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023-05-30杨桂平
杨桂平
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方式,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科学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习惯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習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学任务之一,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一、借助图片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幼儿展示与良好生活习惯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从而促使幼儿主动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例如,针对幼儿吃饭时经常掉米粒、不爱惜粮食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粮食来之不易”活动,为幼儿准备水稻、小麦、米饭、馒头、面包、馅饼的图片,先展示水稻和小麦的图片,并对幼儿说:“我为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叫水稻,一个叫小麦。”接着,教师可以扮演水稻和小麦并以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如“大家好,我叫水稻,你们吃的米饭是由我做成的”“大家好,我叫小麦,你们吃的馒头、面包、馅饼是由我做成的”。
在介绍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粮食,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并为幼儿展示插秧、除草、施肥、收割、脱粒等劳作过程的图片,让幼儿明白水稻需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到人们的饭桌上。最后,教师可以为幼儿展示小麦的种植过程,并介绍由小麦做成的食品,让幼儿思考为什么要爱惜粮食。相比于口头教导,教师采用图片引导的方式更能启发幼儿的思考,触动幼儿的心灵,帮助幼儿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二、利用语言教学
人们的行为表现由思维观念决定,幼儿也是如此,其行为落实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意愿和动力。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观念上的引导教育,让幼儿了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作用和意义,明确良好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准则,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做到主动配合且长期坚持。同时,教师应明白这种观念的引导并不是简单的灌输教育,而是让幼儿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主动认知,进而提高行为自觉性。
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思想引导和日常的语言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寻找其中有关生活习惯的元素,并开展相关的思想引导。例如,在与讲文明、懂礼貌等内容相关的儿歌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卫生习惯培养的内容穿插进去,让幼儿明白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此外,部分绘本故事中也包含很多良好习惯的引导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让幼儿对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科学、全面的认识,以此提高他们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例如,在阅读绘本故事《丑小鸭》时,幼儿非常喜欢丑小鸭变成的美丽白天鹅,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引导,告诉幼儿白天鹅一定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以萌发幼儿追求美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总之,语言教学中包含大量有关生活观念认知和习惯培养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主动与人交往,学习各类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爱好游戏这一特点,利用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可以以幼儿习惯培养的内容为依据,设计并开展适宜的游戏活动,利用趣味性的游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也可以以各类游戏活动为依托,将习惯养成教育中需要达成的目标、落实的要求融入游戏过程,为幼儿提供更多在游戏中体验、参与、实践的机会和空间,以确保游戏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还可以选择丰富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游戏中规范幼儿的言行举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给娃娃穿衣服”游戏,让幼儿尝试给布娃娃穿衣服,借此培养幼儿自主穿衣服的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部分幼儿可能会发现同伴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醒同伴,如“你这个扣子扣错了,应该这样扣”“他是一个男娃娃,不能给他穿裙子”“现在是冬天了,要给娃娃穿厚一点”等。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仅能了解穿衣服的知识,掌握穿衣服的技能,还能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教师应当注重采用游戏这种幼儿喜欢的学习模式,不断更新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促使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体验中习得更多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规范日常行为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学前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教师应从切实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入手,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和卫生习惯抓起,全面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饮食习惯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早餐、午餐等环节,帮助幼儿养成按时吃饭、合理膳食、饭后漱口等习惯。
在作息习惯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作息安排午休时间,并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按规律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就寝、起床,让幼儿在规范作息中慢慢发展自律意识,为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助力。
在卫生习惯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劳动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大扫除”活动,组织幼儿擦拭、搬运、摆放自己的桌椅,让幼儿清扫地面的垃圾,借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
在幼儿完成自己的卫生清洁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评选、对比等方式,找出在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幼儿,适时表扬做事认真、仔细的幼儿,奖励其一朵小红花。教师还可以在班级评选“卫生小能手”“清洁小标兵”等,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倡导其他幼儿向这些幼儿学习,调动幼儿参与卫生清洁活动的积极性,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发挥表率作用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的行为,幼兒的许多习惯是在模仿过程中自然而然养成的。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非常喜欢关注和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开展家园共育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在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作用,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解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可以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开展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并积极引导幼儿做出恰当的行为,促使幼儿更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以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家园共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家访,告知家长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询问家长幼儿在家的表现,了解幼儿在生活习惯方面的不足,并与家长协商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帮助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家长座谈会,鼓励生活习惯较好的幼儿的家长积极发言,向其他家长介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和教育幼儿的方式,从而帮助更多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家长的紧密配合和幼儿的积极参与。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终身成长与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获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家园合力引导和监督幼儿,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德江县龙泉土家族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