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阶建模,靶向培养阅读自育力
2023-05-30郭妹峰
郭妹峰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育力;深度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素养为目标,基于学理着手研究,提出“阅读自育力”概念。所谓“阅读自育力”,是指学生在基于学理的阅读中,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2018年至今,笔者着重研究培养阅读自育力的策略和路径,初步形成四阶模式。对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阅读自育力从自觉到自悟,再到自省、自生直至自育一一分级,全面建立自育发展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人的生命发展与进阶需求紧密相连,最终在自育范畴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如图1)
下面笔者将具体谈谈,在“双减”政策下,遵循“双新”理念,实施四阶建模,精准聚焦、靶向實施,助推阅读能力五级进化,直至“自育”的做法及意义。
一、唤醒阶段:靶向梳理,强化自觉机制
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但受经验所限,阅读文本存在一定障碍,从一定程度上制约阅读自觉意识。怎么化解?需要教师针对性地于关键处、生成处靶向式梳理、聚焦,在优化思维的同时唤醒阅读自觉。
1.3W表格梳理关键,隐性思维显性化
设计3W表格(如图2)做阅读支架,以老师自身的阅读经验,在深入阅读的关键处给予一定的帮助。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填写3W表格,就是完善阅读路径,优化思维方式的过程:
“WHAT”,将错位阅读拨正。填写时,学生会有目的地找相关联的内容,避免阅读落差错过阅读文本着力点,帮助学生站在这个点上去思考,深入文字背后去感受;
“HOW”,将简浅思考加深。这给学生指明一条再阅读、再思考的路径,使原本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思维在定格与深入中,沉入文句深处,易于触发感悟;
“WHY”,将游离状态聚焦。在阅读时学生据此深入思考,将游离在文本之外的脚步从读者角度向前跨一大步,进入编者、作者的领域去再次理解感悟。
2.比对阅读梳理生成,单一思维多元化
深层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高阶思维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有针对性训练。将这个针对性训练放在阅读的个性生成处,引导学生经历一番辨别、提炼和总结,随后开展同伴分享,能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比如统编版第十册略读课《金字塔》很有意思,编排了两篇风格迥异的短文,一篇是散文《金字塔夕照》,一篇是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特别是非连续性文本不仅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金字塔,更是促进了学生对多样化文本的感知,丰富了阅读体验。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阅读。先默读课文,从文本中提取金字塔的主要信息,通过信息加工处理,准确了解金字塔;再对比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最后在学生生成个性阅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之处感悟《金字塔夕照》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深研《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不可思议”。如此,由点到面,从一个角度到不同角度,激活高层次思维,在个性交流、智慧分享中实现多元化阅读。
自育课堂建设的第一个层面就是要架构“唤醒”机制,唤醒的方式不唯一,还有诸如创设情境唤醒注意兴趣,设置悬疑唤醒探究兴趣,强化矛盾唤醒研读兴趣等,采用合适的策略,能更好地强化学习自觉,提升学习效能。
二、激活:靶向追问,深化自悟路径
一旦学生自觉被唤醒后,后续的发展就走上了主动之路。此时,教师抓住歧义处、模糊处、错误处进行靶向式追问,一追到底,“迫使”学生走入课文又走出课文,在对话、思考和审辨中自悟。
比如统编版第十册《景阳冈》一课中,豪爽的武松、勇敢的武松、思虑周全的武松无疑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但不听店家劝阻的武松固执,只身一人毫无准备就上景阳冈的武松鲁莽,冷静下来回转又怕别人耻笑的武松好面子。这更要采取师生对话式的追问,不断挖掘文本中有关武松形象的只言片语,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方位了解武松的场景,还原真正的英雄本色,零距离面对有血有肉鲜活的武松本尊。
再说《景阳冈》,文本篇幅较长,语言文白相间,学生存在阅读困难。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展开追问: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喝酒”找到文本内容,再用“接下来武松做了什么”这个问题来不断追问学生,——找到武松的行动,不断具象武松形象。这样边阅读边提炼,将长文读短、读懂。
激活自悟的路径也有多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团队闯关等。无论怎样,都在于激活自悟,让学生在学习中优化学习,在体验中深入体验,在成长中刻画成长。
三、统整:靶向评价,优化自省方式
没有思考的灵魂是苍白的,没有自省的成长是无力的。系统学习优化自省方式,要细化反馈机制、简化监测程序,建立评判标准,架构评价体系,促使教学走向内需觉醒,走向生命成长。
要做好靶向式评价工作,精准聚焦成长,离不开目标导向。首先,目标定位要精准,评价选择更合理。教学目标以生为本,不仅要了解“教什么”“如何教”的角度,还要充分了解学情,定下更细、更精、更准的教学目标。基于此,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作达程度评价,就有了实际意义;其次,教学环节要清晰,评价应用更有效。教学中,要围绕目标开展,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环节与环节之间通过过程性评价串联与导向,达到学教评统一。在不断评价学到了什么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即兴的、课内的评价,从而有目的、指向明确的优化后续基于生成性与目标性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任何环节,评价要和目标相匹配,和学习相整合,既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工具,又是促进学习,推进成长的手段。
