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创之艰难而辉煌历程

2023-05-30刘顺发

铁军·纵横 2023年1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敌后游击

刘顺发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它包括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8块抗日根据地。它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安徽、湖北三省的大部,浙江、江西、湖南、河南四省的各一部;位于江淮河汉之间,东濒黄海、东海,西至武当山脉及汉水流域,南迄浙赣线,北至陇海铁路,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20万。华中地区有长江、淮河、汉水、运河、钱塘江穿越而过;有太湖、洪泽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分布其间,河湖港汊纵横交错,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华中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工农业生产发达,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侵华日军入侵华中,妄图长期占领,国民党亦在此领域留驻几十万军队,共产党新四军深入华中,抗击日本侵略军,开辟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发展华中的重大战略任务。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经历了三个斗争阶段;开创抗日游击根据地阶段,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阶段和坚持与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阶段。本刊分三个部分逐次介绍。

第一部分:华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创建

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行动方针应该怎样?这是新四军组建后的首要问题。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致项英等电中,即已明确提出向东作战的发展方向,指出:“高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滁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这里,毛泽东不仅明确指出,新四军组建后应该向东、到战区和敌后去,而且更明确指出,应到蚌埠、滁州、合肥这些大城市之间的广大农村去。因为日本侵略军兵力不足,只能占领大城市和交通沿线,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不可能完全控制,而这些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已经溃退,政府官员大部也逃跑,地方政权土崩瓦解,广大敌后农村已成无政府状态。新四军正好趁此大好时机,深人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对于擅长于山地游击战,而没有或缺乏平原游击战争经验的新四军,要到江南平原水网地区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广大指战员在思想上是有顾虑的。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在致朱德、彭德怀等电中说:“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在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根据华北的平原游击战争经验,并针对华中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在1938年5月4日,给项英电报中指示说:“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关于能否创立根据地,指示说:“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后来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这一指示是完全正确的。5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长江局、东南分局及项英,再次指出:“根据华北经验,在目前形势下,在敌人的广大后方,即使是平原地区,亦便利于我们的游击活动与游击根据地的创立。”“在大江以南,创立一些模范的游击根据地,以建立新四军的威信,扩大新四军的影响。”同月,毛泽东在《抗目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更从理论上阐述了在平原地区创立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说:“中国有广大的土地,又有众多的抗日人民,这些都提供了平原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临时根据地的客观条件。”“依据河湖港汊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可能性,客观上说来是较之平原地带为大,仅次于山岳地带一等。”他还特别提到“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新四军组建初期,中共中央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和行动方针,就是要大胆地放手地向东、向北发展,在大江南北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在战略展开中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

新四军组建后,国民党当局规定新四军的任务是:在苏南、皖中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在这些地区构成游击网,袭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以牵制敌人。当时规定的活动范围,第一、第二支队在长江以南、芜湖以东的百余公里,第三支队则在芜湖以西的沿江一带,第四支队在皖中的淮南铁路沿线一带,这些地域不仅狭小,而且不得越境活动。

新四军行将开赴的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大部分为平原水网地带,河川湖泊纵横交错,铁道公路贯穿其间,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工农商业和文化教育均较发达。日军侵占这些地区后,其主力正沿津浦铁路北进,会攻徐州,对其占领区的中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尚未完全控制。沦陷区里国民党地方官吏纷纷逃命,地方政权土崩瓦解,盗贼纷起,汉奸孽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地方秘密组织、刚释放出狱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些进步青年、爱国民主人士,纷纷组织游击武装,奋起进行抗日保家斗争。中共江苏省委、中共安徽省工委也派出党员到一些游击队、进行工作,并掌握了部分武装。

1938年4月28日,叶挺、项英依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派出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前往苏南进行战略侦察。5月初,叶、项向全军下达命令:“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要求全军“集小胜为大胜,团结群众以游击动作进行胜利的战斗”。陈毅首先率第一支队由岩寺出发,6月4日抵达高淳,14日进入茅山一带,旋即展开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张鼎丞指挥第二支队于7月进入敌后,展开于京芜铁路和京杭国道之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谭震林率第三支队在策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之后,于7月进入皖南前线作战地区。高敬亭指挥第四支队已于4月初由立煌县流波疃向皖中开进,先后展开于舒诚、庐江、巢县、无为地区。新四军刚进入敌后时,虽然人数较少,武器较差,但指战员怀着满腔抗战热情,士气高昂,积極寻找战机,杀敌报国。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九团在巢县东南的蒋家河口设伏,袭击乘船而至的日军巢县守备队,全歼日军20余人。这是新四军挺进敌后的第一次战斗,拉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序幕。6月17日上午,粟裕率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设伏,袭击日军车队,毙伤敌土井少佐以下20余人,取得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的首战告捷,在沉闷的沦陷区炸响了一声春雷。此后,在苏南敌后,特别是在京沪铁路、京芜铁路、京杭国道两侧,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发扬近战、夜战特长,连续对日军展开夜袭、奔袭、伏击和突袭作战,6月至8月,先后取得了新丰、新塘、句容、珥陵、高资、仓头、永安桥、江宁、当涂等大小百余次战斗和小丹阳反扫荡的胜利。南京的城郊机场、雨花台畔、麒麟门外,也响起了新四军游击健儿的枪声。第一、第二支队在出击敌人时,还频繁破击铁路、公路、桥梁和敌人的通讯设施,使敌列车出轨倾覆,交通屡屡中断,破坏敌人进攻武汉的兵力机动和粮弹转运。在积极打击敌人的同时,创建根据地的工作随之展开。1938年7月,成立了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抗敌总会,同月,中共苏南工作委员会成立。8月,当涂县抗战动员委员会、宣城县水阳抗战动员委员会及江(宁)溧(水)句(容)三县抗敌自卫委员会也相继成立。9月底,傅秋涛率第一团调回皖南,第六团进入苏南镇句地区归第一支队指挥。9月起,第一、第二支队积极依靠群众,灵活机动地袭击敌人,又先后进行了天王寺、禄口、白兔镇等一系列胜利的战斗。

