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史记》之路?开断代之先:浅谈《汉书》

2023-05-30钟彦亮

月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班固汉书史记

钟彦亮

自班固《汉书》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史记》连名并举,尤其是《汉书》,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如苏舜钦以《汉书》下酒,名将郭逵则以之佐食,天才如苏轼也曾三抄《汉书》,黄庭坚更是“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它甚至成为皇帝的“行动指南”:汉和帝为诛灭外戚窦宪,求读《汉书·外戚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汉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如何写成?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汉书》于今人的价值何在?

《汉书》如何写成?

《汉书》,又称《前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生于东汉建武八年(32),卒于永元四年(92)。

班固编撰《汉书》,与其父班彪有很大关系。《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时年二十三岁的班固归乡,认为父亲“所续前史未详”,打算加以修订,完成父亲志业。

原来早在东汉初年,班彪便有感《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续补的又大多鄙俗,便采集遗事,“作《后传》数十篇”,志欲踵继《史记》,其远大志向和所做工作,不仅为编撰《汉书》奠定重要基础,更是引领着班固接续修史。

正当班固着手修史之时,有人却上书汉明帝,告发他“私改作国史”,下诏逮捕入狱,并没收他家全部书籍。

之前有同郡人因“伪言图谶事”而被下狱处死,加上历史的书写和解释向来是敏感问题,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大哥被严刑拷打,不能自明,便急驰洛阳,诣阙上书,为之辩解;而此时扶风郡也呈上抄没而来的史书,汉明帝读后“甚奇之”。双方合力下,汉明帝最终释放班固,让他任兰台令史,又迁为郎,班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上奏明帝,明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而此时为永平中,班固也从弱冠少年进入不惑之年,离他立志完成父业,已过去十五年左

右了。

受诏后,班固一刻也没停下来,“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汉章帝建初中完成了《汉书》绝大部分内容的修撰,此时的他,已年近六十了。

倘若趁着势头,一鼓作气,相信班固能顺利完成全书修撰,但他却再遭牢狱之灾。原来班固教子无方,家奴也随着骄慢无礼。当初,洛阳令种兢出行,家奴“干其车骑”并醉骂从吏,种兢大怒,但因班固曾随窦宪出击匈奴,种兢畏惧窦宪权势,表面不敢发作,内心埋下怨恨。汉和帝永元四年(92),窦宪因谋反被诛,牵连甚广,种兢趁机报仇,收捕班固。这次没上次幸运,班固最终不幸死于狱中。汉和帝听说了,心中可惜,下诏“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班固去世后,《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便让班固的妹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这也使她成了“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性作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让马融之兄马续继昭成之,《后汉书·天文志》称“而马续述《天

文志》”。

终于,在历经光武帝、汉

明帝、汉章帝和汉和帝四朝皇帝,在班家两代三人及马续的薪火相传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前后至少编撰了三四十年,一部煌煌八十万字的鸿篇巨作《汉书》最终完成了。

《汉书》的性质及基本内容

《汉书》格局之完备,其影响之深远,后世正史无不受其

沾溉。

从性质上看,虽然《史记》《汉书》都为纪传体,但《史记》不以朝代为限,记载了从传说时代的五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以朝代为限,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西汉历史,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自班固开创断代为史,后世正史,多循此例,《史通·六家》称赞:“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从体例上看,《史记》共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汉书》把“本纪”省作“纪”,“列传”省为“传”,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共有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计一百篇,后人根据内容划为一百二十卷。其中取消世家,改书为志,也为此后正史所沿袭。

从内容上看,以汉武帝太初年间为分界线,太初以前,因《史记》有相对完整的记叙,因此《汉书》大体沿用《史记》原文;但也并非照搬照抄,受班马二人历史观、掌握文献、取舍材料标准不同等因素影响,班固做了调整人物分传、增补史实和文献等工作。调整分传方面,如将《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的相关内容整合为《陈胜项籍传》,又如将《张耳陈余列传》及《淮阴侯列传》中蒯通的部分抽出来单独作《蒯通传》等。补充史实和文献方面,如补充贾谊《上疏陈政事》《说积贮》、晁错《上书言兵事》《守边劝农疏》等,这些珍贵文献均未被《史记》收录,实赖《汉书》得以保存。太初之后,则为班固潜心构撰所在,同时也是《汉书》精华所在,其保留西汉中期以后的历史价值无可替代。

