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都,经纬与血脉

2023-05-30宋云奇

躬耕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野刘秀南阳

宋云奇

1.帝都

南阳帝都!帝都南阳!此处所说帝都,并非说南阳是某个朝代的首都,而是说南阳曾经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首都洛阳的“陪都”!

翻阅史册可知,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共有83个,共有皇帝559位,然而创业皇帝,只有83个而已。如果只说具有一统意义的强盛朝代,恐怕只有秦汉唐宋元明清了吧?而南阳这块宝地,能产生刘秀这样一位开国皇帝,恐怕不仅是偶然与巧合,而应该是历史之必然,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的对于华夏民族的一大奉献吧?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前因后果。南阳能出现刘秀这么一位东汉创始皇帝,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凝聚,是一种冥冥之中事物孕化之必然。

自夏商周开始,华夏划分九州,南阳就曾封国。古宛申国、谢国、吕国,邓州邓国,唐河蓼国、唐国,方城缯国……春秋战国时期,淅川为楚国初都丹阳所在地。

秦国灭楚,统一中国,分九州为三十六郡,南阳为其一。郡辖区域,除南阳市现有市縣,还有泌阳、随州、枣阳、老河口等。始皇嬴政立秦朝,南阳郡又增添鲁山、叶县、舞阳、栾川、嵩县等县,区域之大,盛况空前。郡治楚时宛城。

刘邦灭秦,建立西汉。南阳为华夏五大都市之一,辖县三十六个。

刘秀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长沙定王刘发后裔。父亲去世,刘秀兄妹三人失去依靠,只得流落宛城瓦店镇白水村,投靠叔父刘良生活。

尽管如此,刘秀依然深受汉室望族血脉滋养,深得儒家文化精髓熏陶,自小胸有大志,勤奋好学,同情庶民,熟悉农桑,曾到长安拜师学文,修得满腹文韬武略。再加生得眉清目秀,为人忠厚乐施,年轻时在宛城、唐河、邓州、新野、枣阳交了不少朋友。尤其得与新野富家才女阴丽华相遇相爱并成婚配,为其创立东汉王朝奠定了良好基础。

……

随漫漶思绪,穿千年时空,来至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下大乱。群英四起,逐鹿中原。素有大志的刘秀刘寅兄弟,视为匡扶汉室的绝佳机会,在家乡舂陵登高一呼,揭竿而起,并于南阳白河滩誓师起兵,举起反莽大旗,开始恢复汉室宏伟大业。

然起兵初始,势力单薄,且兵器简陋落后,常以杈杷锹锨为兵器,耕田之牛为坐骑,因此刘秀兄弟被称为“骑牛将军”;当时困难到什么程度?甚至像样的军旗都做不起。后来兵转赊店,见赊店老酒的酒旗金黄瑰丽,堂皇耀目,遂将酒旗“赊”之,代军旗以用。

现今南阳市区与各县,仍有多处麦仁店、扳倒井,以及“王莽撵刘秀”导致的避难故事、史迹的传说,都从另一角度,说明刘秀起兵初始的艰难程度了。

刘秀兄弟见势单力薄,难成大事,就投族兄刘玄,与绿林、赤眉等义军联手反莽。由于刘寅性格外向,行侠仗义,深受部下拥戴,却遭刘玄猜忌挤压,后被刘玄杀害。刘秀悲痛欲绝,却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于是忍屈吞声,反而奋勇,战宛城,克昆阳,赢得军兵信任。刘玄不敢再害刘秀,遂使刘秀威望日盛。后经数年经营运筹,刘秀终成大势。刘玄被赤眉军所杀后,刘秀收拢豪杰,荡平东西南北,于洛阳建立东汉政权。

南阳作为故乡与起兵之地,刘秀当上皇帝之后,肯定倍加珍视眷顾,至于给予南阳何种扶持,今日已无证据可查,然而南阳的超常规疾速发展,足以说明问题了。

刘秀当了皇帝之后,南阳文化经济繁荣,迅速超越其他城市,成为仅次于当时的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都市。辖县数量达37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郡!