在皖南前线,新四军第三支队的作战区域,是长江交通的重要侧翼。1938年10月,第三支队接受与国民党军协防青弋江的任务,以机动防御方式与敌周旋,先后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毙伤日军300余人。12月,第三支队调至铜陵、繁昌沿江地区,执行游击防御任务,配合友军作战,1939年1月,第二支队第三团由苏南调到皖南归军部直接指挥,与第一、第五团并肩战斗。

在江北,新四军第四支队为了配合徐州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挺进到淮南铁路巢县至裕溪口段出击敌人。徐州失守后,为牵制日军西进,执行保卫武汉任务,第四支队主力大部转移到安(庆)合(肥)公路、六(安)合(肥)公路两侧抗击敌人。6至10月,第四支队以伏击、奇袭战术,在安合公路大小关、范家岗、棋盘岭、铁铺岭,六合公路三十里岗,无为以东运漕等地对日军连续作战数十次,毙伤日军1000余名,俘敌10名,毁敌军车15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戰场作战。在此期间,第四支队还剿灭土匪数股,为民除害,并协同中共皖中工委建立党组织,组织自卫武装,建立抗敌协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从而迅速打开了皖中敌后的抗战局面。当年9月,第四支队第八团进入淮南铁路以东的肥东、全椒一带,与中共皖中地方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在皖东敌后也燃起了游击战争的烽火。

在豫皖苏边区,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徐州失陷后,即组织起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先遣大队等抗日游击武装。1938年9月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周恩来、叶剑英根据日军已进至武汉,豫东、皖北大片地区沦为敌后的情况,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抗日武装斗争的重心移向豫东,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为此,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开创豫皖苏边根据地,便将竹沟教导队毕业的部分学员,由八路军从临汾旅派来的部分干部,以及当地招收的新兵共370余人,组成游击支队,由彭雪枫率领,于9月30日从确山竹沟镇誓师出征,向豫东敌后挺进。10月11日,抵达西华县杜岗镇,与原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一部,及由萧望东率领先期到达的先遣大队会师,并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游击支队成立不久,在西华以东地区东渡黄河,挺进敌后。10月26日,游击支队进驻河南淮阳东北的窦楼。27日晨,驻淮阳东北戴集日军百余骑兵向游击支队进攻,。游击支队将其击溃,毙伤日军林津少尉等10余人。这是游击支队进入敌后的第一次战斗,振奋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情绪和信心。

