38(2):71-80.

[26]李华.公共图书馆面向手机群体阅读推广的方法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10):29-30,48.

[27]李淑华,吴松博.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服务的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8):156-157.

[28]何晓萍,黄龙.阅读2.0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导向研究[J].情报探索,2014(4):113-116.

[29]杨敏.5G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39(5):43-46.

[30]卢锦凤.微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S2):72-74.

[31]程秀峰,毕崇武,王雪杰.多维度视角下的高校馆移动阅读服务质量评價体系[J].图书馆论坛,2017,37(8):91-97.

[32]陶景冶著.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

作者简介:张梦雅(1994),女,硕士,巢湖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情报学。

徐琪(1993),女,硕士,巢湖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收稿日期:2022-11-25 责任编辑:张晓霞)

猜你喜欢

移动阅读知识图谱图书馆
图书馆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移动阅读初探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