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融入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2023-05-30姚国军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

摘 要: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中文专业教学领域是颇具创新性的教学改革理论和方法。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采用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三维”目标,在设置的“五类”问题上体现“四性”,切实提升了中文专业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课程思政

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學法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周如金副校长首次提出,其核心要义是“基于目标来设计问题”,通过问题体现“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导向。笔者认为,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理工科课程教学改革,还可以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查阅中国知网发现,关于中文专业教学法方面的论文有60余篇,其中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法有近20篇。舒家骅提出“问题法”,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张玉玲提出“问题意识”教学法,“把‘问题意识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实际上就是将现代文学史内容问题化,把材料中定论形式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问题形式”。张玉玲提出的“问题意识”教学法在中文专业教学领域中有初步探索和启示意义,与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有交集,但并不完全一致。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更为严密的体系设计和系统工程。在中文专业教学领域,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还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

一、三维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采用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在确立目标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本教学法的预期达成目标有三个维度,即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一)宏观目标

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观目标

培育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高度社会责任心的时代新人。

(三)微观目标

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提升学生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根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及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教学工作、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且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能力。

二、五类四性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实施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改革,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五类问题提炼。五类问题,即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拓展问题。该课程把文学与史实相结合,以五类问题带动学生立体思考,激发学生的探寻兴趣。从文学演变的脉络看,中国现代文学主要探究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鲁迅、茅盾、闻一多等人)如何通过自身的文学实践,推动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现代化变革。1948年,现代教育家杨振声就提出:“我们若没有新文学,不可能有新文化与新人生观,没有新文化与新人生观,也就不可能有个新中国。”教师通过讲述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文学事实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生深入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尝试进行文学评论写作。

实施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关键不是“提出问题”,而是“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不难,“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才难。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建设性的问题要体现四性,即科学性、思想性、思辨性、实操性。

(一)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时,力争体现科学性。对自然科学而言,研究就是对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等问题的不断解释;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研究就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百态等问题的不断解释。科学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前人不断提出问题,后人不断破解。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人,往往能引领后来者的研究方向。高校教师在实施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时,应该勇于提出体现科学性的问题,在学生心中播下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种子。

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文学,以鲁迅为旗帜的先驱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把科学思维和民主意识运用于文学创作,创作出了大量经典作品。例如,涉及鲁迅的作品教学时,笔者提出一个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在什么科学的影响下创作的作品,其中又体现了怎样的科学思维?学生对这类问题感觉比较艰深,因此需要提前查阅资料,做足准备。

(二)思想性

教师在设计重点问题时,应该融入思想性。中国现代文学是20世纪初在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新文学,肩负着“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与当今“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思想性的课程。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实施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必须突出思想性,提出的问题须饱含正能量,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和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立德树人,融情会意、培根铸魂”的教育目标。

例如,笔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作品,目的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引用鲁迅的话来“作证据”。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思考鲁迅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从而理解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鲁迅创作的小说以思想启蒙为目的,意图“唤醒世人”,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属于“沉睡的旧国民”,而狂人则是敢于向旧思想、旧制度开战的“新知识分子”。经过分析,笔者进行了总结:鲁迅有自己的中国梦,希望中国的国民能够具有新思想、新文化,希望中国在将来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如今,中国已经步入新时代,走上复兴崛起之路,鲁迅的中国梦正在变成现实。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学习鲁迅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分析作家、联系作品、对比总结等环节的学习,学生的认识逐渐得以深化,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思想观念,涵养了家国情怀。

(三)思辨性

教学是知识的传递,但不等同于知识的复制。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教师在设计难点问题时,应该结合思辨性。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有争鸣的作品进行“再争鸣”,思维碰撞往往能产生智慧的火花。赵黎明提出“症候式阅读法”,即“通过对作品内容与作家意识之间疏隔之处的寻找发微,不仅要指出文本说了什么,还要挖掘它没说什么,让空白与沉默处出来说话,进而在文本的褶皱或空白之处找到潜藏于文本深处的意识形态无意识结构”。戴勇提出“文学圈教学法”,即“任务单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延展性和思辨性,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时,要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开,并引起学生的辩论探讨”。

例如,涉及郭沫若的作品教学时,笔者提出一个需要学生思辨的问题:普通读者认为郭沫若的作品一般,而文学史专家认为郭沫若的作品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对郭沫若的“两极评价”?学者魏建说:“表面看来,‘两极评价是对郭沫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分歧。仔细考察,其实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面对身份不断变换、思想不断变换的郭沫若形象多面体,评价者只能看到有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侧面。”魏建从学术研究角度提出关于郭沫若“两极评价”的现象,而教师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提出类似问题。例如,让学生结合郭沫若作品进行课堂讨论,从而理解郭沫若“两极评价”的现象。再如,涉及张爱玲的作品教學时,笔者提出一个需要学生思辨的问题:傅雷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写得深刻,《倾城之恋》写得却很无聊,那么如何认识傅雷对张爱玲作品的“两极评价”?学生对这类思辨性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讨论相当热烈。

(四)实操性

教师在设计实践问题时,应该具备实操性。中国现代文学不仅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文学理论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因此问题应该具有实操性。葛嵩认为,“将阅读兴趣的培养直接落实在笔头上,以改变文学赏析与作品创作分离的局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具有实操性的实践问题,引导学生动笔写作或演练。例如,可以把中国现代文小说改编成戏剧剧本、微电影剧本,把中国现代戏剧演出为舞台剧,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运用于广告创意,还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另外,教师在提出实践问题时,也可以亲自为学生示范,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例如,笔者在讲解“抗战诗歌”之后,提出一个实践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所讲内容,创作一首简短的抗战诗歌。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笔者根据经典“抗战诗歌”再创作一首《高粱红时——读抗战诗有感》,率先示范并引导学生动笔创作,学生们情绪热烈,兴趣倍增。

对于任何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师所提问题的科学性、思想性、思辨性都是实操性的铺垫和准备,实操性是科学性、思想性、思辨性的综合。只有科学性、思想性、思辨性、实操性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高,进而达到“活学善用”的程度。

三、两种导向

(一)思想导向

立德树人首要的是“立德”,也就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自然融入上述的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再把课程思政内容转化为实践问题、拓展问题。通过五类问题的引领,开启课程思政的兼容模式。面对20世纪初中国的各种社会危机,当时的一大批知识青年们奋起开展文化自救、救亡图存等文学实践,通过文学创作提升国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大量的革命文学作品,为当时的工农运动提供了文学启蒙,起到重要的宣传、引领作用。学生在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能力导向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强化实践。每节课设置的实践问题要能够把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先解决基本知识,再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再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如此循序渐进,势必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起到有益作用。笔者认为,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落实在学生身上,主要是诵、讲、写三种能力,即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能够以自己的语言分析、讲解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能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能够借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手法进行再创作。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三种能力,就说明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取得了理想效果。

从课程思政的层面看,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充满“思想性”的课程;从高校社会功能的层面看,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具有“传承性”的课程;从师范专业课程层面看,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彰显“教育性”的课程。总而言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该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课程思政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而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则在实践层面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玲.“问题意识”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2]李占京.杨振声与国立清华大学的新文学教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3]赵黎明.症候式阅读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代文学文本教学的一种方法尝试[J].群文天地,2011(10).

[4]戴勇.论文学圈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2).

[5]魏建.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6]葛嵩.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序号:218);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研究与实践”(编号:234683);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编号:234719);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编号:234602)

作者简介:姚国军(1972— ),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与中国现代文学生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