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预测”教学策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2023-05-30李倪娜胡小爽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蝌蚪小女孩预测

李倪娜 胡小爽

导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因知识量的匮乏、阅读能力的不足、阅读经验的缺失,无法揣测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导致不能准确理解文义,更不能推断作品的言外之意,开展想象创编的延伸活动。“预测”教学策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探析通过这一策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因为好奇心强烈、情感旺盛、注意力不集中、探究欲浓厚等年龄特征,在阅读文章时容易产生一定的学习热情,但持续度不足,且因为知识、经验、能力的相对欠缺,很多时候不能正确感知文章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头脑中没有对文章结构的认知,读到具体部分,不能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拆解;二是对文章内涵欠缺深度理解,只能认识到表层含义;三是阅读学习相对死板呆滞,当阅读题目稍加更换便无从回答。针对这三个问题,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课堂气氛低迷、学习欲望较弱、解剖思路跑偏、阅读思维局限的问题时有发生,亟待一个能迅速改善这一问题的教学策略。

二、“预测”教学策略的内涵及作用

“预测”教学策略,指的是不提供恒定的答案,在答案揭晓之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悬念,通过图画暗示(艺术表征)、角色扮演、生活联系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推测故事情节、归纳作品思路、推断作品意图,最后将自身的情感理解和作品的情感方向进行对比,升华阅读效果。

这一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课堂。小学语文课堂强调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对学生自主探索意愿和能力的要求颇高,尤其适合以问题引导的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因此,将“预测”教学策略运用于阅读课程中,有助于学生产生揣测作者意图的意识,这种意识能帮助他们知晓文章结构的存在,进而学会拆分自然段;学会“咬文嚼字”,对炼字(一种语文技巧,即专门对词汇进行锤炼,通过反复比较创作出最符合意境、最优美、最准确的描述性词汇),通过反复对比不同的描述来体会作者的语气,从而推测其思想感情;凭借联想各种情节走向,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对作品产生深度理解。

实践表明,这种教学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作品内涵的积极性,改善以往语文阅读课堂死气沉沉、刻板教条、思维无法延伸的弊端,尤其和各种各样带有情感因素的延伸活动结合起来,更能提升实际阅读效果。

三、“预测”教学策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图画暗示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出众,在某个时期对图画的敏感程度甚至超过文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会配备图画,这些图画以镶嵌式、环绕式、左右对称式、中心围绕式、不规则式等各种样式和文字进行搭配,以精准匹配文义,能给枯燥的文字带来不一样的生机,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具有“绘本属性”。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故事书,由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一个故事。在课文中,插画往往作为文字描述的一种填充、互文和补白,共同完成作品的叙事功能。

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属性,合理融入“预测”教学策略。以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为例,二年级小学生只有小学一年的字词积累,看到比较长篇的文字容易望而却步,这篇课文作为教材的开端,容易让他们产生恐惧、厌倦的心理。此时,运用问题科学引导便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文一共有三页,首页在下方配有一张图片,后两页在右上角配有一张图片,可以据此进行以下提问。

师:同学们,三张图片里分别有哪些主人公呢?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都有两种动物在对话。第一张图是小蝌蚪和鲤鱼,第二张图是小蝌蚪和乌龟,第三张图是小青蛙和大青蛙。(有些学生不能认识全部动物,正好可以引起其阅读好奇心。)

师:咦,前两张图片的小蝌蚪哪里去了呢?看过绘本的同学应该知道,同一个故事中的画一般是连续的,怎么最后一张图主人公消失了呢?(提出作品核心预测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生:主人公被“吃”了;主人公消失了;主人公会“变身”;主人公没有出现;它们在谈论主人公,主人公不必现身……(通过不同的预测,各抒己见。)

师:那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是在讲什么?几张图画里它们在说什么?(引出故事核心框架,让学生带着对作品结构的疑问开启阅读。)

生:小蝌蚪好像在寻找什么;在“认亲”;在找朋友;在旅行;在玩耍;丢了一件东西,在搜索的路上……(大多数学生能通过阅读图片,推测出文章内容,能初步感受图片的叙事性,个别学生虽然答案与故事不同却彰显出彩的想象力。)

