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制约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3-05-30李福夺

金融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效率提升数字经济

李福夺

摘要: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我国农业领域资源要素重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从产业成本节约、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融合促进四个方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但同时也在数字化支撑环境、人才支撑能力、数据共享流动机制和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振兴衔接的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现实制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要突出问题导向,通过补齐基础短板、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支撑环境,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化人才支持,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健全乡村产业数据共享流动机制,以及强化多元保障、提升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衔接水平等来提升数字经济赋能效率,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成本节约;效率提升;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325.2;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53(2023)03-0008-08

一、引言

当前,数字经济在全球的崛起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推动着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发〔2021〕29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扩大数字经济的影响力。2021年10 月18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求“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和创新价值,以数字技术推动生产和经济转型升级正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趋势(周清香和何爱平,2020)。

在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吴晓曦,2021)。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在农村就业、创新创业、消费等领域可以产生深层次影响,对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均提出大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补齐农村信息服务短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措施。未来,应持续加快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伴随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领域的扩散应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经济如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又应如何更充分地释放“数字红利”,从而更高效地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这些问题目前尚未得到系统性解答。鉴于此,本文将在论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的基础上,揭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并识别这种赋能过程存在的现实障碍,最后提出改善数字经济赋能效率、保障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的路径所在。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

(一)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数字经济是一种通过对大数据进行系列加工,从而促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经济形态(Tapscott,1996)。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由图1可知,2014—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基础指数、融合指数和创新指数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总增幅分别达到91.0%、72.8%、82.0%和302.9%,表明数字经济正在经历全方位、规模化的高速扩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发改就业〔2018〕1363号)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从国家层面、战略视角加大投入,优化布局,落实政策,积极稳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对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增大(陈德球和胡晴,2022;陈晓红等,2022;任保平和孙一心,202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市场,并且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部分领域领先全球,数字经济在中国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2035年之前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国家”。2017—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3.6%,占GDP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欧阳日辉,2022);预计到2035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突破55.0%,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李勇坚和刘奕,202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产生了 1.91 亿个就业岗位,接近总就业人数的 1/4(龚六堂,2021);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7.4%。同时,新消费需求和新消费业态不断产生,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等新消费模式蓬勃发展,居民消费呈现出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陈建等,202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30 884亿元,同比增长14.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23.7%。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新型技术与业态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以及新动能的主要构成部分(任保平和孙一心,2022;張二震和戴翔,2022)。

(二)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是在相同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下提出的两个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共同目标的重大部署(完世伟和汤凯,2022)。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在时间序列上存在明显的同频震荡关系(见图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我国農村社会经济各领域,成为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从生产端看,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中所需资源,如土地、劳动、资本等均产生了重新配置的作用,提高了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田秀娟和李睿,2022)。从销售端看,数字经济通过缓解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高品低价”和“卖难”的问题,从而促进乡村“数字脱贫”(马述忠等,2022)。据商务部统计,2019 年全国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7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 3 975 亿元,比 2016 年增长了 1.5 倍;全国农村网商突破 1 300 万家,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从产业模式看,“互联网+”等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全国乡村蓬勃兴起,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加工、物流等全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全程可视化表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共享农业、众筹农业、乡村生态旅游等乡村新业态层出不穷。运用大数据分析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全流程追溯系统保障了精准供给与安全消费;同时,在农业生态云平台、产业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等的有效支持下,农业正向着服务型、创新型、社会化和工厂化等多方向发展(张理娟,2020)。随着我国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持续强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也将愈发突出。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

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扩散应用,发挥数字经济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从而更好地盘活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数字经济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进而从产业成本节约、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融合促进等方面推动乡村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完世伟和汤凯,2022)。

(一)产业成本节约机制

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是乡村产业成本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数字经济推动生产过程由依靠人工经验向依赖智能化技术装备转变,智能装备的使用替代了劳动力,从而节约了劳动成本(谢康等,2022);数字经济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内部各经营主体在生产、交易、组织等环节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更高效地利用人、地、钱等生产要素,减少资源耗损(陈一明,2021)。同时,新型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扩大了农产品销售的市场规模,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可大大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周新德和周杨,2021)。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关联性实体经济的融合,使得乡村产业发展中产品交易的达成和履行过程不断优化,单位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和应用的成本大幅降低(王胜等,2021),进而有效节约了乡村实体经济运行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交易成本(李彦臻和任晓刚,2020)。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仅可以将许多原本受搜索成本约束或抑制的乡村产业发展活力释放出来,还有助于催生大量乡村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刘诚,2022)。

