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理性认知
2023-05-30黄芳
黄芳
黄 芳: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首期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主持或主要负责“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新人文主义观下的小学融合课程开发研究”等省级教研课题。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部级优课奖,在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获一等奖。秉承“为每一个儿童生长智慧”的课程理念,将教科研种在实践的大地上,不断精进,不仅研究教材、学法、智慧学习、课程,而且深入研究人本理念下的儿童学习。追求“清简质朴”,主张“正本开元”,让教育更温情,让学生更智慧。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是影响事情结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思维方式最重要。加拿大教育改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富兰认为:“我们需要一张不同的处方,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自2003年,笔者所在学校开始研究探索数字化教学。2012年,学校获评江苏省首批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数字化探究的重点逐渐从管理转向教学,智慧学习试点班就是从此时开办的。开始,我颇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不擅长技术,自己看见的智慧教育应用不甚理想。但是责任和使命驱动着我投身智慧教育研究与实践。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探索让我大彻大悟:智慧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起点,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没有错,但如果脱离教育本质,教育就会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盲目且低效。将技术始终置于教育的完整体系中思考,促进上下贯通,左右联通,这种整体思维方式是值得倡导的;浮于表面,无视甚至背离教育的育人本质和初衷,狭隘、片面、机械地为用技术而用技术或非此即彼,这种点状思维方式是应该避免的。我认为践行智慧教育,应该从点状思维转向整体思维,科学应用信息技术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一、厘清教学与数字化的关系:智慧教育不等于技术堆砌
在数字化教学的初期,不少教师将应用信息技术本身确定为教学目标,不知不觉中错误地视技术作为本体、视教学作为用体,将大量精力放在智慧教育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营造上,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越多越好。笔者也曾整节课为技术忙得晕头转向,转身一看——技术有了,却丢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该如何摒弃这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点状思维方式,厘清教学与技术的关系,推进智慧教育,达成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呢?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整体教学目标体系中,借助信息技术促使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发生积极变化,引导学生参与适时适切的精准学习、沉浸学习、个性化学习与社会化学习活动,让他们自然、自由、自主地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只要应用恰当,就可以成为强大的教育助推器。
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设置了思考题,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花了很多时间讲题,但是不少学生再次遇到类似思考题还是不会解,思维能力几乎没有提升。敬业的教师就自己制作讲解思考题的微视频,发到家长群并作提醒:在课堂讲解后,如果还是不理解,可以再打开微视频反复观看学习。在为教师点赞的同时,笔者发现了新问题:一是教师推送微视频为不愿意动脑的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捷径——抄袭;二是以“喂养”的方式教学,依然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少学生对思考题仍旧望而却步。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效能?我尝试逆向设计教学活动:请学生当小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讲解过程拍成微视频,上传到某平台,让他们互助互学。后来,我通过微信公众号成体系地推送资源到“正本启思·小老师讲堂”,这个平台既是学生深度思维的展示平台,又是他们深度思维的学习资源库(如图1)。解释和示范本身永远不会促成真正的、持久的学习。我借助“小老师讲堂”帮助学生构建了发现和被发现的学习伙伴关系,通过平台让他们强关联、弱联系,获得学习驱動力,成为新型的学习者和授课者。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是堆砌而是被合理利用,以促使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积极改变,助力学生自主发展,达成学习目标。
2020年2月28日至3月12日,我开展五年级数学课程“蒜叶的生长”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蒜叶或根须生长情况,每天在平台上传图文。活动第8天,有学生自主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图2)。学生做实验非常认真、严谨,超出笔者预想。之后,我继续带着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究:如何让“蒜苗长得更好看”。大家通过实验探究、文献查找、专家咨询等途径,从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我通过适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想象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平台为媒介和载体,学生通过探索、交流、建构和表达,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优化教学媒体生态:传统与数字化不是非此即彼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同课题的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比研究,误以为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是互斥的,禁锢于教学形式与手段,将信息技术和教师这两种媒体对立起来。那时,我们还纠结于传统与数字化孰优孰劣,将教学效果差异简单地归因为是否应用了信息技术。在煞费苦心进行对比分析、兜兜转转之后,我恍然大悟:这样的对比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学是狭隘的,缺乏系统思维,不是师生追求的智慧教育。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有自身的生态位及作用,教学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信息技术的生态位是帮助师生完成机械、重复的任务,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展示与交互,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的生态位是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活动与情感交互。把适合机器做的事交给机器做,把适合人做的事让人做,把人机结合做得更好的事让人机一起做,这是数字时代人们该有的思维方式。如果信息技术仅能替代常规手段,那就不一定要使用技术,对于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更好的课程则坚决放弃信息技术;如果信息技术确实具有常规手段不能实现的优势,那就智慧地应用技术。信息技术和教师这两种媒体有机结合发挥组合优势,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使教育更加人性化,这就是科学且富有智慧的整体思维。
