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概论》课程“三线并进,四频共振”教学创新研究

2023-05-30王海迪

新闻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

【摘    要】《传播学概论》为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习传播学相关理论的重要课程。同时,《传播学概论》还是高校文旅素质通识选修课程,是学校实施“一轴两翼三能力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学生传播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建设依托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点进行教学创新,通过“三线并进,四频共振”的模式让传播学得以更好地传播,真正为更多人所用。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三线并进,四频共振”;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旅游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翻转+直播+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1XJJG016);桂林旅游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1KCSZJG002)。

一、课程背景

(一)课程简介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1]因此,教学创新的基本内涵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行为能够真正发生。《传播学概论》为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习传播学相关理论的重要课程。同时,《传播学概论》还是学校文旅素质通识选修课程,是学校实施“一轴两翼三能力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学生传播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建设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点,建设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本科高课程思政示范課程。团队4名教师均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名师。

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从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五个方面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理解传播效果的相关理论。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及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运营各类新媒体,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素养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站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上理解和认识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专业、关注生活中的传播学案例。课程教学目标形成能力目标驱动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的双循环,提升学生解决现实传播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传播学理论和知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二)学情分析

1.学生专业自信不足,学习传播学理论兴趣不够浓厚

学生对于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理论掌握情况不好,不能更好地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热点事件。

2.理论与实践脱节,分析问题能力不强

学生不愿拓宽知识视野,知识面窄,不利于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践中理论知识不牢固,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

3.更关注社会和娱乐新闻,对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新闻关注度低

新媒体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逐步提升,但仍然面对巨大的挑战。学生对娱乐、社会方向的新闻信息关注度较高,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闻信息关注度较低。

4.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挑战难点的意愿不强,缺少持续和深度学习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少,一些学生靠期末突击就可达到“及格万岁”的目标,缺乏持续学习和挑战难点的动力。

二、教学痛点分析

(一)体系的“旧”与问题的“新”之间的矛盾

传播学起源于西方国家,大部分传播学理论是基于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得出的,很难将传统课堂中的传播学知识运用到中国语境中,并能够将课程思政与之有效融合。

(二)课程的“远”与现实的“近”之间的矛盾

在大多数国内的传播学教材中,到现在还在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西:报纸罢工如何影响了信息流通?广播宣传如何影响了二战局势?电视能不能让人变得肤浅孤僻?[2]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教学过程很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状态,现实中的传播现象也很难进入老师和学生的视野。

(三)课时的“短”与问题的“长”之间的矛盾

传播学与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等众多学科都有交叉,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课堂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非常繁多,课时和课堂时间的限制让很多教师对传播学问题欲言又止,不能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去理解相关理论,进而更好地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创新举措

从传播学“与我何关”的角度出发,教学团队进行了“三线并进,四频共振”的教学模式创新。其中,“三线并进”是指课堂讲授线、课堂展示线和课外实践线,“四频共振”是指课堂与现实、专业、学生共振。从“新”“近”出发,讲“旧”“远”,以激发兴趣为先导,选择能与现实、专业、学生共振的内容,通过课外实践线打破课时“短”的局限,彻底解决传统传播学课堂中存在的三个教学痛点。

(一)研究导向型教学

针对痛点一(体系的“旧”与问题的“新”之间的矛盾)所呈现的问题,建构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在课堂讲授线(第一条线)中与学生共建传播学案例库,阅读前沿学术论文,研究中国本土化问题,自觉将前沿性的、领先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得出案例分析结果,对西方传播学理论进行改良和发展,使课堂学习过程产生情感认同。

与现实共振,注重课堂内容的丰富性与前沿性,注重课程思政的“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落实”,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价值取向,坚持将时事政治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悉心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3]

(二)问题导向型教学

课堂展示线(第二条线)推动课堂与学生共振,将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选题,让学生进行自我研学,并进行课堂展示,与其他同学探讨和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三)自我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线(第三条线)推动课堂与专业共振,延伸课堂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新媒体账号运营、参加专业竞赛、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与当地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建立联系,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组织学生参加“沟通从网新开始,沟通从真心开始”无手机12小时体验主题活动,活动主题与专业相关,活动内容涉及视频拍摄、新闻采访等所学专业知识,寓教于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5-10分钟情景剧的方式对《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重要理论和知识点进行呈现,深化了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

