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文化品格的技艺传承

2023-05-30朱婧雯

现代艺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川剧巴蜀戏曲

朱婧雯

电影凭借影像文化的传播,达成特定地域空间下的文化感知或历史记忆。影像的视觉传播或交流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以影像呈现对象所内涵的文化地理元素及其潜在的情感认同效应。如果说跨文化的电影传播离不开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文化的符号呈现,那么建构其民族文化符号的中观层面,则离不开中国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文、民俗、民间艺术等符号化的生产与积淀。

四川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地理空间,为中国特色民族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符号资源。(峻冰,温燕.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电影的创作状况、主要特色与演进趋势[J].《电影评介》,2022[12].8-13.)川剧艺术、袍哥民俗、藏羌彝少数民族文化、川西山地林盘的自然空间等成为近70年来中国电影特别是具有四川地域文化特色电影生产和创作的源泉,并在7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国家的时代发展相互契合,形成了丰富又独具特色的川派电影创作风格。

其中,川剧发源于巴蜀民间历史,以讲述巴蜀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戏剧故事为基本戏剧结构,既有川剧表演者神形兼备的肢体语言表达与高度符号化的舞台艺术设计所形成的视觉艺术空间,又凭借地方方言的唱腔艺术和地方乐器的伴奏等声音空间形态,构成具有特定民俗人类学价值,在历史流变中传承巴蜀人文美学风格理念、具有高度中国民间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艺术形态,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川剧艺术融汇了巴蜀地域内地理生态、历史人文、社会民俗等广泛的社会历史和人类学内涵,川剧与电影的融合历经“舞台形态纪录——艺术内涵交融——艺术形态自觉”创作发展历程,川剧艺术的视觉传播魅力与电影的融合极具潜力。在众多川剧表演艺术家和电影艺术家、川剧爱好者等群体代际传承的艺术探索与不懈努力之下,川剧电影历经近65年的创作发展历程,既彰显了四川文艺各界人士和机构组织合力积极探索电影技术艺术魅力更好地再现并表征川剧艺术形态的内涵与人文价值,立足巴蜀本土文化资源,探寻并塑造川派地域文化艺术风格的探索创新精神;又书写了立足川剧电影达成巴蜀文化和地域風格特征、传承巴蜀文化民俗精粹的文艺品格,为中国戏曲艺术代际传承、现代化发展、国际化传播与交流贡献了巴蜀力量,为中国电影民族性文化艺术风格的培育、壮大与发展传播提供了一条扎根四川、文化影像赋能的认知脉络,构成了中国电影学派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培育壮大和创作自觉的基础。

川剧入影的意识萌芽与风格渐成(1957-1965)

“十七年电影”(1949年—1966年)是我国电影史上一段具有“人民美学”特征的创作自觉阶段,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与尚且面临诸多外部危机相互交融的历史背景下,电影一方面承担了歌颂国家民族独立、凝聚民族精神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民族独立的新语境下不断探寻中国电影民族化特色的艺术风格。1953年至1965年恰是中国戏曲电影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孙慧.“黄金时期”戏曲电影与新世纪戏曲电影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天仙配》;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朝阳沟》;传统经典剧目《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曲电影纷纷上映。

川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电影书写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首部具有四川特色和立足本土创作的是1957年上映的电影《杜十娘》,作为首部川剧彩色电影,该片再现了川剧表演艺术家廖静秋演绎并成功塑造的一位中国传统女性人物杜十娘忠于爱情、纯洁善良的品质。这部具有非遗文化记录功能的戏曲电影,不仅完整展现了艺术家廖静秋的表演特色与魅力,为川剧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同时也成为电影与巴蜀川剧文化元素相结合,传播巴蜀文化特色的电影,由此拉开了电影与川剧戏曲的结合的序幕。

