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青山绿水的力量
2023-05-30李凌
李凌
青山,绿水,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家园。“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片绿意盎然的春色,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片宁静安详的港湾。”福建长汀作家杨笔的小说新作《春到画眉岭》,带我们走进一片绿意盎然的春色,一处宁静安详的港湾。
福建长汀曾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树木,很少看到……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20世纪80年代起,长汀坚持“水土不治,决不放弃,山河不绿,决不收兵”的信念,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吹响了绿色家园保卫战的号角。几十年过去,长汀重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春到画眉岭》讲述的就是这段动人故事。
小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治理荒山”“创造致富”为核心,以丹溪小学四年级学生“我”和舒词回村开展“我的家乡”暑假社会调查为线索,记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丰富地展现了丹溪村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巨变,其字里行间始终萦绕着深深的乡恋之情,引人共鸣。整体而论,在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小说封面右上角所标注的“山乡巨变新时代,绿满荒山写传奇,生态扶贫富老区”的文字,就是对作品主题与时代意义的生动概括。
著名作家、导演张品成在读完这部小说后,说:“画眉岭确实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有感天动地的人物和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春到画眉岭》用心塑造了一群鲜活的普通劳动者,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美。
为了塑造出鲜活可信的人物群像,从2017年开始,杨笔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十几个乡镇,采访了三十多位典型人物。他们当中有十九大党代表、全国劳模、全国妇女代表、全国种粮大户;有退休老领导、老干部、老专家学者;有“水土流失治理”第二代的新农人、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小学师生;有身残志坚的治荒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外来媳妇儿、深山养蜂人……于是,随着作品主人公的足迹,画眉岭上的金凤凰沈木兰、断臂铁人杜金林和他的新疆媳妇儿马秀娟、万善寺与快乐农场的主人无为师傅、野猪坳万亩大造林的范伟书、林下名贵药材种植专业户范水长、养殖十万羽河田鸡的范大元、“蜂之翼”养蜂合作社的杨昊等人物,一个个站了起来。
这群普通的劳动者,因为同一个梦想而相聚在画眉岭上,他们坚韧而执着,朴实又善良,以勤劳、智慧和实干苦干的精神,守望相助,把原来的“火焰山”建设成了“花果山”,共同书写了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传奇故事,生动诠释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时代的奋斗内涵。而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人,如长汀策武镇南坑村原党支部书记沈腾香,“种果大王”、全国劳模赖木生,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原局长钟炳林,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所塑造的这群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物,就是长汀万千儿女的生动写照。在精神的维度里,这种现实生活里的人和小说人物的虚实交织与映衬,让读者较容易地就沉浸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的生命光彩中。
《春到画眉岭》通过多元的现实渠道形成叙述合力。
画眉岭的故事,是长汀重现青山绿水的历史缩影。作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完整地再现了这段难忘的历史。小说不仅还原了不少历史事件,还赋予了新的看点和内涵。比如,我们看到的丹溪,则是一个集科研、旅游、研學、体验于一体的绿色可循环文明生态村,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融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众所周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治理水土流失靠的不仅是热情,更要讲科学。在小说里,庭院养猪鸡,能源用沼气,山上种水果,耕地烟稻菜,形成产业链;“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协会+农户”机制、“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等,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而这些科普知识和专业术语,在杨笔的叙事中变得鲜活立体,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用绿意渲染书写的底色。在对丹溪的书写中,鹧鸪草、马尼拉草、银杏、油柰、杨梅、板栗、桃树、梨树等植物纷至沓来,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舒枝展叶,开花结果。此时的画眉岭,如同有一支指挥棒指挥着,漫山遍野的绿倾情上演着一曲美丽的交响乐。乐曲从每一根枝丫上,从每一片叶子上,咕嘟咕嘟地流淌出来。淌到空气里,空气洇成了温柔的绿。淌到溪水里,溪水染成了活泼的绿。淌到眼睛里,眼神化成了朦胧的绿。这绿,染出了整个丹溪的底色,似乎也让读者在对作品的阅读中产生了绿一般的愉快心情。
此外,小说对丹溪风土人情的描摹,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息。灯盏糕、芋子饺、鸡蛋面、白斩鸡等五彩缤纷的客家美食挑动着人们的味蕾,杏福大舞台、十番音乐、广场舞、笛子独奏、折子戏等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让人在饮食和文化的美味中,照见丹溪村的青山绿水。
“当我们向前奔跑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当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别忘了星星就在脚下。”杨笔用《画眉岭的故事》展现了长汀重建青山绿水的曲折历程,如一朵在生态文明建设花园中开放之花,饱含着他对家乡和家乡人的真情挚爱。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岁月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
责任编辑李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