(二)产业效率提升机制

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效率的提升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数字技术可以协助相关主体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分析,从而改变了以往凭经验决策的局面,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周新德和周杨,2021)。如农业物联网系统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节的全程精准化指导,而农产品价格信息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农产品价格数据的实时更新,对协助生产者进行销售决策极具价值。二是通过促进分工提升乡村产业主体的经营效率。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乡村产业体系内部的进一步分工细化提供了可能(金京等,2013)。在生产端,专业化分工减少了原材料浪费和中间投入品的在途损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赵峰和王玲俐,2020),同时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实现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陈德球和胡晴,2022);在需求端,专业化使得社会多样性消费得到满足,其在刺激新的消费领域产生的同时,提升了消费者的效用水平(陈明明和张文铖,2021);在市场端,乡村产业数字化推动价值链分工链接方式趋向扁平化,如数字平台可以推进乡村产业供需方的直接对接,除去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以精简化的乡村产业价值链衔接终端市场,同时,分工使得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增强,提高了该领域的市场集中度,产业效益提升(张建雷和席莹,2018)。

(三)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数字技术向乡村产业发展领域的全面渗透将引领新一轮产业结构变革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乡村产业结构的重塑。一是通过驱动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智能化水平(何雷华等,2022)。“数字技术+乡村产业”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或平台,实现乡村产业要素的跨界融合和优化配置,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效率(迟明园和石雅楠,2022)。如农民可以通过电商购买所需农资,并获得农业技术指导,从而做到精准化生产和智慧型经营管理,实现科学种田。二是通过催生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乡村产业(王瑞峰和李爽,2022)。数字经济在乡村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极大催化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分化、融合与重组,乡村经济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型农业企业和产业组织形态逐步形成,催生了“直播带货”等网购新业态,开辟了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

(四)产业融合促进机制

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措施(江泽林,2021)。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农业越过界面,与关联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形成多模式推进、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的格局;可以有效链接乡村产业中的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促进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夏显力等,2019)。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促进农村一二产业融合,推动智慧农机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深度耦合发展(李海艳,2022);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可促进农村一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模式一体化发展(马述忠等,2022)。

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制约

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但由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同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化支撑环境、人才支撑能力、数据共享流动机制和衔接保障体系等均存在差异,乡村产业振兴的限制条件较多,数字经济赋能效率提升的空间较大。

(一)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化支撑环境还需优化

高速、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离开了农村互联网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杨江华和刘亚辉,2022)。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區特别是边远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比较落后,乡村信息化水平仍显薄弱,难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网络和信息服务。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仍有近3万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户家庭比例不足30%,通网村庄也大多存在带宽不够、信号不稳定、资费过高等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但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在持续扩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也必然会给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不利影响(周新德和周杨,2021)。

(二)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化人才支撑能力不足

数字人才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保障数字经济发展安全的必要因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从人才数量来看,由于目前我国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数字化人才资源缺口较大,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数字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数字产业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张蕴萍和栾菁,2022)。《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乡村数字经济领域从业人员缺口达1 246万。从乡村数字化人才结构来看,目前传统计算机人才比较丰富,而精通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高端数字化人才相对较少,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农业生产和产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杨江华和刘亚辉,2022);预计到2025年,乡村系统内部相关行业数字化高端技术人才缺口累计将超过1 000万(张琳等,2021)。从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来看,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很难掌握高端数字化技术,加上引进外来人才下沉农村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数字化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不足,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能力受限(陆岷峰和徐阳洋,2021)。

