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州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

2023-05-30周萍

雨露风 2023年3期
关键词:韵脚特征词青州

谣,馀招切,音遥。与?同。谣歌也。《尔雅·释乐》中有“徒歌谓之谣”之说。最早对“谣”与“歌”作出明确区分的是《毛传》中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而后韩诗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1]可见,“歌”和“谣”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歌受到音乐的制约,有比较稳定的曲式结构,歌词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章法与格局;民谣大都没有固定的曲调,唱法自由而近于朗诵,多为较短的一段体式。”[2]青州民间歌谣属于地方民谣的一种,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及唱腔,多采用念诵的口头表达形式,常以三言式起兴,大多数篇幅都较短。

“青州,海岱之间一名郡也。”[3]青州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作为古“九州”之一,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青州民间歌谣便植根于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沃土之上。青州民间歌谣是青州当地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一种以青州方言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创作和传诵离不开该地方言特有的韵律表达与词汇运用。本文以搜集到的325首青州民间歌谣为语料,从两个方面分析其语言特点:一是韵律表达追求和谐统一,一韵到底为主,换韵相押为辅;二是词汇运用则力求质朴自然,善用重叠词和方言特征词。

一、韵律以一韵到底为主,换韵相押为辅

青州民间歌谣中的韵律表达一般可分为一韵到底、换韵相押、不押韵三种类型。笔者考察了所收集到的325首青州民间歌谣,其中一韵到底共有156首,占48%,换韵相押145首,占45%,不押韵仅有24首,占7%。

一韵到底是指整首歌谣从头到尾只押一个韵辙的押韵方式,如:

老嬷嬷,拾豆楂,老毛猴儿来了不怕它。老嬷嬷,拾瓦碴,劈头砸了个大疙瘩。《老嬷嬷》

該首歌谣便采用了一韵到底的韵律表达,韵脚字“嬷、楂、它、碴、瘩”押a韵,均属十三辙中的“发花”辙,节奏欢快明亮,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嬷嬷捡拾豆楂、瓦碴的美好画面跃然纸上。

换韵相押是指在歌谣中有规律地更换不同韵辙的押韵方式,如:

老觅汉,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又去学编席,编席编不紧,再去学磨粉。磨粉磨不细,又去学唱戏,学戏不入调,最后学抬轿,抬轿走得慢,只有吃白饭。《老觅汉》

该首歌谣先后更换了四种不同的韵辙,其中首句的“汉、毯”和尾句的“慢、饭”押an韵,属“言前”辙;“齐、席、细、戏”四个韵脚字押i韵,属“一七”辙;韵脚字“紧、粉”和“调、轿”分别属于“人辰”辙和“遥条”辙。采用换韵相押的方式使得歌谣呈现的画面随着韵辙的更迭自由切换,由织毛毯、编席、磨粉、唱戏、抬轿到吃白饭,将一个吊儿郎当、好吃懒做的老觅汉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不押韵是指歌谣中每句结尾的字都属不同的韵辙,如:

一个东西,囫囵吞人,肚子说话。《屋》

金枝无根,开花结果,不结叶子。《黄蔓子》

以上两首歌谣中的韵脚字均不相押。歌谣《屋》中的三个韵脚字分别押i韵、en韵以及a韵,分别属一七辙、人辰辙以及发花辙;歌谣《黄蔓子》中的三个韵脚字分别押en韵、uo韵以及i韵,分属人辰辙、坡梭辙以及一七辙。

一韵到底的押韵方式在青州民间歌谣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青州民间歌谣均是当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即兴而作、有感而发,而一韵到底的押韵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创作者追求和谐统一的现实需求;二是青州民间歌谣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分,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一韵到底的民间歌谣韵脚简单,韵律单一,便于民间歌谣的听记与传诵。

笔者通过对采用单一韵脚的156首歌谣十三辙[4]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进一步得出采用一韵到底的青州民间歌谣中最为常用、不经常使用甚至不使用的韵辙(如表1)。

