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殊祝寿词的民俗文化阐释

2023-05-30徐慧敏

雨露风 2023年3期
关键词:晏殊祝寿长寿

祝寿是古代社会中常见的一项社交礼仪活动,祝寿词是指专门为某人生日所作的赠贺词,一般分为祝他寿和自寿两种。由于其艺术价值被认为不高,在很多时候祝寿词并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其赠贺的形式能较好体现出词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其自身也存在着由程式化向个性化和具体化发展的趋势,以词贺寿风气的盛行是北宋词在交际领域实用功能逐渐强化的集中体现。[1]

晏殊是北宋时期第一位大量创作祝寿词的词人,其28首祝寿词虽在数量上不及宋代魏了翁、刘克庄、刘辰翁等人,但我们仍能从中发掘民俗文化内涵,感知北宋社会生活风貌。本文将从晏殊祝寿词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祝寿词蕴含的人文情怀三个维度出发,对晏殊祝寿词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与心理进行探析。

一、晏殊祝寿词创作背景

晏殊祝寿词的创作与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早在唐朝,生日就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唐代帝王的诞辰,不仅有假期和各类庆祝活动,还有特定称谓,如唐肃宗为天成地平节,唐代宗为天兴节,唐文宗为庆成节。统治者的推崇一定程度上促成庆生风气的形成,至于宋代,此风气渐成为社会共识。北宋建国后的稳定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享乐之风的盛行,亦推动了祝寿活动的开展,祝寿词应运而生。

其次,词作为一种文体,具备音乐性与娱乐性,能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当时的词多围绕女子和爱情而作,传唱多则新意少,因而便有歌女独出心裁,于席间演唱寿词,佐环寄情,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如冯延巳的《长命女》。

再者,祝寿词的兴盛与理学思想的盛行和社会的崇道风气有关。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重要体现,他们尤为重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用,而祝寿活动可宣扬孝道,维系家庭。另一方面,在那个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有限的年代,人们试图以某些方式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延年益寿便成为多数人的愿望,道教中便有不少寻求长生、羽化登仙的故事,恰好能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晏殊祝寿词的创作,还与其自身经历有关。宋代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丰厚,除维系生活外,也有富余钱财和精力参与各类社交活动。晏殊少年得意,又官至宰相,虽经宦海浮沉,但也算是“太平宰相”,其作品中多见歌舞筵席之繁盛景象。

二、晏殊祝寿词内容

首先,晏殊的祝寿词注重营造良好的祝寿氛围。如《喜迁莺》:

歌敛黛,舞萦风。迟日象筵中。分行珠翠簇繁红。云髻袅珑璁。金炉暖。龙香远。共祝尧龄万万。曲终休解画罗衣。留伴彩云飞。[2]

此词是为皇帝而作的祝寿词。全词由宫廷宴会入笔,不耽于华美词藻,而以歌舞融融的祥和场面代替繁冗的仪式描写,增添不少亲近感,赋予天子寿宴一种平民式的体验感。“云髻”“金炉”“龙香”意象的选取,典雅而温暖,又与寿主身份地位相称。

中国自古就有“乐与政通”传统和“礼以节外,乐以和内”的精神,乐通常与诗、舞等艺术相结合,出现在中国各类社交礼仪活动之中,以娱、以乐、以游。晏殊也将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倾注至寿词创作当中,在描写乐舞时,常用“清”字。如《少年游》:“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喜迁莺》:“调清乐。四海一家同乐”;《望仙门》:“玉池波浪碧如鳞。露莲新。清歌一曲翠眉颦”。欢乐的气氛与清雅的乐舞相得益彰,予人浮生日闲,岁月从容之感。

固定日期,特定仪式以及叙述这一习俗的由来三个要素共同构建成节日习俗,[3]晏殊祝寿词的内容之二便是展现各类祝寿民俗。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物祝寿

宋代有以四时花木及龟、鹤、松椿、蟠桃等长寿意象为寿的风俗,这些物象被词人用于祝寿性质的文学作品之中,以表达对祝寿者的真挚祝福。

1.以花木祝寿

石榴作为外来物种,自汉代起,其种植逐步由皇家宫苑向士人民众普及。随之出现了石榴赋、石榴诗、石榴词、石榴曲的文学创作,历代吟咏不绝。石榴色彩繁多艳丽,形态富贵雍容,寓意大吉大美。又因其胚珠多数、种子众多,使之有着多子多福的美好意蕴。[4]晏殊便以“榴花”为贺,有《诉衷情》:“祝千春。榴花寿酒,金鸭炉香,岁岁长新。”《少年游》:“榴花一盏浓香满,为寿百千春”,榴花参与,使得整个祝寿场面愈加温暖。