(三)乡村产业发展数据共享流动机制尚不健全

数字经济的新时代特征决定了数据只有经过收集、储存、流动、分享、加工等多环节处理后才能成为数据资源并最终创造社会经济价值(陈兵和林思宇,2022)。受外部客观条件限制,乡村产业内部各主体之间往往存在数据储存困难、流动性差、共享不通畅等问题,导致数据要素无法向数字资源转变,从而削弱了数据的价值实现能力(黄璜等,2022)。一方面,目前我国仍主要依靠传统手段收集乡村产业关键场景数据,这就导致所获取的产业数据具有地域范围特征,从而造成“数据烟囱” 现象(周俊,2020)。“数据烟囱”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所谓“数据壁垒”,是指数据资源之间的“纵向分割”和“横向独立”,主要表现形式为“部门壁垒”“系统壁垒”“技术壁垒”和“制度壁垒”四类,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数据资源难以有效联通和高效整合(陈璐,2020)。另一方面,数据共享体系特别是线上线下的数据融合共享体系不健全,各主体间数据共享存在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时效性差等诸多问题,加大了数据高效共享的难度,由此带来的“信息孤岛”困境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黄新华和陈宝玲,2022)。

(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衔接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在乡村产业中推广、应用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无法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衔接提供有效支持,部分数字技术的应用脱离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而使得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足(杨江华和刘亚辉,2022;张旺和白永秀,2022)。具体而言,一是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衔接的要素保障不充分。土地、资金等传统农业要素的合理配置是支撑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础,但在当前的乡村产业发展中,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要素,主要表现为高质量耕地和农业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的“双不足”。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稳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主要是由于乡村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来源单一、总量不足、投入分散、效率不高。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然而,目前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吸引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参与。二是相应的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难以保障乡村数据信息时效性,打破市场主体数据信息“鸿沟”(李健,2022)。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初步构建了数字经济体系的“四梁八柱”。然而,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和制度体系尚不健全,既能激发活力又能保障安全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各类实施细则亟待出台①,这些不足制约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在乡村产业内部各环节的公平、高效、合理、安全配置。

五、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数字经济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要不断加强和优化顶层设计,从基础设施、人才、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等层面进一步破除现实制约,从而为提升数字经济赋能效率、更有效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一)补齐基础短板,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支撑环境

政府应持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使更多人获得使用数字技术的机会。具体而言,一要强化顶层设计,继续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数字乡村”等国家战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数字基建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建设质量,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二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基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在农村落地,推进5G等前沿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易加斌等,2021)。三要促进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推广应用,不断加强支撑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化装备研发和乡村物流等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促进乡村电子商务发展,通过“强基”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谢康等,2022)。四要注重乡村产业关键场景数据的采集,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建立乡村一体化观测网络和数据采集体系,全方位采集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基础数据,充分发挥乡村数据资源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周新德和周杨,2021)。

(二)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化人才支持

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是提高数字人才对乡村产业振兴支撑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乡村数字人才培养、储备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建立以本地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同时完善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制度,为人才更好地留存乡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沈费伟和叶温馨,2022)。其次,多主体联动,创新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由政府出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数字化人才、农业企业搭建乡村产业人才实践和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创造性(任保平和孙一心,2022)。最后,要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数字技术技能培训,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基层干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农户数字素养和信息應用技能。

(三)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健全乡村产业数据共享流动机制

农业农村基础数据互联互通、整合共享是促进数字经济更有效地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数字经济赋能效率的必要措施。一方面,政府要继续转变职能,树立“放权”和“管事”的执政新思维,持续深化数据应用领域改革,大力破除政府系统“数据孤岛”,构建资源共享的乡村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充分释放政府“数据红利”(周伟,2022)。另一方面,应持续扩大数据要素的应用边界,加速数据要素向乡村产业各领域的渗透,提升各种资源要素协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要推动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户、农村社会组织等形成网络化产业组织体系,构建跨部门、地域、行业的共享数据库,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决策(余东华和李云汉,2021)。

(四)强化多元保障,提升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衔接水平

构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多元保障体系对最大限度地激发数字经济赋能潜力至关重要。从土地要素来看,要适度提高各地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比例,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从资本要素来看,应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政府的专项资金,撬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引导地方县、乡及村庄主动投入,整合利用各类帮扶资金,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资金,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李景睿等,2022),开发线上服务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支持产业主体通过线上渠道自主获取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从法律保障来看,要加快乡村数字经济立法尤其是保障农业大数据共享应用的立法进程,保障主体隐私权,提高用户数据的安全性,维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钟文晶等,2021),从而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注释:

①2022年11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作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https://www.ndrc.gov.cn/fzggw/wld/hlf/lddt/202211/t20221116_1341446.html?code=&state=123.

