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05-30陈媛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

陈媛

[摘 要]文章以“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为例,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原理,着重实施过程性评价,使教学效果更明显。课前,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评价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而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中不同的探究活动评价,可促进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课后通过“个人及小组总结性评价表”,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方法进行经验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高中生物学;演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5-0086-04

教学评价是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与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原理,能够让教师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行改正[1]。靳秀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评一致性”原理能最大化发挥教师的作用,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基于此,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全程嵌入过程性评价[3]。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评价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设计思路

“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是浙科版(2019年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通过图文的形式介绍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并推出群落演替的概念;通过湖底原生裸地的群落的演替过程进一步总结群落演替的过程及规律;介绍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介绍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极群落,其受到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有所不同,同时还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概念,能认识到群落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等结构特征,并能够应用进化与适应观阐述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的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但对于群落演替过程的特点学生还不太了解,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引导并总结相关规律。研究群落演替,可以为农业实践、生态保护等提供理论基础。本节课根据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围绕问题、教学目标、活动和评价目标展开教学,具体如图1所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和完成预习任务,然后填写表1。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预习目标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并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星级评定。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评价表”,精准了解学情,进而实施精准教学、精准评价,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课中活动

从“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评价表”的反馈结果来看,预习目标“分析总结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变化”“比较分析两种群落演替类型的异同点”“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未达到三星以上的人数较多,说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是有困难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着重落实这三个目标。

1.巧设情境与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玫瑰湖湿地公园在不同时间的群落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群落的概念,并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提问:玫瑰湖湿地公园未来演替的顶极群落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思考。

学生活动:通过玫瑰湖湿地公园在不同时间的群落变化,探讨群落演替的概念;带着问题探究本课知识。

评价设计:评价学生是否能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设計意图:围绕玫瑰湖湿地公园这一本地资源设置活动,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教师提问学生玫瑰湖湿地公园未来演替的顶极群落是什么,意在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课程知识。

2.开展探究活动一:探究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师活动:探究从裸岩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以及从弃耕农田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群落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群落演替过程,并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构建的群落演替过程图,小组探讨群落演替的变化过程,讨论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

评价设计:通过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群落演替过程的相关知识。①从裸岩到森林的群落演替经历了几个阶段?②为什么裸岩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和草本?③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苔藓为何能战胜地衣成为优势种?④在草本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吗?旧阶段的生物为新阶段的生物提供了怎样的基础?⑤群落演替过程中,新、旧优势种之间有无生存斗争?新、旧优势种中谁对新环境更适应?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对自然环境资源(土壤、阳光等)的利用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与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来构建群落演替的结构与功能观,能认识到生物群落是在各种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学生落实“分析总结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变化”目标,并且素养水平达到生命观念水平三和科学思维水平三。

3.开展探究活动二:探究两种群落演替类型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弃耕农田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经历的阶段比较少,以及探究活动一中的两种群落演替类型有何差异,从而促进学生理解两种群落演替的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种群落演替类型的异同点,并通过表格来完成相关知识的梳理。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内容以及探究活动一,思考总结两种群落演替类型的异同点,填写导学案中的表格,用文字等方式阐明两者的异同点。

评价设计:通过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两种群落演替。①两种群落演替的概念是什么?② 两种群落演替的异同点是什么?③火山岩、冰川泥、沙丘、火灾过后的草原和砍伐后的森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落实“比较分析两种群落演替类型的异同点”目标,使学生能说出两种群落演替的概念。通过思考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出两种群落演替的异同点,破解学习难点。通过判断,让学生学会区分两种群落演替。

4. 开展探究活动三:探究顶极群落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若不受人为干扰,玫瑰湖湿地公园的顶极群落会是什么。教师通过网络查询出当地的气候条件,让学生的推测更合理。提问:所有的群落演替都能达到森林阶段吗?是不是所有的群落演替都能朝着复杂的方向进行?引导学生理解顶极群落的含义以及形成顶极群落所需要的条件等。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的经验和预习课本知识判断顶极群落。通过探讨得出并不是所有的群落演替都能达到森林阶段,是否能达到森林阶段还要看当地的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

评价设计:通过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评价学生是否能描述顶极群落的特点。①若不受人为干扰,玫瑰湖湿地公园的顶极群落会是什么?②所有的群落演替都能达到森林阶段吗?③是不是所有的群落演替都能朝着复杂的方向进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阐明群落是动态变化且可以到达平衡状态的,而其平衡状态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以此树立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

5. 开展探究活动四:探究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有开发商想对玫瑰湖湿地公园进行开发,有的说要建别墅,有的说要建儿童游乐场,有的说要改成耕地种果树,还有的说要建生态旅游公园。请选择一种方案,说出该方案对当地群落演替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完成预习任务,回答出不同的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群落演替的,并得出结论“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要科学地对群落演替进行控制”。

评价设计:通过评价开发商的开发方案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表达与相互评价,并且能够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体现群落演替中涉及的变化发展观、动态平衡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从而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并能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6.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布置学生课后填写个人及小组总结性评价表。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学间相互交流,加深对群落演替相关知识的理解;比较课堂学习前与课堂学习后的收获。

评价设计: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相关知识的概念图,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知识归纳总结、方法总结反思等学习方法。

(三)课后总结

引导学生填写个人及小组总结性评价表,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及标准衡量学生是否“学会学习”。

评价等级说明: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中等,D为合格,E为不合格。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及小组总结性评价表”,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检验学生是否能达成学习目标,以便于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加强知识薄弱点。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在课前预习、课中活动、课后总结中设置评价环节,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课前预习评价能促进学生从预习目标出发,着重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学习;课中活动评价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后总结性评价能有效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课堂活动的设置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导入环节,学生初步树立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通过探究活动一和探究活动二,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及文字、图表等方式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用生物进化的观念解释群落演替的变化过程;通过探究活动三和探究活动四,学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思维,增强了社會责任意识,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并且认同人类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这节课的实践结果呈现: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评价达到良好以上,但是对于科学思维”中的归纳概括能力、“科学探究”中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评价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提示教师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要着重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训练。本节课对“教—学—评一致性”原理的应用,能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评价发挥应有的功能。

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即利用当地资源来构建课堂[4]。本节课围绕当地资源设置活动,而当地群落演替的变化是学生有目共睹的,所以有利于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利用当地资源讨论顶极群落、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可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本节课对“教—学—评一致性”原理的应用还应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评价表”中的预习目标无法一一落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原理时,还需不断摸索、创新,使其成为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婷.“教—学—评一致性”原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界,2022(10):92-94.

[2]  靳秀荣.基于课程标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1):18.

[3]  胡元华.落实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J].江西教育,2022(31): 69-73.

[4]  周荷静.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群落的演替”一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4(3):35-36.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学
愉快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析
高中生物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