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资源的价值实现
2023-05-30王云平孔国庆
王云平 孔国庆
摘 要:开发利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资源的价值,一要提升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二要充分发挥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主动性,三要创新教学资源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资源;价值;实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概论”课理论性强,相对其他思政课程而言略显枯燥,仅靠教材难以实现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挖掘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辅助“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在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如何最大化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价值,是“概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红色诗词为例,探讨“概论”课教学资源的价值实现。
一、“概论”课教学资源的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概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来源和实施教学的前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课程”。在高校思政课中,“概论”课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概论”课理论性强,不能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在遵循教材这一基本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并运用辅助教学资源,助力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求,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概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有一定难度,如果“概论”课教师照本宣科、一味灌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难以提高。因此,“概论”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激情演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概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概论”课教师创设丰富的情境,恰当地把红色诗词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奥抽象的哲学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对于“概论”课而言,更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教学资源。红色诗词具有壮怀激烈的宏大气魄、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及生动深刻的史料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红色诗词谈治国理政、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如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引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引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解读伟大建党精神;引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道路自信;等等。鉴于此,“概论”课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红色诗词融入“概论”课,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情演绎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不断提升思想层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理论情感共升华的效果。
二、“概论”课教学资源价值实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概论”课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实现“概论”课教学资源的价值,要求教师精心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资源,并把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要素中,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目前的“80后”“90后”教师,虽然大部分对教学资源的功能有所认知,但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尚处于收集展示素材、罗列案例等简单粗浅层次,教学方法单一。以将红色诗词融入“概论”课为例,大多數思政课教师对红色诗词的育人功能很认可,也试图把红色诗词引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但只是简单地把红色诗词引入课程当中,并不能恰到好处地阐释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原有的知识及经验联系起来,而不只是教学资源的简单罗列或灌输。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是影响“概论”课教学资源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主体地位未受到重视
“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高校思政课堂应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平等进行交流,友好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但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大部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没有真正成为参与课堂的主体,课后很少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搜集教学资源,以阐释理论并指导具体实践。如教师在运用红色诗词进行“概论”课教学时,由于课前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了解,没有把学生的需求点与理论相结合,并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加以展示,以至于很多学生的兴趣点只落在诗词上,而不是课堂内容上。课后很少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搜集红色诗词,对于如何指导实践则更加迷茫。
(三)教师和学生存在认知差异
从认识论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认识主体对事物和事物的关系及它们的价值判断不同。思政课老中青教师认知存在差异,审视事物的价值点不同。而现在的大学生都是“00后”群体,他们个性张扬,思想观念、审美标准、价值取向具有独特性,并且获取信息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强。这种不同代际主体的认知差异,使其对教学资源价值审视的聚焦点不同,不同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学资源价值的实现程度迥异。如在把毛泽东诗词运用于“概论”课教学时,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前的“60后”“70后”教师,习惯从民族性、革命性的视角阐释红色诗词蕴含的思想,而“00后”大学生则更关注现实,比较注重自我,师生对红色诗词的思想认识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在把红色诗词作为“概论”课资源时,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红色诗词的教育功能,深入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大学生的疑惑,实现“概论”课教学目标。
三、“概论”课教学资源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要增强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必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最大限度占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并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师在“概论”课改革过程中,用教学资源丰富相关教学内容,并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认真研究教学资源,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如在“概论”课专题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认真研究红色诗词的基础上,引用红色诗词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讲解前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时,引用气势恢宏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充分的肯定;在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教案中,引用《清平乐·蒋桂战争》《念奴娇·昆仑》中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案中引用《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七律·长征》《梅岭三章》《寄语蜀中父老》《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七律·忆重庆谈判》《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中和课程内容关联的诗句,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在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教案中引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相关诗句,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第四章到第十四章的教案都根据授课内容引用不同的红色诗词,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的主动性
思政课教学资源的运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习近平强调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概论”课教师担负的使命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因此,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既要立足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鼓励学生动态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又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而盲目投学生所好,丢掉“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应牢牢把握主导权,使“概论”课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有效课程。如把红色诗词融入“概论”课时,在选材、取材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了解《西江月·秋收起义》所描绘的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诵读诗词并阐释诗词,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让学生探究诗词和理论的关系,总结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通过诗词内容了解这条道路的实现途径。这种探究式教学拓展了教学资源在“概论”课中的运用形式,用通俗的诗词阐释深奥的理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创新教学资源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变革。在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手机、电脑是“00后”大学生必备的学习和联络工具,高校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和先进媒体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各种教学平台,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模式,把教学资源融入课程,并与“概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衔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融合的内容最终进入学生头脑,转化为他们的信仰和行动。如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软件设计教学活动,上传红色诗词,鼓励学生激情诵读或通过软件在线抢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实效;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在课前播放相关诗词的视频,再入情入理地分析,运用诗词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论,综合运用探究、讨论、辩论、模拟等教学方法手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体系得以完美体现;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诵读专题课,课后开展与“概论”课相关的红色诗词实践活動,比如举办红色诗词诵读比赛、红色诗词竞答比赛、红色诗词书画展或红色诗词歌舞活动等,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深刻体会红色诗词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丰富情感、理论魅力及时代价值,并不断激励学生践行之,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8-04-12).http://
www.moe.gov.cn/srecsite/A13/moe_772/2018
04/t20180424_334099.html.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王颖,侯广斌.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1).
责编:向 新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研究”(编号:22VSZ031)
作者简介:王云平(1972— ),女,南阳农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孔国庆(1973— ),男,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