经过如上问题引导,学生对“小蝌蚪是什么”“小蝌蚪在干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另外一种动物”“小蝌蚪为什么要这么做”等问题产生了异常强烈的探究欲望,阅读时头脑中会产生插图画面,启发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对比自己的联想和故事描述之间的异同,产生更深刻的阅读印象。通过阅读课文,学生的预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饋,有重合,有反差,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学生能否猜测准确,教师都要从不同视角出发,给予一定的鼓励,因为不同学生的能力偏向有所差异。

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蝌蚪找妈妈》绘本,为文字配上不同的插图。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寄寓了对文章各异的看法,充分展现了独立阅读思维,如细化了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体现了时间在动物身上留下的蛛丝马迹(逐渐长脚、变大);对小蝌蚪进行“拟人化”处理,赋予了失落、激动、惊喜等神情,为后续学习修辞作铺垫;对文中描述的“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进行细致作画,更深刻地体会“炼字”的奥妙。这个过程实则是“艺术表征”,即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内心的看法,小学作文便是一种典型的表征方式。表征是检验“预测”教学成效的最佳方式,通过图画创作,教师能发现学生在细节处对文字的掌握程度和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最后,进行“再预测”,让学生两人一组互换作品加以赏析,点评的学生对被点评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展现了阅读者的观察与发现;被点评的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请点评的学生猜测,这些悬念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意和巧思。通过预测连接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学生在不同视点的转换中懂得了站在作者角度分析阅读问题,平时遇到阅读难题时便会自动代入创作思维,推测作者写作背景、情感、意图等。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很少有教师将其与“预测”策略相融合,其实两者的兼容性颇高,因为具有一样的内核,即情感性:前者旨在通过代入特定的人物模拟角色心境,后者旨在通过推断剧情发展体会作者感情。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是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文章对部分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过长,难以激发其阅读欲望。部分学生在翻阅课文时,喜欢先阅读图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转劣势为优势,通过拆分不同的自然段,让学生进行生动表演。首先,让学生针对课文的两张图片,进行模仿表演。

师:同学们,谁来描述一下课文中的两张图片?你预测画面中的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第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在冰天雪地里行走,她整张脸很疲惫,可能很饿了,还很冷;第二张图片小女孩点燃了一根火柴,浮现出她和她亲人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通过声音表演或肢体表演的形式,为我们模仿一下这两张图片的主人公情态吧!

学生通过富有激情的朗读方式和调动肢体语言的表演方式,对图画进行复刻。这是在他们没有阅读文章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通过表演来表现预测的形式。有的学生用低沉、充满磁性的语调嘟囔:“今天又没有吃到食物,饥肠辘辘的我走在街上,哪个好心人可以收留我?”有的学生用身体的颤抖、细腻的微表情、望着天空的动作表现小女孩的寒冷、无助、渴望寻求希望的心理。学生们通过不同感官的预测方式,再次实现了“表征”,且大多数与课文内核高度契合,印证了其丰富细腻的内心。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猜想角色行为背后心理动机的热情,才能将“预测”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可以进行适当停顿。例如,在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被烤鹅的味道吸引时,立即进行表演活动和预测策略的融合。

师:你们觉得小女孩怎么样?

生:很可怜!

师:想不想帮助她?

生:想!

师:请同学们分别表演一下后面可能发生的情节,以及你们想要的情节吧!

利用学生对小女孩的同理心、同情心充分调动其阅读欲望和探究热情,在设置预测问题时有一个巧思,便是做出根据文章走向设计的预测和自我预测,通过有意识地区分,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教师要这样设置问题?针对后者,他们通过比较活泼的表演方式(采用高昂的语调、夸张的描述、奔放的神态演绎小女孩可能受到了富人或好心人的帮助,她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和课文中的插画形象判若两人)表现了内心深处对小女孩寄寓的美好祝福;针对前者,他们领会了教师的深意,猜想到后期小女孩的结局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采用内敛的表演方式(用低沉的嗓音乞讨觅食,用渴望的眼神表达对生活的盼望,用动作幅度不大的肢体表现人物饥寒交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比课文插图中小女孩的状态更低迷)。通过这一预测,他们对后续情节的观察和探索意愿更浓烈。

读到小女孩点亮第一根火柴时,进行二次预测和表演的结合。

师:小女孩点亮了火柴,大家觉得她的愿望可以实现吗?