1962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了改编自冯梦龙《醒世恒言》的川剧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不同于《杜十娘》对戏曲舞台艺术的记录,《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完成了从古代文学作品戏曲改编之后的影像化再改编,在此过程中,川剧的地域元素进一步服务于电影大众戏剧艺术的影像传达,讲述经历一系列阴差阳错的选择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间故事。环环相扣的错位情节、大圆满的结局,都非常符合当时具有市民意义的现代观众接受心理,再加上剧本潜在植入的追求自由婚姻、打破封建家长制的思想主题,也更加契合新中国成立、民族现代意识的萌芽,取得了良好的回馈,间接促进了以川剧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与电影结合的成熟,初步奠定了以川剧为核心的四川主流地域文艺特色。借助于该电影的广泛传播与认同,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也奠定了作为西南地区中国重要电影制片厂的地位,持续输出了多部川剧电影之外的其他类型电影。

1966至1976年间,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峨眉电影制片厂被调整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分部,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暂时没有立足于四川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电影出品,但是联合创作的经历也进一步丰富了制片厂的经验,为其后峨眉电影制片厂创作更多具备四川元素、输出四川文化的电影创造了条件。

川剧本体艺术影像叙事的突破(1978-1999)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内各界思想解放与跨文化交流交往逐步走向开放,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电影创作进入到了多元化繁荣发展的阶段,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创新层出不穷,而川剧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也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进一步扩展了川剧艺术形态作为巴蜀文化“标出性”认知特征的经典元素借助电影媒介的传播。1993年兼具非遗文化价值和传统民族戏剧内涵的戏曲电影《霸王别姬》上映,将京剧文艺形态与民族化的叙事相结合,塑造了戏曲元素融入电影叙事的创作经典,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戏曲与电影融合发展的技艺探索之路。

这一时期的川剧电影整体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一是采取传统作为民俗记录功能的戏曲电影拍摄模式,采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再现川剧经典剧目表演及其舞台艺术魅力。如1979年录制的川剧电影《柜中缘》和《川梅吐艳》。《柜中缘》由“川剧皇后”徐倩云女士饰演,剧本取自川剧经典剧目,讲述了宋代岳飞被害之后,其子岳雷为农家女刘玉莲所救,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此外,还有根据抗战时期小说改编戏曲拍摄的电影作品,如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两部革命进步题材戏曲电影《四姑娘》(1982)和《巴山奇冤》 (1984)。这些作品或取材传统经典剧目、或取自近代民间现实小说的川剧电影,将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封建势力压迫的精神追求放置于川剧大众文艺形态之上,再借助电影这一现代影像技术的诠释与再现,既是对中国传统文艺形态的传承,又为新时期中国电影文艺探索贡献了川派风格特质。

二是立足于电影,讲述与川剧相关的现当代故事,将超越川剧艺术本体之外的川剧表演者、传承与思考纳入电影叙事题材,比如1982年上映的川剧故事题材电影《梨园传奇》,1995年上映的川剧题材电影《变脸》。如果说《梨园传奇》尝试通过讲述川剧故事满足公众对于公平正义、善恶相报的伦理追求而探索形成一种独具巴蜀文化风格特色的叙事电影类型的话,那么《变脸》则进一步突破川剧作为视觉元素在故事叙述方面的背景意义与川剧故事内在的对于民族抗争精神的歌颂,进一步挖掘并展现了川剧艺术所内在的巴蜀人文气质,如影片塑造展现的男主人公变脸王所具备的典型巴蜀江湖义气,尤其体现在与当时戏曲红人梁素兰交谈的场景,巴蜀江湖与袍哥文化得以生动展现。由此,作为川剧变脸街头艺人的“变脸王”虽然身处底层,却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共情体验,由此丰富了川剧文艺元素在电影结合中的艺术创作和探索空间。