此外,晏殊亦选择品格高洁之花,用以刻画祝寿时的自然之景,如“芙蓉花发去年枝”(《少年游》),“荷叶荷花相间斗”(《渔家傲》),“芙蓉”“荷花”为和乐欢愉的人文氛围注入自然之美,动静结合,人景互映,进一步丰富祝寿词的層次感与表现力。

2.以龟、鹤、松椿、蟠桃等意象祝寿

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耐寒常青,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逍遥游》),晏殊便在寿词中用这些不老不死的动物及不凋零、耐严寒的植物,表喜庆吉祥之意,祝愿寿主生命长久,经得起岁月洗礼。如《玉楼春》:“红衫侍女频倾酒。龟鹤仙人来献寿。欢声喜气逐时新,青鬓玉颜长似旧。”《元日词》:“龟台圣母增年历,万寿无疆积庆多”。再如《拂霓裳》:“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又如《诉衷情》:“功成名遂,富足年康,祝寿如松。”还如《燕归梁》:“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而在《鹊踏枝》中,晏殊则从住宅、衣饰、出行场面等角度描写寿主,最妙的是“海变桑田都不记,蟠桃一熟三千岁”一句,用沧海桑田、蟠桃难熟的典故反衬寿主之长寿,契合祝寿主题。

(二)喝寿酒、焚寿香

宴饮风气在宋代十分盛行,也影响着人们的纪念方式、娱乐心理与行为,晏殊在其祝寿词中或直接写酒,或以“金杯”“玉盏”“琼浆”等代之。如《菩萨蛮》:“学人宫样妆。看时斟美酒。共祝千年寿。”《连理枝》:“玉酒频倾,朱弦翠管,移宫易调。献金杯重叠祝长生,永逍遥奉道。”《殢人娇》:“长生此日,见人中嘉瑞。斟寿酒、重唱妙声珠缀。”《蝶恋花》:“满酌玉杯萦舞袂。南春祝寿千千岁”,歌舞相叠,宾朋满座,推杯换盏,很是热闹。《木兰花》:“画堂元是降生辰,玉盏更斟长命酒。”《蝶恋花》:“满酌玉杯萦舞袂。南春祝寿千千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万千祝愿,尽在酒中。

宋代佛教盛行,佛家认为“香为佛使”,能够通天入地,修养人心,燃烛烧香的佛教行为也逐渐成为祝寿这一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晏殊《连理枝》:“况兰堂逢著寿筵开,见炉香缥缈。”《燕归梁》:“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描写的便是开寿筵时烧寿香的情状。《喜迁莺》:“人人如意祝炉香。为寿百千长。”《殢人娇》:“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香柱平直,香云绵长,包含着对寿主顺遂长寿的美好祝愿,洋溢着和乐吉祥的气息。

《诉衷情》:“画堂今日嘉会,齐拜玉炉烟。斟美酒,祝芳筵。”《拂霓裳》:“斟美酒,至心如对月中人。一声檀板动,一炷蕙香焚。祷仙真。愿年年今日、喜长新。”《拂霓裳》:“张绮宴,傍熏炉蕙炷、和新声”“愿百千为寿、献瑶觥”,则将喝寿酒、焚寿香两项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祝寿、饮酒、闻乐、焚香,欢聚一堂,足见宋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三)戴寿花

男子簪花的现象在宋代已较为普遍。《东京梦华录》载:“驾回则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前后从驾臣僚、百司仪卫,悉赐花。”[5]上行下效,这种风尚势必会对民间行为有所影响,继而演变成一种社会风俗。晏殊《诉衷情》“幕天席地斗豪奢,歌妓捧红牙。从他醉醒醒醉,抖插满头花”,反映的便是这一民俗。

(四)拜月

相传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希望长大后能以德事君,但入宫后并不得恩宠。某年中秋赏月,君主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秀韵独具,遂立为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故古时少女拜月,多愿面如皓月,貌似嫦娥。到周代,中秋夜拜月,祭拜月神成为风俗,中秋之夜,设香案于庭中,置月饼、瓜子、西瓜于其上,阖家拜月。至唐代,拜月进一步发展成七夕习俗,多为求姻缘。宋代沿袭前代拜月习俗,但拜月的主题有所增加,即渴望长命百岁,平安常乐。晏殊《木兰花》中“炉中百和添香兽,帘外青蛾回舞袖。此时红粉感恩人,拜向月宫千岁寿”,即是对求长寿、祝平安这一拜月主题的诠释。