当时的南都有多繁华?请看南阳人张衡在《南都赋》中的描绘:“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铜锡铅锴,赭垩流黄。绿碧紫英,青雘丹粟。太一馀粮,中黄侭玉。松子神陂,赤灵解角。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当时的南阳城有多宏阔?请看《续汉书·郡国志》里的描述:汉时宛,“其制甚大,城周三十六里。”36里是什么概念?据说明朝时期,北京城周长20里,天津城周长仅为9里。那36里周长,是多长多大?而且还是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城墙啊!

如此奢华的市井盛状,如此雄阔的帝都城貌,还没说明一切吗?

2.经纬

南阳之所以成为帝都,除却文化之积淀孕育,还有苍天大地之经纬造化。

山是大地的筋骨,山是大地的脊背。正是有了山的撑架托举,大地才能雄浑博大,沉雄壮阔,才能真正称其为大地。大山撑开天地,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博阔的空间,为万物生命之繁衍延续,奠定了无限旷远的可能!

南阳盆地,天地凝就。亿万年前,已存宇宙。南阳缘何称为盆地?只因三面临山,一面向水:东依桐柏,西临秦岭,北靠伏牛!南向逶迤千里的丹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将南阳凝就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沛之地!

南阳围立三道山脉,俱为华夏名山,底蕴丰厚,文脉渊远,凝溢着中国文化之精髓,孕生了南阳三千年文化之悠韵!更有境内九架孤山,若珍珠落盆,自落各位,互为映照,钟灵毓秀,让南阳于雄浑大山环裹之中,又多了一份精巧雅致!

让我们驾时光之车,穿越茫茫时空,在南阳盆地上空做一次遨游,尽情领略这里的巍峨山形与瑰丽地貌吧!

……

桐柏山横跨豫鄂,西卫宛唐,东连信阳,南接随枣,素有“宛东咽喉”之谓。

山不算太高,亦不算大,远无秦岭、伏牛那般雄浑壮阔,纵横千里之势。然却挺拔峭峙,奇诡俊秀,植被丰茂,林木参天。自有一番别样魅韵傲江湖:春呼杜鹃红满山,夏令瀑流挂水帘;秋展枫叶山染遍,冬雪素裹耀云台。游人来此游过,纷纷由衷赞曰:“可与华山比高险,敢同黄山竞奇秀。”词语寥寥,字字如金,可谓桐柏山最佳之写照!

桐柏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古代中国版图之“中点”。历史上曾被称为“天下之中”。所谓“之中”,即处于华夏民族两大母亲河——黄河与长江之间,是第三大河流淮河的发源地——即江淮流域之始点之上,成为两大文化脉流汇聚之地。

桐柏山为华夏民族创世之神盘古的诞生地。中国首部神异奇书《山海经·海外北经》记曰:“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汉末徐整《五运历年纪》则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宋代《太平御览》卷二又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为界,北属桐柏,南入随州。南麓分支有烈山。《淮南子·天文训》曰:“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南方火也,其帝炎帝”。《礼记·祭法》亦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之:“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又证:“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

桐柏山是道、佛两大宗教汇聚地。主峰太白顶上,汉代有“保安观”远近闻名,远望此观红墙碧瓦,金顶翠栏,游人赞曰“金亭翠阕”,为桐柏著名“旧八景”之一。太白峰下有水帘洞、桃花洞、花果山、通天河、老君堂等道教名胜,被称为道家“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明代曾于新野任过县令的吴承恩,就是数游桐柏山后,根据如上诸多名胜遗迹,精心构思创作出神话巨著《西游记》的。

桐柏山佛教自隋唐开始传入,至明清时期达至鼎盛,香火最旺时候,僧众六百余人。山中现有佛教庙宇二十余处。其中水帘禅寺、云台禅寺最为著名。水帘禅寺更是与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一起,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

