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安徽路径
2023-05-30贺懋燮
贺懋燮
2022年,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勠力同心、迎难而上,危中见机、转危为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在全国率先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体检市县覆盖、自建房安全管理省级立法、企业公积金分支机构归并,保交楼取得重要进展,建筑业对GDP增长贡献度提高6.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16.6%,房地产市场风险积聚、行业信访过快上升等被动局面有力扭转,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忠诚履职,奋勇争先,谱写安徽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安徽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波动下行,“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不可持续。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必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统筹稳预期、防风险、促转型,落实好城市主体责任,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努力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格局。
2023年,将统筹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两个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一是聚焦“三条主线”稳市场。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皖北新型城镇化等战略,支持就业创业人员安居,加强新市民住房保障,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升住宅工程品质,因地制宜开展现房销售试点,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变。强化部门协同协作,加快建立“人房地钱”联动机制,合理把握供地节奏,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完善征收安置补偿政策。扎实推进“保交楼”工作,用好国家专项借款政策,促进项目尽快复工建设和交付。提高住房建设标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放心租房。
二是构建“三房主体”强保障。增强保障性住房的适配性,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公租房保障,强化运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房,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间),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25万户。进一步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政策,提高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
三是推进“两类改造”优环境。稳步精准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快改造城市危房和有安全隐患住房,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基本建成15万套。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片区化、一体化改造,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改造老旧小区1246个。
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城市现代化。
近年来,安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依然存在宜居性不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风貌特色彰显不够、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一些老城区功能性和结构性衰退更加凸显。必须紧紧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坚持地上与地下、里子与面子并重,统筹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推进城市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增活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2023年,将统筹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精细管理“两大环节”,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一是突出城市建设“体系化”。深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统筹道路交通、水环境、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新型基础设施、市政管网、能源系统等七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品质化、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水平,力争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7.7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0公里、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完成市政建设投资1400亿元以上。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加快突破,支持皖北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城建设。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推进亳州、阜阳、淮北等皖北地区地表水厂建设。
二是突出城市更新“片区化”。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强化城市设计引导,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突出群众关切的住房、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入开展城市体检。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加快城市片区化更新和“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滁州、铜陵国家试点和16个设区市更新片区(单元)试点建设,打造一批更新示范项目。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38%以上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行动,完成更新改造3332公里。聚焦“一老一小”设施完善,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三是突出城市管理“精细化”。深入打造最干净城市,完善创建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建设一批“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持续推进市容环境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環境问题,提升城镇公厕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加快省、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一网统管”,加强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底座建设。强化住建领域综合执法,建立“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工作机制,倾听群众呼声,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造“安徽建造”升级版
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支撑,城镇化是产业化的空间载体。一方面安徽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还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这既有产城融合度不够的因素,也有产业集聚度不高的因素。必须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顺应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要求,高标准推动产业新城建设,高品质推动老城片区更新,高水平推动既有开发园区功能完善,吸引产业和人口加快集聚。同时,建筑业作为城镇化的伴生产业,要更好发挥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树牢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筑产业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安徽建造”升级版。
安徽淮南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图/ IC photo
2023年,将统筹提质扩量增效“三大行动”,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扩体量”。强化部门联动,推行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评定分离”,推动省内企业拓展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电力、通信等专业市场领域,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省级投资项目竞争。支持县域建筑业特色化发展,深度融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力争全年实现建筑业產值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推动装配式建筑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组建全省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搭建装配式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培育省会、沿江和皖北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提质量”。推行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建筑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生产经营多元化,大力推广新型绿色建材,不断提升建筑品质。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积极培育特级资质企业,力争新增1-2家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增强建筑业高端市场设计和施工能力,推动“评定分离”和“联合体”招标,支持优质建筑企业参与高精尖工程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支持合肥、阜阳等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示范。
三是“赋能量”。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提升行动,持续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开展招投标市场整治,坚决清理取消不合规、不合理的招标条件,严查“指向性招标”。规范工程价款结算,制定施工过程结算管理办法。强化源头管控,开展欠款欠薪专项治理行动,严格农民工工资支付异常名录管理。推动在重点区域设立驻外服务机构,助力建筑业企业开拓省外市场。持续开展优秀建筑业企业、“黄山杯”评选认定、建筑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评价和建筑工匠选树。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工程建设标准供给体系。组织开展精品住宅创建行动,提升住宅设计水平,深入推进智慧住宅示范项目建设,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强化政策引导,优化政府服务,推动建筑业“走出去”。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长期以来,城市高速度、大规模建设积累了许多风险隐患,住房、施工、城市运行等领域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尤其是房地产风险不容忽视。要把保安全、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底线思维、系统观念,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强化城市运行安全、房建市政工程施工安全和城乡住房使用安全,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23年,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是守护群众住房安全。深入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抓好“一决定、一办法、一条例”贯彻落实,建设“房屋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探索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机制,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推深做实住宅工程业主开放日制度,常态化开展住宅工程质量“江淮行”活动,妥善及时化解房屋交付质量矛盾纠纷。
二是守住城市运行安全。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应用场景要拓展至燃气用户端及电梯、消防、窨井盖、水环境、综合管廊等领域。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向县城延伸,加快打造城市安全发展“安徽样板”。协同推动城市生命线产业在全国市场加快布局,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开展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治理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风险隐患,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三是守牢工程质量安全。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质量安全“两扫、两铁”治理行动,深入推进“四个工地”建设。大力推广工程质量保险、建筑施工安责险。落实“府检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工程质量安全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加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相关业务要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统一管理。
(作者为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