不难看出,一韵到底的青州民间歌谣大多使用“言前、发花、江阳”三种韵辙来实现当地歌谣韵律的表达,而“姑苏、灰堆、人辰”三种韵辙使用量相对较少,“乜斜”韵甚至没有用例。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言前、发花、江阳”三辙中的韵腹均为低元音韵母a,而低元音韵母在发音时嘴巴开口度较大,声音也较响亮,便于民间歌谣的口耳相传,与此相反,“姑苏、灰堆、人辰、乜斜”四辙发音时嘴巴开口度相对较小,声音听起来不够洪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青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以北方方言为载体的民间歌谣在创作时不免受到该地人民豪爽豁达性格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青州民间歌谣十分注重韵律的和谐统一,一韵到底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发花、言前、江阳”三辙使用最为广泛。除此之外,青州民间歌谣也十分讲究韵律的抑扬顿挫,通过更换不同韵辙的方式推动歌谣中情节的发展以及画面的切换,从而使得韵律表达更富有节奏感。值得注意的是,青州民间歌谣存在少数歌谣不押韵的情况,这是由于青州民间歌谣在创作时并不像传统诗歌那样有着严格的用韵要求,当地老百姓在自发创作时难免受自身情感表达的诉求而忽略韵律的和谐。

二、词汇善用重叠词和方言特征词

青州民间歌谣是以青州方言为载体的,由当地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自发创作的口头艺术,故歌谣里含有大量当地特有的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汇的运用使得青州民间歌谣表达得更加质朴自然。

(一)重叠词运用范围广,类型多样

青州民间歌谣大量使用重叠词,几乎每首歌谣都能见到不同形式的重叠词的身影。重叠词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可以使青州民间歌谣传唱起来更加生动悦耳,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州民间歌谣更具当地亲昵、欢快、活泼的感情色彩。

小花猫,咪唔唔,眼睛一闭打呼噜,胡子一竖逮老鼠,家家串,户户去,客人来了它陪着,你也爱,我也留,咪唔咪唔它要走。《小花猫》

小宝宝,摇铃铛,叮呤叮,到集上。东瞧瞧,西望望,买上小鱼熬鱼汤。鱼汤美,鱼汤香,爷爷奶奶先品尝。爸爸夸,妈妈奖.宝宝心里喜洋洋。《小宝宝》

青州民间歌谣中的重叠词,从词性构成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拟声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方位词五种类型;从构成方式角度来看,主要可分为AA式、AAA式、ABB式、AAB式、ABA式、ABAB式、AABB式、AABC式、ABCC式九种类型。

咯咯咯,嘎嘎嘎,姥娘待吃鲜黄瓜……《咯咯咯》

烟袋杆,焦绿绿,姥娘叫俺看戏的,什么戏?梆子腔。呜嘟嘟,吭琅琅。《烟袋杆》

小巴狗,戴铃铛,嘎楞嘎楞到集上,待吃桃,桃有毛,待吃杏,杏又酸,待吃柿子上南山。《小巴狗》

拟声词的重叠在青州民间歌谣的AA式、AAA式、AAB式以及ABAB式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拟声词既包括日常生活中动物发出的叫声,如“咯咯咯”和“嘎嘎嘎”分别形容鸡的打鸣声和鸭子的叫声;也包括当地传统戏文、曲艺在伴奏或演唱时产生的声音,如“呜嘟嘟”和“ 吭琅琅”分别形容唢呐和咣咣子演奏时发出的声响等;又包括常见生活物品或器具使用时发出的声音,如“嘎楞嘎楞”指的是铃铛来回晃动时产生的声响。