(四)课程考核创新

将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建立灵活、平衡、个性化与标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依托对分易平台完成考勤、讨论和客观题考核,保证了数据的客观准确;针对小组活动设计了考核量表,保证了标准一致;特设高阶附加评价,促成学生完成高阶目标。教学团队设计的“传播能力量表”和“媒介素养量表”为高阶附加评分提供了有效参考。

在传播学的课堂中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考评包括:案例汇报5%+小组讨论10%+课堂回答5%+3次实践作业20%+期末考试60%。考评第一个特点是关键事件法:老师打分有参照,学生打分有依据。具体而言,自评或组长评价成员时,打分过高(总分5分,打3分以上)或过低(2分以下),都要给出说明实例,将关键事件与考核结合起来。第二个特点是“271”原则:在考核中,按照“271”原则对整体分数进行评估:20%超出期望,70%符合期望,10%低于期望。不能将小组成员区分开的组长,自己的分数和小组分数均会被影响。

四、创新效果及成果推广应用

(一)创新效果

1.学生成长

通过课程教学创新,学生媒介素养有了显著提升,传播能力和参与感更强。每年上课前和上课后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发放媒介素养问卷调查,进行《传播学概论》课程学情调查和对比分析。主要从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四个维度对桂林旅游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学生传播能力维度为例,在学习了经过教学创新改革的《传播学概论》之后,学生信息传播能力方面在10个问题上M(平均值)都大于3,较学习课程之前都有了普遍的提升。学生能够将传播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信息传播行为中。[4]

学生熟练掌握传播规律和技巧,能够在信息传播方面取得良好成果。例如,学生运营今日头条能达到10万+的阅读量,运营的小红书粉丝达到46万+,还有毕业生在直播行业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2.学生获奖

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比赛和创新创业比赛,团结协作,在参与过程中对行业发展、传播技巧、设计理念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层次和水平提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互联网+”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自治区级奖项56项。

3.学生评价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法,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方面,课堂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对传播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課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根据调查,92%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在教务系统评教匿名留言中表示“课程有趣、课堂活泼”“获得了超出课本知识的认知”等。最近两次教务系统学生评教得分在全校评教中名列前茅。

4.主讲讲师获奖

作为课程主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精心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并批改。课堂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内容为依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等奖各1项。

5.教学资源建设

在《传播学概论》的课程创新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微课、学生微剧视频、新闻传播案例库、题库、在线课程建设等。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课程案例日渐丰富,形成了包含价值引领、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现实关注、理性思辨等内容的326个课程案例资源,案例涉及“媒介后真相”“虚假新闻”“媒体暴力”“媒介审判”等方面。在案例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使学生主动洞察社会现实,遵守新闻传播伦理,彰显新闻价值,守望社会正义,真正做到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使课程思政内容入味、入脑、入心。在每节课前,在对分易平台发布上节课知识测试,巩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形成了637道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课程题库。

(二)成果推广应用

本团队发表教改论文8篇,获得教改项目5项(省部级2项),引导教学思路的不断进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课程创新经验、教学方法、经典案例等内容,提供了大量扩展资料。课程目前制作的两个获奖微课视频,已上传至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官方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研究项目培训(500余人)期间、学校(200余人)等平台做过多次课程示范,将课程创新思想传递给更多教师,交流互鉴。

结语

课程的建设结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和文旅融合发展需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宣传美丽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为思政教育主线,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文化自信、社交需求、媒介素养,对应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将课堂与现实共振、课堂与专业共振、课堂与学生共振,提炼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价值引领、现实关注、理性思辨等课程思政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使学生主动注重新闻传播与人文的思考,洞察社会现实,遵守新闻传播伦理,彰显新闻传播价值,守望社会正义,真正切合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5]做到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内容入味、入脑、入心,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传播人才。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优化教学理念是前提,整合教学内容是核心,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保障,完善考评机制是推手。[6]实践证明,教学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创性,达到了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终实现“乐学”的目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整合了学生专业知识,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实际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能力。

注释:

[1]苏霍姆林斯基.名家谈教育[J].求学,2021(40).

[2]董晨宇.为什么他的朋友圈要“仅三天可见”?[EB/OL].https://www.sohu.com/a/218747645_662017,2018-1-24.

[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4]王海迪.旅游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世界,2019(10).

[5]郑振锋,徐健,张雨楠.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现实难点与实践路径[J].传媒,2022(05).

[6]韩立新,张秀丽.《传播学概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J].青年记者,2018(12).

(作者: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服装 CAD一体化教学课题论述
高校英语语言思维培养探析
漫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对策
网页设计教学的创新探索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民航基础知识》课程SPOC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创新研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