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格局演变趋势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05-30王增怀

时代金融 2023年3期
关键词:顺差贸易疫情

王增怀

近年来,为应对疫情冲击,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加大外贸支持力度,2021年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刺激政策频出等影响下,全球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增强,叠加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加息预期,全球贸易格局演变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对此,本文基于IMF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从经常项目账户变动视角对国际贸易格局演变新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后疫情时代完善我国外汇管理支持外贸高質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收支格局演变趋势

近年来,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经贸往来产生了明显冲击,2023年1月联合国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约3.0%放缓至2023年的1.9%,为数十年来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演变出现阶段性变化,主要趋势如下:

(一)疫情后全球贸易“V”型复苏,经常项目收支规模创新高

2010年至201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多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经常项目收支规模呈现波动上升走势,基于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在2018年达到峰值(49.3%)。但2018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以来,西方某些国家民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加速演绎,加之2020年疫情全球蔓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生产、贸易、人员旅行等活动带来严重冲击,2020年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回落至44.4%,全球经常项目账户收支规模从2018年的62.2万亿美元降至55.2万亿美元①(见图1)。2021年,在低基数效应、疫情限制措施减弱、世界主要经济体政策刺激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贸易强劲复苏,并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球经常项目收支规模增至6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其中货物贸易同比增长26.4%,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常项目账户顺差增长较快,全球经常项目账户失衡有所加大

2010-2019年,全球经常项目差额年均增长率为7.3%,与货物贸易差额走势基本保持高度一致。但是疫情暴发以来,受旅行、石油需求暴跌、家庭消费转型以及医疗用品贸易额激增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发展分化,全球经常项目账户差额波动加大(见图2)。2020年,发达经济体经常项目账户顺差降至3879亿美元,同比下降61.5%,2021年又降至3569亿美元;而2020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常项目账户顺差同比增长7.7倍至2062亿美元,2021年,进一步扩大至3464亿美元。其中,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常项目顺差国。此外,IMF2021年报告指出,疫情后全球经常项目账户失衡有所加剧,所有国家经常项目逆差和顺差的绝对值之和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从2015年的3.5%降至2019年的2.8%,疫情后,2020年上升至3.2%, 2021年预计为3.4%。

(三)数字技术增强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发展韧性

当前,全球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疫情下数字技术在全球贸易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催生贸易新业态、数字贸易等蓬勃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应用,全球B2C跨境电商贸易额将从2019年的7800亿美元上升至2026年的4.8万亿美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3.17万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比重从2011年的48%提升至2020年的63.6%,预测到2030年将攀升至75%,其中,信息通信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速。

二、部分主要经济体国际贸易结构演变表现

(一)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规模全球最大

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推出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有计划地推动制造业回归,经常项目差额稳中有降,2019年经常项目逆差6197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逆差9139亿美元。2020年2季度,美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均出现明显下降,为应对疫情影响,美联储实施“零利率+无限量化宽松”政策,货物贸易增长强劲,特别是进口需求增长带动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2021年,美国在纾困经济的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作用下,经常项目规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经常项目逆差规模仍继续扩大至8464亿美元,为全球经常项目逆差最大的国家(见图3)。

(二)德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居全球前列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2002年以来,德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逐渐成为欧盟地区最大的顺差国,其中德国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占比长期在九成以上。但至2019年,德国虽然在工业化战略深入实施以及欧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下,经常项目顺差规模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但疫情影响下,货物贸易顺差规模收窄,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见图4),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对经常项目顺差贡献度分别降至82.0%、79.5%、72.6%。

(三)日本:经常项目顺差规模收窄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国内重建和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有效保证了日本制造业比重的回升,2014年以来,日本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见图5)。但自2018年以来,受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高位波动、疫情蔓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需求持续低迷,经常项目规模增长动能不足,货物贸易额总体呈下降趋势,如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1.46万亿美元、1.39万亿美元和1.33万亿美元。2020年2季度,日本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2013年1季度以来季度的最低水平。2021年至今,因国际市场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显著上涨,日本货物贸易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加之包括旅行、运输、金融及知识产权使用费在内的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三、我国国际贸易结构演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疫情暴发后率先恢复增长的优势。2000年至2021年,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规模从5246亿美元增至7.44万亿美元(见图6)。长期以来,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规模占国际收支总额的八成左右,在维护国际收支基本面、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稳定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信心等方面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疫情暴发后,我国较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经常项目顺差2488亿美元,同比保持增长41.8%。据WTO数据,2020年我国出口增速高于全球7.4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13.1%、14.7%、11.5%,均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得到巩固。202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进一步扩大至3173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经常项目顺差国。2022年前3季度,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规模5.67亿美元,同比增长5.4%,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2.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国际收支结构趋于均衡的优势。2000年至2020年,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趋向平衡,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由2007年9.9%的高位回落,自2010年起基本稳定在4%以下,近年进一步回落至2%左右。与此同时,2017年以来,我国针对不同领域和投资者需求,加快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先后开通债券通北向、沪伦通、债券通南向,并开放境内期货市场、取消 QFII/RQFII 投资额度限制等,资本项目双向、均衡开放特征增强。2020年我国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流入5852亿美元,流出6463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1537亿美元,流量规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受资本项目开放影响,我国经常项目占国际收支总额的比重由81.7%逐步下滑至2020年的63.3%。2021年及2022年前3季度,我国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分别为1.8%、2.4%,继续处于合理区间。