打箩箩,箩面面,蒸饽饽……留下一个给哥哥。《打箩箩》

扁扁叶,扁扁柴,黑夜做梦姐姐来……《扁扁叶》

老猫老猫,上树偷桃,听见狗咬,吓得爽跑……《老猫》

名词性重叠词在青州民间歌谣中也十分常见,主要出现在AA式、AAB式以及ABAB式中。名词性重叠词从内容上可分为亲属称谓词重叠和一般名词重叠两种类型,从构成方式上又可分为构词重叠与构型重叠两种类型。构词重叠是指重叠后原词词义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词汇意义,如“扁扁叶”与“扁叶”分别指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构型重叠是指对原有的名词进行重叠后,并没有产生新的词汇意义,一方面可以表達说话人对事物的亲昵、爱抚之情,如“箩箩”“面面”等;另一方面也可起到补充音节、增添音步的作用,如“老猫老猫”“老雕老雕”等。

小白菜,就地黄,三岁的孩子没了娘……伸伸腿,蜷蜷脚,叫声亲娘谁知道。《小白菜》

杜梨子树,开白花,养活闺女做什么?有点布,瞎嘎嗒,有点线,瞎搞纳。搞纳搞纳会连,吹手喇叭娶去连。《杜梨子树》

高麦秸,短麦秸,漫着墙头看秀才,秀才乌纱头上戴,媳妇戴着大红花,摇摇拉拉回娘家……《高麦秸》

动词性成分重叠在青州民间歌谣里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以AAB式、ABAB式和AABB式为主。AAB式动词重叠可分为状中式和动宾式两种类型:状中式由描摹动作状态的副词性前缀加动词性词根构成,如“盘盘坐”;动宾式多由表示动作的动词性词根加表示事物的名词性词根构成,如“伸伸腿”“蜷蜷脚”等。ABAB式动词重叠通过重叠动词性词根的方式来表示动量少或时量短,如“搞纳搞纳”,而AABB式动词重叠多用来描写动作发生时的状态,如“摇摇拉拉”形容女子回门时双手大摇大摆的模样。

南瓜种,嘎崩崩,俺给俺娘买洋灯。买了洋灯精薄薄,俺娘不给俺找婆婆。《南瓜种》

方瓜叶,厚墩墩,在她姥娘家待一春。姥娘看见好喜欢,妗子看见光瞅俺。《方瓜叶》

姐儿生来裁衣裳,裁了一个包袱四角方方,提溜着探病郎。《探病郎》

青州民间歌谣中多数形容词性重叠词以ABB式出现,同时存在少量的ABCC式。ABB式形容词性重叠词主要由描摹人或事物外在形态、情状的状态形容词构成,其中又可分为状中式和中补式两种类型:状中式由形容词构词前缀加词根,并重叠中心性词根构成,如 “精薄薄”“焦绿绿”等;中补式由词根加形容词后缀,并重叠形容词性后缀构成,如“厚墩墩”“冷索索”等。ABCC式多是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外观、轮廓或形状,如“四角方方”。

(二)方言特征词使用数量多,功能丰富

地地道道的青州方言特征词是青州民间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泛运用不仅让歌谣极具地方韵味,同时也使得歌谣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青州民间歌谣中的方言词汇十分丰富,根据词性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青州民间歌谣中的方言特征词在使用上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含“子”缀的方言特征词在青州民间歌谣中十分常见。除此之外,表人的名词还多用“汉”“巴”等构词后缀。如:

小公鸡,搓粉子,南屋里娶了个新婶子,弯弯的眉,瞪眼子,红薄嘴唇,白脸子……一笑脸上两个酒窝子。《小公鸡》

秫秸叶,哗啦啦,秃子听见扒瞎话……瞎汉看着;哑巴吆喝;聋汉听着;瘸巴撵。《秫秸叶》

2.方言特征词的使用既使得青州民间歌谣中的语言表达更加言简意赅,同时也可窥见其词义演变之脉络。如:

