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箍桶丘村景观基因特征识别及活化路径探究

2023-05-30王思琪王升红游嘉铭王天聪蔡耀欣谢祥财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王思琪 王升红 游嘉铭 王天聪 蔡耀欣 谢祥财

摘 要: 当前城市化背景对传统村落人文特色与地域景观的保留及延续提出了新要求。以浙江省丽水市高坪乡箍桶丘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箍桶丘村景观基因指标体系,识别村落景观基因特征,并针对基因特征提出村落活化路径。识别结果显示:村落环境特征基因为“山水村田景”的自然式村落,环境资源丰富;布局特征基因中聚落形态和街巷布局方式多样,需进一步梳理;建筑特征基因反映明清建筑与建筑平面形态特征保留较好,整体村落风貌遭受侵蚀;文化特征基因仍有延续,需继续挖掘突出。因此,对箍桶丘村活化提出四条路径:利用环境,协同资源;激活聚落,喜溢邻里;重塑立面,风貌管控;延续经典,文脉传承。

关键词: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活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3)02-0047-09

Identification and Activation Path of Landscape Gene in Zhejiang Guotongqiu Village

Wang Siqi Wang Shenghong You Jiaming Wang Tiancong Cai Yaoxin Xie Xiangcai

(College of Arts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Abstrac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Gutongqiu Village, Gaoping Township, Lishu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was research object,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have been identifi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landscape gene of the village, and then the village activation path has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s were based on the natural villages of "mountains, rivers, villages and fields", which were rich i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mong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 genes, there were various settlement forms and street layout modes, which needed to be further combed;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 gene reflected that the architectural and architectural plane featur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well protected, and the overall village style was erode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genes were not fully discovered and utilized. Therefore, four paths are proposed to activate villages: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Enhance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and make the settlement more harmonious; Rebuild the building facade and control the village style; Inherit rur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landscape genes;activation path;

1 引言

傳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同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特征和地域文化价值。然而城市化发展使得多数传统村落面临劳动力流失过大,传统技艺无人传承的“空心村”“文化失落”等一系列问题,早期的传统村落保护采用照搬式修复模式也导致村落出现“千村一面”问题,使村落人文特色缺失,传统景观基因流失。因此,挖掘传统村落景观原始特征与文化特征,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是当前村落研究的重点内容。

“景观基因”由生物学概念“基因”一词衍生而来,将生物遗传基因理念与文化景观理论相结合,是指一个景观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内在文化因子,是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因子[2-3]。美国学者泰勒在进行聚落文化空间布局规律研究时将基因的分析方法带入文化聚落研究过程,开创传统聚落景观研究新方法。2003年,中国刘沛林教授结合多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提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研究概念[2],而后将景观基因研究框架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胡最[4]结合实际案例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分类方法与面向对象的景观基因分类模式结合,提出景观基因特征解构法用于景观基因特征提取。从研究内容上看,中国的景观基因研究主要包括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5]、景观基因图谱构建与表达[6]、景观基因与地方文化认同构建[7-8]、景观基因的GIS识别与数字表达技术[9-10]几类。通过景观基因研究方法能对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11-12],利用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相结合的办法,借助原有村落的历史风貌,推动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转型发展,使传统村落往昔活力得以重现。罗泽夷[13]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挖掘修复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方法,对花园洞村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王苏宇[14]运用景观识别提取方法对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进行解析,构建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并提出景观传承与保护的策略;李伯华[15]在“城市双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聚落双修”,结合景观基因理论与景观基因识别法分析张谷英村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并由此提出张谷英村人居环境活化路径。总体而言,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进展深厚,但将景观基因特征解构法运用到村落尺度的文章大多都处于基因识别提取阶段,未对传统村落进行进一步的活化路径研究。

综合当前景观基因研究,本研究试图将景观基因理论运用于村落活化路径探索研究中,构建箍桶丘村景观基因指标体系,结合景观基因特征解构法“类别相近则合并”原则对村落特征进行细化分类,针对景观基因特征结果探究浙江箍桶丘村活化路径。通过村落景观基因研究激活箍桶丘村自我更新与持续演进,使传统村落重焕生机,摆脱消极状态。以期为后续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指导,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促进箍桶丘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

