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安全“童”行
2023-05-30蒋中志
蒋中志
英国作家笛福曾经说,对灾难的恐惧比灾难本身更可怕。
人生难免会遇到灾难,在灾难面前,人类是脆弱的、渺小的。相信经历了疫情的人们,都对此深有体会。疫情对整个世界来说是一次考验,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契机。如何通过适宜、有效的灾难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灾难、不畏灾难,知道如何积极有效应对灾难,对学生们有着现实的教育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小学加强灾难教育的意义
●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
只有人的生存得到保障,才有后期发展。开展灾难教育正是体现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改革理念,突出教育中的“人”,教学生学会生存,增强学生个体生存能力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二十一世纪“学会生存”的教育口号,明显指出生存能力是当前教育的核心之一。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但经常性的灾难教育会增强学生应对灾难的能力,也会不断警示学生要具备忧患危机意识。
● 有益于开展学生的国情教育
很多灾难损害后果的产生都源于无知,灾难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一个活的教学案例。学校加强灾难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其种类、危害程度、灾难前兆、破坏形式、原因及规律等。并且,通过了解国家的救灾措施,能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明白灾害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知道国家现阶段抵御巨灾的能力和水平。
●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灾难教育,学生能了解到自然灾害频发、臭氧层空洞、全球温室效应等诸多环境问题,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 有助于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怀
新冠疫情期间,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抗疫阻击战,激起了亿万人民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责任感。学生们会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在患难之时勇担责任,学会在经历中进步,在抗疫中成长,用自身行动践行爱国情怀。
灾难教育,如何有效融入校园?
1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灾难教育
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特色,适当在授课中融合灾难教育。
比如,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多视角呈现自然灾害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气象卫星图像、雷达影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震、山洪、风暴、火山爆发等灾难性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生命周期、运动规律等;
在数学课上,学生可通过创建数据条形图了解飓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由飓风灾害引起的通货膨胀率;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发掘抗疫主体的不屈精神、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勇气,并以此作为中心思想写作短文,或以更文艺的方式科普防灾减灾知识,通过课堂短剧、小品,生动形象地演绎灾难下的百姓生活等。
2普及减灾防灾相关知识
除了学科教学要融合灾难教育外,学校还可利用班会、学生聚会、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教育平台和学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减灾防灾知识宣讲,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或征文等活动,通过多路径传播躲避危险的技能与知识。
学校还要经常开展减灾防灾演习,邀请消防专业人员进校指导。以防火演习为例,学校首先可安排学生先行研究校园环境,根据地形、建筑分布和房屋内部空间结构,自己设计、绘制灾害逃生路线图(按比例尺);其次,完成校园防火急救包的筹备方案,让学生明确各类急救物品的作用及使用方式、流程;再次,要在消防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并完成心肺复苏训练,掌握心肺复苏术。
3培养环保意识与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对保护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主要为意识层面;其次是让他们懂得自觉保护环境,主要体现为行为层面。意识与行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可定期开展环境教育讲座,力求达到以下效果:
● 提高学生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 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问题了解并具有经验;
● 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提高学生关心环境的情感;
● 使学生获得辨认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4培养学生在灾难面前的自我保护意识
前段时间的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任何时候,生命都是第一位的。
在此,我们以踩踏事件为例,讲一讲面对此类事件,学校的自我保护教育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
让学生了解踩踏事件发生的场所和原因有哪些——让学生有能力辨别危险。
如何预防踩踏事件——让学生了解,当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时,该采取什么措施?若被挤进人群中,哪些行为不能做?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拨打什么电话可以联系外援?
在拥挤场所的自我保护措施——如怎样避免跌倒、跌倒后如何自救?
如何進行现场急救——有人受伤,可以积极采取哪些科学、有效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
疫情推动了人们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让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学校加强灾难教育,除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减灾防灾知识、掌握逃生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有担当和有责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