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入“史”:古籍文献数据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3-05-30张绍俊
张绍俊
数十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文本被数字化,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古籍文献数据库,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创新,让我们进入了文献数字化时代。本文择取“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数据库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其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尚存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较为完整地体现数字化时代与课程教材改革背景下古籍文献数据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发展概况
数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如今我们已进入文献数字化时代。它以无形文献(数字化的文字、图像等)为主要载体,建立各类古籍文献数据库。相比过去传统文献时代的有形文献(如甲骨文以甲骨,金文以青铜器,古籍以竹帛、纸张等为传播载体),在文献数字化时代,使用者可依靠计算机功能,进行检索、选择、整理、分析等操作,更为便捷和高效。
古籍文献数据库是以计算机可读的字符代码形式,或以古籍文献扫描影像形式存储的数据库,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开发、应用成果。其发展大致分为早期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2年)与基本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迄今,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数据库有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经典古籍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电子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
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作为一个古籍数字化平台,收录了各种文史哲类古籍文献,其中经部28种、史部771种、子部977种、集部383种,共计2159种文献,共7.4亿字。目前,该数据库已实现互联网化、多终端适配的建设,形成PC端、微信移动端、电子程序三种版本与使用模式。它功能完备、检索迅速、阅读高效,完全可以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信息化应用载体。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高中历史备课、教学、研究性学习与命题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应用。
二、检索系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一)查考史源,答疑释惑
备课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此时若能善加利用古籍文献数据库,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讲述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时提到:“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此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表述西周分封、宗法制的重要史料与文本依据,但教材没有标明出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查其史源。在数据库输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关键词后,教师发现,史部文献中有7篇。经过判断可知,此说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鲁僖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636年。所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之说,出自春秋早期。
本课还有一例,教材提及“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并在“历史纵横”栏目中举例:“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隶制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遍。”有篇目提示,可以反过来检索篇目《周礼·地官·质人》。教师在数据库中找到此句:“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东汉郑玄注为:“人民,奴婢也。”由此可知,“质人”在西周时掌管奴隶买卖。这与书中的表述是一致的,也可溯源这段文本的史料来源。
由史料检索具体篇目,或由具体篇目反向检索、分析史料,都可加深备课过程中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与了解。利用古籍文献数据库,教师不仅查清了史料来源,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备课中遇到的史料疑难问题。
(二)整合史料,促进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史料,以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学科思维与关键能力。这种提升学生“证由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证史一致”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被称为“史料教学”。史料教学主要涵括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两个方面。古籍数据库拥有海量的史料数据,如使用得当,设计一些高质量、啟发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思维能力,可促进课堂教学,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如“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课堂导言中提到,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北宋经济与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需要寻找适切的史料,寻求突破。已知沈括为北宋人,按“时代序”中的“宋辽金”时段,搜索“奉养器服之盛”,可发现有1篇文章。该段课堂导言描述出自《梦溪笔谈》:“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根据上述材料,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在沈括看来,唐代的“富贵诗”“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即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那么,(1)除了沈括所举的《富贵曲》《蚊诗》外,你能否说出一首唐代描写“富贵家”景象的诗句?(2)沈括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唐人的“富贵诗”?背后体现了沈括怎样的历史认识?(3)根据沈括的历史认识,能否折射出北宋经济与商业发展的相关历史信息?
古籍文献数据库在梳理、排比、整合史料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史料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了较大助益,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助力研究,提升内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当代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展示手段,而且要着眼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拓展和深入,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开放空间。课程教材改革,客观上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应信息时代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方式,选择相关专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人文历史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发掘、收集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相对薄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如指导学生以“唐诗里的常见植物种类”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让学生利用数据库中文集类的《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作为研究文本的基础,选中“全唐诗”文库后,以“牡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发现140首。由此删繁就简,进行一定的归纳分析,得出“牡丹”在唐人眼中的受欢迎程度。但是牡丹是否为唐代诗人最受关注的植物之一?这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数据支撑。教师可指导学生进一步选取唐代常见植物的名称,将其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形成《全唐诗》中各种主要植物的数据分析表。结合相关诗词、文史知识为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文理结合、量化研究特色鲜明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四)提供命题,优化评价
作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任何教学都不可能回避考核,所以命题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文献数据库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为命制好的高中历史试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考查“洋务运动”知识,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现象,引入大量的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内容,如电话、电报、铁路、轮船等,这些都可作为考点。
当教师在数据库中输入“电话”这一检索词时,共获得51个结果。《清史稿·交通志三》中有关于电话的记载:“电话初名曰‘德律风’。二十五年,宣怀(盛宣怀)疏言:‘德律风创自欧、美。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徧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由此,教师可命制一道选择题:上述材料中的“德律风”指的是“西学东渐”中的什么事物?