桐柏山为中国“四渎之首”淮河的发源地。大禹引流治水,曾三至桐柏,治理淮河,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神话传说。《吕氏春秋》记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尚书·禹贡》亦曰:“禹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山海经·海内东经》言之:“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水经注》卷三十亦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荆州记》亦曰:“桐柏淮源涌发,其中潜流三十里,东出大復山南,山南有淮源庙。”

……

秦岭雄踞古宛之西,为南阳西向拱卫屏障。因其东西横亘华夏中心的独特位置,不仅是中国两个最大河流——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同时,又与淮河相策应,成为中国南北气候、温度以及植物群类分界线。

秦岭于周朝之前统称“昆仑”。周朝之后,以“镐京之南”位置,改称“南山”“终南”。还有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等等别名。秦朝之后始称秦岭。

《尚书·禹贡》论述周之九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山海经·西山经》记曰:“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诗经·秦风》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诗经·小雅》亦曰:“南山有台。”

秦始皇更是豪情慷慨:“秦为天下之脊,南山为秦之脊背。”

司马迁言曰:“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大阻,意即脊梁也!

其是中国道教文化发源地。相传周秦时期,函谷关令尹喜遇老子青牛木车自东而来,观其身环紫气,银发飘拂,慈眉善眼,目光高远,遂判为超凡脱俗之人,乃将其迎于府中,拜师求教。老子挥笔成就五千言《道德经》赠予尹喜。遂飘然西去,遁入渺然之中。

其是佛教文化传承地。东晋时期,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等西域高僧,曾常住秦岭圭峰山北麓草堂寺,苦灯译经。吴承恩《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赴西域求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完成播佛大业的故事,应该就是以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等人为原型创作而成。现以秦岭西段的麦积山石窟与北麓关中平原的长安大小雁塔为中心,向东、北、南三向扩展的余脉及周边地区,呈扇面形分布的众多佛教寺庙,即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其更是整个华夏传统文化之引领地。从秦岭及周边走出来的文化名人、能人不计其数:文史真人尹喜,药王孙思邈,西汉谋臣张良,西周谋圣姜子牙,诗佛王维……

中国最早的文学巨著《诗经》,大多数诗作产生于秦岭南北麓的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以及中原地区,而且还有不少佳作颂摹终南山。后世文人张衡、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薛涛、杜牧……都有著名诗作,灵感来自秦岭。

伏牛山位居南阳之北,横跨鄂豫陕,纵贯宛、洛、许,连接淅西内镇召裕卢栾嵩鲁襄遂。为南阳北向重要护卫,通衢汝洛与许郑汴之隘阙。

伏牛山是南阳的父亲山。身躯浑阔,突兀雄耸,横亘豫西南,护卫南阳北。淌出白湍唐洛伊汝,形成汝洛、南阳两盆地。伏牛为秦岭余脉,然而宛洛老百姓,对其亲切感与认同度,要远越莽莽苍苍,横亘华夏南北的大秦岭。

翻阅史籍,查询“伏牛”由来。唐代之前无有记载。初唐李泰《括地志》曰:“汝水出鲁山县西伏牛山,亦名猛山。”中唐另一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亦云:“汝水出鲁山县西一百五十里天息山,一名伏牛山。”唐诗人宋之问诗《适》曰:“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后薛能《伏牛山》亦有“虎蹲峰状屈名牛”之句。

当然还有神话传说:伏牛原是月宫里的神牛,因偷懒被嫦娥贬至凡界,变为一头俯卧的耕牛,头枕桐柏山,脚蹬大秦岭,亿万年耕犁不止,犁出一块平坦的南阳盆地……

伏牛山虽无秦岭那般峻岳耸峙,擎指云天,峰巅高超三千米;亦无秦岭那般浑郁雄阔,长驱千里,阔展数百,视为南北分界线。然而天地造化,奇妙万千,伏牛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脱于“岭”而峻于“岭”。雄延八百里,横亘豫西南,由“岭”衍变为真正的“山”!