参考文献:

[1]周清香,何爱平.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20(11):8-17.

[2]吴晓曦.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10):78-88.

[3] TAPSCOTT D.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6.

[4]  陈德球,胡晴.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公司治理研究:范式创新与实践前沿[J].管理世界,2022,38(06):213-240.

[5] 陈晓红,李杨扬,宋丽洁.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02):208-224+13-16.

[6] 任保平,孙一心.数字经济培育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机制与路径[J].经济纵横,2022(04):38-48.

[7] 欧阳日辉.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1-15.

[8] 李勇坚,刘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新动能[J].中国发展观察,2021(18):16-20+46.

[9] 龚六堂.数字经济就业的特征、影响及应对策略[J].国家治理,2021(23):29-35.

[10]陈建,邹红,张俊英.数字经济对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时空格局的影响[J].经济地理,2022,42(09): 129-137.

[11]张二震,戴翔.数字经济、要素分工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J].思想理论战线,2022,1(01):118-127+139.

[12]完世伟,汤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22(03):29-36.

[13]田秀娟,李睿.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基于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2,38(05):56-74.

[14]马述忠,贺歌,郭继文.数字农业的福利效应——基于价值再创造与再分配视角的解构[J].农业经济问题,2022(05):10-26.

[15]张理娟.数字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6):93-95.

[16]谢康,易法敏,古飞婷.大数据驱动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2(05):37-48.

[17]陈一明.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21(12):81-91.

[18]周新德,周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障碍与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05):21-26.

[19]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04):45-59.

[20]李彦臻,任晓刚.科技驱动视角下数字经济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路径与发展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20(12):113-120.

[21]刘诚.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22(04):25-35.

[22]金京,戴翔,张二震.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7-69.

[23]赵峰,王玲俐.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运用[J].学术交流,2020(02):106-121+192.

[24]陈明明,张文铖.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2021(01):44-53.

[25]张建雷,席莹.基于嵌入性视角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J].改革,2018(06):115-126.

[26]何雷华,王凤,王长明.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乡村振兴?[J].经济问题探索,2022(04):1-18.

[27]迟明园,石雅楠.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22(04):122-128.

[28]王瑞峰,李爽.涉农电商平台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J].现代经济探讨,2022(05):123-132.

[29]江泽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探索[J].农业经济问题,2021(06):8-18.

[30]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31]李海艷.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与实施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2(05):49-59.

[32]杨江华,刘亚辉.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2):190-200.

[33]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05):79-89.

[34]张琳,王李祥,胡燕妮.我国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成因及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12):76-80.

[35]陆岷峰,徐阳洋.低碳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J].西南金融,2021(07):3-13.

[36]陈兵,林思宇.数字经济领域数据要素优化配置的法治进路——以推进平台互联互通为抓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24(03):123-138.

[37]黄璜,谢思娴,姚清晨.数字化赋能治理协同:数字政府建设的“下一步行动”[J].电子政务,2022(04):2-27.

[38]周俊.以整体智治消除基层“数据烟囱”[J].国家治理,2020(30):24-26.

[39]陈璐.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政务数据壁垒问题研究[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20(04):17-19.

[40]黄新华,陈宝玲.治理困境、数字赋能与制度供给——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逻辑[J].理论学刊,2022(01):144-151.

[41]张旺,白永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及优化路径[J].中国软科学,2022(01):132-146.

[42]李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2(03):77-83.

[43]易加斌,李霄,杨小平.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07):101-116.

[44]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发展的实现路径考察——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探索[J].人文杂志,2022(04):69-80.

[45]周伟.数据赋能: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J].求实,2022(04):30-42+110.

[46]余东华,李云汉.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创新——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链群生态体系为例[J].改革,2021(07):24-43.

[47]李景睿,李青塬,侯卓君.数字普惠信贷、信息基础设施与家庭创业[J].金融经济,2022(10):3-15.

[48]钟文晶,罗必良,谢琳.数字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改革,2021(05):64-75.

(责任编辑:张艳妮/校对:赵偞贝)

猜你喜欢

效率提升数字经济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油田采油技术的创新分析
小议如何有效提升绘画类文献的传递效率
中学生如何高效记忆单词
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窥探
问题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效率的提升作用分析
刍议提高火力发电厂锅炉运行的方法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