A.电报 B.电灯 C.电话 D.电车
“德律风”是电话的旧译,即“telephone”,故本题选C。
再如,以“铁路”为检索词,可检索到《清史稿·交通志一》中有关铁路的记载:“铁路创始于英吉利,各国踵而行之。同治季年,海防议起,直督李鸿章数为执政者陈铁路之利,不果行。光绪初,英人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命鸿章禁止,因偕江督沈葆桢,檄盛宣怀等与英人议,卒以银二十八万两购回,废置不用,识者惜之。三年,有商人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八十里,是为中国自筑铁路之始。”
教师可命制这样的论述题:(1)在人类历史上,铁路建设最早发生在什么时期?发明者是谁?(2)材料提到中国人接受“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两次挫折?结合所学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内容后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学生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在对史事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是学生完成本學科课程学习后学业成就总体刻画的具体化。可见,数据库为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提供了大量材料,有助于提高命题质量和效率。
三、古籍文献数据库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再思考
在文献数据化时代,人们获取资料的方式主要是靠文献检索,而检索的前提是设置关键词。于是,关键词设置得合理与否关系重大。设置不当或不够周全,就可能遗漏重要的历史材料;所得结果繁杂,筛选费力,也会影响实际运用效率。为此,教师应掌握相应的检索技巧,合理设置关键词,以提高检索的准确度与有效性,使古籍文献数据库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一)加强教师的古籍文献专业素养
当我们借助计算机技术“穷尽”史料后,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对史料进行科学的鉴别、筛选、分析和整理。所以,教师需要有较深厚的专业基础,如目录学、文献学、史料学等基本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者的专业基础和学术功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选官制度的演变情况,应重点搜索“史部”正史中的《职官志》《选举志》;要觅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料,应把重点放在“史部”正史中的《食货志》等;要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料,应搜索“史部”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与“子部”文献;文学艺术方面,可检索“集部”文献等。较深厚的专业基础,除了可以提高检索效率外,还可避免断章取义、曲解检索结果。
(二)提升自觉运用意识,开发融合应用情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日趋普及,一向被认为是古老传统的历史学科,其学术研究的方法、手段以至形态,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今的历史学研究,不仅是收集资料的方式或手段,由于电子文献检索的推广而变得极为便捷,以往竭泽而渔、将材料一网打尽的梦想轻而易举地变为现实,而且数据库方法也渗透到逻辑分析的领域,影响到学者思维方式的改变。历史学科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对以此作为教学对象的高中历史学科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在大数据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提高包括数据库技术在内的各种信息技术的自觉运用意识,积极促进本学科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要进一步开发、拓宽古籍文献数据库与教学融合应用的情境与方式,将其与历史教学进一步有机融合,积累、总结相关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与学科教学创新服务。
(三)渗透融入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已开展多年,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与主要方向。为此,我们需要将古籍文献数据库的融合应用渗透融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借助信息化手段,跟上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新方向。上述案例突出注重史料教学的学习与运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命题评价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并内化、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的思想方法。借助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史料存储,开展对史料的深耕与运用,较好地彰显出背后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古籍文献数据库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今天我们已进入文献数据化时代,数字化文献在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浩如烟海的数字化古籍与快捷的检索服务系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全面、翔实、准确的资料,在高中历史备课、教学、研究性学习与命题评价等方面,答疑释惑、整合史料、助力研究、命题评价,较好地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以“数”入“史”,是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创新有着重要意义。高中历史教师也应顺势而为、因时而动,总结、积累相关实践案例与教学经验,将其与历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创新应用,为新时代高中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62.
[2] 杨琳.数字化古典文献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20-27.
[3] 汤勤福.数据化文献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A]//半甲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588-600.
[4] 耿元骊.三十年来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1979—2009)[A]//尹小林.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12-28.
[5] 张欣.中国古史研究中古籍、学术论著数字化的应用与思考[A]//《史学月刊》编辑部.大数据时代的史料与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1-183.
[6][7][9]教育部.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7,60.
[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4,42-43.
[12]乔治忠.历史研究电子资源运用的兴利除弊[J].史学月刊, 2015(1):5-9.
[13]李振宏.論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学[J].史学月刊,2016(11):97-113.
[14]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8(3):3-9.
(作者系上海市长征中学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