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
2023-05-30李晓霞
李晓霞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一、感知1立方厘米
1.看一看。
让学生先观察1cm3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尝试用手比画一下它的大小。
2.做一做。
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做出一个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提供材料:一块橡皮泥、一张纸、塑料小刀、剪刀、双面胶等)
3.找一找。
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cm3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cm3小?
二、感知几立方厘米
1.想象估测。
(1)想一想,摆一摆。教师出示第一块长方体橡皮与1cm3正方体的对比图(如图1),并引导学生思考:刚才认识了1cm3有多大,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用1cm3的小正方体测量出这块橡皮的体积?
学生用小正方体摆出一个和橡皮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数出6×3=18个1cm3的小正方体,得到第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18cm3。
(2)估一估,测一测。教师出示第二块长方体橡皮与1cm3正方体的对比图(如图2),并引导学生思考:先估计,再测量第二块橡皮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测量,发现一层可以摆5×2=10个,摆了2层,共(5×2)×2=20个1cm3,得到第二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20cm3。
(3)捏一捏,辨一辨。教师指着图2中的第二块橡皮,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一块橡皮泥,如果把它捏成一个圆柱形,它的体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变了,但是橡皮泥的体积还是20cm3。
2.逆向感知。
教师提问:通过大家的测量,知道了第二块橡皮的体积比第一块橡皮的体积大2cm3,你知道2cm3有多大吗?这2cm3还可能是哪个物体的体积呢?
3.丰富标准。
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大小能用1cm3做单位测量?让学生举例。
三、关联度量单位
1.填空辨析。
教师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支铅笔长20( )。
(2)一块橡皮的体积约10( )。
(3)一个文具盒表面的大小约是200( )。
(4)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600( )。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填。师生共同归纳:测量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时用面积单位,而体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
2.寻找联系。
教师提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表达后,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如图3)。
3.类比想象。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能想象一下《新华字典》的体积是怎么得到的吗?预设:①用1cm3的小正方体一个一个摆,摆满后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②直接数一数长、寬、高分别摆了几个1cm3的小正方体,就可以用15×10×4=600cm3算出来。
师生共同猜想:《新华字典》的体积可以用“长×宽×高”计算出来,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物体都可以这样算出体积呢?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索这个猜想。
通过活动体验、估测验证和对比辨析,不仅能丰富学生对1立方厘米的认知,帮助他们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更能让他们进一步感知体积的意义,提升量感。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