此外,从创作主体而言,《变脸》由知名导演吴天明执导,并由Samuel Goldwyn Films LLC公司出品,是川剧电影发展史上首次由域外导演和跨国公司制作拍摄的川剧题材电影,标志着川剧文艺元素在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超越地域范畴的民族文化认知与符号化共鸣。此后,川剧元素或川剧戏曲得到更多四川地域范围之外的导演、制片公司的關注,川剧元素更为频繁地融入中国特色戏曲(题材)电影及其民族化美学发展道路的主流创作意识观照。

川剧电影书写现代表意风格(2000-2011)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腾飞发展,电影领域的国际化程度提升的同时,电影市场化转型等思潮一方面有待重塑其艺术表征空间,商业化的发展进程较为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川剧融入电影叙事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现代化、商业化转型带来的传统人文精神和风格的涣散乃至流失也触动众多文艺界人士尤其是影视艺术界人士开始思考“电影民族化”的问题。由此,这一时期的戏曲电影在融入更多电影戏剧叙事技艺的同时,戏曲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美学源头艺术载体(高小健.试论戏曲电影的类型特征[J].《电影新作》,2005[06].50.),被置于中国现代性转型浪潮之下,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矛盾交融、时代转换中的伦理反思的新表意空间。2005年中国戏曲电影市场推出滕文骥导演的戏曲电影《日出日落》,将苍茫陕北高原上一个没落的说书班子置于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文明洪流之中,在展现传统文明大国转型中以民间文艺为代表的个体挣扎,较为深刻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戏曲电影创作的艺术思潮。

同年上映的川剧电影《红颜》恰好与《日出日落》形成了一种艺术创作风格理念的呼应,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戏曲电影创作的典型表意风格之一。女导演李玉也将其风格化的女性主义情感与思考融入川剧文艺风格的视觉场景之中。影片讲述了十六岁意外怀孕的女主人公小云备受社会歧视,即使凭借自身努力在成为川剧团当家花旦之后依然未能改善,但是却在10岁男孩小勇身上找寻到了真诚的情感,却发现小勇就是自己孩子的戏剧化故事。小云作为川剧当家花旦的身份不仅增加了电影川剧选段的视觉艺术表意,其作为川剧花旦角色的叙事设计在影片中还承担了传统与现代冲突的隐喻的功能,在更为深层的电影叙事领域内表征了川剧所代表的传统理念与现代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传承认同危机、传统人文伦理思维与现代情感追求之间的龃龉。与此同时,高度离奇的故事情节又体现了电影在追求戏剧化、传承民俗文化与营造大众化传播之间的复杂张力,成为川剧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次重要尝试与突破。

此外,影片中隐含的川剧表演与现代化都市娱乐生活之间的矛盾与生存危机,不同于以往川剧电影中故事内嵌的价值伦理,不仅没有大圆满的传统故事结局,并且讲述的题材故事也打破了传统中国伦理禁忌,将现代女性主义等议题纳入电影叙事,并借助川剧元素的包装与展现,为以后现代的人文思考展现了电影文化与社会的艺术关联。

国际传播背景下川剧戏曲电影的美学追求(2012至今)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与扶持、引导,包括川剧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得以在更为广泛的群体关注中得以广泛、多元传播。4K/8K超高清、3D、VR/AR等技术应用于戏曲电影,进一步丰富戏曲电影的表意形态、提升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与传播。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载体的对外交流愈发频繁,戏曲电影进一步超越电影作为媒介对戏曲表演技艺的记录和再现功能,如何更好地达成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类型的方式的融合与融通,探索将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调用并发挥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门类的特征与优势,成为川剧戏曲电影的美学追求。

这一时期的川剧电影创作探索趋向于根据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拓展其美学特质,分别挖掘川剧本身的表演特色、符号化演绎、语言声音艺术特征,以及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效果与视觉语言规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跨文化认知效果的川剧电影作品,为中国戏曲电影创作贡献了具有跨文化创新传播意义的审美方式与美学风格。