3.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优势。2021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行稳主体、稳市场和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政策措施,助力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据海关统计,2022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9.8万家,同比增长5.6%,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 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一半(50.9%),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达80.8%。在贸易方式上,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超六成(63.7%),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在贸易伙伴上,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5%、5.6%和3.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9.4%、7.5%。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为外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优势。自2014年起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连续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22年前11个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26万亿元,增长13.4%;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同比分别增长15.5%、15.3%;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0.99万亿元,增长6.1%;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保险服务,增速达51.5%。

(二)挑战

1.发达经济体在中高端制造业仍占据优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仍待加强。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对高端制造业空前重视,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回归规划,而且更加重视在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全球贸易竞争新领域中的话语权。总体上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在全球贸易地位中处于不同的发展梯队。其中,以美国主导的制造业科技创新梯队,其制造业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包括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微电子、新材料、医药、半导体等众多行业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从显性比较优势指标(RCA)②看,2021年,美国生产性服务竞争力指标值为1.52,高于德国(0.81)、日本(0.77)、中国(0.51)。与此同时,德国、日本主导的高端制造业梯队,在制造业相关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完成了历史积累与产业升级,也在高新科技、前沿技术等领域持续创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据明显优势。2021年,德国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RCA指标值分别为2.36、2.30,日本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基础金属和合金制品RCA指标值分别为1.26、1.88,都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中国2021年虽然制造业整体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品制造、皮革/毛皮及其制品、电子和光学设备,RCA指标值分别为3.21、2.74、2.43(见表1)。

2.外部需求转弱叠加高基数效应,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导致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得对进口能源和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回落,叠加高基数因素,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出现放缓。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相对短缺和原材料成本高企等问题使我国企业在履约海外新订单时面临较大的压力。往后,全球供应链瓶颈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事件冲击,这将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带来拖累。如2022年11月,受地缘政治及全球产业链稳定性下降影响,加工贸易表现持续弱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分别占整体贸易的21.6%和16.1%,较去年同期分别降低3.7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从东盟、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非洲、拉美的进口均出现负增长,国内需求疲软是导致进口全面下滑的主要原因。

3.区域协定与政策分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動风险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2022年,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初步释放了区域内经济增长红利,为我国深化亚太地区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但与此同时,为增强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美国牵头提出建立印太经济框架倡议,涵盖日本、韩国、印度等14个国家,聚焦供应链安全、贸易等领域,力求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此外,2022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加息,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影响两国长期利率走势(尤其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这可能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以及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也不排除在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分化背景下,出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以及跨境资本流出压力加大的情况,这都将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我国完善外汇管理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支持外贸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国际地位

持续关注不同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情况,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在传统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纺织品制造、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向绿色、智能、高端化发展。同时,针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基础金属和合金制品等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的行業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环节,要支持更多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专业细分领域,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强全球产业合作,提升产业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

(二)完善外汇政策供给,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持续深化外汇领域“放管服”改革,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开放创新和特殊区域建设,充分发挥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与平台供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市场互通、产业互融、创新互促,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稳步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范围,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支持各类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市场采购贸易与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及海外仓、数字贸易等贸易新模式、新业态研究,完善外汇管理政策支持,培育和激发外贸发展新动能。

(三)深化对外贸易合作,维护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稳定

积极推动构建公平、包容、普惠的多边贸易体系,在深耕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等新兴市场贸易往来,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输出,促进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韧性和黏性,提升对全球资源要素吸引力。同时,加强国际经贸形势分析与风险研判,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维护外汇市场总体稳定,保持经常项目运行在合理区间,切实发挥经常项目作为国际收支平衡“压舱石”和涉外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

②RCA值大于1.25,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强。

参考文献:

[1]王梅婷.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格局新变化与中国政策应对[J],价格月刊,2022(5).

[2]王莉莉.服务贸易呈现新特点,重塑全球贸易格局[J],中国对外贸易,2022(10).

[3]张青青, 邬烨,彭星.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与脆弱性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21(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外汇管理科,经济师 。

猜你喜欢

顺差贸易疫情
战疫情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贸易统计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