1938年,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连续进行了大小战斗280余次,毙伤日伪军3200余人,俘虏600余人,击毁敌汽车180余辆,颠覆火车两列,毁桥梁90余座。严重地威胁了敌人的交通线和指挥中心,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敌后军民的胜利信心。新四军经过半年多时间,在十分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在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支持下,打开了苏南、皖中的抗战局面,胜利地策应与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一、苏南(江苏省长江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6月中旬、7月下旬,陈毅、张鼎丞相继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到苏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以分散对集中,以伏击、袭击、近战、夜战等游击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迅速打开敌后抗战局面。逐步把敌人占领控制的地区变成为新四军控制的地区,先后在镇丹、金句、江句、句北、横山、小丹阳、江溧句和宣城、高淳等茅山地区建立了十多块游击基地,拥有人口近40万。到1938年12月,共对日伪军作战234次,歼日伪军3252人,其中俘日军36人,日军被牵制在苏南的兵力达5万人以上。进入1939年,经过奔袭官陡门、延陵敌据点以及水阳、贺甲战斗等,积极地打击日军,巩固了原有阵地,进一步扩大了活动范围,使茅山抗日游击基地连成一片。到1939年下半年,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管辖的人口已增加到140万。在丹北地区(指长江以南、沪宁铁路以北、锡澄公路以西地区,包括扬中全部、丹阳、丹徒、武进、江阴、无锡等县市部分地区),1938年9月中旬陈毅将管文蔚丹阳抗日自卫总团整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挺纵进驻扬中后,打通了苏南与苏北的又一便捷通道。1939年底,“挺纵”主力北渡后,第二团返回江南。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开辟了丹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路地区(指京沪铁路锡沪段以北、锡澄公路以东和原苏嘉公路以东,包括吴县、常熟、太仓、吴江、昆山、沙洲全境和无锡、江阴大部分以及上海近郊),新四军叶飞率第六团于1939年5月1日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向东路地区发展,在中共江苏地方组织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澄锡虞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太涌地区(太湖、涌湖之间,宜兴、武进、无锡三县的边区),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皖区党委和中共太涌工委领导下,太湖抗日游击队、太湖人民抗日义勇军、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新四军独立二团,先后团结群众,积极打击日伪军,反击反共顽固派,开辟了太涌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统一了苏南地区两个支队及地方武装的指挥。与此同时,在第一、第二支队活动的地区建立了苏南、苏皖、苏北3个特委,14个县(工)委。12月,成立了中共苏皖区委,这标志着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一年半来,创建的茅山、丹北、苏南东路的苏常太与澄锡虞,和太涌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了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二、皖中(安徽中部)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皖中地区即安徽省长江以北的无为、巢县、庐江、舒诚、桐城等地区。1937年11月,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成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皖中地区的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4月初,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成立,对安徽长江以北地区及大别山区党组织进行了调整,中共皖中工委改为中共舒诚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建立了无为县委、庐江工委、桐城工委、舒诚县委,各地组建了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9年2月,以中共舒诚中心县委为基础,成立中共舒无地方委员会,继续领导舒诚、无为、巢县、庐江、桐城等县,大力发展壮大抗日武装。1938年春,高敬亭率新四军第四支队向安徽敌后挺进,4月,展开于舒诚、庐江、无为、巢县之间。5月12日第四支队九团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设伏,消灭出城抢掠的日军一个小队,歼敌10余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皖中敌后人民抗日斗爭的胜利信心。同年8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将各县中共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第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1939年1月,在原第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基础上,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中共舒芜地委配合下,先后开辟了巢无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县)含(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接着开辟了桐(城)庐(江)无(为)边区抗日游击区,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建成。

三、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皖东地区指的是安徽东部、江苏西部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包括江淮之间的滁县、蚌埠、合肥、巢县、江浦、和县、含山、全椒、凤阳、定远、嘉山、盱眙、来安、扬州、六合、仪征等县。1938年4月,长江局决定建立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彭康任书记,统一领导安徽江北地区党的工作,动员和组织共产党员和知识青年参加安徽省动员委员会和其40多个工作团,分赴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许多抗日游击队先后兴起,就地开展抗日斗争。诸多种活动皆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为主的人民武装开创皖东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8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蒋家河口首战告捷之后,按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第四支队第八团首先挺进皖东,8月,周骏鸣率第八团从皖中的西汤池等地出发,9月越过淮南铁路进入津浦铁路西的滁县、巢北、含山、全椒、肥东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已在8月成立的中共皖东工委,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原局后,皖东工委便隶属于中原局领导。皖东工委在新四军第四支队配合下,开展党的工作。到1939年4月,在巢县、含山、和县、全椒、定远、凤阳、滁县、合肥等地建立了中共组织,发展党员800余名。还陆续建立了工农商妇等各界抗敌协会,发展的会员1.5万余人。打下了开创皖东地区的工作基础。

1939年1月,第四支队决定以梁从学、汪少川等为领导组建了淮南抗日游击纵队。不久,以郑抱真为首的寿(县)合(肥)游击支队并人淮南抗日游击纵队,郑抱真任司令员,梁从学任副司令员,汪少川任政治委员。2月,第四支队第七团和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相继进入淮南路东侧的肥东青龙厂和下塘集等地,打击日伪军,发动民众抗日救亡。3月,第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率支队司政机关和特务营进抵青龙厂和定远吴家圩一带,6月初,第四支队第九团和高敬亭率领的支队教导大队等部陆续到达青龙厂。至此,第四支队全部进入皖东津浦路西地区,与中共地方组织配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2月18日,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到达第八团驻地梁园镇,此后,第八团的行动由张云逸直接指挥。4月24日,中共中央给东南局、中原局并第八团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明确指出:目前我党我军在皖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要迅速扩大和巩固我军,成为在皖东的武装主力;积极向东向北发展,建立根据地。4月下旬,中原局决定将中共皖东工委改为中共苏皖省委,仍由刘顺元任书记。省委组建了津浦路东临时前敌委员会,方毅任书记。7月,省委决定成立津浦路东工委,李世农任书记。李率第八团第三营和部分民运干部再次进入路东地区,开展党的统战工作和发动群众。

经叶挺、项英报请中共中央批准,1939年5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县东汤池成立,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任指挥,军参谋处长赖传珠任参谋长,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兼任政治部主任。7月,以第四支队的部分部队组建第五支队。在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盱眙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11月,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进驻皖东,直接领导了皖东地区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1940年1月,中原局决定撤销中共苏皖省委,分别成立中共津浦路东省委、中共津浦路西省委。4月和8月,具备地方政权性质的路东联防办事处、路西联防办事处先后成立。至此,皖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但因为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抗日民主政权,其性质依然是抗日游击根据地。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敌后游击
β−-Decay Half-Lives for Waiting Point Nuclei Around N= 126∗
《游击英雄》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游击专家”罗炳辉的指挥艺术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