如果将秦岭、桐柏山、伏牛山三座山岭,比作南阳盆地的“大圈椅”,那么围绕古宛城错落有致,参差而立的九架孤山,就是她的“小圈椅”了吧?

小圈椅,九孤山,错落有致半月圆。西面磨山与羊山,遮山探进涅阳边;东侧独山和丰山,隐山蹚河到新店。北边紫山、塔子山,蒲山雄矗最威严;东西平行如扶手,北面靠背稳如磐。九峰凝碧翠,峙矗天地间,撑起一片绿,古宛后花园!

除却九孤山,还有小黄山。此山发现“大王墓”,弯弓佩玉气非凡!专家疑为“黄帝陵”,曾于此处建“王城”,可能是“黄帝与炎帝之权力”交接地,有待考古新证明!

谁能说如上这一切,南阳帝都的孕育造化,没有延续关系呢?

3.血脉

一个城市天地造化的形成,除却文化与经纬,还有养育她的血脉——河流啊!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有了河流的灌润,大地才能万物发端,葳蕤茂盛。正是河流滋生了鱼虾谷粟,为万物生命提供了生发的条件,人类才得以逐渐发展繁衍开来。

南阳盆地,古韵悠远。现有古迹已经证明,古宛盆地自夏商以来,就有了代表文化文明的文字记载。而这些文化文明之出现,同样来自河流的长期孕育与衍生。

贯穿于南阳盆地的河流很多,比如淮河、丹江、淅水、白河、鸭河、唐河、湍河、刁河、鸭河、灌河等等。但对南阳最重要的白河、唐河、湍河,她们是给南阳盆地输送养分的主动脉,其余都是毛细血管儿。

让我们随思绪腾空飞舞,飞临南阳盆地碧空之上,仔细领略一番给南阳人输送生命养分的“血脉”的分布图吧!

白河古称淯水,南阳的母亲河!原本生自伏牛山深处的仙女。洁净无瑕,纯真可爱,梳着小辫儿,穿着花衣,越涧绕岭,盘桓数百里,一路蹦跳轻歌,天真地嘎嘎欢笑。

古老的白河,是一部贯古通今的史之书!自古发生于白河两岸的煌煌史事:杏花山猿人钻木取火,燎灶狩猎;申伯助宣王抑夷兴周;楚国与秦韩魏宋争雄,修楚长城以霸;刘邦经南阳潜穿秦岭,偷取关中,抢得灭秦先机;刘秀兄弟随刘玄起兵,随后取而代之,建立东汉;诸葛亮结庐而居,耕读田垄,引来刘备三顾,出而三分天下;曹魏夺宛为支撑点,南下襄阳荆州,围堵蜀汉而夺之……无不是改变历史的宏大叙事啊!

清冽的淯水,是一条披挂于古宛身上的锦带!那么古雉县城云阳镇,武川县邑西抬头,向城县邑沽沱村,西鄂县邑石桥镇,申伯封宛时之申国、谢国,古宛府治梅花城,刘秀出生地瓦店镇,古棘阳、朝阳、新都的县治新野城,劉关张驻防时的汉桑城……都是绣缀于这条彩带上的回纹绣画呢!

悠远的白水,是一根由古远延伸而来的五彩线!那些出生于宛,或曾于白河两岸建功立业的古今名人:谋圣姜子牙,封国王侯申伯,贤相百里奚,商圣范蠡,西汉“新始帝”王莽、更始帝刘玄,东汉光武帝刘秀,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文学家范晔、何晏、庾信、岑参、韩翃、元好问、李贤……这些灿若星辰的名人,不都是垂挂于这根五色线上的琥珀玉坠儿吗?