(1)肚子疼,找老能,老能不来家,找她姊妹仨,姊妹仨,不容搁,扎上锥子先疼着。《肚子疼》

(2)青青菜,红骨朵,俺哥说了个好媳妇,花败了,扎裹扎裹又卖了。《青青菜》

(3)小家雀,过河崖,湿了袜子湿了鞋,娘也不给做,媳妇也没来,寻思寻思好苦差。《小家雀》

例(1)中的“容搁”表示有空闲时间的意思。《隋史遗文》“也不论他有心求报与不求报,我心自不容搁下”中的“容搁”即允许放下的意思,而在青州民间歌谣中它由原来的允许搁置义演变为有空余时间之义。例(2)中的“扎裹”表示修理的意思。《聊斋俚曲集》记载“新郎到了,簪花披红扎裹着”中的“扎裹”即捆扎缠绕的意思,而在青州民间歌谣里它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捆扎缠绕义演变为修理、治理之义。例(3)中的“苦差”表示内心十分难受的意思。《清实录》记载“一遇苦差,或有称病规避者。”中的“苦差”即辛苦难办的差事,而在青州民间歌谣中它的词性由名词演变为心理动词,表内心极度痛苦之义,更多方言特征词类型如表2。

3.方言特征词的大量使用可以满足青州民间歌谣押韵的需求,使韵律表达更加和谐统一,读之琅琅上口。如:

(1)白石灰墙,瓦屋潲,娶媳妇,灯笼照。《白石灰墙》

(2)小狗小狗你看家……搬板凳,搬杌扎,贵人贵人你坐下,咱俩说说那知心话。《小狗看家》

(3)小板凳,一歪?,柳树底下扎戏台。《小板凳》

例(1)中的“潲”表示雨点被风吹得斜落进屋里,导致屋内潮湿。而在该首歌谣里“潲”与“照”两两互押,同属于“遥条”辙。例(2)中“杌扎”表示沒有靠背的坐具,“杌”指没有枝丫的树木,“扎”表示张开、伸张,而“杌扎”的形状即中间一块木板,四根木头腿向外伸开,撑在地面上。在该首歌谣里“杌扎”与“坐下”“知心话”同押a韵,属“发花辙”。例(3)中“歪?”表示歪斜在地面上的意思。在该首歌谣里“歪?”与“戏台”两两相押,同属“怀来”辙。以上三首歌谣中的方言特征词换作词义相同或相近的普通话对应词汇便不具备用韵要求。

综合以上分析,青州民间歌谣在词汇运用上追求质朴自然,多用重叠词和方言特征词,重叠词以AAB式、ABB式以及ABAB式三者使用得最为广泛,方言特征词中常见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占比最大,并且经常使用名词性构词后缀“子”。以上两种词汇的运用使得青州民间歌谣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与地方韵味。

三、结语

本文基于语言学的角度,从韵律表达与词汇运用两个方面对青州民间歌谣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青州民间歌谣在韵律表达上追求和谐统一,一韵到底的押韵方式占主导地位;在词汇运用上追求质朴自然,善用重叠词与方言特征词。总之,青州民间歌谣中韵律的和谐表达与词汇的地道运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周萍(1998—),女,汉族,山东青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注释:

〔1〕(清)陈廷敬.康熙字典(修订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等.文学百科大辞典[M].华龄出版社,1991.

〔3〕(清)陶锦,(清)王昌学.康熙青州府志:22卷[M].清康熙60年.

〔4〕十三辙,又称“十三道大辙”,是指明清以来流行于北方官话区的民间戏剧、曲艺等押韵常用的十三个韵部,即发花、坡梭、乜斜、姑苏、一七、怀来、灰堆、遥条、油求、言前、人辰、江阳和中东。其中,发花辙包括a、ia、ua三个韵,坡梭包括e、ue两个韵,乜斜包括ie、ue,姑苏只有u韵,一七包括i、ü、er、-r四个韵,怀来包括ai、uai,灰堆包括ei、uei,遥条包括ao、iao,油求包括ou、iou,言前包括an、ian,人辰包括en、ien、uen、üen四个韵,江阳包括ang、iang、uang三个韵,中东包括eng、ing、ong、ueng、iong五个韵。本文根据歌谣中韵脚字的押韵情况对其进行十三辙的归类。

猜你喜欢

韵脚特征词青州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基于改进TFIDF算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韵脚怎么押?
产品评论文本中特征词提取及其关联模型构建与应用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面向文本分类的特征词选取方法研究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