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一个场景胜过抒情
2023-05-30顾红梅
顾红梅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慈母情深》,选自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片段。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亲的敬爱之情。在这个单元里,大家要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什么是“场景”?什么是“细节”?
场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①是:指戏剧、影视剧中的场面。场面,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②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细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其实,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时是杂糅在一起的,不太好区分。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细节描写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动作,可以是神态,可以是环境,一连串的细节描写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场景。今天我们重点聊场景,说说场景描写的作用,说说如何体会场景描写中蕴含的感情,说说可以怎样运用场景描写。
我们都读过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四句诗就组成了一个场景:母亲在“我”出发之前为“我”缝衣服。这个场景在古代非常常见,语句也浅显易懂,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慈母内心的不舍和牵挂,非常能代表漂泊在外的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孟郊的这首诗流传很广,直到现在也非常打动人心。
在《慈母情深》这篇文章里,作者也运用了好几处场景:
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掏钱数钱,母亲又迅速投入工作。
我们来看初到厂房时的场景: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在原来的《语文》课本里,《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段是没有的。现在的教材中,《慈母情深》变成了一篇精读课文,除了对个别句子作了调整,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这一处场景描写——“我”初到厂房时看见母亲工作场景的描写。
新加入的这段场景描写,写出了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空间非常低矮,使人感到压抑,四壁潮湿颓败,拥挤狭窄,光线阴暗,闷热如蒸笼。“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这样的环境让“我”震惊,让“我”对自己向母亲要钱买书而感到愧疚。
文章里的场景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三种: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2.渲染气氛,推动情节;3.烘托情感。
再回头细读上面这一段场景描写,每一种作用都有,更明显的一点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从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我们可以想到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非常辛苦,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不容易。这段详尽的场景描写,为我们铺开了故事的基调,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续的场景描写,“寻找母亲”也好,“母亲掏钱数钱”也好,无不体现了母亲的辛劳。
我们说写景的文章,经常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场景描写也是如此。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儿童诗。
妈妈
林 良
晚上我上床
最后一眼
看到你在忙
天亮我醒来
睁开眼睛
看到你在忙
微笑的妈妈
你天天不睡觉吗
你们瞧,几行简短的诗句,从孩子天真的视角,写出了睡前、醒来总看到妈妈在忙的场景,却能让我们体会到妈妈对孩子那深深的爱。
同学们,我们学会了读,更要学会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要能恰当地运用场景描写。假如让你写一篇作文,写出父母对你的爱,你能用上场景描写吗?
有位同学写她的爸爸早起为他做早餐。她是这么写的:
清晨,我起床上厕所,发现厨房里的灯亮了。隔着玻璃门,我看到了爸爸的身影。原来,爸爸已经起床,在厨房里为我准备早饭了。爸爸身上还穿着睡衣,头发也有几撮是翘着的。只见他非常熟练地在砧板上切着什么,时不时地转身去看锅里煮的粥。切好了。他把切好的东西放进锅里,盖上锅盖,又拿起一小把青菜。他细心地把菜叶上不太好的部分择去,拧开水龙头,把菜叶反复冲洗了好几遍,这才放心地把菜叶切成段,加进了粥锅里。粥锅上冒出了腾腾热气,把爸爸的脸蒙上了一层雾。过了一会儿,爸爸又拿起汤勺,从另一个冒着热气的小锅子里,取出了我最喜欢的白煮蛋。
你们看,这就是一段场景描写。这段话非常细致地描写了爸爸清晨起床为“我”做早饭的场景,写出了爸爸对“我”细致的爱,暖暖的爱。这样写,要比直接说“我的爸爸是个暖男,他非常非常爱我,经常早起为我做早餐”让人感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