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海红色文化当代传播的建构与引导
2023-05-30杨向东郭蕾
杨向东 郭蕾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围绕爱国主义精神而展开的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得到充实。作为一种符号,“两弹一星”精神在其当代建构中逐步成为青海红色文化的内核,二者在逻辑共融的背景下,使青海地区红色文化更具备发掘与传播的价值。
一、精神符号对于文化内核的建构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发展历程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访谈中提到:“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这说明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我国对于原子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开始重视核技术及其发展空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核威胁以及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从而尽快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实力,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这一决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為有影响力的大国。
1999年9月,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至此,“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明确的、规范的内涵,它包含了20世纪众多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时所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奉献精神,同时,他们的事迹也在激励着后人,形成了典型的红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资源。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两弹一星”精神不断得以完善与明晰,这是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的结果,是“两弹一星”宏大精神的建构,也是科学家们伟大事迹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两弹一星”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离不开“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众多科研人员、建设人员以及中国人民的伟大牺牲。
(二)青海“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的历史背景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将如何发展原子能问题提高到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高度,从此开始将发展核武器作为战略决策。1957年,第二机械部九局局长李觉等人在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最终选定了在青海的金银滩建立核武器研制基地,代号“211厂”,青海的金银滩在担此重任后便在中国地图上“消失”了。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立依靠的是各个方面的支持,从百姓到建设大军再到青海的领导小组,都做足了整体统筹、上下一心的工作。1959年,九千多家村民在三天内全部搬迁完毕,赶着近27万只牛羊,远迁他乡。一万多名建设人员面对艰苦的环境,毫不退缩。领导班子对场地移民、公路建设、生活保卫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挑选了从河南支援青海的青年支队两千人,以补充施工力量。他们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金银滩地区所有的公路建设,到1964年,金银滩基地已经水、电、暖、路齐全,并做到科研区域集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
“两弹一星”精神之于青海有着无比重要的特殊意义,那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青海人民挺身奉献的成果,更是凝结了青海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奉献精神于一体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是真正让我国拿到国际话语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一步。
(三)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新内涵
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同样也服务于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后,“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其内涵与外延都在新环境中得到了不同的丰富与发展。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成果,特别是精神成果必须继承弘扬下去。一方面要对于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保护,另一方面对于精神文化资源进行传播与发扬。充分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服务于当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
深刻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意义。从“两弹一星”精神的发展历程来看,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两弹一星”精神在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更新与进步,但是其所具备的历史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决定研制“两弹一星”是时代刻不容缓的使命,是全国上下各个团结一心的表现,更是科学家们长期奋斗在一线的结果。
深刻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由此引申的外延则是当下更为重要的红色精神文化资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这个时代,也有我们需要肩负的时代使命。尤其是在科技发达与浮躁并行的今天,想要突破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对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需要不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建构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的决心,以及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方能百舸争流,勇进者胜。
二、“两弹一星”精神对青海红色文化的当代建构
青海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衍生出红色精神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历史资源为依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有着时代的继承性和持久性,在新时代历久弥新。“两弹一星”精神是青海红色精神文化的缩影,对于“两弹一星”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的传播,体现的是整个青海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两弹一星”精神对于青海地区红色文化的当代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弹一星”精神是青海红色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故称其原址为“原子城”。原子城由纪念馆、纪念园、爆轰实验场、地下指挥中心、纪念碑等组成。为了纪念为了我国国防做出重大贡献的革命先辈们,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两弹一星”精神逐渐成为一种代表爱国主义的符号,而青海红色精神文化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本溯源,二者有着相融相通的逻辑内涵。青海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保家卫国、英勇奋斗的高尚情怀。青海特色文化分为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精神文化,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红色精神文化的物化形式。相比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更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给予人们新的感触与力量。
(二)繼承与发扬青海地区红色精神文化
青海红色精神文化从红色物质文化衍生而来,1936年两万余红军接上级命令西渡黄河进军河西走廊,由于当时红军的装备资源、人员数量、战役补给都与敌人存在较大差距,最终结果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体现出的红军精神是无法比拟的。再到1937年,青海军阀马步芳将在河西走廊被俘虏的四百余名红军战士押到青海省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布呼村,并沿黄河南岸从事苦役,并修建了古什群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赞卜户学校),198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为了赞扬西路军战士的英勇奋斗精神将此学校更名为西路军红军小学,在被俘后,西路军战士将象征着革命精神的图案刻在学校和清真寺的砖头或者墙上,传达了当时西路军战士的必胜信念,由此折射出西路军战士身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不可磨灭的红色精神文化资源,对于今天而言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新时期这种精神仍然存在甚至通过技术的发展,更能够为人们提供教化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将继续发挥青海红色精神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跟“两弹一星”一样,青海红色精神文化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两弹一星”精神所体现的本质同样是科技工作者的爱国奉献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被继承与发扬。
(三)红色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重要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后人时刻牢记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磨灭的重要内容。“两弹一星”精神与文化自信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对“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充满自信,需要加大对其宣传力度,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在青海红色文化的当代建构上,加强人们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是最基本的目标,只有西部民族地区与当地的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达成充分的逻辑共通、情感共融,才能帮助红色文化实现更为强大的传播与影响力度。
三、加强“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播引导
青海红色文化传播引导,需要注重传播的内容与渠道,不断整合创新,做好媒体议程设置,有计划和方法进行传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一)传播理念:讲好“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历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两弹一星”精神以及青海红色文化的传播引导也需要从传播理念上进行改变,讲好“两弹一星”、红军沟等红色文化的历史故事,提升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在新媒体背景下,通过讲好“两弹一星”红色历史故事,从内容和传播渠道进一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利用媒体传播技术,引入新的传者讲者,让大学生、研究学者共同讲好具有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好故事,打造沉浸式的“两弹一星”历史故事体验。
(二)内容打造:增强“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基地打造
红色精神文化是由红色物质文化延伸而来,但并不能完全脱离物化形式而单独存在。在讲好青海“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传播中,以打造原子城等红色文化基地为主,使“两弹一星”精神更加深刻地融入优秀中华文化、革命文化中,在注入时代血液的同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立体化的“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家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将新鲜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元素注入红色文化中,真正建构青海高质量、高水平的红色文化传播内容。
(三)形式创新:增强“两弹一星”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建设
青海红色文化的引导需要建构体系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切入点,将青海文化以矩阵传播的方式多层次呈现。目前青海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微博端的@青海共青团是传播青海红色文化的主力军,但在B站、爱奇艺、腾讯等视频平台中,都没有对青海红色文化进行专业化、垂直化的报道。在深耕“两弹一星”、青海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的同时,需要脱离老旧的传播形式,借助新技术予以加持,积极面对当下网络环境的开放、动态所带来的挑战,更要抓住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给传播红色文化的发展机遇,以提升青海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海红色文化的当代建构与传播引导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播路径为突破口,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从“两弹一星”精神看青海红色文化的当代建构与传播引导,就是要不断坚持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激发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青藏线红色文化价值传播研究”(批准号222BXWW0111)、青海省哲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青海红色文化新闻传播力研究”(批准号210255)、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科研项目“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路径研究”(批准号LDYXX211s 200)子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主题征文学术类三等奖。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于生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