2 研究区概况

箍桶丘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高坪乡西南部,村域面积达7.7 km2,目前全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共274户。村落海拔950 m,坐落于笔架山与烟蓬山之间,夏季最高温度仅26 ℃,两山间山谷开辟形成梯田,村民通过种植高山蔬菜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村内建筑何氏宗祠始建于清宣统二年,建筑整体保留完整。选取箍桶丘村为研究对象,一是其建村历史悠久,拥有较为深远的宗族习俗和神话传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基础;二是其具有良好的周边景观资源,村落内部人文历史景观资源完好,具有活化潜力,适宜利用综合性治理手段对村落文化与区域景观进行梳理协调,从而达到活化目的。

3 景观基因特征识别与分析

3.1 景观基因识别体系构建

考虑箍桶丘村在物质景观资源及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既村内景观空间排列和思想文化都遵循一定逻辑特征规律。本研究利用景观基因识别方法从微观角度对箍桶丘村景观基因进行提取,建立箍桶丘村景观基因识别体系(表1),从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两大类景观要素对村落景观基因类别进行划分。其中,物质景观基因包括环境特征因子、村落布局因子、民居建筑因子三类,非物质文化基因包括宗族神话因子、节庆习俗因子以及传统技艺因子三类,再将箍桶丘村景观基因的属性特征细化为17项指标。通过两个景观类别的景观基因识别,获取箍桶丘村景观基因特征。

3.2 景观基因特征识别

运用识别提取景观基因方法,包括要素提取法、图案分析法、结构提取法、含义提取法,以及刘沛林教授提出的景观识别四原则: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2],识别出箍桶丘村景观基因,同时结合胡最提出的“类别相近则合并”原则[4]对识别结果进行属性特征分类分析。分析得出箍桶丘村的景观基因特征分为环境特征基因、布局特征基因、建筑特征基因以及文化特征基因四类(表1)。

3.2.1 环境特征基因

箍桶丘村坐落于笔架山与烟蓬山之间,两山自北向南环绕,形成东西坡向的山林与梯田。溪流沿两岸山谷汇聚流经村落,顺山体落差在村内形成3處小型瀑布。村落境内林地广布,连续性强,植物覆盖率高,众多鸟类昆虫在此栖息。村落辖有箍桶丘、石门塘、朝坑、圣塘、毛竹坑5个自然村,建筑依两山和溪水而建,总体呈向心状排布。梯田傍村而作,是村内主要的耕地资源,也是村内景观资源之一;同时村落内部保留有两处奇石景观和四处历史环境要素。距箍桶丘村14.6 km的石姆岩景区是箍桶丘村村民的主要旅游产业经济来源,景区为水平状典型丹霞地貌景观,其岩石姿态各异,山体秀美,箍桶丘村内可远观石姆岩作最佳取景地。整体来看,山、水、村落、梯田、景共同构成了箍桶丘村独特的“山水村田景”环境特征基因。

3.2.2 布局特征基因

布局基因特征研究主要考虑整体规划、聚落形态和街巷布局三方面。

(1)箍桶丘村的整体布局为:主街巷平行于山势等高线,串联各建筑组团;次街巷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组团内部联系紧密,组团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2)箍桶丘村内各辖村聚落呈现“分散式组团”,在聚落形态上分为“星型”布局、“阵列式”布局、“絮状”布局、“等距分布”布局四种形态(表2)。

(3)村内主街巷位于村落西部,次街巷连接村落内部的公共设施与院落空间。总体来看,其街巷布局特征主要分为屋独立分布方式、屋与其他要素相连方式、两屋相连方式(表3)。其中屋独立分布方式又可分为“田—屋—田”“坡—屋—坡”“巷—屋—巷”三种形式, “巷—屋—巷”形式可建设文化交流场所。屋与其他要素相连的方式可分为“屋—院”“屋—屋”“屋—田”三种形式。两屋相连的方式可分为“屋—院—屋”“屋—巷—屋”“屋—坡—屋”三种形式,其中“屋—院—屋”形式有可作为村民活动空间的院落,而“屋—巷—屋”可与外界广泛联系,可作为承载村落各类活动的重要空间。箍桶丘村的主街巷与次街巷交错纵横,组成“树枝状”主次巷道网,使得街巷布局形式多样,对街巷布局形式进行有效利用可以促进村民间日常交流,有利于传统村落活化。

