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3-05-30李军
李军
【摘 要】教育要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学中,可将“大思政”与学科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使其成为课程育人的新力量,用“思政”的盐调好“真理”的味,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中国心”的人。以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为例,若以“大思政”视野,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改造,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思考上进行调整,则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心,让祖国情怀在他们心中自然生长。
【关键词】大思政;改造;生长;立德树人
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发广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到前往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考察调研时的谆谆教诲,再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广大高校毕业生回信时的殷殷期许……一次次重要讲话,一份份殷殷嘱托,饱含人民领袖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心,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关切,对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茁壮成长的期待。教学理念必须落实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大思政”大在其系统性,“思政”并不是思政教师专属的责任,故而要汇聚各学科教师的“大”合力,延展课堂“半径”,丰富育人主体和渠道,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思政育人的“同心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把握数学学科属性的同时,要深刻领会数学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因此,笔者提出了“教‘有根的数学,育‘本真的儿童”的教学主张,这也是笔者在“大思政”格局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根铸魂,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教师明确了这一目标,就要努力地实现课堂的自觉转型,跳出知识教学的局限性,从更宽视野与更大格局审视教学,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切美好力量融入教育中,将其与学科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成为课程育人的新力量,用“思政”的盐调好“真理”的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发展和精神的熏陶,成长为一个具有民族根基和求真精神且怀有“中国心”的人。
相比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教材内容,在用数学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倡导思政主题教育的。数学教材涉及大量的日常生活情境,这些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现实世界连接起来,为学生提供“用数学刻画现实世界”的可能。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探索在“大思政”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型路径,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这条教育之路上走出踏实的一步。
一、“大思政”:“祖国”和“人民”是重要的主题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不能只盯着教材,更要有家国情怀,心中时时刻刻装着“祖国”和“人民”,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而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在《扇形统计图》一课中,教材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为学习材料引入,从“学会生活”的视角看,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渗透健康生活的理念,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教过这个内容的教师会发现,这个素材有一定的局限性,时代感不强,学生不感兴趣。笔者执教本节课时,恰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10月22日召开),基于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考,结合会议内容,以引导学生结合实证感受日新月异的中国,感悟中国速度、中国激情、中国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目的,笔者大胆创编教材,将导入环节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情绪渲染,唤起“我爱我的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1.谈话引入。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盛会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引出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在谈话中引出话题,一起观看《中国一分钟》的短视频。
2.播放视频。画面停留在1分钟GDP产值部分,引出GDP话题。
3.简要介绍。介绍GDP的含义、GDP的组成。
【改造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写入了前言。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用把数学课上成思政课,却可以合理改造教学情境和学习材料,让“课程思政”的理念自然而然地数学课堂上生根。“大思政课”中,“祖国”和“人民”是重要的主题词,对学生而言,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心这个国家,了解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使他们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中国心”的中国人,这是本节课的思想教育线。
(二)营造冲突,激发“我想探究”的学习欲望
1.出示第一产业(农业)产值77754亿元。
2.提问:看到这个数据,你想说什么?
【改造意图】理解扇形统计图表达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學生要利用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扇形统计图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伊始,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这一数据,只是给出了其绝对值77754亿元。这样的设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从学科的角度看,77754亿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超大的数据,他们容易从已有经验出发产生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判断。之后再出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强烈的认知冲突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价值也会有深刻的体会。其二,从教学的角度看,问题从真实情境中来,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容易畅所欲言,调动原有知识储备去思考分析。这样的内容改造,其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辩证眼光”,让他们养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形成全面而深刻的审辩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只看绝对值大小,有时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还要知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深入、辩证地分析数据和现象。这样的审辩性思维似乎和“大思政”无关,但联系我们所处的环境,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断章取义的情况并不少见,现实中有意突出某些数据误导读者的情况时常可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努力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正是“大思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大思政”:“启智”和“润心”是不变的主旋律
孕育“爱国情怀”的土壤,是日常教学,是每天的课堂,是和学生的每一句真实的对话。“大思政”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把学知识和真成长结合起来,启智润心。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三个任务:(1)读一读统计表,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含义。(2)扇形统计图是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的,你能看懂吗?(3)说一说,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要强调将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过程。为此,笔者对三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作了如下的改进。
(一)提供语言表达支架,助学生的思维严谨
教师出示统计表(如表1),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结合具体情境解释百分数的意义。
【改造意图】读统计表中的信息,结合具体情境解释百分数的意义,在说明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第一步。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提供语言支架,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为下一步学习扇形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动态生成扇形统计图,让知识产生的过程可视化
教师出示图1,告诉学生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总量,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估一估、指一指等学习活动,经历扇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改造意图】教材直接呈现扇形统计图,并由智慧老人告知统计图的名称和整个圆表示的意思。这是将高度浓缩的人类智慧的产物直接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单一化、平面化。因此,为了在教学中将静态文本进行动态展现,以实现“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新授环节,教师不急于出示完整的扇形统计图,而是结合学生读表、理解数据的过程,将扇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在每一次绘制扇形统计图之前,学生都要先根据百分数估一估对应扇形面积的大小,通过数与形的反复对照,建立实际数据和数感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圆内各个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的概念逐渐纳入到他们已有的认知框架之中,并赋予其确定意义。三个数据,三次体验,每一次体验都用实际情境、口头表达、文字符号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他们从中学会的不仅是读出扇形统计图表达的意思,还有扇形统计图该怎么绘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究竟如何等指向扇形统计图意义本质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更利于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整体认识扇形统计图,系统化架构认知結构
扇形统计图绘制完成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并且比较反思“刚开始看到数据时的感受”与“现在整体看到数据时的感受”的区别。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站在整体视野认识扇形统计图,对比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关联,发现扇形统计图能更清晰地表示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各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比,从而找到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的异同,明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在一次次关联中架构起一个稳固的、完整的认知结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仅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已经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机器所取代的风险。未来,只有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才能独占鳌头,才能成为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数学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积极寻找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点,唱响“启智”“润心”的主旋律。
三、“大思政”:“培根”和“铸魂”是不变的主目标
思政课的价值在于培根铸魂。“大思政”格局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要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不断增强学科铸魂育人的实效。
(一)精选练习,在对比中潜移默化
在练习环节,教材上的练一练一共安排了两道题,共7个小题。鉴于课时的分布,笔者精选使用了其中的一道题(如图2)。
【改造意图】从一开始的“我爱我国”之爱,到“农业大国”之争,再到“GDP产值”之比,学生似乎已经得出了结论,我国不是农业大国。当然,要想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不能仅凭一个视角。练习中,通过相继给出的中国耕地数据、中国人口数据等,引导学生思考“考虑到我国的耕地不多,中国农业到底强不强?”“用这么少的耕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中国农业到底强不强?”等问题。如此,学生解决问题时就不仅仅是在读图,而是以读图为载体,培养审辩性思维。未来的社会需要有全局观、系统观、整体观的人,需要能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人,需要能够围绕一个问题深度思考,不断挖掘事物本质的人……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日常课堂上一点一滴地去培养。
(二)首尾呼应,让情怀自然生长
课末,笔者再次播放精心编辑的一分钟的视频,内容大致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GDP从世界排名非常低到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我国逐步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体会到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盛,在无意识的惊叹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厚植了爱国心,让爱国情怀自然生长。
如上,《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是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本理念,在“大思政”课程观的引领下进行的一次尝试。所谓“初始之物,其形必丑”,其中必定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但只要不断地在教学中去探索去实践,“大思政”课程观必将在我们的课堂落地生根,开出最美的花朵,助力教师培养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有国家根基、有国家情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丽,赵婀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5-22(1).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附属田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