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雅致香生活——花袭人的梅花香饼
2023-05-30宋青鸾
宋青鸾
北京的冬天寒冷又漫长,气温常常低至零下。漫长的冬日,昔日皇宫是如何取暖的呢?其实,紫禁城很多的主宫都是坐北朝南的,冬日里,殿内光照充足,利于依靠日照取暖;很多配殿有着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保暖效果也不错。除了依照建筑设计取暖,人们还会使用一些取暖设施,比如暖阁、火炕、熏炉、脚炉、手炉等。这其中最便于随时取暖的就是手炉了。
取暖用的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逐渐演化而来的,它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宫廷手炉小巧玲珑,制作精美,通常只有帝、后及妃、嫔才能使用。
手炉材质多为铜,偶用银、铁、瓷;制作工艺多为铜质镏金或掐丝珐琅;有多种装饰图案,如花卉、福字、寿字等;手炉内胆多为铜制,架于外壳口沿之上,用于燃炭;热量通过外壳和内胆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既保温,又不至于烫手。
手炉取暖,需要用到香炭。既是“香”碳,必是加了香料的。《红楼梦》第十九回写道,贾宝玉烦闷无聊,带着茗烟偷偷去了袭人那里,“(袭人)一面说,一面将自己的坐褥拿了一个铺在炕上,让宝玉坐了;又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
这里提到的“梅花香饼”是何物呢?香饼,也叫香炭,是古人熏香或暖手时用的炭。通常,用于“隔火熏香”的香炭多制成无味的,以免在熏爇的过程中夺了香品的香气;但用于暖手手炉的香炭,则会在炭里增添一些香料。
在传统香方中,香饼有两种:一种是将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蜜丸捏成饼状,或用模具制成各式花样的香饼;另一种则特指手炉专用香饼。较之普通香饼,手炉专用香饼多了一缕花香缠绕。
制作手炉香饼需要用到蜀葵叶。蜀葵,锦葵科蜀葵属植物,又称一丈红、大蜀季、戎葵等,二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因原產于中国四川而得名。蜀葵叶是蜀葵花的干燥叶。制作手炉香饼时,需要先将蜀葵叶和丁香、桂花等干花研磨成末,过筛后加入一定量的柳木炭或杉木炭,再加入适量的水和一定比例的植物黏合剂(如白芨、榆皮粉、楠木粘粉等),然后将它们和到干湿软硬合适的程度,最后脱模制成各式花样(比如梅花的样子)。
制作好的香饼,务必置于阳光下完全晒干晒透。因炭末有吸潮的作用,所以晒干的香饼还需储存于密封的瓷瓶里,然后置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以免霉变而影响香气及香饼的使用。
如何使用香饼呢?“凡烧香用饼子,须先得烧令通红,置香炉内,候有黄衣生,方徐徐以灰覆之,仍以手试火气紧慢。”也就是说,要等到香饼燃透通红,待表面如蒙上一层黄衣之后,再放入手炉里,然后慢慢地用香灰将香饼覆盖住,如此一来,香饼才能持久缓慢地燃烧。手炉里,蒸腾的热气温暖人手;手炉外,迷人的香气令人心情愉悦。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了手炉。另一说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将其称为手炉。
随身携带的手炉小巧精致,可藏于宽大的衣袖中,故又被称为“袖炉”。唐代时,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宋代时,香料品类丰富,数量庞大,用香习俗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手炉更是成为人们居家旅行必备的物品。从陆游的诗句“西林袖手一炉香”“袖手对炉熏”中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手炉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最高峰。在手炉制作工艺中,最富有美感和艺术创造力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堪称艺术品,其纹饰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极具喜庆寓意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案;炉盖的设计又往往和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
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上百件清代手炉,有花篮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龟背形等多种形状,手炉炉身雕琢得犹如古典园林中的花墙镂窗一般精巧雅致,更錾刻有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手炉,早已成为既具有实用性的取暖用具,又可供欣赏和把玩的清供珍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