3.2.4 文化特征基因

文化特征基因研究包括宗族神话、传统技艺和节庆习俗三方面。

宗族神话方面,箍桶丘村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宗谱、宗祠、香火堂、祖屋等宗族文化物质都被良好的保护着。据统计,箍桶丘村现有宗祠一座、香火堂两座、祖屋两座、宗谱两套共十本,其中何氏宗祠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列入了遂昌县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同时,箍桶丘村流传有七仙女与凡人相恋的浪漫神话故事。

箍桶丘村的传统技艺主要分类两类,一是曲艺,二是手工艺。曲艺指遂昌昆曲十番和遂昌茶灯戏,昆曲十番曲目主要是用昆曲曲牌,且有人声伴唱,以其演奏昆曲而独具特色,而茶灯戏是民间为祈愿平安庆吉、来年丰收的表演艺术。手工艺指纺线和造纸,箍桶丘村至今还传承着古代的纺线木机以及纺线的手艺。村民们常以自己纺的线做日常缝补,或是传统的百纳鞋。同时以苎麻造纸,可用作书画、版画、拓片等。

箍桶丘村的节庆习俗与中国绝大多数的节庆习俗具有共性也有独特性,典型代表主要是春节和端午。春节,村民们赏茶灯戏,食黄米粿。在过去,茶灯队在农村走村串队的表演,表演内容以茶叶生产和生活情景为主,现如今,茶灯表演进一步发展成为当地的春晚节目。到了端午节,村民制作当地特色长粽,寓意长长久久,团团圆圆。长粽又名“长情粽”、“分享粽”,新女婿还需送长粽至岳父母家,所送长粽越长,情谊越重。

4 箍桶丘村活化路径研究

4.1 利用环境,协同资源

基于箍桶丘村“山水村田景”的环境特征基因,本研究认为应对箍桶丘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利用,以增设旅游产业结构、改变村落环境资源利用方式,推动村落作为旅游产业主导下的活化路径探索。结合当前亲子乡村旅游和研学旅游在国家政策下的迅速发展,推出“自然探索“旅游路线,通过研究型学习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让旅游者在游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6-17]。可在观赏石姆岩山体最佳处搭建自然探索游线始发节点,连接雷打石、圣塘社殿等村内景观资源。以自然教育串联自然资源,以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教育内容,结合周边节点开展农耕体验、野趣体验、自然探索收集、村落历史了解等活动,使游客在旅途中主动感知村落环境基因特征,增强游客生态保护意识和对箍桶丘村环境基因的了解,促进村落环境基因的协同利用和活力提升。

4.2 激活聚落,喜溢邻里

交往是人类社会关系中的基本活动,可以促进场地重新焕发活力。通过对箍桶丘村布局基因特征的识别发现村内有四种聚落形态和三种街巷布局方式,这些多样的布局特征也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交流。因此,本研究认为在针对不同的聚落形态营造舒适的中心邻里空间、街巷邻里空间、宅前宅间邻里空间和组团邻里空间,为居民提供交往行为的发生场所,提高发生交往行为的可能性,是激发聚落活力的关键活化途径。可针对原有星型布局,利用景观强化向心特征,巧用场地高差提供树池座椅、预留开敞空间等,营造出高利用率的乡村中心邻里空间;针对原有絮状布局,梳理路网结构,以街巷邻里空间串联场地原有资源,活化资源;针对原有阵列式布局,设置宅前宅间邻里空间,分隔紧密排列的民居,同时通过新的公共空间使得邻里关系更为紧密。针对原有等距散布布局,利用场地视野良好的优势,设置组团邻里空间,以美丽的山间景观活化闲置场地。

4.3 重塑立面,风貌管控

通过对箍桶丘村的建筑基因特征分析,发现其建筑特征的主要问题在于新建的新式民居有悖于整体村落风貌建设,使传统建筑风格遭受侵蚀。建造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活动,更是传承文化基因、表达美好愿望和凝聚人心的过程[18]。因此,研究认为保持箍桶丘村村落环境的统一连续整体是村落形象塑造的重要活化路径。

以建筑特征基因识别的布局形式及建筑特征结果构建村落建筑“基因库”,运用在新建建筑的立面更新中。在整体风貌管控上,参考帕累托定律[19],以20%街巷作为村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采取“鼓励创新,排除差异”的原则,鼓励该類建筑在材质、颜色、风格上融入现代风格,满足游客景观现代化需求;而另外80%的基准街巷则作为风貌协调的基础背景,保留传统村落建筑基因特征。通过街区肌理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建筑本土材质及色彩控制手段,保留街巷空间多样的布局形式,完善街巷区域建设的风格一致性,使村民归属感增强,游客吸引力得以提升。