如何优化教学生态?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切地应用信息技术。课前,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布课程导学内容,如要求学生制作并分享对有关知识的已有认识、围绕某主题内容录制并分享“小老师讲堂”微课、针对某问题发表观点并交流研讨等。课前数字化导学的意义在于: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以此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等;二是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深度学习,同时反馈更便捷,呈现的资源更丰富,互动交流更充分。课上,教师可利用技术引导学生精准学习。教师跟学生面对面,以课前导学情况为原点,引导学生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思考,这样情感交流丰富,互动直接,操作容易。如有需要,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软件制作统计图,通过平板电脑及投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借助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完成随堂练习,还可利用有关技术动态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等。只有科学处理好人和信息技术的协同关系,才能有效为教学助力,为学生赋能。课后,教师可利用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的研学,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适当拓展、自主评价,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生。
按照上述理念和思路,我在六年級数学的统计课程教学中做了验证。
在课前调查环节,我让学生分享经验:统计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统计,已有哪些认识?请整理出来,并上传到平台上。
课上教学环节,我安排学生根据统计结果现场制作“安镇实验小学六(6)班男生身高情况统计图”。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和专业软件快速制作生成扇形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更智能、高效和精准,统计的思想和思维也潜移默化得以渗透。我出示本人支教的另一所学校同龄男生的身高情况,让学生“比较一下1000千米以外两个班级男生的身高情况,有什么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加以观察、研究、把握,借此渗透统计的相对思想和整体思想。这样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经验重构,增强数据意识。
在课后研学环节,我让学生阅读报纸、杂志或网络上的有关统计图的文章,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统计图所表示的意思,上传平台。我组织学生线上交流,通过多形式、多媒介的表达、研讨、思辨,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协同发力不要各自为战
“十三五”期间,我校主要依托BYOD试点班探索数字化教学。我们一度对智慧教育存在点状思维僵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应用“BYOD和全景平台”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认知。与此同时,我们往往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这两种方式对立起来。大部分教师的认知固化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不认同线上教学,自然也就不愿意研究线上教学;或者简单认为线上教学就是线下教学的补充,是新冠疫情(以下称疫情)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之策,疫情结束会完全恢复以前的常态。教师如果不改变对智慧教育的狭隘、对立、固化的点状思维认知,是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改革要求的。
实际上,“BYOD和全景平台”不是智慧教育的代名词,拥有终端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智慧学习活动。线下教学具有社会性、情感性强的特性,但存在时空受限、海量资源不能利用以及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如今的学生,从线上不仅获取信息、商品、服务,而且获取思想、朋友、价值。在交流的平等性、自主性方面,线上教学有其独特优势。我们应该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这两种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之深度融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智慧化、个性化、大众化。
疫情防控期间,我校一方面充分利用“锡慧在线”等平台的优质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校本化教学提高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尝试使用智能手机、EV软件等录制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微课,通过QQ群的“群课堂”、全景平台的“讨论”等功能与学生深度互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居家学习除了线上学习,还可以参与线下实践性、综合性、创意性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以弥补线上学习的不足。
后疫情时代,面对新接手的、两极分化严重的新班级,我决定依然采用双向深度融合的模式教学:线下主要讲解重难点;线上通过腾讯直播等平台进行补差和提优,鼓励学生互相做小老师,让他们主动建构、自主分享、深度互动。直播后如还有困难,就让学生看另外录制的点播视频(注意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空间)或录播下来的腾讯课堂课程,让他们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特别受到学业成绩欠佳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一定实效。在线下班级授课制的课堂上,一些学生很少有机会大胆地表达、展示自己。在线上相对比较小的教学环境中,我放慢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他们互相做小老师,从而让所有学生获得成就感。另外,还可以利用“班级小管家—口算练习—自由练习(或智能题库)”等类似接近于自适应的平台,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练习。这样,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特别要注意,线上教学不是线下教学的翻版与补充,两者各有优势。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双向深度融合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正在并将进一步促进教育的个性化,推动教育的深度变革。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学生用好信息技术让自身变得更强大。教育和技术的关系、技术和人的关系以及人的观念等将重新建构,这是触及人的、内在的、最核心的改变。只要牢记育人宗旨和教育本质,厘清教学与技术的关系;优化教学生态,科学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协同推进教学改革,教育就会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智慧化。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在线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无论现在还是今后它都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我们相信,混合教学是未来教学的近景,而智慧教育则是未来教学的远景,学校形态必将真正改变,教育将全面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