四、拓展:靶向辐射,进化自生性能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前,学习不再是单兵作战,更不是闭门造车,我们要打开视野,打破界限,突破限定,不断地拓展教学的范畴,在学科交界处融会贯通,在专业自留地溯源深究,将课堂的边界消除,将学科的限定移位,丰富学习力,也丰富生命力。
1.从单篇到整本,丰厚阅读体量
信息社会呼唤大阅读时代,我们的课堂也要为大阅读修路搭台。比如统编版第五册第三单元为童话单元,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补充阅读创作背景: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格洛斯顿城的朋友们再三邀请安徒生去那里过圣诞节。安徒生兴冲冲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顿的马车。在格洛斯顿城,他看到马路旁挂着“欢迎安徒生先生到来”的条幅,书店里摆满了他创作的童话。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前进,他要体会一下城市里的圣诞节气氛。然而,就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不远处,一个只有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她的手都冻僵了。可是,路过的人已经不多了,金发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请学生补充阅读并思考:安徒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我就是安徒生”来说一说当时的所闻所思,由此进入童话学习。接着串联阅读,深入思考:安徒生如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给大家听?以此走进安徒生的内心世界,走进童话背后的真实世界,去感受安徒生的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的故事,也是讲给大人听的,达到深度学习、广度思考的目的。
2.从单课到单元,拓展阅读空间
将单课学习与单元学习乃至一册教材学习统一起来,要有目的、有章法、按要求的由浅入深,不能随意游离在编排意图之外自说自话。架构整个学习体系,任何一个單元的教学都是重要的一环,马虎不得。
比如统编版第七册批注策略单元,就是要建构大单元学习概念,将课文作为批注学习不同阶段的“本本”,按程度从易到难一一落实能力训练点。
先将《牛和鹅》作为学习批注的样本,引导学生研究批注的方式、内容、特点等,联系以前学习时的圈圈画画,形成比较完整的批注概念;再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作为时间批注的练本,针对疑问之处做批注尝试,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学的实践操作中学会批注;接着将《陀螺》当做内化批注的测本,检测自己通过批注深度阅读、感悟的效果;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学习中小结,温故而知新,进一步掌握批注阅读的策略,进一步感受通过批注提高阅读品质的价值。当然,批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局限在本单元、这几课,还可以延伸到以后的单元阅读中,拓展到课外学习中,这样批注才学得有用、用得有效,真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3.从单题到项目,构建阅读路径
自育的核心价值与时代育人的主体价值吻合,都指向人的终身学习和综合发展,因此更需要与时代接轨,与最新教育理念并行。我们尝试项目化学习,将学习投入到真实情境中发生,投射在广阔背景中进阶,投影在生命历程中迭代,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设计、全面参与中主动学习、多向发展。
比如统编版第十册民间故事单元,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不用教师多教,学生就很有兴趣学,这样的单元我们更要放手,通过实施项目化学习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同时也利于解决课文篇幅长读一遍费时较长、年代久远理解有代沟等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争做民间故事宣讲员,走进民间故事,传递真善美”的主题。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到民间故事追求的真善美中,在主题下创设“若干年后,牛郎老了,腿脚不便,走不动路了。他很想与织女能团聚,但一直没有如愿。如果你是牛郎织女的孩子,你会怎么做呢”的情境。随后,遵循思维由低向高、由点向面、由中心向四周发展的规律,以“锦囊”的方式设计任务链,第一个任务“深入阅读《牛郎织女》,用思维导图梳理主要人物的关系”,第二个任务“选定一位助力者说出选择的原因”,第三个任务“讲好《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听众甚至王母娘娘。要讲好故事,讲述的角度选择、内容取舍都很重要。你想一想,准备以什么身份或角度来讲述牛郎织女的哪一部分内容,以此打动人心呢?”第四个任务“在亲情打动、宣传感动下,王母娘娘会怎么想,怎么做?《牛郎织女》的结尾又会如何呢?请你想一想,写一写。”在每个任务中提供学习建议,引导学生化身《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中的一员,不断深入阅读,探寻民间故事的创作特点。随后,通过拓展阅读《田螺姑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与《牛郎织女》串成线,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情节设计等创作特点,为合理化创编故事提供支架。项目化学习促进阅读从基础思维到高层次思维进阶,实现深度学习,实现深度自育。
五年来,笔者多年如一日开展“阅读自育力”研究。聚焦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本体,依托学理研究的指导与支持,深入到教与学的本质层面进行纵深研究,有了一定收获。后续,在智能时代背景下,研究阅读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将课堂持续向广处、深处延伸,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钟启泉.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美]Ellen Weber.怎样评价学生才有效——促进学习的多元化评价策略[M].陶志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