4.4 延续经典,文脉传承

通过箍桶丘村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探索,本研究认为村落文化活化路径可以以宗族神话为主要地域文化渲染村落原始文化氛围,以传统技艺和节庆习俗为村落文脉延续传承。可以设立两条文化游线:一是基于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提供情景体验式旅游服务,包括传统仪式再现与传统技艺体验,展现宗族仪式等原始村落气息,了解村落发展历史,同时结合曲艺弘扬村落传统技艺;二是村民与游客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游线,以传统技艺因子和节庆习俗因子为基底,搭建多样性村落文化空间,为村民文化需求和游客体验提供平台。村落内部强烈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是激活游憩动机、塑造地方体验的核心载体[20]。依托两条文化游线,激活三类文化特征,增强村内的凝聚力,延续村落文脉,传承历史技艺,提升游客体验感。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从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两个角度出发,总结箍桶丘村活化路径,颇具理论及实践意义。一方面,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得出箍桶丘村环境、布局、建筑和文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环境特征基因为“山水村田景”构成的自然式村落,环境资源丰富;②布局特征基因上聚落形态和街巷布局方式多样,待梳理组织;③建筑特征基因体现在明清建筑与建筑平面形态特征保留较好,整体村落风貌遭受侵蚀;④文化特征基因上宗教神话、传统技艺和节庆习俗依然延续,但有待挖掘突出。

另一方面,针对箍桶丘村景观基因特征研究,提出四条路径对箍桶丘村进行活化提升,包括:①充分利用环境特征优势,对村内外资源重新梳理整合,加以利用,结合旅游形式,锁定目标游客群体,打造“自然探索”游线;②重视村民的日常交流与文化服务,重新梳理游憩空间,保证空间基因组织形式,构建邻里空间,增进乡村活力度与归属感;③构建建筑更新基因库,对整体村落风貌及建筑风貌进行管控;④设立情景体验式游线和文化活动游线,再现传统文化氛围,提供文化传承平台,让村落文化有地可施。

综合来看,合理利用村落景观资源,树立村落整体建筑风貌,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搭建文化活动场所,有利于塑造出生态环境优良、村落特征显著、村民团结友善的传统村落,将丰富的文化体验游线贯穿其中,促进村落非物质文化基因能与物质基因更好的融合,使村落文化基因得以有形化、可视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由此,呈现一个人文特色与地域景观特征显著的传统村落,增强村落活力。

参 考 文 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2]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8.

[3]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9,29(10):1731-1736.

[4]胡最,刘沛林,邓运员,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2):1518-1524.

[5]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學,2010,30(6):810-817.

[6]胡最,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J].地理学报,2015,70(10):1592-1605.

[7]胡景强,杨立国,喻媚, 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景观基因对地方认同的建构作用——以芋头侗寨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6(6):173-176.

[8]杨立国,刘沛林,林琳.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以侗族村寨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5):593-598.

[9]胡最,刘沛林.基于GIS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J].人文地理,2008,23(6):13-16.

[10]曹帅强,贺建丹,邓运员.基于GIS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与表达——以湖南省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28(4):8-14,2.

[11]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 等.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43-148.

[12]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6(4):109-112.

[13]罗泽夷. 景观基因视角下的花园洞村文旅景观规划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

[14]王苏宇.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及其传承保护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15]李伯华,李珍,刘沛林, 等.聚落“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路径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研究,2020,39(8):1794-1806.

[16]任唤麟,马小桐.培根旅游观及其对研学旅游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8,33(9):145-150.

[17]王润,张增田.研学旅行:价值取向与问题透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6):90-95.

[18]赵曼丽.贵州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的生态策略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2):81-84.

[19]邓潇潇.“旧貌新颜”: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中现代公共建筑的风貌演绎——以西安大明宫周边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17):59-63,105.

[20]黄杰,李晓东,谢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5):119-128.

(编校:郑京津)

收稿日期:2022-08-03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水环境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及评级指标研究报告项目”(KLH20015A)。

作者简介:王思琪(1999~),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谢祥财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探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