唐河古称沘水,又名泌河。因清代纵贯古唐州而得名。发源于伏牛与桐柏两山握手处的方城县。两山发二水,赵河与潘河,相交谓唐河,穿社旗,经唐州,过新野,至湖北襄阳与白河相汇,更名改姓唐白河,注入汉水,终入长江。为南阳境内第二长河流。

相对于白河的长奔远涉,阔宽雍容,波流温静,落落大方,唐河更显得河岸陡峭,宽窄不一,曲弯扭转,水流湍急。其流量比白河还要丰沛。史载,唐河为宛东水运要道,南通荆襄云贵川,东经随汉抵江南,北上许平郑汴洛。

汉朝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唐河水道经常樯桅如林,白帆如云,客运货运船只,穿梭一般南来北往。将南方的茶叶、丝绸运往北方,再将北方的玉器、官瓷运抵南方。

除却唐州,第二受益最大者社旗。社旗是唐河的源头——方城潘、赵二水的汇合处,是真正意义上的始发地,又是唐河水运的最大码头与货物集散地。久负盛名的赊店老酒,闻名中原的赊店古码头,誉满华夏的天下第一馆“山陕会馆”……俱为赊店辉煌时代的写照!

湍河与白河、唐河一样,俱是流经南阳最长最广的河流,是古老南阳的母亲河!

湍河发源于内乡境内的伏牛山余脉翼望山,因上游穿峡越涧,曲折转廻,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故得湍河之名。湍河乃白河最大支流。古称湍水,自北向南,流经内乡、邓州,至新野境内注入白河,再入汉水。其主要支流有默河、赵河、严陵河、弹琴河、丹水、黄水河等,像碧树枝杈一般,参差分布在内乡、邓州、新野之间。

古老的湍河,从伏牛山深处流出,在宛西这块土地上流淌了千年万年,不仅衍生滋养了一河两岸的先民百姓,还催生出了内乡、邓州、新野这几个璀璨明珠般的古州古县。

内乡历史悠古,文化底蕴深厚。西周始建郦国。秦设郦县。北魏南下,金宋逐鹿,内乡几度易手,名称亦有多次改变,先后有郦县、菊潭、白羽、临湍、中乡、内乡等不同名称。内乡历史上辖域阔远,元时曾辖博山、顺阳、丹水、淅川、郦县、菊潭、默水、临湍等八县。明清以来,又长期管辖淅川、西峡两县。民国之后,才渐成现今规模。

内乡是历史文化名县。其知名文化项目:“天下第一古县署”——内乡县衙,“天下第一团”——内乡宛梆剧团,俱是驰名中外、名扬华夏的文化品牌!

邓州历史悠远。公元前21世纪,曾为禹都,两度立国。隋开皇三年置邓州,代荆州行使刺史职权,代南阳行使郡治权力,长期管辖五县区域达七百年之久。唐宋时期,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在邓州任职。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的千古名句。

新野是南阳盆地之“盆底”,南阳三条母亲河:白河、唐河、湍河交汇于此。初为湖泊沼泽,蔓草盈野,灌木丛生,是为“薪野”。后来人类产生,渐次开辟为田,“薪野”变成“新野”。《水经注》曰:“淯水枝津分派,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邓氏等陂,盖地为良沃,故以新野为名。”

新石器晚期,新野地域出现人类部落。夏商周时代,此地分属申、谢、蓼国辖域。夏、商、周属邓,春秋属楚,秦属宛郡。汉初建县,始名新野。曹魏年间,曾代荆州治邑。晋武年间分南阳郡立义阳郡,辖十二县。惠帝年间,分义阳郡立新野郡,辖5县。隋朝废郡复县。唐宋元明清至今,一直沿用现名。

然而新野的最大意义,并非曾经代州、立郡,亦非刘备曾于此地驻兵,而在于其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聚兵之地,和其皇后阴丽华之祖居之地。刘秀还在新野北缘的瓦店镇长期居住。其复兴汉室的最重要文臣武将“二十八宿”,其中的大部分人,均来自新野以及周边的唐河、蔡阳、邓州、宛城等地。

因此,说新野是刘秀复兴汉室的最重要基地,当不为过。

责任编辑 郝芳艺

猜你喜欢

新野刘秀南阳
刘秀苦寻同窗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河南省新野县主导蔬菜品种优势分析及其茬口安排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刘秀苦寻同窗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