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三力”思想下县域内推进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3-05-30颜勇
颜勇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对我国教育有着持久的影响,在致力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这一影响依然存在。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稍有研究的教师都知道,针对传统教育弊端,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三力论”,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随后,人们越来越发现“三力”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这一理论也逐步演变为“三力”思想。本文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的教学为例,谈谈陶行知“三力”思想下推进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一、“三力”思想引导县域推进学科关键能力培养
学科关键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带有课程本质特征与特定学科核心素养相一致的能力。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学科关键能力更体现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判断能力、道德行为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生活的能力。将这样的认识与“三力”思想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面向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如果能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关键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进一步讲,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县域内推进教育发展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县域内教学步骤基本一致、教学思路基本相近、教学评价的尺度基本相同。因此,在县域内,要想切实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本质上就在于学生“三力”的养成。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于,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学生适应生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得到生活能力的支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做出调适,而这依赖于学生的自动力;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且表现出强烈的解决问题欲望时,除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这显然离不开创造力的支撑。
在这样的分析之下再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发现,当学生具备了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之后,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而这将首先表现为法治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契合。再考虑到“三力”之间的递进关系,可以肯定当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总能够凭着自身的创造力让自
己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生活,而这也就夯实了关键能力养成的基础。
因此,笔者以为,用“三力”思想来引导县域内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二、“三力”思想下县域内推进学科关键能力培养例析
理论的生命力需要实践来提供支撑,县域内借助于“三力”思想来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基于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进行。
《亲情之爱》一课首先介绍“家的意味”。家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这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心中家的概念又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家并且感受家的意味,就成为本節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成为关键能力培养的抓手。
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家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家之主,你会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在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考虑到亲情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对亲情的教学不能只从口头的角度去说教,而应当让学生有一种体验之感。那么,关于亲情的体验感从何而来呢?家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也是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最多的场所之一,因此利用这一题材来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拉近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
事实证明,这两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课本,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说:“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还是家人交流的唯一重要场所。”有的学生说:“过年了,总要回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家的期盼,也将家的根厚植于大脑当中。”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一家之主,我会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家人,我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服务家人。”等等。
学生的这些发言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关于亲情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当中,也就意味着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得到了落实。
三、“三力”思想下县域内推进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小结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发言表征着自己的思想,他们以家为载体,一方面回顾生活,另一方面又畅想未来,当将自己以角色代入的方法进行演绎时,这实际上就是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的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在县域内坚持“三力”思想下的上述教学思路,确实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重点课题《陶行知“三力”思想下县域内推进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Y-b/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