此外,晏殊祝寿词中还出现一些与道教有关的地名及带有道家色彩的词语。“阆苑”“蓬瀛”“碧海”“洞门”均神仙处所,“流霞”“红鸾”“紫凤”“银笙”色彩明丽,温暖美好,“玉女”“王母”则是道教文化中的人物形象,象征着长寿安宁。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人们将人间、仙界相连接,以满足增福增寿增祥瑞的祈愿与祝福。

三、晏殊祝寿词蕴含的人文情怀

民俗学观点认为,任何节日形成的内在动因,都与某种祈福攘灾的祷祝活动有关,[6]而祝寿活动又与内在心理动机密不可分。晏殊对祝寿活动的关注,反映出他对社会文化心理的敏锐感知与理解,其中饱含着人文情怀。

晏殊祝寿词中的人文情怀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尊重女性和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感知与反思。

至于宋代,女性的独立人格意识崭露头角,社会地位较之前几代亦有所提高,而晏殊恰好看到这一现象,并以自己的方式及时予以回应。在其寿词中,就有为女性而作的寿词。如《少年游》:

芙蓉花发去年枝。双燕欲归飞。兰堂风软,金炉香暖,新曲动帘帷。家人拜上千寿,深意满琼卮。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2]

又如《木兰花》:

杏梁归燕双回首,黄蜀葵花开应候。画堂元是降生辰,玉盏更斟长命酒。

炉中百和添香兽,帘外青蛾回舞袖。此时红粉感恩人,拜向月宫千岁寿。[2]

两首寿词的对象均为女性,前者以“家人拜上千春寿”,表达对寿主能华发朱颜不改,青春风韵长存的祝福,后者则写饮长命酒,拜月祈长寿。虽未脱离祝寿词的常规写作套路与祝寿模式,但“帘帷动”“燕回首”“花应候”等细节描写为词注入了些许生活气息,让人觉得平淡却真实可感。

而从晏殊的自寿词看,在面对自己的生辰时,他“便很难再去唱那为别人而作的普泛化的带有实用色彩的生命祝颂歌了,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反思探索意识与悲剧意识。”[7]在其自寿词中虽不乏祈富贵,愿长寿之辞,但隐藏在更深处的,仍是对生命的理解与自省。

晏殊几经至亲离世,长弟晏颖、两任妻子、长子晏居厚均年寿不永,父母之殇亦为哀痛,如此遭际的晏殊自然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极其有限性,对生命也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与思考,除向往长寿外,他也试图为自己寻求新出路,如《渔家傲》。

词的上阕先写荷花花叶相间,红绿相宜,一派生机,看似平常之景,实则暗含生命之思。下阕写开宴祝寿,席间歌舞频传,但良宴常有,人难长久,生命美好,却也短暂,因而有最后的“谁唤谢娘斟美酒。萦舞袖,当筵劝我千长寿”之语。《诉衷情》一词中,晏殊选用刘伶“幕天席地”与“石崇王恺斗富”两个典故抒发豪气,又以醉醒交复,满头插花塑造出一个不羁的“狂士”形象。“解貂换酒”的行为,“儿孙贤俊,家道荣昌,祝寿无涯”的祝寿,将词人心中所想悉数展露,即有酒今朝饮,人生须及乐,字里行间,不乏洒脱。而利用寿辰这一特殊时点,为子孙后世、家道门庭祈求福祉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的子嗣、家族观念一脉相承,也是宫廷、民间共有的心理诉求与文化认同。

四、结语

祝长寿、祈富贵、祝安康等祝愿之语,描风景、摹场面等描绘之辞,均是祝寿词写作必不可少的要素,正因这种程式化的写作模式,不少人认为祝寿词的艺术价值较为有限,但若从词的社会功能层面考虑其价值,便公允许多。祝寿词将词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祝寿词成为祝寿风俗的一部分,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至于南宋,祝寿词的创作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当有晏殊的一份功劳。可以说,晏殊的祝寿词,为我们探究民俗文化背后的文化心理提供了研究样本,为了解北宋社会生活提供了新路径,有益于我们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视域认识词、研究词。

作者简介:徐慧敏(199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注释:

〔1〕冯婵.论北宋祝寿词的发展与用典[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3):145.

〔2〕张草纫.二晏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余敏芳.论宋词与节日民俗[D].湖南师范大学,2002.

〔4〕聂飞,陈必应.论古诗词中的石榴意象[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82-86.

〔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李合群,注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赵娟宁.文化视域中的宋代七夕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7〕刘尊明,甘松.唐宋词与唐宋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晏殊祝寿长寿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晏殊换题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晏殊的忘年知音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晏殊换题
笑能长寿,哭亦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