2017年川剧戏曲艺术电影《金子》首映,《金子》由重庆市川剧院根据曹禺的《原野》创作改编,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主演,采用NT-Live的制作方式进行拍摄——NT-Live被称为“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由英国国家剧院首创,NT-Live充分发挥电影的影像呈现手段和效果,通过滑轨、特写等方式以摄影机引领观众视角,力求让每个观众获得的都是整个剧院中最好的视角。NT-Live剧目的拍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依照场地、舞美制作的量身定制方案,力求采用精致的拍摄手法记录、重现优质舞台作品。2019年《金子》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选德国柏林IMZ Avant Première“首映之前”影视节展,并在国内外上映数千场,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通过更新与探索技艺展现形式,进一步优化川剧电影的美学风格的优秀作品还有2021年上映的川剧电影《思凡》。《思凡》首次采用交响戏曲演绎的方式,并将电影蒙太奇等视听语言技法运用于戏曲舞台中人物的展现,尤其是深入探索借助影像蒙太奇与视听语言表现川剧《思凡》作为独角戏中主角人物通过表情、动作展现的心理活动与抽象情感,打破传统记录式的戏曲电影呈现方式,真正结合电影语言特色与戏曲演绎特色的融合美学,将川剧戏曲艺术的表演和舞台魅力借助电影得以充分发掘的同时,又高度贴合观众的感官审美体验,带来了沉浸式的观赏效果。

除了在视觉技艺表现方面寻求川剧电影的美学突破之外,这一时期的川剧电影在叙事题材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2019年川剧题材电影《活着唱着》上映,讲述了来自民间川剧团的草根演员们坚守在成都乡间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现了草根艺人们对川剧艺术乐观积极、顽强的坚守精神;2021年上映的川剧故事题材电影《卧云》,讲述了基层川剧艺人在时代发展洪流中,历经川剧兴衰更替之后的人生感悟,并在党和国家倡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政策鼓励与引领下,实现了巴渠河流派川剧的传承创新,抒发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艺的精神理念。2021年由张忠执导、改编自剧本《藏刀》的川剧题材电影《笑里藏刀》上映,讲述了半个世纪前川剧爱好者金家少爷与仆人柴俊荣在时代变迁中结缘川剧,并在命运反转中历经爱情和友情的挫折的悲剧故事。影片将川剧经典《打红台》《白蛇传》和《钟馗嫁妹》等片段作为情节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慧眼、变脸、藏刀等川剧表演精粹的展示,加深了电影在戏剧叙事情节之外的文化艺术价值。影片同时融入了具有巴蜀民俗特色文化的老皇城牛肉、捏泥人、老茶馆等场景元素,丰富了电影的年代感,营造了更为具象化的文化地理沉浸体验。同年还有一部致敬式的川剧经典剧目改编电影《巴山秀才》上映,由著名戏剧家、“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创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川剧新创剧目中的经典之作,该剧延续了川剧戏曲艺术声腔文化的精髓,围绕近代史中一场因灾荒而引发的大屠杀“东乡惨案”铺陈展开,弘扬了“执政为民”“反腐倡廉”的时代主题。(峨影集团.峨影联合出品电影《巴山秀才》,再现川剧经典.[EB/OL])

纵览川剧电影的发展历程,既有伴随国家社会与民族时代共生发展的内涵与理念创新,川剧电影从记录民间文艺形态到挖掘、传承并发扬川剧为代表的社会历史人类学价值,彰显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和在国际实力提升背景下追求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意识追求与技艺实践;又体现出川剧作为独立的艺术美学样态,从民间走向组织、再回到跨越地域局限的创作自觉的艺术认知升华与艺术身份地位认同,成为展现与塑造巴蜀文艺风格与特质、传承巴蜀文艺精粹的重要表意媒介,为我国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打通跨文化传播渠道、达成共情认同基础上的文化交往与交流、提升中国国际文化软实力贡献了巴蜀文艺力量。

猜你喜欢

川剧巴蜀戏曲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川剧版画传四方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