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味忆儿时
2023-05-30周雪松
周雪松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小年”。记忆中,从这一天起,小镇的年味儿就愈发地浓郁了。集市上置办年货的人群,熙熙攘攘。大人们往往一只手拎着盛放东西的编筐,另一只手牵着非要来赶集凑热闹的孩子。不必说商贩们都拿出了极大的热情,使劲地吆喝以招揽顾客,单说此时商品的种类,也可谓是年度之最,满目琳琅,让人们开了眼界。有几种是平日里少见的:栗子和榛子分别堆成了一堆,晒干了的山蘑菇串成了串串儿;那一小车黑得发亮的大冻梨,一上午就卖掉了一大半;吉祥喜庆的春联年画小摊,一个连着一个,卖烟花爆竹的也连成一片,还有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从农村来的要被售卖的大公鸡,虽然被绑住了双脚,却仍是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
除了置办年货,更值得回忆的要算孩子们的玩乐了。男孩子们总是不怕冷的,可不管外面的冰天雪地,三五成群地走在乡村的路上,一边走一边燃放小型的鞭炮,摔炮儿、滑炮儿,一甩手就扔进了路边的雪地里。有时候,他们把筷子粗细的滑炮儿划着了之后,扔进空汽水瓶子里。只听“砰”的一声,瓶子多半没有炸裂,只见瓶口缓缓地冒出一阵阵白烟。还有的时候,他们把小鞭炮圍成一个圈,戴在雪人的脖子上,像极了一条红色的项链。然后,在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声之后,那雪人多半岿然不动,只是脖子变细了。总之,这时候的乡村小路上,到处是散落的红红的“炮仗”衣,衬着白色的积雪,真好看。
女孩子们多半足不出户,除了帮母亲做家务外,她们还会玩一种很有意思的游戏,叫“抓嘎啦哈”。“嘎啦哈”其实是猪牛羊的后腿骨上的一段关节,四个面凹凸不平,形状各异。记忆里家中有十几只“嘎拉哈”,分别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有红的,有绿的,也有素色的。它们被母亲装在红色的布口袋里,放在柜子中。到过年的时候,母亲便拿出来给姐姐们玩。她们有时像泼水一样,一捧一捧地泼出去;有时候像打桌球一般,用指头弹一个去撞另外一个;有时候又像耍杂技一样,掷起一个,再抓另外几个。反正那种种考验手和眼配合的功夫,我着实学不来,只记得大家在满炕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春节里的一天又一天。
当然,值得回忆的还有敲着堂锣走街串巷卖冰糖葫芦的人。“糖——葫芦,冰糖——葫芦”,那一声声叫卖,总是刚刚好能传到每个孩子的耳朵里。那圆滚滚的大红山楂,那金灿灿的糖衣,多么诱人啊!糖葫芦总得要慢慢地欣赏着吃。若是你匆忙地吃了,再看看身边的小伙伴,还在一个山楂接着一个山楂咬着,甚至他还在一点点地舔着糖衣,你不禁抿起还沾着甜味的嘴角,口水又快要流出来了。
转眼间,二十余年过去了。“80后”一代多半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当年的小镇和乡村都已变了模样。妇女们不用再为家人赶制新棉鞋而熬夜纳鞋底了,孩子们也不再追捧随处可见的冰糖葫芦了。倒是“嘎拉哈”真成了稀罕物,寻了好几家也找不出来。我也在灯火辉煌的城市里,忆起了儿时的春节,别是一番滋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