而且《汉书》十志较《史记》八书有很大进步,如《汉书》首创《刑法志》《食货志》《地理志》《艺文志》等。《刑法志》系统讲述了军事以及法律制度沿革变化,《食货志》记录了农商活动和货币发展的历史,《地理志》概述了山川分野、行政区划、户口数字、民风民俗等情况,《艺文志》则考订学术源流,并收录当时所能见到的文献,为我国保存文献、研究学术、發展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正史均仿照设《食货志》《地理志》《经籍志》或《艺文志》等。

至于表,《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较为重要,系统讲述职官设置和演变情况,为历代正史百官志、宰辅表之先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官制史和政治史的重要资料。

可见,《汉书》囊括了西汉经济、政治、军事、地理、学术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是了解西汉最全面、最生动的史书,并由于其发凡起例,极大影响后世历代正史编撰。

《汉书》文笔之优长

《后汉书》作者范晔称赞《汉书》:“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文赡事详,是说文辞丰富充实,记事详细详尽;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是说叙事丰满而不杂乱,详细而有条理,而这也是《汉书》的优长所在。

首先看“文赡”。《汉书》中有相当多排偶骈俪的句子,三言如“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贡,制外内”(《匈奴传》);四言如“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赵充国辛庆忌传》),“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异姓诸侯王表》);五言如“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诸侯王表》),“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霍光金日磾传》);六言如“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货殖传》),“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食货志》)等。这些句子不仅凝练了史实,加强了概括力,而且让文章顯得华美丰赡,风度翩翩。

《汉书》大量用典,且准确精当。如《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其中“鸿渐之翼”用了《周易·渐卦》的典故,大意是鸿鹄逐渐高飞,与燕爵(雀)、羊豕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又切合公孙弘、卜式曾牧猪牧羊最终身居高位的事实。再如《司马迁传》:“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小雅·巷伯》出自《诗经》,作者是名遭到诬陷的宦官,以此比拟司马迁的伤悼,可谓惬当。

《汉书》还收录了大量章表奏议、对策诏令、诗歌赋等文献,其本身就多骈语和典故。综合全书下来,就更显得文辞丰赡、典雅华美,无怪乎《史通·论赞》说:“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

再看“事详”。首先,《汉书》补充了《史记》阙而未录的历史,如《李陵传》完整记述了他从征战到投降的一生。其次,详细记叙了西汉许多世袭官僚的家族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等。《张汤传》着重写了张汤和其子张安世,写张汤抓住其酷烈寡恩,写张安世则突出其宽仁谨慎;至于张家其他子弟,则有选择地写。因此整篇传记读下来,确实富有波澜而又层次分明。

作为纪传体史书,写人也是一门必修课。《汉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写人,如《李陵传》:“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通过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让读者自行想象李陵之心理,可谓韵味悠长。

可见,我们今天读《汉书》,不仅能全方位了解西汉历史,更能从中学习大量的典故和高妙的文学技法,于工作生活也不无裨益。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汉书》在中国典籍上的重要地位,古代士人大多熟读,在作诗作文时常用《汉书》典故,如《京房传》:“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即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之所本。因此若想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文史,那就非读《汉书》不可了。

尽管《汉书》向称难读,《后汉书》记载《汉书》刚刚面世时,“多未能通者”,大儒马融也要“伏于阁下”,跟着班昭学习。但两千年后的今天,《汉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可资鉴参考的书籍有很多,最要紧的是我们要抱着读一页便有一页收获的信念,慢慢翻阅,那么终究有读完的一天,正如班家撰史,穷年累月,终有所成,难道不是吗?

猜你喜欢

班固汉书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班固救马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孝继父业的班固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