生:可以,因为这是个童话;不行,因为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

师:没有关系,我们用表演绘声绘色地演绎出自己的想象吧!也许你的愿望就能成真呢,就像小女孩的火柴一样!

用充满温情和亲和力的语言营造温馨柔软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对小女孩的期盼演绎自己对后续情节的看法,这个看法的不同实则体会了学生性格、观念、成长背景的不同。有的学生用欢欣的姿态想象小女孩得到了烤鹅、苹果、梅子、圣诞树……有的学生用失落的神态演绎小女孩的心愿落空后的黯然失色。但无论哪一种表演模式,都体现了学生内心的善良愿望,和小学阅读教学的美育、德育和情感教育目标相一致。

最后,小女孩在点燃最后一根火柴,看到奶奶时,让学生预测后面发生的故事。有的学生扮演小女孩的奶奶,有的学生扮演小女孩的家人,他们都在迎接小女孩的到来……有的学生想象小女孩虽然没能如愿以偿地见到亲人,却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而越来越多学生愿意扮演帮助小女孩的好心人。

由此,个人表演向集体表演延伸。学生的情感由个人感情升华为集体感情、社会感情,充分体会到安徒生想要传达的人文关怀。当他们看见结局小女孩去世时,无一不难过异常,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激发。需要注意的是,“预测”的相悖也是一种常规现象,是一種“反向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真实情节和推测情节之间的强烈对比,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纷纷以绘本、戏剧或作文的形式,以自己的方式创作《新·卖火柴的小女孩》,作品饱含深情,学生的学习也从客体预测升华为主体自主创作,完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预测循环链。

(三)生活联系

语文阅读课文来源于学生最真切的生活,“预测”教学所倡导的推断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包括在个人生活经验和客观故事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

以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这是作者在田园看见梅子、菜花、田野、蜻蜓、蝴蝶随性而写的一首诗歌。此时,便可以通过预测迁移学生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你们有去过田园吗?

生:(有的去过,有的没有去过。)

师:你见过诗歌里描述的这些景物吗?能向同学们描绘一下它的特点吗?(调动学生具体的、私人的生活经历。)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描绘。)

师: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推测一下在诗人描绘的情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态。

生:(通读整首诗,进行合理想象。)

师:小诗人们,选择你最擅长或喜欢的一种方式,进行推测吧!可以通过创作绘本、写作文、创编诗歌、情境表演、口头讲述、手工制作等各种各样的形式。(留下课堂和家庭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预测表征时间。)

学生制作了绘本《我的田园杂兴》,描绘了诗人范成大在诗歌中探访美景的绮丽意境;书写了小作文《田园里有什么》,加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了更多景物,如青蛙、荷花、牡丹、银杏、水草、雨天、晴日、杨柳……更懂得诗歌“意象”的重要性;创编了属于自己的田园季节诗歌,对韵脚、韵律、意境、情感等把握更准确;通过表演诗人赋闲在家,和友人为伴欣赏美景的场景,更与创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产生共情;通过简洁明快的文字描绘和季节道具的简易制作,对诗歌中出现的各种场景进行认知,更知晓意境、意象、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诗歌具体场景和诗人情感的生动预测,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进而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学会创作,在阅读中学会迁移情感,将生活中类似感情和作者感情之间尝试联系、比对,从情感角度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活动,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结构、写作方式和创作方式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笔者通过具体的课文案例,探析“预测”教学策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希望学生通过感性猜想和理性推理,实现阅读能力的跃升,懂得运用图画暗示、戏剧表演、生活经验进行情感表征。

猜你喜欢

小蝌蚪小女孩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小蝌蚪
小蝌蚪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